《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Word文件下载.docx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抓住黑格尔体系的一个方面,去反对英他方面。
宗教批判
P64-65意识(主体)与观念(对象):
观念、思想、概念是意识的某种产物。
如果单纯强调意识的能动性,就是唯心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一方而强调这种区别,另一方而强调人也是动物,也需要生存。
P66哲学与现实:
派生世界与原初世界
®
于稿中删去以下几段话:
“徳国唯心主义和其他一切民族的总识形态没有任何特殊的区别。
后者也同样认为世界是受观念支配的•思想和概念是决定性的木原.一定的思想是只有哲学家们才能理解的物质世界的奥秘C
黑格尔完成了实证唯心主义。
在他看來,不仅整个物质世界变成r思想世界.而且整个历史变成了思想的历史。
他并不满足于记述思想中的东西,他还试图描绘它们的生产活动。
从自己的幻想世界中被唤酒的徳国皆学家们反抗思想世界。
他们把关于现实的东西.有形的东西的观念同思想世界……
所有的徳国哲学批判家们都断言^观念、想法.概念迄今一直支配和决定着现实的人.现实世界是观念世界的产物。
这种情况一直保持到今日,但今后不应继续存在。
他们彼此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想用什么方法來拯救在他们看來还在自己的固定思想的威力下呻吟的人类:
他们彼此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把什么东西宣布为固定思想。
他们相同的地方在于他们相信这种思想的统治:
他们相同的地方在干他们相信他们的批判思想活动一定会使现存的东西灭亡,而耍做到这一点.他们或者认为他们的孤立的思想活动就已足够.或者希望争得共同的意识。
相信现实世界是观念世界的产物•相信观念世界……
徳国皆学家们在他们的黑格尔的思想世界中迷失了方向,他们反对思想、观念.想法的统治.而按照他们的观点,即按照黑格尔的幻想•思想.观念、想法一直是产生、规定和支配现实世界的。
他们表示反抗并停止……
按照黑格尔体系.观念.思想、概念产生、规定和支配人们的现实生活、他们的物质世界、他们的现实关系°
他的叛逆的门徒从他那里接受了这一点……”一一编者注
P67-68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注意“有生命的个人”、“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这种说法,它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意识能动性的片面强调区分开来了。
P68-71交往:
分工与所有制。
P71交往关系的具体化:
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P72精神关系
P73生活与意识:
原初世界与派生世界
P74—75生活哲学与生活科学
P78-81存在层次的四个因素、四个方面
P81-83意识:
注意从人与动物的区别角度来理解。
语言:
不同于动物的声音。
这样,"
关系”也可以理解了,它显然是指人特有的世界中的关系。
P92—93历史观的总结
P93—96过渡
P96-98费尔巴哈:
批判
P75-78费尔巴哈:
正而阐发
第一节新版内容提要
一、题解
P63注②、P65-66题解:
反对唯心主义,创立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英中重要词句见P65、P66所划
二、内容
1•整个第【部分:
P66-74
对人类历史前提与人类历史过程的考察
2.第II部分
P74-78实践唯物主义
P78—P83历史活动的前提:
五个
P83—87分工:
分工与所有制(P83—84);
分工与利益(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P84-85):
分工与共产主义(P85-87)
P87-88市民社会
P88-91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P92-93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P93—96对青年黑格尔派分子的唯心主义观点的批判
P96-98对费尔巴哈的批判
3.第III部分
98-102统治阶级思想与统治阶级的统治
4.第IV部分:
P103-104按照生产工具划分的中世纪自然经济与近代商品经济
P1O4-115历史:
从城乡分离到工业的三个发展阶段
P104-108中世纪的城市
P108-111近代工业的第一期发展:
工场手工业的岀现
P111-113近代工业的第二期发展:
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走向世界市场
P113-115近代工业的第三期发展:
18世纪末以来,大工业与世界性的无产阶级
P115-116从以上历史中总结出的结论:
生产力与交往的矛盾
P116竞争的作用:
使人孤立化
P116-118家庭,个人与阶级的关系首先由利益关系决圧,其次这些对立才在观念中得到反映
P118-121共同体,个人与阶级及苴生活条件,偶然的生活条件与个性发展的对立
P121-122共同体,从偶然的联合到必然的联合
P122-125个人的自主活动的发展:
生产力与交往、生活条件
P125-126战争
P126-127占领(未完成)
P127劳动与私有制的对立统一所表现的交往
P127—130生产力作为异化的力量,分工的消火与异化的扬弃
P13O-131市民社会
P131-134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
P134意识形态
P134-135为什么玄学家使一切倒置
P135宗教、法、分工、土地所有制
第二节涉及的主要问题
一、背景
1•淸理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关系
批判与自我批判
2.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关系
提纲提供了理解《形态》的框架
二、版本
1.外文的多个版本与中文的两个版本
2.采用中文一版,但按英文版的结构作调整
大致分为四部分:
哲学、历史、费尔巴哈、共产主义
三、基本内容
对基本内容以“生活的存在论结构”重新进行整理的必要性
(一)新历史观的要点(哲学)
1•研究者及其研究对象的关系:
旧P20-24,新P62-66
纯粹思想的领域与徳国以外的立场:
旧P20-21,新P62-63
哲学与宗教、理解与批判,均未走出理论立场、旁观立场
马恩提出“徳国哲学与徳国现实”、“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
2.生活的存在论结构:
旧P24-25中,新P66-68
三个方面:
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现实的个人
他们的活动:
生产
物质生活条件:
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他们:
交往
3.生活世界的历史性:
生产力、分工和交往形式的发展:
旧P25-29,新P68-71
略,放到后面集中讲述。
接旧P56-68,新P104-115
4•生活与意识、实践与观念的关系:
旧P29-32,新P71-74
(1)唯物史观的出发点与唯物史观范畴
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岀发点,构造整个体系:
现实的个人一一交往一一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一一社会结构和国家
(2)生活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意识在个人生活过程中形成
生活决定意识
(3)唯物主义现象学方法的要素
旧P24,新P67:
“纯粹经验的方法”
旧P29,新P71:
“经验的观察”,相对于“思辨”
旧P31,新P73:
“描绘”出这个能动的过程、“真正的实证科学”、“对现实的描述”实践诠释学的要素:
旧P31-32,新P73-74
5.构成历史前提的各个要素:
旧P32-37上,新P78-83
生产、需要的产生、社会关系的形成、双重关系的历史发展:
旧P32-34,新P78-81意识的形式及其产生过程:
旧P34-37,新P81-83
6.总结:
新历史观的本质。
见旧P51-52、10P42-44,新P88-96
(二)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P47-51,新P74-78、P96-98
1.人的解放:
物质生活的解放与精神生活的解放:
新P74-75、P96-98,19P47-48
2.生活世界的生成:
新P75-78,I0P48-51
马克思关于人的感性世界和感性的人的历史形成的思想。
3.总结:
唯物主义与历史
(三)历史
1.历史的发展阶段:
旧P25-29,接旧P56-68;
新P68-71,接新P104-115
关于自然形成的社会(封建社会)与市民社会(资产阶级社会)、人类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关系
2.生活本身的历史:
IBP37-42,P71-76:
新P83-88、P103-104
3.意识形态的历史;
新P98-102、P131-134,旧P52-56、P68-71
(四)共产主义:
旧P72-85,新版其余部分
1.个人自主活动
2.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自主活动: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发展
新版《选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第三节结尾部分的整理
P115-116从以上历史中总结出的结论
生产力与交往的矛盾导致革命。
革命的附带形式:
阶级冲突、意识矛盾、思想斗争、政治斗争等等。
以往的错误:
误把某一附带形式作为革命的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则认为: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以下全部谈的都是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关系,还有其中所包含的自主活动的成分
竞争使人孤立化。
消火竞争的条件:
大工业的发展,使无产阶级有可能实现联合
P116-118家庭、阶级与个人。
它们的关系。
所有这一切首先由利益关系决左,其次这些对立才在观念中得到反映。
个人对家庭、阶级的隶属现象消火的条件:
除了反对统治阶级以往不需要维护任何特殊的阶级利益的阶级(无产阶级)的形成
P118-121共同体,个人与阶级及其生活条件,偶然的生活条件与个性发展的对立
交往关系对人的统治只有靠扬弃旧的交往关系来实现。
这就要求以真实的共同体代替冒充的共同体、虚假的共同体。
两种共同体中的个人自由:
“在过去的种种冒充的共同体中,如在国家等等中,个人自由只是对那些在统治了范圉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他们之所以有个人自由,只是因为他们是这一阶级的个人。
从前各个人的联合而成的虚假的共同体,总是于各个人而独立的:
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
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
”
“有个性的个人与阶级的个人的差别,个人生活条件的偶然性,只是随着那本身是资产阶级产物的阶级的出现才出现。
只有个人相互之间的竞争和斗争才产生和发展了这种偶然性本身「这里的"
偶然性"
是指: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它已经在那里了;
它不可能随你的意,你只能在它给走的范围内活动。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人被设想得更加自由(因为他们的生活条件对他们来说是偶然的),实际上当然更加不自由(因为他们更加屈从于物的力虽
逃亡农奴的解放:
使自己原有的劳动方式保存下来并得到发展,对于逃亡农奴来说,这种劳动是一种自主活动。
而“对于无产者来说,他们自身的生活条件、劳动(本身一一引者),以及当代社会的全部生存条件都已变成一种偶然的东西,单个无产者是无法加以控制的,而且也没有任何社会组织能够使他们加以控制”。
“单个无产者之间的个性和强加于他的生活条件即劳动之间的矛盾,对无产者本身是显而易见的”。
"
由此可见,逃亡农奴只是想自由地发展他们已有的生存条件并让它们发挥作用,因而归根结底只达到了自由劳动;
而无产者,为了实现自己的个性,就应当消火他们迄今而临的生存条件,消火这个同时也是整个迄今为止的社会的生存条件,即消火劳动”。
因此,他们也就必须消火以往那种虚假的共同体,特别是必须推翻国家,以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实现。
P121-122以往的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的区别
在以往的共同体中,个人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阶级的成员处于这种共同关系之中的。
原因在于生存条件的偶然性。
在控制了自己的生存条件和社会全体成员的生存条件的革命无产者的共同体中,各个人都是作为个人参加的。
它是各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
在共产主义社会之前,个人结合为共同体的条件是受偶然性支配的,并且是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同单个人对立的。
这正是由于他们作为个人是分散的,是由于分工使他们有了一种必然的联合,而这种联合又因为他们的分散而成了一种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联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这种联合的条件是必然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过去人们却误认为它是任意的。
比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就是如此。
而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过去的联合只是关于这样一些条件的必然的联合,在这些条件下,各个人才有可能利用偶然性。
过去人们所说的“自由”,实际上就是这种"
在一泄条件下不受阻碍地利用偶然性的权利”。
这里的"
条件”是指现存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
这苴中,最为重要的是物质条件的改变,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
联合的前提是存在完全独立和真正自由的个人,“共产主义所造成的存在状况,正是这样一种现实基础,它使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状况不可能发生”,因为这种不依赖于个人的存在状况只不过是各个人之间迄今为止的交往的产物。
共产主义就是要消火迄今为止的交往形式,即虚假的、冒充的、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共同体,建立新型的交往形式,即自由人联合体。
这样一来,共产主义者实际上就把以前的历史看成了共产主义社会的预备阶段,他们“实际上把迄今为止的生产和交往所产生的条件看作无机的条件”,也就是前人无意中为他们准备好的条件。
“然而他们并不以为过去世世代代的意向和使命就是给他们提供资料,也不认为这些条件对于创造它们的个人来说是无机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任这里批判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指出:
“有个性的个人和偶然的个人之间的差别,不是概念上的差别,而是历史事实。
”在不同的时期,这种差别具有不同的含义。
这种差别不是我们为每个时代划左的,而是每个时代本身在它所发现的各种不同的现成因素之间划立的,而且不是根据概念而是在物质生活冲突的影响下划左的。
一切对于后来时代来说是偶然的东西,对于先前的时代则相反。
在先前的时代,它是与生产力发展的一立水平相适应的交往形式,因此当时的人们把它为作自主活动的条件。
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
'
生产力”不是狭义的物质生产意义上的生产力,而是广义的生产即包括物质生产和其他生产形式在内的生产力,因此,他们一方而指出:
“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关系。
”另一方而又指出:
“这种活动的基本形式当然是物质活动,一切其他的活动,如精神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等取决于它。
个人相互交往的条件,在上述矛盾产生以前,是与他们的个性相适合的条件,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什么外部的东西;
它们是这样一些条件,在这些条件下,生存于一泄关系中的一左的个人独立生产自己的物质生活以及与这种物质生活有关的东西,因而这些条件是个人的自主活动的条件,并且是由这种自主活动产生出来的。
因此,在矛盾产生以前,人们进行生产的一左条件是同他们的现实的局限状态,同他们的片而存在相适应的,这种存在的片而性只是在矛盾产生时才表现出来,因而只是对于后代才存在。
这时人们才觉得这些条件是偶然的桎梏,并且把这种视上述条件为桎梏的意识也强加给先前的时代。
这些不同的条件,起初是自主活动的条件,后来却变成了它的桎梏,它们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
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
新的交往形式又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别的的交往形式所代替。
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与同一时代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由每一个新的一代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疑发展的历史。
首先,从空间上看,这种发展是自发地、分散地进行的,它以各个不同的地域、部落、民族和劳动部门等等为出发点。
其次,从时间上看,这种发展非常缓慢,各种不同的阶段和利益从来没有被完全克服,而只是屈从于获得胜利的利益,并在许多世纪中和后者一起延续下去。
再次,甚至在同一个民族内,各个人,即使撇开他们的财产关系不谈,都有各种完全不同的发展:
较早时期的利益,在它固有的交往形式已经为属于较晚时期的利益的交往形式排挤之后,仍然在长时间内拥有一种相对于个人而独立的虚假共同体(国家、法)的传统权力,一种归根结底只有通过革命才能被打倒的权力。
对于历史悠久的民族来说,这既是沉重的历史包袱,也是一种历史资源,因为在某些可以进行更一般的概括的问题上,意识有时似乎可以超过同时代的经验关系,以致人们在以后某个时代的斗争中可以依靠先前时代理论家的威望。
相反地,有些国家,例如北美的发展是在已经发达的历史时代起步的,在那里没有什么历史包袱,因此这种发展异常迅速。
在这些国家中,除了移居到那里去的个人而外没有任何其他的自发形成的前提,而这些个人之所以移居那里,是因为他们的需要与老的国家的交往形式不相适应。
可见,这些国家在开始发展的时候就拥有老的国家的最进步的个人,因而也就拥有与这些个人相适应的、在老的国家里还没有能够实行的最发达的交往形式。
这符合于一切殖民地的情况,只要它们不仅仅是一些军用场所或交易场所。
迦太基、希腊的殖民地以及11世纪和12世纪的冰岛可以作为例子。
类似的关系在征服的情况下也可以看到,如果在列一块上地上发展起来的交往形式被现成地搬到被征服国家的话。
这种交往形式在自己的祖国还受到以前时代遗留下来的利益和关系的牵累,而它在这些地方就能够而且应当充分地和不受阻碍地确立起来,尽管这是为了保证征服者有持久的政权。
P125-126战争作为一种交往形式
战争作为一种落后的交往形式,是由低水平的生产力和落后的交往所决泄的。
作为例子,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古罗马被蛮族征服的情况,指出:
这一方而是由于古罗马的生产力水平较低(下一段),另一方而是由于它的交往不发达(本段),“总之,罗马始终只不过是一个城市,它与各行省之间的联系几乎仅仅是政治上的联系,因而这种联系自然也就可能为政治事件所破坏。
上一段分析古罗马之所以被蛮族征服的交往方面的原因,本段分析被占领民族和占领民族的生产力方而的原因。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岀,蛮人占领了罗马帝国,这种占领的事实通常被用来说明从古代世界向封建制度的过渡。
但是,在蛮人的占领下,必须注意三点:
一是被占领国家的生产力状况一一它是已经像现代国家那样发展了工业生产力呢,还是主要只是以它的联合和共同体为基础。
二是,占领是受占领的对象所制约。
如果占领者不依从被占领国家的生产条件和交往条件,就完全无法占领银行家的体现于证券中的财产。
对于每个现代工业国家的全部工业资本来说,情况也是这样。
三是,无论在什么地方,占领都是很快就会结束的,已经不再有东四可供占领时,必须开始进行生产。
这种很快出现的生产的必要性决左了,立居下来的征服者所采纳的共同体形式,应当适应于他们面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如果起初情况不是这样,那么共同体形式就应当按照生产力来改变。
由以上三点可以说明民族大迁移后的时期到处可见的一件事实,即奴隶成了主人,征服者很快就接受了被征服民族的语言、教育和风俗。
通过以上三点也可以说明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封建制度决不是现成地从徳国搬过去的。
它起源于征服者在进行征服时军队的战时组织,而且这种组织只是在征服之后,由于在被征服国家内遇到的生产力的影响才发展为貞•正的封建制度的。
这种形式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受生产力的制约,这从企图仿效古罗马来建立其他形式的失败尝试(查理大帝,等等)中已经得到证明。
P127当代的物质交往关系:
劳动与私有制的对立统一一一对《1844年手稿》思想的发展
《1844年手稿》中,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一节谈到,私有制和劳动的关系,体现的是对象与主体的关系:
私有制是主体被排除之劳动,劳动则是客体被排除之主体。
这里说,在当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通过货币实现的,“货币使任何交往形式和交往本身成为对个人来说是偶然的东西。
因此,货币就是产生下述现象的根源:
迄今为止的一切交往都只是在一左条件下个人的交往,而不是作为个人的个人的交往。
这些条件可以归结为两点:
积累起来的劳动,或者说私有制,以及现实的劳动。
如果二者缺一,交往就会停止。
”显然,这两个条件正是马克思后来一再强调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即资本和劳动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分析了分工如何造成从公有制(共同体)向私有制的发展。
他们指出,'
‘现代的经济学家如西斯蒙第、舍尔比利埃等人自己就把个人的联合同资本的联合对立起来。
但是,另一方而,个人本身完全屈从于分工,因此他们完全被苣于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
这就是说,既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对立,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私有制,就它在劳动的范朗内同劳动相对立来说,是从积累的必然性中发展起来的。
”这里的所谓“在劳动的范用内同劳动相对立”,表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劳动本体论或生活本体论的思想:
一切都是劳动创造物,而私有财产无非是积累起来的劳动。
“起初它大部分仍旧保存着共同体的形式,但是在以后的发展中越来越接近私有制的现代形式。
”分工从最初起就包含着劳动条件一一劳动工具和劳动材料一一的分配,也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个所有者之间的劈分,从而也包含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形式。
分工越发达,积累越增加,这种分裂也就发展得越尖锐。
劳动本身只是在这种分裂的前提下存在。
127-128交往与流动。
“通过种族杂交而产生的能力”
P128-130自主活动的历史发展:
生产力作为异化的力量,分工的消灭与异化的扬弃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