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个孔子的故事及感悟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3575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个孔子的故事及感悟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1个孔子的故事及感悟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1个孔子的故事及感悟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1个孔子的故事及感悟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1个孔子的故事及感悟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个孔子的故事及感悟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文档格式.docx

《11个孔子的故事及感悟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个孔子的故事及感悟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个孔子的故事及感悟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文档格式.docx

”孔子将人的一生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并阐明了各个阶段该做什么事和懂得哪些道理。

三十而立的意思是人到了三十岁这个年龄,就应该承载起社会责任并立足社会。

这个故事告诉青少年:

勤奋好学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一种品德,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经过勤学苦练才逐步走向成功的。

2、孔子诲人不倦

孔子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教书,他教导过许多学生,号称“孔门弟子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是一位良师,他讲课时总是力求把要点讲清楚,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白;

而且孔子善于启发,他总是耐心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把学生的特长都开发出来。

因此,孔子的学生思想都很活跃,而且许多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颜回、子路等学生,在当时就是很有名望的人。

正是由于孔子学问高深,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后人才把他尊称为“孔圣人”。

【故事感悟】孔子认真负责地教育学生,并且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这是他对待教育的一贯态度,令人钦佩。

在现实生活中,在传授或指导别人时,一定要耐心细致,认真负责,力求使每个学员掌握知识与技能诀窍,这样才不愧为人师。

7、孔子后生可畏

一次,孔子坐着马车经过一条小路,半路上遇到一个孩子用泥土堆了个城堡,挡住了去路。

孔子就问他:

“你不让路,我怎么过去呀?

”小孩说道:

“从来只有马车给城堡让路的,哪有城堡给马车让路的?

”孔子没想到这小孩这么会说话,非常吃惊,就表扬他说:

“想不到你小小年纪,懂的事情可真不少。

”小孩回答:

“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水,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在地上跑,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有什么大小之分吗?

”孔子听了这话更是钦佩,忍不住感叹道:

“真是后生可畏啊!

【故事启迪】孔子博学多才是众所周知的,连他都觉得后生可畏。

这就足以说明孔子在对待知识的问题上,是极其谦虚的。

因此,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年轻人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哪怕对方比自己年轻,资历比自己浅,只要别人在某些地方比你强,就应该放下“面子”,谦恭地学习别人的长处。

8、孔子有教无类

只要有人想学习,就应该教育他,而不要管他是什么出身、什么品性,这就是“有教无类”。

这个主张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他也是这么做的。

他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子贡是商人,颜涿聚当过强盗,子张是做马匹交易的经纪人;

国籍也各有不同,曾子是鲁国人,子张是陈国人,子游是吴国人;

学生性格也有很大差异,高柴愚笨,曾参迟钝,仲由鲁莽。

有人问子贡:

“孔子的学生怎么这么杂?

”子贡回答:

“老师自身很端正,想来的人都不拒绝,想走的也不阻止,所以很复杂。

”而“杂”正体现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故事感悟】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

“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

在现实生活中,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样能促使我们完善自身,青少年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应该克己勤勉,永不懈怠。

7、孔子以渔夫为师

一天,孔子与众弟子在树林里休息,孔子弹琴自乐。

附近河岸边的船上有个老渔夫,他问孔子的弟子:

“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

”子贡说:

“他就是以仁义、忠心而闻名的孔圣人啊。

”渔夫说:

“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啊。

”孔子听到后,立刻走到渔夫面前,尊敬地拜了拜他,说:

“我从小就开始求学,现在都69岁了,还没听过如此高深的教导,因此来向您请教。

”渔夫毫不客气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孔子听了很受启发,不断地点头。

最后,孔子谦卑地对渔夫说:

“遇到先生真是我的幸运,我愿意做你的学生。

【故事启迪】孔子自己曾说:

“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对他们的优点要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借鉴改正。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青少年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样,你才能更快地进步,才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8、孔子学琴

孔子不但是春秋时的大教育家、思想家,还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

他会弹奏许多种乐器,还会作曲、唱歌。

他跟师襄学过一首曲子,曲名叫《文王操》。

孔子练习很多天后,师襄说:

“你的曲子弹得已经很好了。

”孔子说:

“我知道这首曲子怎么弹了,可是还没学会技法。

”孔子又练了许多天,师襄又说他弹得可以了,孔子说自己尚未掌握乐曲的主旨。

又过了很久,师襄认为孔子确实弹得可以了,但是孔子还是不满足。

他反复地弹奏这首曲子,直到体会出曲子所要表现的主题才罢手。

孔子的这种不厌学习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师襄。

【故事感悟】学习看似简单,要学好是很不容易的。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大教育家、大思想家,跟他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精神是分不开的。

年轻人在工作学习中,应当像孔子一样不厌其烦,反复揣摸,真正掌握技术精髓,成为优秀操作手。

9、孔子不耻下问

生于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学问渊博,有弟子三千,在当时便被人们尊奉为“圣人”。

当时的人,从普通百姓到王公大臣,甚至是国君,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都喜欢向孔子请教,在他们眼中,孔子可以称得上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

然而,孔子并没有因为众人的推崇而骄傲自满,他总是认为“三个人在一起走路,总有一个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因而愈加谦虚谨慎。

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的祭祖典礼。

他一进太庙,就向别人询问祭祖典礼的事,几乎把每个细节都问到了。

当时人有讥笑他说:

“谁说‘邹人之子’(孔子的父亲做过邹县的县官,所以当时有人把孔子称为‘邹人之子’)懂得礼仪?

他来到太庙还不是什么事都要向别人询问!

孔子听了那人的讥讽,一点也没有感到羞耻,反而微笑着回答道:

“我对于自己不明白的事,必定会向别人虚心请教,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如果明明不知道,却假装知道,而耻于向别人请教,那我就永远不会懂得礼仪了。

孔子为了增长学问和见识,曾向许多人拜师学习。

他向郯子请教过官名,向苌弘学习过音律,跟师襄学习过操琴,还向老子请教过《周礼》中的有关道理。

在当时,郯子、苌弘、师襄这些人的名声都远在孔子之下,然而孔子仍旧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他们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所以学问日益精进,成为一位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儒学大师。

当时,卫国有一个大夫名叫孔圉,他聪明好学又非常谦虚,深受卫国国君的尊敬。

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那种勤奋好学、谦虚谨慎的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

有一次,在问孔子说:

“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有很多,凭什么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呢?

孔子听了微笑着说:

“孔圉勤奋好学,头脑聪明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向别人请教,即使对方的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也一点都不因此而感到羞耻。

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是十分恰当的。

”经过孔子的一番解释,子贡终于心服口服了。

【故事感悟】“不耻下问”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则成语,然而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呢?

在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我们往往会为了所谓的“面子”而不懂装懂,其实这种自欺欺人的态度才是真正可笑甚至可耻的。

  学无止境,勤学好问是学习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现今学校以“博学笃行”为校训,其中也包含了“审问、慎思”在内,学习的目的在于“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只有做到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才能使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提高素质、服务改造、回报社会的能力。

不耻下问是虚心的态度,取长补短,就是勇于向学有所长的人请教。

10、孔子向老子学礼

老子与孔子同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老子曾经在周朝担任文官,负责古代图书典籍的收藏和管理工作。

孔子则一面讲学,一面求学拜师。

孔子二十七岁时,不远千里从鲁国来到洛邑求见老子。

相见后,孔子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请教关于周礼的问题,老子一一作答。

孔子又说出在鲁国恢复周礼的打算。

老子却认为学礼虽是必要的,但要全面恢复周礼,恐怕是办不到的。

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周礼已不合时宜了。

孔子听后,深表佩服。

后来,孔子说:

“我的学问之所以有长进,就是因为得到了老子的教诲。

【故事启迪】孔子向老子学礼的精神值得现代人倡导和学习。

也正因为具备了这种谦恭好学的良好习惯,孔子才成为了中国最伟大的文化圣人。

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疑惑不解的地方,此时,要用谦恭的态度向他人求教。

要知道: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1、孔子编《春秋》

孔子是春秋时的鲁国人,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天下大乱,周天子的地位形同虚设,礼法遭到严重的践踏。

看到这种混乱的局面,孔子非常痛心,他认为,只有恢复周礼,天下才能大治。

于是,他带领众多弟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有一个诸侯愿意采纳他的主张,孔子最终失意而返。

回到鲁国后,孔子呕心沥血地编订史书《春秋》。

《春秋》是著名的儒家经典,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

在书中,他严厉斥责诸侯无视礼法的行径,体现出一种褒善贬恶的政治理性。

《春秋》面世之后,世间多了许多“成仁取义”的志士,让历代“乱臣贼子”惧怕。

因此有人说:

“孔子编《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故事感悟】孔子是圣人,他在文学、教育、思想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可孔子在当时的政治主张却得不到各诸侯的重用,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以天下为已任,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这个故事说明,当一个人失意时,不能生活在埋怨与阴暗中,更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而应该以一种败不馁、胜不骄的心态来坦然面对所有的艰难困苦,让生活充满阳光,让生命焕发新的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