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讨论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3020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银行讨论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商业银行讨论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商业银行讨论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商业银行讨论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商业银行讨论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业银行讨论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商业银行讨论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讨论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业银行讨论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步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

(2)金融全球化:

世界各国和地区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业务、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使资本在全球各地区、各国家的金融市场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

(3)贸易一体化:

在国际贸易领域内国与国之间普遍出现的全面减少或消除国际贸易障碍的趋势,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

(4)生产一体化:

生产过程的全球化,是从生产要素的组合到产品销售的全球化。

跨国公司是生产一体化的主要实现者。

 

二、为什么说资金的时间价值、资产定价、风险管理是现代金融学的三个核心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得主RobertMerton认为,现代金融理论有三大支柱,这就是资金的时间价值、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

在现代金融理论中,资金的时间价值是贯穿整个理论体系的内在线索,风险管理是金融理论发展的首要动力和最终目的地,资产定价是实现风险管理的重要理论工具。

具体来讲,由于现代金融市场高度自由化,利率、汇率瞬息万变,风险管理即风险控制成为金融机构的首要任务之一。

然而,任何一家机构都不能单凭直觉就可以预测到某种金融产品的未来价格走势,在金融交易中,交易双方也不可能通过相互竞价的方式达成交易。

因此,金融产品的定价问题又成为风险管理(风险规避)中的关键。

之所以说资产定价是风险管理的理论工具是因为通过资产定价模型可以找到金融产品在当时条件下的市场均衡价格,从而使得双方交易都可以在这种价格形成机制下得以实现。

在资产定价的过程中,资金的时间价值思想贯穿了该过程的始终,所有定价模型都是基于资金的时间价值而展开的。

首先,这三个问题都与收益和不确定性有关。

收益是人们从事金融的目的,不确定性是收益的来源同时也是威胁。

资金的时间价值体现了资金的未来可能价值,体现了一种机会成本,为在时间上分配资源提供了一种衡量的标准,与收益有关。

资产定价也是要预估收益,以期用资产未来可能的收益为现在的资产定价,这也要求衡量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其实也是资产增值的主要部分。

风险管理是对不确定性的管理,通过管理,使收益更具稳定性和安全性或说可控性。

也就是说这三个问题直指人们在从事金融活动中所关心的收益和不确定性,所以是非常重要和核心的。

其次,这三个问题是研究其他金融不得不运用到的理论基础,特别是时间价值和资产定价。

在金融研究和实践中,对于利率的确定、资产买卖的定价,都需要运用到时间价值和资产定价理论,采用不同的理论,则假设不同,以不同假设为基础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同时,风险管理作为金融活动中一种目标,是金融活动中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

(一)为什么说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是风险管理,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是资本充足率管理?

(1)风险管理是现代金融的核心问题,商业银行作为现代金融重要的参与者,风险管理也是其必然关心的问题

(2)现代商业银行主要指经营存款和对工商业发放短期贷款业务为主的银行。

它创造了绝大多数的存款货币,其贷款资产占了各国金融资产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在我国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资产占有绝对优势,对国家的经济影响巨大,风险也就相当突出。

作为一个与民生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的机构,如果商业银行风险过高,就会使整个国家和社会处于危险之中。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控制风险是其管理核心。

(3)从银行自身,商业银行作为信用型企业,管理风险很重要。

资金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丧失或损失的可能性都应界定为风险。

信用丧失的可能性是商业银行绝不可轻视的风险。

同时,银行存在诸多风险,如国家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等,需要风险管理。

(4)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方法,预防、回避、排除或者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的安全。

它有两方面涵义:

一是收益一定条件下的风险最小化;

二是风险一定条件下的收益最大化。

商业银行的风险具有隐蔽性和不可预测性,主要依靠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因此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比一般的风险管理难度更大。

从整个银行总体来看,其目标是寻求最优的风险——收益组合的过程,即保证商业银行“三性”(即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原则的实施,以相对较小的风险获取较大的盈利。

(1)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

资本充足率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代表了银行对负债的最后偿债能力。

(2)银行用少量资本运营大量债权资产,以此来获得高加报率,这就是"

杠杆原理"

,但这也是银行产生系统风险的根源之一。

规定该项指标的目的在于抑制风险资产的过度膨胀,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让金融业在众多风险面前有足够的抵抗能力,最低限度地降低金融业暴发危机引起社会动荡,。

各国金融管理当局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制,目的是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3)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反映在其资产上,正是由于资本充足率是对商业银行资产风险性的反映,对其进行控制就可以较好的控制商业银行的风险。

(二)流动性过剩是如何产生的?

中央银行应该如何进行调控?

欧洲中央银行(ECB)把流动性过剩定义为实际货币存量对预期均衡水平的偏离。

对金融市场来说,流动性有更广阔的含义:

(1)对各国央行而言,它指对“基础货币”发行和市场流动量的管理,流动性过剩就是指基础货币发行过多,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承载力;

(2)对商业银行来说,它是指存款大于贷款的比例,若是存款远远大于贷款,就是流动性过剩;

(3)对企业和投资者来说,流动性是指账面资产的变现能力,凡是容易变现的资产都属于流动性资产,而所谓流动性过剩,通常是指可变现资产的过剩。

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外因:

从全球背景来说,从2001年开始,美联储和日本央行持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资金出现了大规模跨境流动,大量资金流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

比如目前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货币涌入中国,为了维持汇率稳定,中国必须同比大量增发货币,导致流动性过剩。

内因:

(1)外汇占款的增加

  目前我国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出现“双顺差”,加上2002年下半年以来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引发大量境外套利资金内流,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在强制性结售汇制度下,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增加将直接导致外汇占款规模的不断扩大。

(2)不合理的储蓄和投资结构

  储蓄率高是我国一个非常明显的经济现象。

企业和居民过高的储蓄率支持了高投资率的存在。

另外,中国银行业整体产品单一,中间业务很不发达,大量货币以储蓄形式停留在银行体系中。

与之相对应,中国企业的外部融资大量依赖于银行贷款,供求力量的互应与联动,最终表现为宏观流动性过剩,转化成信贷和投资的高增长。

(3)有限的金融资产的供给

  我国日前的流动性过剩有别于全球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为银行体系出现流动性过剩。

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金融资产的选择十分有限,供给严重不足,资金缺乏出路。

中央银行因采取的措施:

(1)深化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市场发展

  解决流动性过剩的一个好的途径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基金等,提供大量优质的金融资产来满足资金出路的需求。

(2)宏观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

  实行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抑制投机压力。

人民币汇率改革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有利于抑制投机压力。

进一步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的外汇管理长期以来“宽进严出”,对内外资企业实行差别待遇,相应放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弱化了对外汇流入的监控,并加剧了金融体系脆弱性。

因此必须逐步建立调节国际收支的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尤其是发挥利率、汇率等价格杠杆的作用。

(3)加强国际货币合作。

流动性过剩问题是全球经济失衡的一个具体表现,因此还需要通过国际货币合作和协调机制的建立来完成。

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因此可以先在亚洲地区推进一定程度的汇率政策合作,建立不同经济体外汇市场的协调机制和各国货币之间的稳定机制。

四、

(一)商业银行筹集资本的途径有哪些?

(1)发行股票

发行股票筹集资本金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最基本的形式。

通过这种方式筹集资本金,不仅可以在短期内筹集到数量可观的资本金,快速改善资本金充足率偏低的状况,而且,可以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健全公司治理结构、进行财务重组、强化资本约束机制。

(2)增发新股

对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适时增发新股也是筹集资本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及时补充业务发展对资本金的需求。

一般而言,在股市低迷时期,一些上市银行想通过增发新股筹集资本,较为困难,而在股票市场高涨时期,则相对较容易些。

(3)引进战略投资者,吸收外资和民间资本参股

从我国商业银行业发展状况看,外资金融机构参股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正呈方兴未艾之势。

适时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利用外资银行参股,可大大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特别是将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最高比例由15%提高到20%,为我国商业银行引进外资提高来了较大空间。

更为重要的是引进了外资银行先进的经营理念、经营机制、管理技术和管理体制,这也是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关键。

民间资本也是商业银行资本金的重要来源之一。

民间资本参股商业银行是受到鼓励的,而且民间资本参股商业银行的热情非常高,民间资本的数量也非常大,利用的好,可以实现各方面多赢局面。

(4)发行可转换债券

可转换债券可计入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当国家政策允许,商业银行就可通过发行债务性资本来增加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

发行可转换债券,一是可降低银行的筹资成本,因为可转换债券的利率一般要低于不可转换的债券。

二是银行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时机发行可转换债券。

如在股票价格较低时,发行可转换债券实际上等于以较高的价格发行了普通股票。

(5)发行次级债券

次级债券是指商业银行发行的、资本和利息的清唱顺序列于商业银行其他负债之后、先于商业银行股权资本的债券。

次级债券属债务性质的资本,有别于银行股票。

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券可调整资本金结构单一的状况,增加筹集资本金的渠道。

且次级债券的发行与新股发行、发行可转换债券不一样,非股份制银行也可运用这种方式来筹集资本。

次级债券发行后可进行流通转让,这又可增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6)国家注资

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支持。

每当商业银行的改革到了关键的时刻,作为最大债权者的国家和地方政府,总会给予资金的支持,以改善资本结构和增加资本金的数量。

但这种注资却不是固定的,国家不可能经常采用,否则会加重我国本不富裕的财政压力。

因此,国家注资不是解决商业银行资本金的主要途径,而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7)内部积累

前面的6条途径都是通过外部市场来补充资本金,属于建立、疏通筹集和补充资本金的“输血”机制。

商业银行仅仅依靠外部市场筹集资本,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银行资本的需求。

要从根本上解决商业银行资本金问题,关键在于培育商业银行自身的“造血”功能。

无论是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银行自身的留存利润来增加资本才是一条主动的、根本的、动态的、可持续的途径。

(二)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从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看,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增加分子;

二是减少分母。

1、分子策略:

增加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以提高资本金总额

1)增加核心资本

(1)财政注资。

财政注资是由国有商业银行国有独资的性质决定的,国家财政可以从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切块或选择发行特别国债等方式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

(2)利润留成。

利润留成转增资本金。

(3)从股票市场募集资本金。

上市融资。

(4)降低税赋

2)增加附属资本

  国有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在银行资本金中的比重极低,通过增加附属资本来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操作空间较大。

(1)增提准备金。

准备金分为普通准备金和特殊准备金,普通准备金是用于防备目前尚不能确定的损失的;

特殊准备金是用于弥补某类特别资产或已知负债所遭受的确定损失的。

(2)发行长期次级债务。

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现实情况看,通过发行长期次级债务补充国有商业银行附属资本是可行的。

2、分母策略:

降低风险资产的规模

1)调整资产的分布结构

国内银行业实行的是银行、保险、证券分业经营、分业管理。

境内资本市场上可以运用的资本工具有限,国内商业银行的资产投向比较单一。

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高。

2)降低不良资产比率

大量呆账贷款的存在使种种增加资本的努力成为杯水车薪。

五、你认为还可以进行哪些存款工具创新?

(参照的是欧洲货币市场存款创新工具)

1、定期存单和不定期存单。

定期存单,期限从“通知”和隔夜到5年,但大多数存单期限是30天、60天、90天、150天和12个月;

不定期存单,期限不定,其存款利率比定期存单略低。

2、分档存单。

这种存单分档存人,有大面额的,也有小面额的,可以任意选购,期限一般是3年至5年,小面额存单通常是1美元,每档存单都有同样的利息率、发行日期、支付利息日期和期限。

3、随开存单。

亦称“开发存单”,是银行根据大投资者要求的金额、期限等存款条件筹集资金所发行的存单。

这种存单不公开发行,没有二级市场。

4、展期存单。

实质上是一种购买合约,投资者按规定在未来购买存单,合约不可转让。

通常是在预定时期(一般是3年)中,每6个月购买1份6个月的存单合约。

5、贴现存单。

这种存单支付的利率不是原定的利率。

6、浮动利率存单。

这种存单利率不固定,每隔一定期限(一般为6个月,少数为3个月),按当时的市场利率重新调整。

7、复合货币存单。

主要是以特别提款权(SDR)和欧洲货币单位(ECU)为面值发行的存单,这是欧洲存款市场的一创新。

8、远期欧洲美元存单。

是在未来一定日期,以约定利率发行欧洲美元存单的一种合约。

六、商业银行短期借入负债的渠道以及管理重点?

(课件内容)

1、同业借款。

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资金融通,主要有银行同业拆借、转贴现和转抵押。

1)同业拆借:

银行相互之间的短期借款,临时性调剂资金头寸。

同业拆借一般通过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进行,实际上是超额准备金的调剂,因此又称中央银行基金,在美国则称之为联邦基金。

2)转贴现:

商业银行在资金紧张、周转不畅的情况下,将已经贴现、但仍未到期的票据,向其他商业银行或贴现机构进行转贴现以取得借款。

实际上是中央银行以外的投资人在二级市场上进行票据交易的行为。

3)转抵押借款:

将客户的抵押资产(包括动产和不动产),转抵押给其他银行,进行借款。

银行也可以将持有的票据、债券、股票等金融资产作为抵押品,向其他银行取得借款。

2、向中央银行借款。

向中央银行借款的两种形式:

再贷款、再贴现。

再贷款:

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信用放款,也称直接贷款。

再贴现:

将未到期的贴现票据向中央银行再次申请贴现,也称间接贷款。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实施宏观货币政策。

如果中央银行调高再贴现率,则意味着中央银行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

相反,贴现率的降低意味着货币政策的放松。

3、回购协议。

商业银行在出售证券等金融资产时签订协议,约定在一定期限后按约定价格购回所卖证券。

4、其他短期借入负债

1)发行短期金融债券。

(例如: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2)欧洲货币市场。

商业银行可以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出售商业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承兑票据等来筹集短期资金,或者直接向其他银行借入短期款项。

管理重点:

1、控制借贷金额与借贷期限:

主动把握借款期限和金额,有计划地把借款到期时间和金额分散化。

2、尽量把借款到期时间和金额与存款的增长规律相协调;

3、分散借款对象和金额,通过多头拆借的方法,形成一部分可以长期占用的借款余额;

4、保证到期借款的偿还与衔接(正确统计借款到期的时间和金额)。

七、降低商业银行负债成本的途径

造成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偏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营管理者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又有具体操作上的问题。

因此,要实现投入成本少、产出效益高,必须实行开源节流与标本兼治双管齐下:

1、树立效益观念,走内涵发展的路子。

一要坚持“存款立行,效益兴行”的经营策略,加强负债业务的成本核算工作,增强效益观念。

二是组织各项存款,既要重视总量的增长,又要注意提高负债质量,促进负债规模与负债效益同步增长。

2、优化存款结构,提高低成本负债比重。

商业银行负债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负债成本,在不能擅自降低利率减少负债成本的情况下,应通过优化存款结构,减少利息支出,实现降低存款成本的目的。

一要大力组织居民活期储蓄存款和对公存款,提高它们在存款总额中的比例。

二是积极开发低成本存款储蓄种类和金融产品等。

3、优化储蓄网点,减少业务费用支出。

负效益、低效益的储蓄网点不仅会增加负成本,也造成银行人、财、物的极大浪费。

因此,对储蓄网点应按照各网点员工人数、业务费用开支、人均吸收存款额等数据测算负债业务保本点。

对处于保本点以下的网点要限期达标,确实不能达标的要坚决撤并的措施。

4、进一步完善存款考核机制,防止短期行为。

要改变以考核存款增长额为主要指标的做法,不以存款增减论英雄,建立以考核经营效益和增加可用资金为标准的激励机制。

既考核各项存款增长率、活期存款增长率、各项存款市场份额;

又考核低成本资金占比、百元存款付息率、百元存款费用率等项指标,防止高息揽储、公款私存、活改定存等短期行为发生。

八、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作用

1、保证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和现金兑付能力

在国家干预的情况下,现金准备则由法律规定而存入中央银行,保证了商业银行不致因受到好的贷款条件的诱惑而将款项大量贷出,从而影响自身资金的流动性和清偿力,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提供了一个缓冲和保险装置,这也是法定存款准备金产生的初始动机。

2、集中国内的一部分信贷资金。

由于存款准备金缴存中央银行,使中央银行在客观上掌握了国内一部分信贷资金,可以用来履行其银行职能,办理银行同业之间的清算,并对它们进行再贷款和再贴现,以平衡不同地区不同银行间的资金余缺。

3、调节全国的信贷总额和货币供应量。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最强有力的政策。

通过调整提高准备比率会迫使商业银行减少放款和投资,使货币供应量缩小,社会投资和支出都相应缩减。

根据同样的道理,降低准备率会使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总量得以扩张。

4、有助于中央银行进行结构调整

中央银行借助于准备金的缴存集中银行资金,通过直接贷款或调整再贷款等计划分配手段,就可以实施以结构调整为目的的信贷控制。

金融电子化水平的提高对银行业的影响

积极作用

1、拓宽了金融服务领域。

金融电子化能够融合银行、证券、保险等分业经营的金融市场,减少各类金融企业对同样客户的重复劳动,拓宽金融进行产品功能解捆和综合的创新空间,向客户提供更多“量体裁衣”式的金融服务。

由此,金融企业将从事全能银行业务,如存款、国际结算。

更进一步,全能银行借助自身的网点,从事如资信评估、商品零售等。

而全能银行也将秉呈“不管白猫黑猫,只要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宗旨,充分注重自己的市场形象,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提高了金融服务质量。

金融电子化必然形成和提升金融自动化,使金融业务能够突破时间限制。

金融电子化还促进了无形金融市场,即虚拟化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传统银行业务采取的是柜员办理业务的方式。

这种方式需要客户不断“走动”来维持,形成银行的空间局限。

银行建设虚拟化市场,其受固定营业网点的空间限制不再存在,理论上只要是网络和通讯能够到达的地方,都可以成为银行的市场范围。

“有银行业务,没银行网点”,“银行24小时不关门”,这些话都揭示了金融电子化对银行服务带来的影响。

3、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

金融电子发展引入和深化持续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并使网上银行代表未来银行业的发展方向,网上银行的经营成本只占经营收入的15%—20%,而相比之下传统银行的经营成本占经营收入的60%左右。

4、强化了金融管理。

金融电子化还变革了金融企业管理,提高了金融企业管理的深度、广度和效率。

金融电子化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商业银行如果不希望成为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就必须充分利用金融电子的各种机遇,促进自身的发展。

其中,网上银行作为商业银行在自身发展历程化中脱胎换骨的变革,构成了商业银行能否在未来竞争,抢占制高点的关键。

挑战

1、安全问题

国际金融电子化意味着金融企业的内部网络间接或直接接入因特网。

任何开立网上交易帐号的人,都有机会利用技术手段获取内部信息。

就目前来看,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网上委托的技术系统被攻击、入侵、破坏,导致网上交易无法进行;

二是委托指令、客户资料以及资金数据等被盗或被篡改,甚至造成资金的损失。

2、对客户市场占有率的冲击

金融电子化水平的提高使得世界上那些拥有先进技术和大量资本的机构和个人(如软件公司、电信业者、中介业者等)像商业银行一样都将发行和经营电子货币作为其主要业务。

这种状况给商业银行进行信用创造的基础带来了严重冲击,在结算业务领域银行将可能被其他行业夺去更多的机会。

3、对传统银行生存和经营的挑战

传统银行的销售渠道是分行及其广泛分布的营业网点,获取规模经济的途径是不断追加投资和多设网点,发展的基础是资金利差。

随着金融电子化水平的提高,这就使仅有广泛分布的营业网点而没有便利的计算机服务网络的银行经营寸步难行;

同时无形中削弱银行信贷的规模,也将使得银行赖以发展的基础发生动摇。

这无疑对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