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分类及其危险特性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2596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险化学品分类及其危险特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危险化学品分类及其危险特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危险化学品分类及其危险特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危险化学品分类及其危险特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危险化学品分类及其危险特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危险化学品分类及其危险特性Word文档格式.docx

《危险化学品分类及其危险特性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险化学品分类及其危险特性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危险化学品分类及其危险特性Word文档格式.docx

•依据《常用危险化学品分类及标志》(GB13690-1992)

第二节 

爆炸品

•爆炸品——指在外界触发因素作用下,能发生剧烈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剧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

•外界触发因素——如受热、压、撞击等

•也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或仅产生热、光、声响或烟雾等一种或几种作用的烟火物品。

•按危险性分为5项。

①具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

•如梯恩梯(2,4,6-三硝基甲苯)、黑索金(环三次甲基三硝胺)、泰安(季戊四醇四硝酸酯)、苦味酸(2,4,6-三硝基苯酚)、硝化甘油等烈性炸药,无烟火药、硝化棉等火药,黑火药及其制品,爆破用雷管、非电雷管、弹药用雷管等火工品均属此项。

②具有抛射危险,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

•如带有炸药或抛射药的火箭、火箭弹头,装有炸药的炸弹、弹丸、穿甲弹,非水活化的带有或不带有爆炸管、抛射药或发射药的照明弹、燃烧弹、催泪弹、毒气弹,以及摄影闪光弹、照明弹、不带雷管的民用炸药、民用火箭等,均属此项。

③具有燃烧危险和较小抛射危险,或两者兼有,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

如速燃导火索,点火管,点火引信,油井药包,礼花弹等,均属此项。

④无重大危险的爆炸物质和物品

如导火索,烟花爆竹等,均属此项。

⑤非常不敏感的爆炸物质

本类物品性质比较稳定,在着火试验中不会爆炸如B型爆破用炸药,E型爆破用炸药,铵油炸药,铵沥蜡炸药等。

第三节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本类物品指压缩、液化或加压溶解的气体,并应符合下述两种情况之一者:

(1)临界温度低于50℃,或在50℃时,其蒸气压力大于294kPa的压缩或液化气体;

(2)温度在21.1℃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275kPa;

或在54.4℃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715kPa的压缩气体;

或在37.8℃时,雷德蒸气压大于275kPa的液化气体或加压溶解气体。

么是雷德蒸气压?

•雷德蒸气压(reidvapourpressure):

汽油挥发度表示方法之一种,指汽油在摄氏37.8℃(100℉),蒸气油料体积比为四比一时之蒸气压。

•测定:

将汽油放在一密封容器内,上面有四倍于液体容积的大气容积,在温度为37.8℃时测出的油蒸气压力。

“ 

临界温度”

•“临界温度”是指物质处于临界状态时的温度。

降温加压,是使气体液化的条件。

但只加压,不一定能使气体液化,应视当时气体是否在临界温度以下。

如果气体温度超过临界温度,无论怎样增大压强,气态物质也不会液化。

“临界温度”

•例如,水蒸汽的临界温度为374℃,远比常温度要高,因此,平常水蒸汽极易冷却成水。

•其他如乙醚、氨、二氧化碳等,它们的临界温度高于或接近室温,这样的物质在常温下很容易被压缩成液体。

•但也有一些临界温度很低的物质,如氧、空气、氢、氦等都是极不容易液化的气体,其中氦的临界温度为-268℃,要使这些气体液化,必须具备一定的低温技术和设备,使它们达到它们各自的临界温度以下,而后再用增大压强的方法使其液化。

一般说来,

•压缩气体是指温度为20℃时,在储存容器内完全处于气态的气体;

•液化气体是指温度为20℃时,在储存容器内完全处于液态的气体;

•溶解气体是指在储存容器内压缩气体溶解在溶剂中的气体。

按危险性分为3 

①易燃气体 

如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石油液化气、天然气等。

②不燃气体(指无毒、不燃气体) 

如压缩空气、氮气、氧气等。

③有毒气体(毒性指标同有毒品) 

如一氧化氮、氯气、氨气等。

•本类物品当受热、撞击或强烈震动时,容器内压力会急剧增大,致使容器破裂爆炸,或导致气瓶阀门松动漏气,酿成火灾或中毒事故。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的特性

1、储于钢瓶内的压缩气体、液化气体和加压溶解的气体受热膨胀,压力升高,能使钢瓶破裂。

特别是液化气体装的太满时尤其危险,应严禁超量灌装,并防止钢瓶受热。

2、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不允许泄漏。

其原因除有些气体有毒、易燃外,还因有些气体相互接触后会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爆炸。

例如:

氢气与氯气、氢气与氧气、乙炔与氯气、乙炔与氧气等。

因此,凡内容物为禁忌物钢瓶应分别存放。

3、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除具有爆炸性外,有的还具有易燃性(如甲烷、氢气、液化石油气)、助燃性(如氧气、压缩空气)、毒害性(如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窒息性(如二氧化碳、氮气),虽无毒、不燃、不助燃,但高浓度将导致人员窒息死亡。

第四节 

易燃液体

•本类物品指闭杯闪点≤61℃的易燃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物质的液体,但不包括由于其危险性已列人其他类别的液体。

闭杯闪点是指采用闭杯的方式测定得到的闪点。

•本类物品在常温下容易挥发,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在汽车加油站存在地沟、洼坑等时,汽油蒸汽在此集聚,遇到引火源就发生爆炸,其原因就是汽油属于此类易燃液体,具有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危险特性。

按闪点分为3 

项。

①低闪点液体

(闭杯闪点<

-18℃)如乙醛、乙醚、汽油、丙酮、二乙胺等。

用水灭火无效。

②中闪点液体

(-18℃≤闭杯闪点<23℃)如苯、甲苯、乙苯、乙醇、乙酸乙酯、丙烯腈、丙烯酸清烘漆、硝基清漆等。

③高闪点液体

(指闭杯试验闪点在23~61℃的液体)如丁醇、氯苯、二甲苯、环己酮、糠醛、松节油、醇酸清漆、环氧清漆等。

除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外,还可用雾状水、沙土灭火。

易燃液体特性

一、高度易燃性——几乎全部为有机液体,闪点低,遇火源极易燃烧。

二、易爆性——泄漏,蒸汽与空气混合。

三、高度流动扩散性——黏度小、易渗透、浸润、毛细现象易发生,流动使火灾面积增大。

四、受热膨胀性——内压增大,鼓桶,容器应5%以上的空隙,不可灌满。

五、忌氧化剂和酸——氧化放热。

六、毒性——甲醇、苯、二硫化碳等。

第五节 

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①易燃固体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但不包括已列人爆炸品的物品。

如红磷、硫磺等。

•②自燃物品指自燃点低,在空气中易于发生氧化反应或生物反应,放出热量而自行燃烧的物品。

如黄磷、堆积的浸油物、赛珞璐、硝化棉、金属硫化物、堆积植物等,都是常见的自燃物品。

黄磷的自燃点为30℃ 

,在空气中会冒白烟燃烧,受撞击、摩擦或与氯酸钾等氧化剂接触能立即燃烧甚至爆炸。

磷化氢(H3P)不仅是有毒的气体,而且是自燃点为100℃的自燃性气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地下的磷酸盐或含磷酸盐的物质(如蛋壳)可转化成磷化氢,自燃的结果就象火源。

•③遇湿易燃物品(忌水性物品)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大量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品,有些不需要明火即能燃烧起火爆炸。

如金属钠、钾、电石等。

忌水性物品的特性 

忌水性物品不仅包括与水反应生成可燃气体的物质,而且包括与水生成有毒气体的物质,在使用和储存过程中,了解此类物质的特性,对保证安全十分重要。

遇水反应的危险化学品主要分三类。

①遇水反应后引起燃烧,但不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

②遇水反应后引起燃烧,并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

③遇水反应后不引起燃烧,但能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

(1 

)遇水反应后引起燃烧,但不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

所谓遇水反应后引起燃烧,有两种具体情况,一是遇水反应能生成可燃气体,并放出大量的热,直接引起可燃气体燃烧;

二是遇水反应后不放出可燃气体,但有大量的热释放,足以使周围的可燃物着火。

遇水反应后不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主要指遇水的化学反应过程中没有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生成,但不等于整个处置过程没有防毒要求,如燃烧产物有一定毒性,有的液体受热后易挥发,其蒸汽本身有毒或固体粉尘及液体本身就有毒,仍需要加强安全防护。

碱金属 

主要有锂、钠、钾等,其化学反应式如下:

2Li+2H2O→2LiOH+H2↑;

2Na+2H2O→2NaOH+H2↑;

2K+2H2O→2KOH+H2↑;

这些碱金属与水反应,是剧烈的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足以引起氢气燃烧。

同时二氧化碳也不能作为碱金属火灾的灭火剂,因为二氧化碳能与金属钠起化学反应,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4Na+CO2→2Na2O+C

生成的碳原子可继续燃烧。

金属粉末 

主要是镁、锆、钛、铝、锌五种粉末状态的纯金属有严重的爆炸和火灾危险性,当暴露于空气中时,表面形成氧化物,这种氧化物可起保护膜作用,但遇空气中水分就会发生化学反应放出氢气,并产生热量,最初的燃烧可以触发这些金属粉末的自燃。

金属有机化合物 

主要有三甲基铝、二甲基镉、三异丁基铝、二乙基锌、乙基钠等。

这些物质有的能在空气中自燃,与水反应会加剧燃烧,甚至会发生爆炸等。

氢化物 

主要有碱金属的氢化物如氢化锂、氢化钠,与水反应的方程式:

LiH+H2 

O→LiOH+H2↑

 

NaH+H2O+NaOH+H2↑

这些反应能生成氢气放出热量而引起燃烧。

硼分子型和硅分子型氢化物,如乙硼烷和硅烷,能与 

空气中的水分起剧烈的化学反应,放出热量并产生氢气而引起燃烧,乙硼烷和乙硅烷与水反应的方程式:

B2H6+6H2O→2H3BO3+6H2↑

SiH6+4H2O→2SiO 

2+7H2 

盐型碳化物 

主要有碳化钙(电石)、碳化铝、碳化镁等,这些物质与水反应,发生水解,产生易燃的烃类,放出热量,足以点燃各种生成气体。

碱性腐蚀品 

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亚氯酸钠溶液(含有效氯大于5%)等,遇水或潮湿空气会放出大量的热,使周围的可燃物引起燃烧。

过氧化物 

如过氧化钾、过氧化钠遇水能剧烈反应,大量水接触会发生爆炸,少量水接触时极易起火,还有过氧化锶,接触少量的水,极易起火。

(2 

)遇水反应引起燃烧并产生有毒有害气体

•盐型磷化物 

主要有磷化钾、磷化钠、磷化镁、磷化锶、磷化铝镁、磷化铝、磷化钙等,与水反应放出热量,产生有毒的磷化氢气体,从而引起燃烧。

磷化铝和磷化钙是谷物和烟草仓库的熏蒸剂,在仓库熏蒸中,如反应器设置不妥,滴水反应过量,产生热量大,加上磷化氢自燃点较低,极易引起火灾,这方面的教训已有多起。

•如钾汞齐、钠汞齐等,遇潮湿空气和水,能发生放热产生氢气的化学反应,引起燃烧并产生高毒的汞蒸汽。

盐类 

如连二亚硫酸钠(俗称保险粉)、低亚硫酸钠遇水或吸收潮湿空气能发热,引起冒黄烟燃烧、放出有毒易燃的二氧化硫。

酸性腐蚀品 

如硫酸、硝酸、高氯酸、氯磺酸、亚硝基硫酸、三氧化硫、氧氯化铬、五氧化二磷、五氯化磷、三氯化铝(无水)、一氯化碘等,液体外溢,遇潮湿空气或接触周围可燃物,吸收水分,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其中1公斤的硫酸与水反应放出的热量,足以使8公斤的水煮开,可燃物很快被碳化而引起燃烧,同时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随着燃烧的发展,可燃包装物被引燃,容器破裂,液体外溢增加,恶性循环加剧,灾情不断扩大。

•如1971年某化工厂硫酸仓库因盲目出水,造成29名战士中毒,头发变白,教训深刻。

(3 

)遇水反应不引起燃烧,但能产生有毒有害气体

•主要有氯化乙酰、三氯化铝、五氯化锑、氯化铬酰、氯化二苯甲酰、甲基二氯硅烷、甲基三氯硅烷、氧氯化磷、正丙基三氯硅烷、氯化锡、一氯化硫、氯化亚砜、二氯亚砜、四氯化钛、三氯硅烷、三氯三聚氰酸、四氯化砜、四氯化锆、五氟化锑、五氟化溴、三氟化溴、三氟化氯、五硫化二磷等。

•这些物质遇水反应会产生氯化氢、氯气、氟化氢、硫化氢、二氧化硫、三氯化氮、光气等有毒有害气体。

第六节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①氧化剂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

包括含有过氧化基的无机物,其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导致可燃物燃烧;

与粉末状可燃物能组成爆炸性混合物,对热、震动或摩擦较为敏感。

按其危险性大小,分为一级氧化剂和二级氧化剂。

如过氧化钠、高锰酸钾、氯酸钾、重铬酸钾等。

•②有机过氧化剂指分子组成中含有过氧基的有机物,其本身易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或摩擦较为敏感。

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甲乙酮等。

第七节 

有毒品

•本类物品指进入肌体后,积累达到一定的量,能与体液和器官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作用,扰乱或破坏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品。

•有毒品包括氰化钠、氰化钾、砷酸盐、酚类、氯化钡、硫酸二甲醋及列人危险货物品名的农药等,均属此类。

第八节 

腐蚀品

本类物品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坏的固体和液体。

与皮肤接触在4小时内出现可见坏死现象,或温度在55℃时,对20号钢的表面均匀年腐蚀率超过6.25mm/年的固体或液体。

按化学性质分为以下3项。

①酸性腐蚀品如硫酸、硝酸、盐酸等;

②碱性腐蚀品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乙醇钠等;

③其他腐蚀品如氯化铜、氯化锌、亚氯酸钠溶液等。

第九节 

放射性物品

放射性物品是指比活度大于7.4 

×

104Bq/kg 

的物品。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的危险化学品不包括放射性物品,因为其对人的伤害作用与其它种类不同,安全管理措施也不相同。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CSDS)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GB16483-2000)

•提供化学品危险特性参数、危害、防护措施、运输、储存、应急行动等方面的知识。

SDS的作用

1、化学品安全生产、安全流通、安全使用的指导性文件;

2、应急作业人员进行应急作业时的技术指南;

3、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及处置各环节安全操作规程提供技术信息;

4、企业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SDS的十六部分内容

1、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2、成份、组成信息

3、危险性概述

4、急救措施

5、消防措施

6、泄漏应急处理

7、操作处置与储存

8、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危险化学品

安全基础知识

主要介绍内容

Ø

燃烧三要素

物质燃烧过程

液体的闪燃与闪点

爆炸、爆炸极限

粉尘爆炸

燃烧本质和燃烧三要素

一、燃烧定义和特征

•所谓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氧化还原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燃烧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氧化还原反应不一定是燃烧。

燃烧的特征

•燃烧有三个基本特征:

•①是一种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新物质;

•②放出大量的热量;

•③发光(或烟)。

三、燃烧的充分条件

1、可燃物和助燃物具有适当的浓度和比例。

A、少量液化气泄漏不能被点燃,浓度达不到爆炸极限,如天然气浓度低于5%。

B、氧气浓度低于14%时,燃着的木块也会自行熄灭。

2、点火源的能量足够。

物质都有各自不同的点火能,点火源能量低于点火能则不能着火。

有些物质点火能低,容易被点燃,相反,点或能高的物质不易被点燃。

•在有化工原料(如:

苯系物、氢气、乙炔、丙酮、汽油)的场所,人体静电火花就能够引发火灾或爆炸,但静电不可能引起木材着火。

•电火花的能量比静电火花大的多,有其引发的矿山、工厂、住宅、办公室、宿舍的火灾事例很多。

•电焊渣温度达1200℃,一个电焊渣不能引发木材火灾,但大量电焊渣就能够引燃,因为其能量总量大。

根据着火三角形,可以提出以下防火方法:

1.控制可燃物

在可能的情况下,用难燃或不燃材料代替易燃材料;

对工厂存在可燃气体或蒸气的地方,保证密封避免泄漏,也可采取通风换气的方法;

在森林中采用防火隔离林等。

2.隔绝空气

涉及易燃易爆物质的生产过程,应在密闭设备中进行;

对有异常危险的,要充入惰性介质(如氮气、二氧化碳等)保护;

隔绝空气储存某些物质等。

3.消除点火源

在易产生可燃性气体的场所,禁止一切引火源的产生和存在,如采用防爆电气、安装防雷装置、减少静电产生量并泄放静电电荷等。

根据燃烧三要素,可以得出以下灭火方法:

1.隔离法

将尚未燃烧的可燃物移走,使其与正在燃烧的可燃物分开;

断绝可燃物来源等,燃烧区得不到足够的可燃物就会熄火。

2.窒息法

用不燃或难燃物捂住燃烧物表面;

用水蒸气或惰性气体灌注着火的容器;

密闭起火的建筑物的孔洞等,使燃烧区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火。

3.冷却法

用水等降低燃烧区的温度,当其低于可燃物的燃点时,燃烧就会停止。

燃烧过程 

可燃物质状态不同,燃烧过程也不同。

闪燃与闪点

•液体挥发速度与温度直接相关

•在一定温度下,靠近液面处,或者是一个小的有限空间,蒸气浓度能达到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下,蒸气浓度固定不变

•温度低时,蒸气浓度低于爆炸下限

•温度太高时,蒸气浓度高于爆炸上限

•随着液体温度升高,蒸气分子浓度增大,当蒸气分子浓度增大到爆炸下限时,蒸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遇火源就能闪出火花,但随即熄灭。

这种在可燃液体的上方,蒸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遇火源发生的一闪即灭的瞬间燃烧现象称为闪燃。

•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液体表面能够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

•液体温度高于闪点温度时,一旦点燃就不会再自行熄灭,燃烧能够持续。

•闪点分为开杯闪点和闭杯闪点

•采用开杯式闪点测定仪时,由于气相空间不能象闭杯式闪点测定仪那样产生饱和蒸气一空气混合物,所以测得的闪点要大于采用后者测得的闪点。

•开杯式闪点测定仪一般适用于测定闪点高于100℃的液体。

•闭杯式闪点测定仪适用于闪点低于100℃的液体。

闪点是表征可燃液体火灾危险程度的重要参数;

可燃液体的温度高于其闪点时,随时都有被火点燃的危险。

闪点是液体的特性参数,但硫、萘和樟脑等固体在室温或略高于室温的条件下即能挥发或升华,在周围的空气中的浓度达到闪燃的浓度,所以也有闪点。

爆炸现象及其特征

一、爆炸的概念及其特征

二、爆炸的分类

三、化工行业中常见的几种爆炸类型

•爆炸是指物质的状态和存在形式发生突变,在瞬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形成空气冲击波,可使周围物质受到强烈的冲击,同时伴随有声或光效应的现象。

•注意:

物理爆炸没有发光和烟雾现象。

爆炸的一般特征

①爆炸过程进行得很快,一次爆炸在瞬间即完成;

② 

爆炸点附近瞬间压力急剧上升;

③ 

发出或大或小的声响;

④爆炸点周围的介质发生震动或邻近物体受到冲击破坏。

按照爆炸的性质分类:

物理爆炸、化学爆炸、核爆炸;

按照爆炸的传播速度分类:

轻爆、爆炸、爆轰;

•按爆炸反应物质分类:

气相爆炸、凝相爆炸、混合相爆炸。

(1)物理爆炸

•物理爆炸过程是纯粹的物理变化过程,爆炸前后系统内物质只发生状态变化,化学组成及化学性质均不发生变化的爆炸。

•是由于内部压力增大,超过容器的承受能力的破裂,内部压缩的气体瞬间释放出能量。

物理爆炸的例子

1、蒸汽锅炉的爆炸

2、气瓶或压力储罐受热超压爆炸

3、压力管道腐蚀破裂爆炸

4、少量水急速汽化爆炸

注意:

物理爆炸泄漏的可燃气体的二次爆炸不是物理爆炸。

(2)核爆炸

•原子核发生聚变或裂变反应,瞬间放出巨大的能量而发生的爆炸为核爆炸。

•本书内容不包括核爆炸。

(3)化学爆炸

化学爆炸是由于急剧化学反应造成的;

爆炸过程中产生大量新的高温高压气体,气体高速膨胀引起爆炸。

化学爆炸的主要特征——物质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在化学爆炸后均发生了质的变化。

按爆炸反应物质分类 

①纯组元可燃气体热分解爆炸

②可燃气体混合物爆炸

③可燃粉尘爆炸

④可燃液体雾滴爆炸

⑤可燃蒸气云爆炸

1、简单分解爆炸

2、复杂分解爆炸

3、爆炸性混合气体爆炸

4、粉尘爆炸

5、熔盐池爆炸

6、化学爆炸的三要素

、乙炔铜、乙炔银、叠氮化铅、叠氮化银 

等的分解爆炸

、气体的分解爆炸

分解爆炸的条件是:

(1)分解反应是放热反应;

(2)存在火源或热源;

(3)系统初始压力大于分解爆炸临界压力P。

•能够发生分解爆炸的气体包括:

乙炔、乙烯、环氧乙烷、臭氧、联氨、丙二烯、甲基乙炔、乙烯基乙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氰化氢、四氟乙烯等;

•当气体压力超过某一压力值时,受到触发,即可分解,生成更多摩尔的新气体,同时放出热量,一般说来,分解热在80kJ/mol以上,当压力降至此值时,系统便不发生分解爆炸,这个压力称作该气体分解爆炸的临界压力。

•为避免乙炔在高压状态分解爆炸,乙炔不是直接压缩进入钢瓶,而是将乙炔气充灌到以丙酮作为溶剂的瓶中。

另外,乙炔瓶内装填料,将溶解于丙酮中的乙炔加以分割,进一步减少爆炸的危险。

•通常所说的溶解乙炔就是因此而来的。

、复杂分解爆炸

•主要指炸药类的物质的爆炸,其爆炸不需要氧气,自身分解出大量的气体,同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局部压力剧增。

硝化甘油的爆炸反应:

发生分解爆炸的化合物大都具有如下基团结构:

—NO2 

硝酸盐类物质

—N=N≡N 

叠氮化合物

—O—N=C 

雷酸盐类物质

—ClO3 

氯酸盐类

NX3 

氮卤化物

—C≡C— 

乙炔类物质

=N≡N 

重氮类物质

、爆炸性混合气体爆炸

•可燃气体只有预先与空气或氧气等混合时才能爆炸;

•预混气体从小孔中高速喷出时并点燃时,不爆炸;

•爆炸是不可控的整体快速燃烧过程;

•可燃气体只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才爆炸,爆炸燃烧速度与浓度有关。

•在化工生产中,可燃气体或蒸气从工艺装置、设备管线、储存容器泄漏到厂房中与空气混合,或空气渗入装有这种气体的设备中,都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