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幸福农庄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225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幸福农庄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精品幸福农庄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精品幸福农庄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精品幸福农庄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精品幸福农庄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幸福农庄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精品幸福农庄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幸福农庄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幸福农庄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精品幸福农庄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广水市城郊乡幸福农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一、项目提要

1.1项目组织单位

1.2项目实施单位

1.3项目区域

1.4项目目标

1.5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

1.5项目的实施与管理

1.6项目投资及筹资渠道

1.8建设期限

1.9项目产品方案

1.10社会和环境效益

二、项目背景

2.1项目由来

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项目选址

2.3项目建设条件

2.4项目区基本情况

2.6农村废弃物资源与利用情况

2.7生态环境建设情况

2.8项目单位概况

三、产品市场分析与预测

3.1食品

3.2有机肥

四、项目建设思路和目标

4.1指导思想及建设目标

4.2建设思路

五、总体项目方案设计

5.1项目准备和实施计划

5.2实施计划安排说明

六、物资采购

6.1采购原则

6.2采购数量与采购方式

6.3生产物资供应计划

七、项目的组织实施与管理

7.1鲜明建设的组织设施与管理

7.2项目运行期间的组织管理

7.3政府及受益人的作用

八、投资估算、资金筹措

8.1投资估算

8.2筹资渠道

九、效益分析

9.1现代化中型养猪场效益分析

9.2农庄生态牧场综合效益分析

十、结论与建议

第一章项目提要

1.1、项目的实施单位:

广水市城郊乡幸福农庄

1.2、项目的区域:

湖北省广水市城郊乡马蹄桥村

1.3、项目目标

通过对农村资源的合理调配和使用,建立以生态农业和控制农业生产污染相适应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实现农业再生资源的利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广以“猪-菜、鱼-林-果”生态农业模式,发展优质安全可靠农副产品占领市场。

使有限的农业资源得到更加有效利用,达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降低农庄投入,达到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1.4、广水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基本情况

广水市位于大别山、桐柏山两大山脉交汇处,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资源丰富,生物种类多达1500余种。

全市国土面积2647平方公里,人口93万,农业人口70万人。

2008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82.15万亩,总产42.96万吨,同比增长3.3%。

建立标准化基地25万亩,订单农业达12万亩,发展高效经济林1.9万亩,食用菌2500万棒(袋),蒜稻高效栽培4万亩,名特水产品5.6万亩,农业“三品”品牌达16个。

新增省级龙头农庄2家,随州市级龙头农庄8家,农村专业经济组织17家。

猪、牛、羊、禽出栏(笼)分别为42万头、3.5万头、13.5万头、1000万只,比上年分别增长13.6%、6.1%、1.5%、20.6%。

城郊乡地处广水市城区近郊,全乡版图面积120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人,辖20个行政村。

地理区位优越,北西南三面环绕城区;交通便利快捷,境内十长和平洑两条省道贯穿全境并交汇互通,是城区以南的交通枢纽中心。

该乡地理位置优越,较适宜各种蔬菜的生长。

其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

年平均温度为15.8℃,最高气温为39.5℃,最低气温-10℃,年平均无霜期为230天。

年均降水量1110mm,适宜蔬菜、粮食、油料的生产。

全乡拥有蔬菜、化工、建材、商贸流通、农产品加工等农庄49家。

项目实施单位幸福农庄在城郊乡马蹄桥村示范点内,项目负责人陈斌原是广水市供销社下岗职工,2003年下岗自谋职业,2006年4月多方筹集资金近100万元,在城郊乡胡家桥兴建了养殖场,项目占地200亩,通过3年多来的努力建设,已初步具备了基础和条件。

建成60亩种植园、80多亩水面和总面积为1000m2的家畜养殖场。

在控制农业生产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也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中农业污染仍然存在。

由于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家禽家畜粪便处理的能力较差,不仅破坏了土壤结构,污染了农田和水源,导致了农产品中的硝酸盐和重金属等有害残留物超标。

表现为对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人力、土地、水等农业资源转化和再生资源的利用能力较弱。

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业生产污染,推广以“猪-菜、(鱼、果、林)”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一是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二是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蔬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水平;三是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庄创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5、项目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

1.5.1建成以塑料大棚和露天无公害蔬菜基地为主导,资源利用和治理农业污染为重点,种、养综合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具体内容为新建无公害蔬菜100亩基地的规模,建成四大资源利用工程。

即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工程,使蓄水能力达到2.6万m3。

建成一座中型家禽家畜养殖场,生猪1000头、家禽4000只。

建成与蔬菜基地生产和农户生产和生活相配套的固体垃圾和污水处理系统,总体上达到循环利用,稳步提高的效果。

1.5.2投资20万元建成塑料大棚和露天无公害蔬菜基地100亩。

在马蹄桥村示范点的周边的两个行政村的7个村民组培建100亩的塑料大棚和露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使种菜成为当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既可以帮助农户发展生产和快速致富,又可以为农庄生产、加工提供充足的原料资源。

蔬菜生产过程中大量的残次蔬菜、蔬菜的茎、叶和部分根茎类蔬菜,又可以为沼气生产提供所需材料。

1.5.3投资8万元,建成一座库容量为1.3万m3的蓄水大坝。

蓄水大坝可以基本上保证了蔬菜基地的生产用水。

其中:

塑料大棚蔬菜采用了滴灌,露天蔬菜采取喷灌、滴灌相结合,避免了浇灌和注灌,防止浪费水资源。

蓄水大坝主要是拦洪和收集雨水,在大坝中进行沉淀和澄清,同时又可将蓄水大坝作为养鱼等水产养殖基地,合理利用水资源。

蓄水大坝功能为:

雨水收集→沟、渠、引水口→蓄水大坝(沉淀、澄清)→农田→河流。

1.5.4投资122万元建成一座中型家禽生猪养殖场。

可养生猪1000头,家禽4000只。

畜禽的粪便可作种植蔬菜肥料使用,有助于实现资源的转换和再生资源的利用水平。

1.5.5投资8万元建成垃圾收集及污水处理设施。

垃圾由垃圾箱、垃圾筒进行回收,送垃圾站进行集中分捡。

对塑料袋、棉、麻、纸箱等包装物有用垃圾进行集中分捡并打包出售。

对不可用垃圾可送砖瓦厂进行焚烧,既不污染环境,又可节省燃料。

农作物的秸秆由打捆机打捆后,由运输车辆送到饲料厂粉碎,变成饲料。

对生活污水的处理:

生活污水→水泥暗管→蓄水池→滤网→厌氧池→PVC暗管→沼气池→农田或水塘重复使用。

1.6、项目的实施与管理

项目由广水市城郊乡幸福农庄负责组织实施。

1.6.1资金筹措渠道:

项目总投资158万元,其中项目业主自筹108万元,申请国家无息贷款50万元。

1.7、建设期限

项目拟于2008年7月开始至2008年8月结束。

1.8、项目产品方案:

实施“猪→菜(鱼、果、林)”的生态农业模式,生产无公害蔬菜产品供应市场。

以满足市民对无公害蔬菜食品的需求,又可使农庄生产和效益的发挥。

养殖场以良种畜禽繁育和销售为一体。

养殖场所产生的粪便和人的粪便通过沼气池厌氧发酵后,向蔬菜基地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源。

1.9、社会和环境效益

1.建养殖场可对原粮进行转化,实现种、养良性循环。

建一个年产4000只家禽和一个1000头生猪的养殖场,每年可转化粮食500吨。

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农业转化,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的有效途径。

2.以沼气为纽带,以人禽的粪便处理,通过对废弃物的重复利用,可产生节能降耗的效果,保持循环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社会效益。

3、改善了种、养生态环境,减少污染,降低了农产品的有害物残留量,提高了农产品质量。

为市场提供无公害食品。

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强了农产品的出口创汇的能力。

4、改善了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户生活水平,农业全面发展,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促进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5、促进我市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农村稳定,对农民实现奔小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项目背景

2.1、项目建设的背景

2.1.1自然条件优越。

广水市位于湖北省北部偏东,以平靖关、武胜关与河南连界 , 自古为南北交通要冲,素有“鄂北门户”之称。

地跨东径113°31′-114°07′,北纬31°23′-32°05′。

北与河南省信阳县毗邻,东邻大悟县,南接孝昌县、安陆市,西连随州市曾都区。

东西宽57.5公里,南北长 78.7 公里,国土面积2647平方公里 , 占全省总面积1.4% 。

广水市地处桐柏山脉南麓、大别山脉西端 , 属低山丘陵地带。

地势北高南低,自北而南,山地、丘陵、岗 地、沿河小块平原,依次分布。

山地占总面积的30.1%,丘陵占67.4%,平原占2.4%。

山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北部,一般坡度为30°至45°,最高处大贵山海拨907.8米,相对高差在300至500米之间。

岗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南部及东南部,海拔一般在100米上下,坡度一般在15°左右。

小块河谷平原主要分布在中部、西南及东南部,海拔一般在50米左右,最低处平林市水河床海拔37米,地势以鄂豫边界为脊干,以低山为屏障,丘陵岗地主体,由北向南逐渐倾斜,经横坡河的切割,形成岭谷平行并列的地貌景观。

2.1.2农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广水市委、市政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三农工作方针,始终把农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稳步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把农业基地建设作为工业化生产的第一车间来抓,稳步推进50万亩高效经济林、5000万袋(棒)食用菌、50万头生猪、10万亩蒜—稻高效栽培模式、10万亩名特优水产品等特色基地建设,全市经济林面积达到18万亩、食用菌扩大到2000万袋(棒)、出栏生猪33万头,是全省重要的商品粮、银鱼、大蒜、香菇、中猪生产基地和全国著名的“白灵菇之乡”。

2008年,全市多种经济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4年的77.7%上升到79.6%,农业经济结构更趋合理。

产业化格局逐步形成。

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近700家,以农产品为原料实施加工转化的规模企业达到23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随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

全市已初步形成了食用菌生产加工出口、粮食转化、农产品冷藏销售、生猪养殖加工出口、药材种植加工、水产品养殖加工等六大产业链条。

开发和创立了银涛牌银鱼、香炉山牌莼菜、吉阳牌大蒜、飞龙牌乳酸、云雾牌香菇等一批精品名牌农产品,申报绿色食品标识6个。

全市以乡镇集市为中心的农产品集贸市场发展到98处,各种中介服务组织迅猛发展,订单农业面积超过13万亩,农产品货畅其流。

   农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通过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和实施农业资源民营化改革,全市累计投入农业基地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资金近10亿元,尤其是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全市改造中低产田4.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平方公里,完成节水灌溉示范面积1万亩,增加有效灌溉面积5万亩,解决饮水困难2万多人;实施退耕还林面积20多万亩,全市森林面积增加到1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4%。

   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依法开展土地二轮延包,全面推行村帐站审,大力实行清欠化债,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和全额兑现各种政策补贴,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和谐发展。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项目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现阶段建设社会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