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学》秦曾煌第六版下册课后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1959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41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工学》秦曾煌第六版下册课后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电工学》秦曾煌第六版下册课后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电工学》秦曾煌第六版下册课后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电工学》秦曾煌第六版下册课后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电工学》秦曾煌第六版下册课后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工学》秦曾煌第六版下册课后答案Word格式.docx

《《电工学》秦曾煌第六版下册课后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工学》秦曾煌第六版下册课后答案Word格式.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工学》秦曾煌第六版下册课后答案Word格式.docx

可见DB管也确能导通。

IDA=

6−5.59A=0.41×

10−3

A=0.41mA

IDB=

5.8−5.59A=0.21×

5.59

A=0.21mA

IR=

A=0.6210−3

A=0.62mA

(3)DA和DB两管都能导通

55

VY=

11111V=4.74V

++

VY4.74

=A=0.5310

A=0.53mA

IDA=IDB=

2

0.53

mA=0.26mA

14.4稳压二极管

14.4.2

有两个稳压二极管DZ1和DZ2,其稳定电压分别为5.5V和8.5V,正向压降都是0.5V。

如果要得到3V的稳定电压,应如何连接?

应按图4(a)或(b)连接,UZ=3V。

图中R1、R2是限流电阻。

图4:

习题14.4.2图

14.5晶体管

14.5.1

有两个晶体管分别接在电路中,今测得它们管脚的电位(对“地”)分别如下表所列:

晶体管I

晶体管II

管脚

1

3

电位/V

4

3.4

9

试判别管子的三个电极,并说明是硅管还是锗管?

是NPN型还是PNP型?

NPN型:

集电极电位最高,发射极电位最低,UBE>

0;

PNP型;

发射极电位最高,集电极电位最低,UBE<

0。

硅管:

基极电位与发射极电位大约相差0.6V或0.7V;

锗管:

基极电位与发射极电位大约相差0.2V或0.3V。

由此可知:

晶体管I:

NPN型,硅管,1−B、2−E、3−C;

晶体管II:

PNP型,锗管,1−C、2−B、3−E。

14.5.3

如何用万用表判断出一个晶体管是NPN型还是PNP型?

如何判断出管子的三个管脚?

锗管或硅管又如何通过实验区别出来?

(1)先判断基极

将插入万用表“-”(实为表内电源正极)插孔的测试笔轮流接任一管脚,而后将另一测试笔分别接另外两个管脚,如果两次测得管脚间的电阻同为低电阻(BE极间和BC极间的PN结上加正向电压)或同为高电阻(上述极间的PN结上加反向电压),则接万用表“-”插孔的是基极。

(2)判断是NPN型管还是PNP型管在

(1)中,测得管脚间的电阻同为低电阻时,则为NPN型管;

测得同为高电阻时,则为PNP型。

(3)判断集电极

对已知的NPN型管或PNP型管照图5所示的两种方法接线,未知管

图5:

习题14.5.3图脚1和2用测试笔分别接万用表的“+”,“-”插孔(注意,“-”插孔接表内电

源的正极),比较两种接法1,2管脚间的电阻高低。

对NPN型管,电阻较低时接“-”插孔的是集电极;

对PNP型管,电阻较低时接“+”插孔的是集电极。

(4)判断是锗管还是硅管

B,E极间正向压降在0.6∼0.7V时为硅管;

在0.2∼0.3V时为锗管。

14.5.4

图6:

习题14.5.4图

在图6所示的各个电路中,试问晶体管工作于何种状态?

设UBE=0.6V。

计算结果见下表。

B=β

BB

15基本放大电路

15.2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15.2.3

在图1中,若UCC=10V,今要求UCE=5V,IC=2mA,试求RC和RB

的阻值。

设晶体管的β=40。

习题15.2.3图

由UCE=UCC−RCIC可求

RC=

UCC−UCE

IC

=10−5Ω=2.5kΩ

IC2

IB≈

=mA=0.05mA

β40

RB≈

UCC

IB

=kΩ=200kΩ

0.05

15.3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15.3.2

在习题1图所示的固定偏置放大电路中,UCC=9V,晶体管的β=20,IC=

1mA。

今要求|Au|≤100,试计算RC,RB及UCE。

IC1

β20

=kΩ=180kΩ

26

[200+(20+1)×

1.05]Ω=720Ω=0.72kΩ

βRC

rbe

(空载时|Au|最大)

|Au|rbe

β

=100×

0.72

20

kΩ=3.6kΩ

UCC−RCIC=(9−3.6×

1)V=5.4V

有一放大电路如习题1图所示,其晶体管的输出特性以及放大电路的交、直

流负载线如图2所示。

试问:

(1)RB,RC,RL各为多少?

(2)不产生失真的最大输入电压UiM为多少?

(3)若不断加大输入电压的幅值,该电路首先出现何种性质的失真?

调节电路中哪个电阻能消除失真?

将阻值调大还是调小?

(4)将电阻RL调大,对交、直流负载线会产生什么影响?

(5)若电路中其他参数不变,只将晶体管换一个β值小一半的管子,这时IB,IC,UCE及|Au|将如何变化?

习题15.3.3图由图2可知,静态值为

电源电压为电流放大系数为

IC=2mA,IB=40µ

A,UCE=5V

UCC=10V

β=IC

=

0.04

=50

(1)

RB≈

=kΩ=250kΩ

由交流负载线可得

=10−5kΩ=2.5kΩ

由此得

1tanα0=,

L

8−5

R0

=1.5kΩ

R0RCRL

RL=

RCR0

=2.5×

1.5

kΩ=3.75kΩ

L=

C

(2)由图2可知

+RL

RC−R0

2.5−1.5

8−UCEQ=(8−5)V=3VUCEQ−UCES=(5−0.3)V=4.7V

不失真的最大输出电压约为UoM=3V,先求出|Au|后,再求不产生失真的最大输入电压UiM

26(mV)26

rbe=200(Ω)+(1+β)

E

=[200+(1+50)(mA)

]Ω=0.86kΩ

|Au|=

于是

βR0

=50×

0.86

UiM=

=87

UoM

|Au|

=V=34.5mV

87

(3)首先产生截止失真,这时可调节RB,减小其阻值以增大IB,将静态工作点Q上移一点。

(4)将RL阻值增大,不影响直流负载线,通过Q点的交流负载线与横轴的α0角将有所减小。

(5)IB不变,IC约减小一半,UCE增大,|Au|将减小一半。

15.3.4

已知某放大电路的输出电阻为3.3kΩ,输出端开路电压的有效值Uo0=2V,试问该放大电路接有负载电阻RL=5.1kΩ时,输出电压将下降到多少?

UoL=

o

RL

Eo=

5.1

Uo0

Uo0=3.3+5.1×

2V=1.2V

15.3.5

在图3中,UCC=12V,RC=2kΩ,RE=2kΩ,RB=300kΩ,晶体管的β=

50。

电路有两个输出端。

试求:

(1)电压放大倍数Au1=

出电阻ro1和ro2。

U˙o1

U˙i

和Au2=

U˙o2

(2)输

习题15.3.5图

IB=

UCC−UBE

RB+(1+β)RE

=12−0.6mA=0.028mA

300+(1+50)×

2

IE=(1+β)IB=(1+50)×

0.028mA=1.43mA

rbe=[200+(1+50)×

1.43]Ω=1127Ω≈1.13kΩ

从集电极输出:

Au1=

=−

be

+(1+β)RE

=−50×

2≈−1

1.13+(1+50)×

ro1≈RC=2kΩ

从发射极输出:

Au2=

(1+β)RE1

+(1+β)RE≈

ro2≈

rbe+R0

≈β

1130

50

Ω=22.6Ω

式中,R0

=RS//RB,设信号源内阻RS≈0,则R0

≈0。

15.4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15.4.2

在教材图15.4.1所示的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中,已知UCC=24V,RC=

3.3kΩ,RE=1.5kΩ,RB1=33kΩ,RB2=10kΩ,RL=5.1kΩ,β=66,并

设RS≈0。

(1)试求静态值IB,IC和UCE;

(2)画出微变等效电路;

(3)计算晶体管的输入电阻rbe;

(4)计算电压放大倍数Au;

(5)计算放大电路输出端开路时的电压放大倍数,并说明负载电阻RL对电压放大倍数的影响;

(6)估算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VB=

RB1+RB2

24

RB2=33+10×

10V=5.58V

IC≈IE=

VB−UBE

RE

=5.58−0.6mA=3.32mA

1.5

IC=

3.32

mA=0.05mA

60

UCE=UCC−(RC+RE)IC=[24−(3.3+1.5)×

3.32]V=8.06V

(2)

26(mV)

(mA)

(3)

=[200+(1+66)×

3.32]Ω=0.72kΩ

Au=−β

=−66×

?

3.3×

5.1?

3.3+5.1×

0.72

=−183.7

(4)

A=−βRC

3.3

0.72=−302.5

(5)

ri=rbe//RB1//RB2≈rbe=0.72kΩ

ro≈RC=3.3kΩ

15.4.5

设计一单管晶体管放大电路,已知RL=3kΩ。

要求|Au|≥60,ri≥

1kΩ,ro<

3kΩ,工作点稳定。

建议选用高频小功率管3GD100,其技术数据见教材附录C,β值可选在50∼100之间。

最后核查静态工作点是否合适。

求得的各电阻值均采用标称值(查教材附录H)。

习题15.4.5图

(1)选择放大电路和晶体管要求工作点稳定,可选用分压偏置放大电路(教材图15.4.1),选UCC=

12V;

按建议选用晶体管3GD100,设β=50;

并设|Au|=60,ri=

1kΩ。

(2)参数计算

由式r≈[200+(1+β)26

]Ω≈ri可求

26(1+β)

26×

51

IC≈IE≈

由式A=βR0可求

=mA=1.66mA

ri−2001000−200

60×

1

L=kΩ=1.2kΩ

RCRL

R0

设VB=4V

R0RL

RL−R0

=1.2×

3

3−1.2

kΩ=2kΩ

RE=

IE

=4−0.6kΩ2kΩ

1.66

基极电流IB≈

mA=0.033mA

设I2=10IB,即

RB2=

I2=10×

0.033mA=0.33mA≈I1

VB=4kΩ=12.12kΩ(取12kΩ)

I20.33

RB1=

UCC−VB

I1

=12−4kΩ=24.24kΩ(取24kΩ)

0.33

(3)核查静态工作点

由UCE=UCC−(RC+RE)IC做直流负载线(图4)

IC=0UCE=UCC=12V

UCC12

UCE=0IC=

+RE

=mA=3mA

2+2

UCE=[12−(2+2)×

1.66]V=5.4V

静态工作点合适,在小信号情况下,不会产生失真。

15.6射极输出器

15.6.1

在图5所示的射极输出器中,已知RS=50Ω,RB1=100kΩ,RB2=30kΩ,RE=

1kΩ,晶体管的β=50,rbe=1kΩ,试求Au,ri和ro。

习题15.6.1图

Au=

(1+β)RE

=(1+50)×

1=0.98

1+(1+50)×

ri=RB1//RB2//[rbe+(1+β)RE]=16kΩ

ro≈

式中

1000+50

Ω=21Ω

S=RS//RB1//RB2≈50Ω

15.6.2

两级放大电路如图6所示,晶体管的β1=β2=40,rbe1=1.37kΩ,rbe2

=0.89kΩ。

(1)画出直流通路,并估算各级电路的静态值(计算UCE1时忽略IB2);

(2)画出微变等效电路,并计算Au1,Au2和Au;

(3)计算ri和ro。

习题15.6.2图

(1)前极静态值

VB1=

33+8.2×

8.2V=4V

4−0.6

IC1≈IE1=3+0.39mA=1mA

IB1≈

mA=25µ

A

40

后极静态值

UCE1≈20−(10+3+0.39)×

1=6.6V

IC2≈IE2=

1.8

UC1−UBE2

RE2

=(20−10×

1)−0.6mA=1.8mA

IB2=

mA=45µ

UCE2=(20−5.1×

1.8)V=10.8V

(2)前级电压放大倍数

R01

A=β=40

rbe+(1+β1)R00

9.1

1.37+(1+40)×

0.39

=−21

RE2RL?

R0

L1=RC1//

后级电压放大倍数

rbe2+(1+β2)·

E2

(1+β2)R0

rbe2+(1+β2)R0

=(1+40)×

2.5

0.89+(1+40)×

=0.99

两级电压放大倍数

Au=Au1·

Au2=−21×

0.99=−20.8

ri=ri1=RB1//RB2//[rbe1+(1+β1)R00

]=4.77kΩ

ro=ro2≈

rbe2+RC1

β2

0.89+10

=kΩ=272Ω

前级的集电极电阻RC1即为后级的基极电阻。

从本例的两级放大电路看,提高了输入电阻,降低了输出电阻。

15.7差分放大电路

15.7.3

在图7所示的差分放大电路中,β=50,UBE=0.7V,输入电压ui1=

7mV,ui2=3mV。

(1)计算放大电路的静态值IB,IC及各电极的电位VE,VC和VB;

(2)把输入电压Ui1,ui2分解为共模分量uic1,uic2和差模分量uid1,uid2;

(3)求单端共模输出uoc1和uoc2;

(4)求单端差模输出uod1和uod2;

(5)求单端总输出uo1和uo2;

(6)求双端共模输出uoc,双端差模输出uod和双端总输出uo。

[解]

图7:

习题15.7.3图

(1)静态时,ui1=ui2=0,由教材图15.7.5的单管直流通路可得

RBIB+UBE+2REIE=UEE

UEE−UBE

B

+2(1+β)RE

6−0.7A

10×

103+2×

(1+50)×

5.1×

=0.01×

10−3A=0.01mA

IC=βIB=50×

0.01mA=0.5mA

IE=(1+β)IB=51×

0.01mA=0.51mA

VC=UCC−RCIC=[6−5.1×

103×

0.5×

10−3]V=3.45V

VE=−6+2REIE=[−6+2×

0.51×

10−3]V=−0.798VVB=−RBIB=−10×

0.01×

10−3V=−0.1V

uic1=uic2=

ui1+ui2=

ui1−ui2

7+3

mV=5mV

7−3

uid1=−uid2=

(3)由习题15.7.2所证明的公式得出

=mV=2mV

22

RC

uoc1=uoc2=−β

+rbe

uic1

rbe=[200+(1+50)×

0.51]Ω=2.8kΩ

uoc1=uoc2=−50×

10+2.8+2(1+50)×

5mV

=−2.39mV

uod1=−R

uod2=−R

B+rbe

u=−50×

2mV=−39.8mV

(−2)mV=+39.8mV

(6)

uo1=uoc1+uod1=[(−2.39)+(−39.8)]mV=−42.2mV

uo2=uoc2+uod2=[(−2.39)+39.8]mV=+37.4mV

uoc=uoc1−uoc2=0

uod=uod1−uod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