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1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1563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1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1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1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1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1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1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1Word格式.docx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1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1Word格式.docx

D.分封制

8.《史记》记载的“勤沟洫,手足肼胝……妻有日,过门不私”(经常治理水渠,辛勤劳动,手脚上都起了厚厚的一层老茧……几次路过家门,都没有回去)的人物是()

A.炎帝B.黄帝C.尧D.禹

9.孔子曾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这体现了孔子()

A.礼治的思想B.反对苛政的思想C.教育的思想D.民生思想

10.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当时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下列“诸子百家”及其思想对应正确的是

A.孟子﹣﹣民贵君轻

B.韩非子﹣﹣“兼爱”“非攻”

C.墨子﹣﹣无为而治

D.庄子﹣﹣以“法”治国

11.春秋时期,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第一个霸主的是

A.秦穆公B.楚庄王C.晋文公D.齐桓公

12.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的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3.我国神话传说中的尧、舜、禹都是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

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

A.选举制B.投票制C.世袭制D.禅让制

14.大禹以平凡的义举,印证了“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高尚人生境界。

他成为联盟首领的方式是

A.世袭制B.武力夺取C.禅让制D.考试选拔

15.某校七年级学生开展“先秦诸子思想”课题研究活动,下列四则材料学派归属说法有误的是()

A.材料一:

儒家B.材料二:

道家C.材料三:

墨家D.材料四:

兵家

16.齐世荣在《中国通史》里面说到,中国“学术思想最辉煌的时期是在先秦,封建专制的最高峰莫过于明清”。

先秦“学术思想最辉煌”是指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B.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C.道家的《道德经》成书D.儒教、道教、佛教并立

17.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

A.大兴土木B.大兴文治C.休养生息D.平抑物价

18.他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该歌谣中的他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19.传说4000多年前,炎帝、黄帝结盟打败蚩尤,后来又与九黎族经过长期发展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后被尊奉为华夏族祖先的是

A.炎帝、尧B.炎帝、黄帝C.黄帝、尧D.尧、舜

20.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戍边农民因雨误期

B.陈胜吴广的号召

C.民族矛盾的尖锐

D.秦朝的暴政

21.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的共同点是

A.普遍使用打制石器

B.能制造陶器

C.会种植水稻

D.懂得使用天然漆

22.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

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

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方面有什么特点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B.鲁国主动与秦晋结好

C.天子依附予诸侯D.周王室地位衰落,诸侯势力强大

23.鲁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与鲁、宋、卫、郑、许、曹七国国君在葵丘结盟。

周天子派代表参加并宣布说“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还特加优惠,在接受胙(祭肉)时免于下拜,正式承认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这说明

A.齐国积极发动兼并战争

B.周王室力量大大衰微

C.齐采取了联横外交政策

D.周王室支持诸侯争霸

24.下列措施与秦朝速亡有关的是

①修骊山陵

②统一文字

③焚书坑儒

④统一货币

⑤修建长城

⑥强征赋税

⑦严刑苛法

⑧开拓交通

A.①②③④⑦

B.③④⑤⑥⑦

C.②③④⑤⑦⑧

D.①③⑤⑥⑦⑧

25.战国时期,社会风雷激荡,战火连天,出现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其中位于最西端的是

A.秦国

B.魏国

C.齐国

D.楚国

二、综合题

26.秦朝是中国极为重要的一个朝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三: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度量衡。

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

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统一六国以后,丧失了进取的方面……

——毛泽东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回答秦朝哪一地方行政制度“取代了周朝的制度”?

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周朝的制度相比有何特点。

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回答秦朝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中央政府官员中掌管监察事务的是?

(3)材料三中哪些措施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

由材料三可见评价历史人物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27.和谐是人类社会的追求,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君臣关系的和谐)

(1)两幅图片中的政治家在君臣同心之下,都进行了社会改革,其中,“管仲相桓公”的结果如何?

在图二进行的改革中,一个普通人要想获得爵位,可以通过什么办法?

一个农民可以通过什么办法来减轻或免除劳役?

这次变法有什么作用?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它”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

天府之国"

,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中国水利史》

(2)战国时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就是材料中的“它”,它指的是哪一水利工程?

其修建者是谁?

从材料看,此水利工程一直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精神文明的和谐)

(3)思想的包容是人类超越物质文明,追求精神文明的和谐跨越。

如图为战国时期反映思想活跃局面的“百家争鸣”,请完成如图。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28.中国古代制度不断革新。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一图1中①处的制度是?

②处的人物是?

(2)材料一图2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该制度所处的朝代是?

这种制度是否起到巩固统治的作用?

(3)依据材料二中两幅图,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29.商鞅变法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创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遥想秦国当年只是西南一偏小国家,只因秦孝公招贤纳士,重用贤才,欣然采取了商鞅改革变法的建议,改革旧制,整顿军队,最终逐鹿中原,一统天下,结束了中国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商鞅变法是改革史上一次辉煌的创举,他的邻导者商鞅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

变法过程中,商鞅历经重重挫折,与旧族势力作斗争,面对贵族势力的攻击,排挤,他欣然面对,敢于斗争,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歌。

(1)依据材料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

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正确”;

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的,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未涉及”。

①商鞅变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商鞅本人却以悲剧收场。

②商鞅变法后,秦孝公统一了中国。

③商鞅由于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变法一帆风顺。

④在变法中,展现了商鞅的无限勇气和智慧。

⑤商鞅变法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大规模推行。

(2)请写出两条商鞅变法的措施。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

——樊树志《国史概要(第4版)》

材料二商鞅颁布变法令规定:

废除土地国有制,全面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这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三战国时期……把土地牢牢抓在手里才有富国强兵的物质基础……于是各国君主推行的非但不是土地私有,反而是土地国有……授田之初只给农民使用权,农民不能据为己有……须向国家缴纳赋税、服徭役。

近三十四年的出土文献云梦睡虎地秦简、银雀山汉简、青川木牍等一大批土地制度资料都说明了这一点。

——李凯《商鞅变法是否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材料四商鞅废除公社所有的井田制,建立新的授田制度,虽然原则上仍为土地国有,但由于农民可以长期占有土地以及国家直接管理基层土地存在困难,实际上大大助长土地私有化的趋势,为以后土地兼并、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士”代表了哪一阶级推动了各国的改革?

结合所学,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在哪一领域的措施?

材料认为商鞅变法有何积极影响?

结合所学,这次改革和秦的统一有何联系?

(3)材料三中学者认为商鞅变法推行授田制的目的是什么?

授田制下土地的性质是什么?

指出材料三作出不同历史解释的依据。

(4)据材料四概括作者的观点。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1.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氏族公社时期使用的是磨制石器。

选项B是磨制石器,ACD都不是磨制石器,所以答案选择B。

2.C

C

依据题干“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平台,各家学派在此进行交流与论辩”,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成立的稷下学宫,在这里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

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

同时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这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3.B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齐桓公执政以来,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

由此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故选B。

4.A

A

依据所学可知,战国七雄局面的形成过程中包括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两件大事,即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被大夫田氏取代,故A符合题意;

B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5.B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商朝时期,制造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

B选项符合题意;

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A选项不符合题意;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在目前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

C选项不符合题意;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特点是造型奇特。

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6.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无为而治,C符合题意。

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主张与“无为而治”无关,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

解答本题注意识记道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7.B

题干材料反映了尧之子品德不好,故而尧让品行高尚的舜做了他的继承人。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度,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故选B。

8.D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说中禹吸取其父鲧堵塞之法失败的教训,“三过家门而不入”,专心治水,采用疏导方法,用13年时间成功治理黄河水泛滥。

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9.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以往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

因材施教,创立了自己的一整套教育思想体系。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的品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老实的态度)。

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民贵君轻,这组搭配是正确的。

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观念。

故A正确。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故排除B项。

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故排除CD项。

故选A。

11.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D符合题意。

ABC项人物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但不是第一个霸主,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春秋首霸--齐桓公。

12.A

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

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

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并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故A符合题意;

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

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文景之治的识记能力。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并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3.D

根据所学可咋知,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尧通过民主推选的方式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舜又用同样的方法传位于禹,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制”,所以D符合题意;

选举制是指关于选区划分以及相应的代表方式与投票方式的制度,又称为代表制,所以A不符合题意;

投票制度规定了选民表达民意的方式,以及把这些民意转化成结果的方法,所以B不符合题意;

世袭制就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所以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4.C

依据所学知识,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尧通过民主推选的方式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舜又用同样的方法传位于禹,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制”,C符合题意。

世袭制在夏朝建立后开始,A不符合题意。

武力夺取、考试选拔不是大禹成为部落首领的方式,BD不符合题意。

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注意准确识记禅让制的有关内容。

15.D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是儒家学派的观点,材料二是道家学派的观点,材料三是墨家的主张,材料四是庄子的观点,由此可知,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诸子百家的相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分析四个材料的内容属于哪一学派,利用排除法解答问题。

16.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和见解,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B符合题意。

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是在西汉时期,A不符合题意。

道家的《道德经》成书与题干“学术思想最辉煌”不符,C不符合题意。

佛教在先秦时期还没有传入中国,D不符合题意。

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考查了百家争鸣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7.C

依据所学可知,由于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初年,经济凋敝,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统治者采取宽松政策,休养生息。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8.A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军制,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因此“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歌谣中的他是齐桓公。

A项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19.B

依据所学知识,涿鹿之战,炎黄联盟最终打败蚩尤,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故B正确。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涿鹿之战的重大影响,属于理解层面,难度比较大。

涿鹿之战,炎黄联盟最终打败蚩尤,势力和声望大增,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0.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

因此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

21.B

依据所学可知,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都使用磨制石器,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懂得使用天然漆。

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种植粟。

半坡人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河姆渡人住在干栏式的房屋里,但是半坡人和河姆渡人都会制造陶器,所以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2.D

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予朝贡7次……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诸侯势力大于王室势力,故D符合题意。

题干是在说春秋时期诸侯势力和王室势力的消长变化,故ABC均不符合题意。

本题以鲁国朝贡为切入点,考查春秋周王室和大诸侯国的关系。

掌握,春秋时,周王室地位衰落,诸侯势力强大。

23.B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周天子正式承认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这说明周王室力量大大衰微,故B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涉及齐国积极发动兼并战争、齐采取了联横外交政策、周王室支持诸侯争霸,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24.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

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

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骊山陵墓;

其刑法极其严酷;

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速亡。

因此与秦朝速亡有关的是①③⑤⑥⑦⑧;

选项D符合题意;

②统一文字、④统一货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5.A

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最终灭掉东方六国,所以秦国位于战国七雄中的最西端,故A符合题意;

魏国、齐国、楚国位于秦国东方,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26.

(1)郡县制;

中央直接管辖地方,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并对中央政府负责;

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皇帝;

御史大夫

(3)统一文字、度量衡;

一分为二

(1)

(1)郡县制;

(1)根据材料一“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指的是分封制,秦朝时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的特点是,中央直接管辖地方,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并对中央政府负责。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3)根据材料三“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度量衡。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统一文字、度量衡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

根据材料“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度量衡。

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统一六国以后,丧失了进取的方面……”可知,评价历史人物时应遵循一分为二的原则。

27.

(1)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

当兵建立军功;

多生产粮食布帛;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都江堰;

李冰;

防洪灌溉

(3)韩非子;

(1)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

仁政、民贵君轻;

兼爱、非攻;

各家相互辩驳,相互影响,有力促进思想文化发展

(4)改革是强国之路、保护自然、解放思想等构建和谐社会。

(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实力大增,对外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图二进行的改革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授爵,一个普通人要想获得爵位,可以通过当兵建立军功;

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规定农民多生产粮食布帛,可以减轻或免除劳役;

第四问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