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科技论文产出的.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414089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交通大学科技论文产出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西安交通大学科技论文产出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西安交通大学科技论文产出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西安交通大学科技论文产出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西安交通大学科技论文产出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安交通大学科技论文产出的.docx

《西安交通大学科技论文产出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交通大学科技论文产出的.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安交通大学科技论文产出的.docx

西安交通大学科技论文产出的

西安交通大学科技论文产出的

统计分析报告

期刊中心赵大良苗凌

科研水平是高校实力的体现,科技论文的产出是评价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国际论文的数量更是评价高校科研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参数。

目前,评价高校科研国际影响力主要是依据《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三大国际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数量为依据进行统计排名。

众所周知,西安交通大学的国际论文绝对数量每年都有所增加,相对名次也基本维持不变——有升有降(见表1)。

但是,现在的指标排名与学校创“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要求并不能相适应,为此我们受学校科技处的委托,试图通过具体的统计分析,寻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努力方向。

在一般分析的基础上,重点以SCI的论文检索情况为主,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在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进行比较的同时对西安交通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SCI-e的论文收录情况进行比较。

表12000年-2003年西安交大国内外论文数量及其在高校中的位次

年份

SCI/篇

排序

EI

排序

ISTP

排序

国内论文

排序

2000

174

21

377

5

93

7

2078

6

2001

229

20

478

4

221

4

2306

9

2002

321

19

662

5

272

7

2780

9

2003

454

17

640

6

403

6

3446

6

一、论文数量的增长并不完全代表科研水平的提高

国际论文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研的水平和实力,但是科研论文的产出数量提高并不一定代表科研水平的提高,科研影响力的落脚点应该是:

发表论文,有读者阅读,并且能够指导以后的研究工作,即在后续的研究成果——论文中被引用。

如果论文发表以后没有人引用甚至是没有人读过,那样的科研成果无论是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对提高影响力并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

为此,科技信息分析领域通常以科技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来评价科研成果的水平。

2002年,西安交通大学的国际论文数排名分别是:

SCI为第19名,EI为第5名ISTP为第7名,而国际论文(三大检索系统合计)的被引用篇数和次数的排名却为第20名。

2003年的情况则更不理想,SCI为第17名,EI为第6名ISTP为第6名,名次有所提升而国际论文的被引用篇数和次数的排名却在第20名以外。

与同类型的高校相比较,西安交通大学的国际论文的被引用篇数和次数均明显偏低。

即使是华中科技大学在2003年的国际论文数明显增加并超过了西安交通大学,而其论文的被引用篇数和次数也同步提升(见表2)。

表2国际论文数及其被引用篇数和频次比较

学校

年份

国际论文数

被引篇数

比例%

被引频次

篇均次数

清华大学

2002

5127

1196

23.3

2641

0.52

2003

6099

1691

27.7

3640

0.60

浙大大学

2002

2297

886

38.6

1745

0.76

2003

3260

1141

35.0

2355

0.72

上海交大

2002

2333

366

15.7

761

0.33

2003

2863

553

19.3

1368

0.48

西安交大

2002

1255

166

13.2

315

0.25

2003

1497

200(估计)

13.4

500(估计)

0.33

华中科大

2002

1153

191

16.6

364

0.32

2003

1555

329

21.2

723

0.46

从被引用的篇数和频次的绝对数上来看可能说明不了问题,而被引用论文占总论文的比例,则可以看出自己的相对水平。

西安交通大学发表的国际论文近九成没有被国际同行发表论文时引用过,不能说这些论文完全没有发挥作用(可能被国内论文引用过),但至少可以说没有发挥提高国际影响的作用。

因为西安交通大学的国内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并不是很差(见表3),篇均被引用次数与上海交大和华中科大的水平基本相当,比清华和浙大的影响力稍逊色一些。

启示:

①可能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们在研究深度上存在欠缺,缺乏有水平的科研成果;②可能说明我们在科研选题方面存在欠缺,涉及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不够;③论文发表期刊的影响力,也会影响到论文的影响力乃至被引用;④国内的影响还算处于正常,工作的目标应当是努力提升科研的国际影响力。

表3国内论文数及其被引用频次(自引+他引)比较

学校

年份

国内论文数

被引频次

篇均被引次数

清华大学

2002

4290

4889

1.14

2003

4197

7342

1.75

浙大大学

2002

4452

5021

1.13

2003

5361

7942

1.48

上海交大

2002

3051

2174

0.71

2003

3806

4401

1.14

西安交大

2002

2780

2476

0.89

2003

3446

4101

1.19

华中科大

2002

4376

3433

0.78

2003

5069

5269

1.04

 

二、国内论文数量的提高与国际论文数量的提高并不一定同步

国际论文和国内论文之比,也是一项反映科研成果国际影响的指标,比值的高低可以反映出一个单位的国际影响力的大小,或者说其影响主要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

从表4中可以看出,西安交通大学扩大国际影响的效率并不是最低,比华中科大要稍高一些,但是从国际国内论文比的增长速度上来看西安交通大学却是最慢的。

从表4中还可以看出,5所高校2002年的国际论文数量的增长速度均比较快,一般在40%以上,这说明在2000年前后的政策和措施影响是比较明显的,也可能与211工程等国家重点建设的投入初见成效有关。

但是,上海交大、清华大学和西安交大在2003年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而浙江大学和华中科大的增速不减,这里边各高校的政策措施的差异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情况值得研究。

从国外国内论文的比值还可以看出,清华大学和上海交大不仅国际论文的增长速度较快,而且论文发表的效率也比较高,说明在数量增加的同时科研的实力也有所增强。

虽然西安交大在2001年与浙江大学几乎在同一个数量级(0.4),但是浙江大学的提高速度明显加快,西安交通大学的国际论文的比例并没有明显提高,或者说,国际论文数量的提高是一种数量扩张型,而非科研实力的提升。

表4国际国内论文增长速度及其比值变化

学校

年份

国际论文数

增长率%

国内论文数

增长率%

外内比

清华大学

2001

3641

/

3537

/

1.029

2002

5127

40

4290

21.2

1.195

2003

6099

19

4197

-2

1.453

浙大大学

2001

1599

/

3600

/

0.444

2002

2297

43.6

4452

23.7

0.516

2003

3260

42

5361

20.4

0.608

上海交大

2001

1669

/

2699

/

0.618

2002

2333

40

3051

13.0

0.765

2003

2863

22.7

3806

24.7

0.752

西安交大

2001

928

/

2306

/

0.402

2002

1255

35.2

2780

20.6

0.451

2003

1497

19.3

3446

23.9

0.434

华中科大

2001

818

/

3491

/

0.234

2002

1153

41

4376

25.4

0.263

2003

1555

34.8

5069

15.8

0.307

从论文数量的增长速度上看,国际论文的增长速度与国内论文的增长速度没有太强的关联度。

国内论文的增长速度加快,而国际论文的增长速度反而减慢(上海交大),国内论文负增长而国际论文的增长虽然减慢,但并没有比例关系(清华大学),华中科大的国内论文增长明显减慢而国外论文的增长减慢的并不明显。

另外,从各学校SCI光盘版检索的数据和网络版(通常称为SCI-e)检索的数据的差别上来看(见表5),区别还是比较大的。

问题的关键:

一是科技部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统计数据用的是光盘版的数据,所以多出来的数据并不能计算到官方公布的数据之中,对学校排名的作用不大;而且网络版多出的数据多是国内被SCI收录的期刊所发表的论文,特别是中文版期刊。

同时,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

网络版比光盘版数据相差的多少与国外国内论文比的大小反映出的问题一样,差距越大说明该学校的实力越弱,否则相反。

表5SCI光盘版和网络版论文数检索的差别比较

学校

光盘版

网络版

多出数

比例/%

清华大学

2212

2664

452

20.4

浙江大学

1553

1954

401

25.8

上海交大

1019

1174

155

15.2

西安交大

454

616

162

35.7

华中科大

637

820

183

28.7

启示:

①国际科研影响力的提升,不是单纯提高科研的产出数量就可以做到的,重要的是提升科学研究的实力,提高论文发表的效率,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②论文数量的提高与科研实力有关,但是政策和措施的作用也比较明显,在数量提高的推动下跟上实力的提升是提高国际影响的可选择方案之一;③国内论文的发表可以锻炼作者队伍,提高研究的水平,但是国内论文的增长与国际论文的增长没有必然的联系,应当注意政策导向的目的性,避免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埋没在国内,这一点对西安交大来说十分重要(国内论文增速提高而国外论文增速却明显放缓)。

三、学校学科实力与SCI收录重点的差异

国际检索系统的学科收录有其重点,综合考察三大系统其收录的重点学科是化学、物理和材料科学技术,该三个学科的论文收录数占数据库论文总数的54%,单纯就SCI来说,此三个学科的论文占总数的比例也是近50%(见表6)。

这三个学科的论文SCI实际收录数中,清华大学占55.2%,浙江大学占54.6%,西安交大占46%,基本上与SCI的收录重点相一致。

表6不同高校主要学科收录比例与SCI数据库中主要学科所占比例的比较

学科名称

数据库中的比例

西安交大

清华大学

浙江大学

上海交大

华中科大

数学

5.5

9.5

4.8

3.7

7.2

4.2

物理学

15.6

11.9

16.4

14.6

16.5

26.7

化学

21.1

5.7

15

28

7.5

8.2

生物学

9.8

0.7

5.6

7.5

3.3

3.2

医药卫生

11.7

9.3

/

10.6

/

20.6

材料科学

12.9

28.4

23.8

12

21

12.4

工程科学

14.1

34

31

16

36

17.4

其他学科

/

/

/

/

/

/

注:

工程学的数据是根据SCIE的数据整理估算所得,其他学科从中信所数据推算出来,侧重横向比。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与其他学校相比较数学在西安交通大学的论文检索数中的贡献是比较大的,一般工业技术类学科(包括材料科学)是产生SCI论文的主要学科,贡献在50%以上,这与清华大学和上海交大有些类似。

而浙江大学在化学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华中科大在医学和物理学方面的优势十分突出。

西安交大、清华和上海交大在工程学方面的优势明显,在学校实力中所占的比例均在30%以上,通过表7可以看出:

三所工科优势明显的学校在二级学科的优势也十分类似,排在前3位的均在冶金工程、机械工程、电子与电气工程和化学工程4个学科中。

启示:

①常说学校的学科与数据库的收录重点不一致的说法依据并不充分,在数据库收录的基础学科里边,西安交通大学在化学方面的劣势明显,与数据库的收录重点相差较大;②与其他高校相比较,西安交大在材料科学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在学校中的地位比较重要,有必要注意保持这一优势;③西安交大的工科在学校的作用尽管是十分明显,但是也应当看到起主要作用的还是传统学科,在电类学科和其他新兴学科领域还存在差距,在学校的地位有待提高;④物理学虽然对学校的

表7工程类学科的分布情况

西安交大

清华大学

上海交大

工程类学科

篇数

比例%

篇数

比例%

篇数

比例%

75

12.4

218

8.2

88

7.5

Metallurgy&MetallurgicalEngineering

54

8.9

91

3.4

87

7.4

Engineering,Mechanical

38

6.3

229

8.5

106

9.0

Engineering,Electrical&Electronic

15

2.5

145

5.4

21

1.8

Engineering,Chemical

11

1.8

28

1.1

49

4.2

Engineering,Manufacturing

7

1.2

14

0.7

21

1.8

Engineering,Industrial

6

1.0

35

1.3

24

2.0

Engineering,Multidisciplinary

5

0.9

34

1.8

3

0.3

EngineeringandMaterials,Biomedical

1

0.2

25

1.3

32

2.7

Engineering,Civi

34.3

31.7

36.7

注:

数据为SCI网络分析软件所得,只作相对比较

贡献与其在学校的地位似乎有点差别,学校的物理研究还是有一定的实力,但是与其他高校相比较差距还是比较大,特别是华中科大的物理学科所占比例在几个高校中十分显眼。

四、计算机学科在总数中的贡献值得关注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渗入到各个不同的学科领域,甚至成为促进各个学科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方向。

从各个学校中计算机学科被检索论文在学校总论文的比例也可以看的出来(见表8),一般在5%以上。

在这一点

表8计算机学科论文在学校论文中的比例比较

西安交大

浙江大学

清华大学

上海交大

学科

65

10.8%

72

3.9%

209

7.8%

69

5.9%

46

5.6%

西安交大计算机学科论文的具体分布

 18 

3.0%

ComputerScience,ArtificialIntelligence

 16 

2.6%

ComputerScience,InterdisciplinaryApplications

 11 

1.8%

ComputerScience,Theory&Methods

 7 

1.2%

ComputerScience,SoftwareEngineering

 5 

0.8%

ComputerScience,InformationSystems

 4 

0.7%

ComputerScience,Cybernetics

 4 

0.7%

ComputerScience,Hardware&Architecture

上,西安交大更为突出,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方面。

具体分解以后也可以看到,除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作为公认的学校优势学科以外,在与其他传统学科相结合的“应用软件”方面的成绩也比较好。

另外,在计算机理论与方法、计算机软件和信息系统方面也有一定的贡献。

启示:

①计算机学科的贡献份额偏高,表明学校计算机学科科学研究实力的提升,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学术水平徘徊不前的困境,并且为其他传统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对其今后的发展值得规划和扶持;②从计算机技术应用方面的份额较大的现象来看,对传统学科过度依赖计算机的问题也值得关注,特别是工程技术学科脱离试验以后可能产生的后果应当给予必要的警惕。

五、拔尖人才作用比较明显,但不仅人数偏少且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表9拔尖人才占教授的比例

正高人员

其中

教授

各类拔尖人才

(不含院士)

学校

人数

人数

人数

占教授比例

清华大学

1209

1176

267

22.7%

浙江大学

/

1119

179

15.8%

上海交大

/

613

122

19.9%

华中科大

994

897

/

/

西安交大

699

680

95

14.0%

众所周知,科技实力竞争的实质是科技人才的竞争。

西安交通大学的拔尖人才的数量,在几所高校中是偏少的(见表9),还不到百名,并且从拔尖人才占教授的比例来看,同样是偏低的。

从西安交通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2003年检索结果中,发表4篇以上论文的人数比较上来看(见表11),西安交大仅有十人(华中科大为31人),占全部作者人数的3.2%(华中科大占5.7%),也可以看出:

无论是拔尖人才数量和所占作者的比例都明显偏少。

这也可以说现有的拔尖人才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包括其学生在内只以第一作者发表4篇的有10名作者,具体名单见表10,在全部作者中出现的频次在4次以上的作者名单见报告后边的附表)。

另外,从表11可以看出:

按教授人数计算人均SCI论文的篇数,最低的浙江大学也是西安交大的近2倍;按拔尖人才数来计算似乎要好一些,但是差距也是十分明显的。

但是,拔尖人才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产出方面的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

2003年上海交大的FanHY一人发表SCI论文33篇,占上海交大全部论文的3.24%,占西安交大全年论文的7.27%;清华大学的YangXJ、WangXH和ZhangL三人发表SCI论文42篇,占西安交大全部论文的

表10西安交大2003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以上的作者名单

序号

第一作者姓名

篇数

基本学科

1

LiCj

8

MaterialsScience,Coatings&Films

2

ZhangWP

7

Mathematics;Mathematics,Applied

3

HeZr

6

Chemistry,Physical;MaterialsScience,Multidisciplinary

4

HuangZ

6

Engineering,Mechanical

5

HeYN

5

Mathematics,Applied

6

YangS

5

Chemistry,Physical;MaterialsScience,Multidisciplinary

7

JiangZY

4

Chemistry,Physical;Physics,Atomic

8

LiFl

4

Physics,Multidisciplinary;Physics,Atomic

9

OuZC

4

Mechanics

10

WangXd

4

MaterialsScience,Multidisciplinary;MultidisciplinarySciences

表11教授和拔尖人才人均SCI论文的贡献篇数

教授

拔尖人才

清华大学

2212÷1176=1.88

2212÷267=8.28

浙江大学

1553÷1119=1.37

1553÷179=8.68

上海交大

1019÷613=1.59

1019÷122=8.35

西安交大

454÷680=0.67

454÷95=4.78

 

9.25%。

就是西安交大的10名高产作者发表的论文也占到全校论文的11.7%(见表12)。

如果将高产作者人数和贡献相比,作为高产贡献系数的话,西安交大的高产作者在SCI论文总数中的贡献是比较明显的,西安交大的贡献系数为3.656,华中科大的贡献系数为3.298,但是由于华中科大的高产作者总数远远多于西安交大,所以论文产出的总数多也就是自然的。

启示:

①作为创国际水平的大学,国际论文的影响是必须的,国际论文的产生基于科研队伍水平的普遍提高,但是拔尖人才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拔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同样重要(西安交大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最多8篇的人是李长久教授);②拔尖人才的数量少是一个方面,而人才作用的发挥同样重要,作用发挥的好不仅会在科研产出上做出贡献,而且也为进一步引进人才和内部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表12高产作者人数及其贡献比较

第一作者

发2篇以上论文

其中发4篇以上论文

人数

人数

人数比

论文比

人数

人数比

论文比

西安交大

315

84

26.7%

49.1%

10

3.2

11.7%

华中科大

546

151

27.6

51%

31

5.7%

18.8%

六、西安交大与华中科大的合作单位和作者数比较

在科技文献统计分析中,论文的作者人数和合作单位数是用来评价科学研究的规模、合作交流范围和广度,并以此来评价科学研究成果的水平。

由于学科的交叉和问题的复杂,往往单凭某个人的力量来解决一些重大的科学问题变的越来越难,因此需要多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合作攻关。

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这个指标是有一定意义的,总体上来说论文篇均作者人数和单位多,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科研活动的团队规模和合作的范围,但对于某一篇文章的评价并不适用。

从表13和表14中可以看出,西安交通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在科学研究的实力、水平方面相

表13论文的平均作者人数比较

学校

篇均作者人数

全部学科

工程学

材料科学

计算机科学

物理学

力学

西安交大

3.7

3.8

3.7

3.3

3.8

2.8

华中科大

4.2

3.6

4.2

3.4

4.5

4.1

差并不大。

从篇均作者人数上来看华中科大(4.2)高于西安交大(3.7),而在合作单位的指标上西安交大(58.9%)则高于华中科大(50.4%)。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某些学科上——材料科学和力学西安交大的两个指标均低于华中科大。

表14主要学科两个以上合作单位论文比例(%)

华中科大

西安交大

Physics

57.6%

78.3%

Engineering

52.9%

72.8%

MaterialsScience

52.1%

45.3%

Chemistry

45.2%

64.7%

ComputerScience

56.5%

58.3%

Mechanics

80.0%

33.3%

Medicine

25.0%

55.6%

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

11.4%

30.8%

Mathematics

20.6%

47.2%

全部学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