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396636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ocx

《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ocx

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目次

一、区域发展背景和条件

(一)环杭州湾地区面临十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二)环杭州湾地区的比较优势和当前凸现的主要问题

二、区域发展战略总体构想

(一)战略定位

(二)战略方针

(三)战略举措

三、构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环杭州湾产业带

(一)以纺织、服装和塑料加工为主体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基地

(二)以电子信息和新医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三)以石化和钢铁为主体的临港型产业基地

(四)以科研教育、商贸物流和旅游会展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五)以都市型、外向型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基地

四、构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长三角南翼城市连绵区

(一)全面融入大上海经济圈

(二)加快形成三大各具特色的城市组群

(三)着力构建杭州、宁波两大都市区

(四)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进一步加强大型开发区的城市功能建设

五、构建一体化、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网络

(一)建设高速便捷、现代化的综合交通网

(二)建设互联互通、宽带化的数字信息网

(三)建设安全通畅、一体化的城乡给排水网

(四)建设稳定高效、集约化的能源动力供应网

六、构建和谐、舒适、优美的生态环境

(一)着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品质

(二)着力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

七、构建促进大开发、大开放的体制机制与政策框架

(一)强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接轨上海机制建设

(二)突破体制障碍,形成园区整合、建设和管理新机制

(三)积极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发展

(四)强化国家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的区域开放型经济的“引擎”作用

(五)建立支撑有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与人才资源保障体系

(六)建立高效、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

(七)承接和放大上海辐射效应,带动全省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2003年3月的省委工作会议提出,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要求环杭州湾地区进一步加大力度,努力打造长江三角洲的“金南翼”。

为此,省政府于2003年4月立题开展《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吕祖善省长和陈加元副省长担任该项研究总协调人,省发展和改革委毛光烈主任和省政府楼小东副秘书长担任协调人。

该项研究由省发展和改革委牵头组织,省经济建设规划院、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所承担总报告的研究和起草工作。

在省级有关部门和环杭州湾六市的积极配合下,总报告起草小组于2003年8月完成了该项研究的总报告。

一、区域发展背景和条件

(一)环杭州湾地区面临十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1、从国际背景看,经济全球化与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为环杭州湾地区推进经济国际化进程和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强化,国际制造业加速向长三角转移,有利于环杭州湾地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更好地吸纳国际产业转移。

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加快了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崛起,更为环杭州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2、从国内背景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为环杭州湾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同时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由此,国内消费需求将面临新的扩张,多层次、多样化消费结构将有新的升级优化,同时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也将带来装备工业的发展高潮,为环杭州湾地区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难得的市场机遇。

3、从长三角背景看,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崛起和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环杭州湾地区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上海以金融、贸易、航运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为核心加快国际大都市建设,世界经济枢纽城市地位日益突出,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互动发展与一体化进程也在加快推进。

充分利用上海要素市场、现代物流、科技教育与现代生产型服务业的优势,与之形成合理的产业与城市分工格局,对于提升环杭州湾地区城市功能和区域国际竞争力至为关键。

(二)环杭州湾地区的比较优势和当前凸现的主要问题

1、五大比较优势

--地理位置毗邻上海。

环杭州湾地区近沪临苏,通江达海,区域内内外交通发达,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沪杭高速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的规划与建设,将进一步推进本地区融入大上海经济圈。

--经济基础比较厚实且富有特色。

环杭州湾地区有19个县(市)进入全国社会经济综合百强县行列,民营企业进入“二次创业”阶段,积累了进一步发展的强劲动力。

同时,发达的特色块状经济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上已经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了初步专业化经济优势,正处于加速集聚、提升发展阶段,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集群提供了坚实基础。

港口和滩涂资源得天独厚。

环杭州湾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港口航道资源,拥有宁波港、舟山港、嘉兴港等深水港口群。

环杭州湾地区又是我省滩涂资源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后备资源达到100万亩左右,为环杭州湾两岸的大型开发区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市场主体充满活力。

环杭州湾地区民营经济活力充沛,机制灵活,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市场体系较为发达,市场化进程领先全国,形成了充满创新活力的体制基础。

--高素质人力资源相对富集。

环杭州湾地区拥有以浙江大学为旗舰的40多所高校组成的人才舰队,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以及海外的高素质人才,原有的国有经济和发达的民营经济也造就了大批高素质的企业家,是浙江省高素质人才的富集地区,其中企业家资源在整个长三角地区也具有优势。

2、三个主要问题

--对外开放尤其是引进外资相对滞后。

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贸出口923.4亿美元,而环杭州湾地区的外贸出口仅为232.4亿美元;环杭州湾地区实际利用外资30.1亿美元,占长江三角洲地区的16.9%,仅及苏州一个市的62.5%。

--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环杭州湾地区存在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不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缺乏、技术创新体系与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行政区划分割仍然比较严重。

环杭州湾地区区域分工协作不够紧密,低水平重复建设依然存在。

整个区域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缺乏统筹规划,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有效控制。

二、区域发展战略总体构想

(一)战略定位

1、在浙江省的定位

--现代化建设先行区

大力提升工业化,加快信息化,推进城市化,深化市场化,走向国际化,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成为全省现代化建设先行区。

--接轨上海扩大开放前沿区

充分发挥与上海地缘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的优势,全方位接轨上海,融进大上海经济圈,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充分借助上海的国际商务平台优势,积极参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更快、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竞争,成为浙江接轨上海扩大开放的前沿阵地和领头羊。

--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区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探索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基地,奠定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区的地位。

--民资和外资融合投资集聚区

进一步营造优越的发展环境,使环杭州湾地区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

突破区域特色经济封闭性发展壁垒,实现与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的嫁接。

充分利用区域特色经济优势,促进外资企业的本土化发展,使环杭州湾地区成为民资和外资融合投资的集聚区。

--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继续推进城市化,进一步增强城市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进而统筹城乡发展,形成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

2、在长三角的定位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

借助跨海大桥、高速公路与铁路等交通接轨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契机,强化与上海的产业合理分工、城市功能互补发展,明确城市群中有利的分工定位,与核心城市上海及北翼城市群共同打造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发挥重要的城市功能。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

借助与上海共同建设洋山深水港区的契机,加快宁波、舟山港域一体化进程,尽快把宁波、舟山两港建设成国内最大的大宗散货中转基地和国际远洋集装箱中转基地,嘉兴港则要强化仓储保税、集装箱分拨中心等与洋山港配套功能,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三角重要的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

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以电子信息和新医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石化和钢铁为主体的临港型产业基地,与沪、苏共同构建长江三角洲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

--长三角重要的游憩休闲基地

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好,风景名胜多和历史文化积淀厚的有利条件,营造适宜的游憩休闲环境,努力打造长江三角洲重要的游憩休闲基地的核心区。

--长三角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

充分发挥传统的资源与经营优势,积极运用现代农业技术与产业化经营手段,大力发挥现代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构建农产品营销网络,力争成为长江三角洲现代农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3、阶段性目标

到2010年,环杭州湾地区发展阶段性目标是: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GDP年均增长11%左右,到2010年达到12000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到2010年达到2000亿元以上;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到2010年达到700亿美元以上。

---基本完成工业化。

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

50:

4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8%以上,环杭州湾产业带基本形成。

--基础设施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建立外接内联、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信息网络建设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主要城市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电话普及率达到9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数据与多媒体用户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拥有国际化、网络化、高效率的物流配送体系,安全稳定可靠的城市给排水设施和能源供应设施网络。

--城市群功能显著提高。

杭州和宁波两大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对产业带的城市功能支撑基本形成。

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55%以上。

形成国内一流的科技教育文化体系。

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形成功能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到2010年,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达到10%;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以上,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超过800人;城乡文化、卫生、体育设施的水平和覆盖率提高。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防洪、御潮、抗旱和供水能力显著提高,水土资源利用趋于合理,生态环境总体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清洁能源达到相当比重;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

--小康生活更加宽裕。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6%,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30平方米以上,农村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最低社会基本保障率达到100%;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二)战略方针

--坚持一体化发展。

要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潮流,积极接纳国际产业转移,加快环杭州湾地区的国际化进程;要加速接轨上海,推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要在环杭州湾地区率先实施一体化的城乡规划与建设,构建一体化的城乡基础设施系统和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跨越式发展。

要按照中央关于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经济总量、效益的新跨越,推进发展环境的新跨越,推进城市化的新跨越。

--坚持可持续发展。

要把资源的集约开发与永续利用作为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集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三)战略举措

1、构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环杭州湾产业带

构建环杭州湾产业带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重要平台,是优化生产力布局、打造杭州湾区域战略品牌的重要平台,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平台,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平台。

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生态化融合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提升环杭州湾地区国际竞争力的总体战略目标,强化环杭州湾六市支柱产业、特色园区、基础设施、城市群的联动发展,整合提升各类园区,集成产业优势,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与临港型产业为主导,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与农业为依托的新型产业体系,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生产力布局合理,科技支撑有力,大园区、城市群、物流网有机融合的长江三角洲南翼“黄金产业带”。

2、构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长三角南翼城市连绵区

围绕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建设需要,强化产业带的城市功能依托,以产业集聚带动城市发展,以城市发展促进产业集聚,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

要以全面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为导向,着力推进城市和城市的联合、城市和乡村的融合、城市和产业的结合,努力构建整体优势突出、个体特色鲜明、城市分工合理、城乡协调发展的环杭州湾新型城乡空间体系,使之成为汇聚各种先进生产要素和文明因子的城市群,成为以上海为龙头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长三角南翼城市连绵区。

3、构建一体化、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网络

围绕环杭州湾产业带空间的合理布局与城市群有机组织,强化与上海大都市基础设施网络的衔接,强化环杭州湾地区内部基础设施网络的统一规划与联合建设;以信息化、现代化、网络化、生态化、人性化的标准统筹构建环杭州湾区域的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推进快速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港口航运、清洁能源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区域基础设施体系从基本适应转向适度超前、从数量扩张转向量与质并重、从为产业与城市配套服务转向引导促进产业与城市的合理布局,形成以交通、给排水、信息、动力等四大基础网络为支撑和保障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4、构建和谐、舒适、优美的生态环境

全面贯彻《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立足环杭州湾地区全局,加强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和区位联动,一体化开发、建设资源和环境,界定区域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临界阈值,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品质,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构建环杭州湾地区生态环境一体化保障体系,营造和谐舒适优美的生态环境。

5、构建促进大开发、大开放的体制机制与政策框架

围绕环杭州湾产业带和城市连绵区的构建,突出体制创新和园区整合提升的作用。

着力营造突破行政区划障碍,推进一体化开发开放的体制与政策环境。

不断创新园区整合、管理与开发机制,完善吸引外资与民资基础设施投资的机制;建立地区性生态补偿机制;突出发挥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的招商引资功能,营造人才高地的优惠政策;集聚政策资源强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公共性支撑平台;形成促进大开发、大开放的体制机制与政策框架。

三、构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环杭州湾产业带

围绕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目标,在发挥环杭州湾区域块状经济发达和特色资源禀赋优势基础上,以整合提升各类园区为载体,破除行政壁垒,加速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和优势空间集聚,努力形成五大优势突出的产业基地。

(一)以纺织、服装和塑料加工为主体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基地

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是环杭州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仍将是工业增长的主要支撑。

要以块状经济为依托,通过产业园区的差异化竞争和分工协作,贯通跨区域的产业联系,强化产业优势集成,实现由产品环节优势向产业链优势的突破,由产业制造优势向研发、营销、品牌、人才等多方面优势的突破,重点在纺织、服装、塑料加工等传统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形成一批产业链长、研发、营销、要素供给等支撑体系健全的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高附加值特色产业基地。

1、纺织产业基地,涵盖化学纤维制造、印染、丝绸纺织、针织、毛纺织、棉纺织以及纺织机械、纺织染料、专业市场、会展等行业领域,力争成为以化纤纺织为特色的国际纺织品制造中心。

2、服装产业基地,涵盖男装、女装、皮革服装、童装、羊绒羊毛服装、工装及服装辅料等领域,力争成为国际服装制造中心之一。

3、塑料加工产业基地,涵盖塑料模具制造、塑料加工专用设备制造、日用塑料制造、塑料型材制造、塑料薄膜制造、汽车零部件和家电塑料件制造、以及专业市场等领域,力争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塑料加工中心。

对目前已有一定产业聚集规模,但难以整合研发、产品设计、营销、信息、加工制造等形成强劲整体优势的特色块状经济,通过吸引国内外同类企业投资,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稳定高效的技术连接网络等方式,进一步扩张产业规模、提高附加值,形成杭州新型包装产业、杭州饮料产业、萧山羽绒产业、上虞铜管加工产业、嘉兴特种纸产业、嘉兴机械标准件产业、嘉兴子午线轮胎产业、湖州特种电缆产业、湖州皮革机械产业等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特色产业基地。

(二)以电子信息和新医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按照重点突破、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医药产业,强化产业支撑功能建设,快速持久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使其成为环杭州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体;积极培育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

努力建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特色化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1、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涵盖通信设备制造、软件、微电子、电子元器件、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制造、家电视听设备制造以及相关服务业领域,力争成为以通信设备制造为特色的国际信息产业制造中心之一。

2、新医药产业基地,涵盖现代中药、生物医药、化学药、医疗器械、制药机械等行业及医药教育、研发、试验体系,力争成为以现代中药为特色的国内有影响的新医药制造中心之一。

(三)以石化和钢铁为主体的临港型产业基地

依托环杭州湾地区得天独厚的深水岸线资源和滩涂资源,以及浙江省广阔的上游产品市场需求,抓住全球重化工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的机遇,适度发展与本地区加工工业密切相关的石化、钢铁等临港型重化工业,积极拓展临港出口型加工工业,争取成为国内重要的临港型产业基地。

(四)以科研教育、商贸物流和旅游会展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适应先进制造业发展需要,破除地区、部门及所有制的分割,大力提高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程度,扩大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提升产业层次、拓展发展空间。

以大中城市为主要依托,突出发展科研教育、商贸物流、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推进环杭州湾地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五)以都市型、外向型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基地

充分发挥各地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加快环杭州湾地区农业布局结构调整,走特色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形成一批有市场依托的大型都市型农业生产基地、外向型农业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服务上海等大中城市、辐射全国和出口创汇能力。

四、构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长三角南翼城市连绵区

(一)全面融入大上海经济圈

按照“主动接轨上海,全面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环杭州湾地区各城市的比较优势,推进与上海以及长江三角洲北翼城市的分工协作。

--杭州要围绕长江三角洲地区副中心城市、浙江省首位大都市的目标定位,确立“借梯登高、适当错位、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形成与上海合理稳定的功能分工。

要充分借助上海国际大都市平台作用,提升旅游、休闲、会展等杭州特色优势功能的国际化水平。

--宁波要以杭州湾大桥建设为契机,立足于深水港优势和临港型产业基础,发展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临港型产业重地。

--嘉兴要发挥接壤上海的区位优势和接轨上海的良好基础,成为全省接轨上海的前沿阵地,内外商投资的首选之地,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湖州要依托邻近沪、苏的区位条件,成为浙江全面接轨上海、加强浙苏联系的门户城市。

--绍兴要坚持“主动呼应、全面融入、多方联动、错位发展”原则,全面推进接轨上海工作,成为上海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的扩散基地,上海出口商品加工基地,上海纺织品、食品、农副产品的配套基地,上海大企业、大产业配套产品的供应基地,上海工程建设的依托力量,上海居民外出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舟山抓住洋山港建设的历史性机遇,成为我省接轨上海、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的“蓝色通道”。

(二)加快形成三大各具特色的城市组群

适应城市群体化的发展趋势,根据发展条件的相似性、经济联系的密切性、发展方向的整合性、空间布局的协调性、基础设施的共享性等原则,形成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嘉兴--湖州等三大各具特色、高效协作的城市组群。

杭州--绍兴城市组群要依托研发、产业和市场优势,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以共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加工工业为结合点,成为我省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核心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枢纽区域。

宁波--舟山城市组群要依托深水港优势,抓住杭州湾大桥建设的有利时机,以共同开发港口资源和发展临港产业为结合点,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长江三角洲临港型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

嘉兴--湖州城市组群要依托区位优势,紧紧抓住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加速的有利时机,以共同接轨上海、扩大对外开放为结合点,成为我省接轨上海和扩大开放的前沿阵地。

(三)着力构建杭州、宁波两大都市区

大都市区是一种跨行政区域的大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它既满足了城市规模经济要求,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城市病”弊端,因此成为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世界性趋势。

环杭州湾地区的杭州和宁波两城市已进入这一阶段,应当不失时机地推进大都市区建设。

杭州大都市区范围涵盖杭州市区以及富阳、临安、德清、海宁等县(市)的部分区域,呈现以杭州市区为中心、主要对外交通走廊为轴线的圈层状结构。

以杭州绕城高速公路为界,内圈层重点发展旅游、会展、金融、商贸、信息等为主的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型工业。

外圈层吸纳内圈层的人口、产业功能扩散,形成特色鲜明、产业发达、环境优美的卫星城镇。

宁波大都市区范围涵盖宁波市区和慈溪、余姚、奉化等县(市)部分区域,形成以宁波中心城为中心的带状组团式布局结构。

中心城积极发展以港口为依托的石化、电力、钢铁、造纸等临港工业,加快发展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培育纺织服装、日用家电、塑机模具、汽车零部件等传统产业。

外围组团的余(姚)慈(溪)地区随着杭州湾大桥建设将会加速发展,成为制造业基地和休闲旅游区。

(四)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以全面协调和整合城乡利益关系为着眼点,彻底冲破城乡分割的旧体制,促进城乡之间人口和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要进一步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经济的辐射带动力。

要积极发展城郊型农业,把满足城市居民需求、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改善城市环境很好地结合起来。

要继续深化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农民有序向各级城市(镇)集聚。

要有重点地择优培育一批小城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使之成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地。

要在合理规划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加快农村地区的道路、供水、供电、排污、环卫、广电等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五)进一步加强大型开发区的城市功能建设

以发展城市新区为目标,切实加强大型开发区的城市功能建设,大力推进城市和产业发展的结合。

要把大型开发区的规划、建设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框架,统筹考虑开发区与母城的功能分工、产业协作、交通联系和设施衔接,避免大型开发区成为城市发展的“孤岛”。

要对大型开发区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在以发展制造业为主的同时,加快教育、卫生、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并为服务业的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要高度重视大型开发区的生态与人居环境建设,主要开发区都应通过ISO14000的环境质量认证。

五、构建一体化、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网络

(一)建设高速便捷、现代化的综合交通网

强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