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数字填图实习报告精编文档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381941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81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封数字填图实习报告精编文档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登封数字填图实习报告精编文档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登封数字填图实习报告精编文档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登封数字填图实习报告精编文档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登封数字填图实习报告精编文档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登封数字填图实习报告精编文档doc.docx

《登封数字填图实习报告精编文档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封数字填图实习报告精编文档doc.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登封数字填图实习报告精编文档doc.docx

登封数字填图实习报告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登封数字地质填图

实习报告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班级:

组号:

小组成员:

指导老师:

评语:

()优秀:

论点正确,分析精辟,结构严谨,内容充实,语言优美

()良好:

论点正确,分析合理,结构严谨,内容充实,语言流畅

()中等:

论点正确,结构合理,内容充实,语言通顺

()及格:

论点基本正确,内容安排基本合理,语言通顺

()不及格:

论点错误,内容粗制滥造,语无伦次,

或者大量抄袭,不按照要求答题

日期:

二〇一六年九月二十二日

指导教师签名:

批阅时间:

1概况

1.1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数字地质填图实习是在学习《普通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地史学》、《地球信息科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之后进行的一次综合性、数字化野外地质调查实习。

本次实习的目的是巩固和加深地质及地球信息科学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和掌握常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数字化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磨练在野外艰苦环境下克服困难、按要求完成所承担地质任务的意志品质,培养团结协作和团队意识,为今后从事与地质、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工作做好准备。

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野外踏勘、实测地质剖面、常规地质填图及数字地质填图、室内资料整理、编制常规和数字地质图件、编写实习报告等环节,了解实习区地层发育、岩石特征、构造特征、岩浆岩、变质岩、地质矿产资源和其他资源,对实习区地质及资源条件做出全面、客观评价;按地质相关要求和标准完成实测剖面图(2幅)、综合地层柱状图(1幅)、实际材料图(1幅)、地形地质图(1幅)及文字报告(1份)(图和文字报告分别包括纸质、电子各一套)。

1.2实习时间、组队情况及指导老师

1.2.1实习时间

本次实习从2016年08月27日到2016年09月25日,共计30天。

包括三大阶段:

实习准备、野外地质工作、室内资料整理。

(1)实习准备:

从2016年08月27日到2016年08月28日,共计2天。

主要内容包括实习动员、实习资料准备(地形图、地质资料)、实习用具(掌机、测绳、罗盘、放大镜、地质锤、地质包、标本签、盐酸、坐标纸、三角板、量角器、工程绘图铅笔、橡皮等)准备、保密协议签订。

(2)野外地质工作:

从2016年08月29日到2016年09月10日,共计13天。

本阶段进一步划分为野外踏勘、实测剖面、地质填图三个阶段:

①野外踏勘:

从2016年08月30日,共计1天。

②实测剖面:

从2016年08月31日到2016年09月03日,共计4天;包括实测剖面2天,实习驻地剖面资料整理、实测剖面图编制、综合地层柱状图编制2天。

③地质填图:

从2016年09月04日到2016年09月09日,共计9天。

采用数字地质填图方式,完成实习区地质填图任务。

(3)室内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

从2016年09月11日到2016年09月25日,共计15天。

主要任务包括实际材料图编制(纸质、电子)、实习区地形地质图编制(电子)、实习报告编写。

1.2.2组队情况

实习队由地科14-1和地科14-2两个班组成,共53人分为9组。

本组第四组,组长:

邵海军,组员宋洁、谷文海、冯新科、刘阳、孙攀峰。

1.2.3指导老师

指导老师由王润怀、赵秋芳、向中林组成。

1.3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

1.3.1交通位置

实习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鲁庄镇关帝庙村——巩义市西村镇圣水村一线以南、郑州市登封市少林街道办太子沟——巩义市夹津口乡卧龙村一线以北、巩义市鲁庄镇关帝庙村——洛阳市偃师市府店镇唐窑村一线以东、巩义市西村镇圣水村——巩义市夹津口乡卧龙村一线以西,横跨郑州市巩义市、郑州市登封市及洛阳市偃师市三个具级市,实习区主体分布于巩义市内。

驻地位于实习区之南的偃师市府店镇唐窑村。

驻地西距洛阳市59.9km,经由G207、G310公路相连,并有经G207向南连接郑卢高速(S85)、洛南高速(G55)相通;东距登封市14.1km,有G207相连;距郑州市87.4km,经由G207公路、S85郑卢高速公路相接;北距偃师市43.1km,经由G207、G310相连;距巩义市40km,有S237、S49相通。

图1-1实习区交通位置图

1.3.2自然地理

偃师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区的洛阳盆地东隅,地理座标介于东经112°26′15″-113°00′00″和北纬34°27′30″-34°50′00″之间。

偃师市东西长约44km,南北宽约34km,总面积948.43km,约占洛阳市总土地面积的6.24%,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0.568%。

偃师市东邻巩义市,距巩义市30km;西接洛阳市郊区和孟津县,距洛阳市30km;南倚嵩山接登封市、伊川县;北与孟州市隔黄河相望。

偃师市南北高中间低,地貌景观略呈槽形,地表形态复杂多样,大体可分为山地、丘陵、坡地、平原四种类型。

南部万安山,山势由东向西降低,海拔300—900米,最高峰1302米,面积占全市的16.72%;万安山和洪积冲积坡地,海拔150—400米,面积占全市的35.71%;中部伊洛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115—135米,面积占全市的31.37%;北部邙山丘陵,东西走向,岭脊突起,海拔140—300米,最高峰403.9米,面积占全市的16.2%。

偃师市地处暖温带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14.2℃,无霜期年平均为211天,年平均降水量在500—600mm之间,全年实际日照时数为2248.3小时,全年日照百分率为51%。

多年平均风向以东北风、西风最多,其次是东风、南风,北风最小。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9%。

1.4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自五十年代以来,本区历经数次地质勘探和地质研究工作,现将主要地质工作简述如下:

1978~1981年,河南煤田地质局一队在箕山勘探区进行详查地质勘探工作,并于1982年3月由河南煤田地质局组织一、二、三队提交了《河南省登封煤田详查勘探地质报告》。

1985年,原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勘探公司一队提交了《登封煤田新登矿区改扩建地质报告》。

该报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工作成果,对地层、构造、煤层、煤质、水文、环境地质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达到了勘探程度。

2000年元月,河南煤田地质局三队受登封市告成镇新星煤矿委托,编制提交《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箕山勘探区新星煤矿储量报告》,经河南省矿产储量委员会审查,以“豫储字(2000)123号批准证书”批准二煤层资源储量236万吨,其中保有资源储量123万吨。

2001年6月,河南煤田地质局三队受登封市告成镇宏鑫煤矿委托,编制提交《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箕山勘探区宏鑫煤矿储量报告》(原矿区),经河南省矿产储量委员会审查,以“豫储证字(2001)096号批准证书”批准二1煤层资源储量53万吨,其中保有资源储量39.7万吨。

2002年11月,河南煤田地质局三队受登封市告成镇宏鑫煤矿委托,编制提交了《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宏鑫煤矿储量报告》,经河南省资源储量评审中心组织专家审查,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以“豫国土储认定(2002)581号认定证书”批准扩界区二1煤层资源储量130.8万吨,其中保有资源储量66.8万吨。

2005年11月,河南煤田地质局三队提交了《河南省登封市宏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资源储量核查报告》。

2实习区地质

2.1地层

一、太古界

出露于登封市君召以北等地,为本区最古老的地层,自下而上分为三个岩层。

1.石牌河组:

主要为灰绿、灰黄色黑云斜长变粒岩、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厚度大于256米,岩石遭受强烈混合岩化。

有多期基性-中酸性岩浆侵入。

其中变闪长岩年龄值为29.86-30.6亿年。

本组原岩为基性火山岩夹中酸性火山岩及少量沉积岩。

2.郭家窑组:

主要为黄褐、暗绿色角闪片岩、斜长角闪片岩夹斜长角闪片麻岩、变粒岩和磁铁石英岩薄层或透镜体。

上部夹少量云英片岩。

厚857米,本组原岩为基性火山岩和少量中酸性火山岩及沉积岩。

3.老羊沟组:

底部为一层不稳定的长石石英岩,下部为云英片岩、云母片岩夹斜长角闪片岩及少量磁铁石英岩。

上部为绢云石英片岩、绿泥石英片岩夹变质砾岩及含砾绢云绿泥石英片岩。

厚630米,本组岩层以片岩为主。

无片麻岩,未见混合岩化现象,具斜层理及各种片岩构成的韵律层,含大量云母等粘土质变质矿物。

原岩为浅海碎屑岩。

二、元古界

1.下元古界嵩山群

分布于玉寨山、嵩山、五指岭一带,自下而上分为罗汉洞组、五指岭组、庙坡山组和花峪组。

(1)罗汉洞组:

与下伏太古界登封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下段为灰白色巨厚含砾粗粒石英岩、含长石石英岩和底砾岩。

厚155米。

中段为白色厚——巨厚层中细粒石英岩,不对称波痕发育。

厚391米。

本组石英岩普遍含磁铁矿。

上段为灰色厚层粗粒石英夹薄层绢云石英片岩,波痕及交错层理十分发育,203米。

(2)五指岭组:

含一、二、三段。

一段为灰白、浅黄色绢云石英片岩、石英岩与千枚岩互层。

二段为青灰、灰白色千枚岩、石英绢云片岩夹石英岩。

三段为紫杂色绿泥绢云片岩、绢英片岩夹赤铁石英岩。

(3)庙坡山组:

厚395米,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粗粒石英岩夹致密石英岩(天然油石层),底部岩层发育称波痕及泥裂。

中部为灰白色夹紫红色条带状石英岩。

上部为中厚层状粗粒石英岩夹紫红色赤铁石英岩及千枚状绢英片岩。

(4)花峪组:

厚194米,底部为紫红色铁质千枚岩和角砾状千枚岩,靠上有一层含磷千枚岩。

下部为灰黄色厚层状白云岩和泥质白云岩。

上部为灰白色中层状石英岩。

2.中元古界五佛山群:

不整合覆于嵩山群或登封群之上,自下而上由马鞍山组、葡萄峪组。

骆驼畔组和何家寨组组成,本区缺少底部兵马沟组。

马鞍山组为紫红色底砾岩和灰紫色含砾石英砂岩、肉红色石英砂岩夹层间砾岩痕、泥裂和交错层理发育。

3.上元古界震旦系罗圈组:

主要分布在邻区临汝罗圈、偃师上徐马等地。

实习区南部送表马窑一带有零星出露。

与下伏五指山群石英砂岩呈不整合接触。

三、古生界

本区古生界地层有寒武、奥陶、石炭及二叠系。

1.寒武系

(1)寒武系下统:

自下而上依次为关口组、朱砂洞组和馒头组。

A.关口组:

厚23——134米,由南向北变薄,与下伏元古界地层呈起覆不整合接触。

本区北部为底部砾岩,南部相变为含磷砂岩。

其上为波痕、泥裂发育的石英砂岩。

B.朱砂洞组:

厚65——97米,下部由紫红色埿砂质灰岩、泥灰岩组成:

上部为青灰、深灰色厚层状泥质灰岩、豹皮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组成。

顶部白云质灰岩含灰色澻石结核。

C.馒头组:

岩石组合以紫红色页岩为特征,夹有灰岩、白云岩、云泥岩及砂岩。

下部夹较多的黄灰色、砖红色泥质灰岩、泥质白云岩、云泥岩,中部夹较多的暗紫色石英粉砂岩、泥质鲕粒灰岩,少量薄层海绿石石英砂岩及灰岩透镜体,上部以黄绿色页岩为主,夹泥质条带鲕粒灰岩,泥质条带砂屑灰岩。

厚276.86m。

该组底以朱砂洞组连续的灰岩或白云岩结束、杂色页岩或泥灰岩、云泥岩出现划界,与朱砂洞组为整合关系;顶以杂色页岩或砂岩结束、连续的鲕粒灰岩出现划界,与张夏组为整合关系。

馒头组划分为三段:

一段厚66.3m,为褐黄色、紫红色薄层泥灰岩、泥晶灰岩、泥晶白云岩夹紫色页岩;二段厚115.4m,以暗紫色含云母页岩、粉砂岩为主,夹灰岩及薄层砂岩;三段厚95.16m,以灰色鲕状灰岩、粉砂岩、砂岩为主,夹灰黄色、黄绿色、紫色页岩。

(2)寒武系中统:

自下而上依次为毛庄组、徐庄组及张夏组。

A.毛庄组:

厚92——150米。

以紫红色砂质页岩为主,夹薄层层面含白云母碎片的粉砂岩,顶部夹泥质灰岩。

B.徐庄组:

厚54——144米。

底部为海绿石细砂岩;下、中部为深灰色中厚层状具泥质条带的白云质灰岩与黄绿色砂质页岩呈夹层或互层;上部为中——薄层状泥质条带灰岩及状灰岩。

C.张夏组:

该组在关口—窖粮坑一带出露较好,主要为灰—深灰色厚—巨厚层鲕状灰岩夹厚层鲕状白云质灰岩、泥质条带鲕粒灰岩、豆状、竹叶状灰岩,以具有鲕状、豆状结构为其特征。

厚110~208m。

张夏组下部以馒头组页岩夹灰岩结束,厚层鲕状灰岩出现为该组之底,标志明显;其顶部以见到深灰色厚层白云岩与崮山组分开,二者岩石风化外表较易识别。

张夏组富含三叶虫化石,化石集中在中下部,所采化石有光滑太子虫、大型太子虫、双疣太子虫、标准小满洲虫、磨坡斯氏盾壳虫、宽河南虫、满瘤小裂头虫、小平凡虫、矢部原附节虫、小脊状虫、宜阳小井上虫、大野营虫、辽东大野营虫、登封大野营虫、太子沟颊形虫、康家沟小无肩虫、北山虫等。

在登封市关口—窖粮坑张夏组出露较好,描述如下:

上覆地层:

崮山组(Є2g)厚层白云岩。

下伏地层:

馒头组三段(Є1+2m3)黄绿色页岩与青灰色中厚层泥质鲕状灰岩互层

(3)寒武系上统:

自下而上依次为崮山组、长山组及凤山组。

A.崮山组:

厚36——277米,为灰、深灰色厚层——巨厚层状白云岩、状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

顶部为黄色薄层泥层灰岩或泥质白云岩。

B.长山组:

厚46——120米,为灰、深灰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及含硅质团块或条带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2.奥陶系:

缺失下统及上统。

中统马家沟组:

分布于北部与偃师、巩县交界的边邻地区及东部告城至密县、禹县一带,唐庄附近也有零星出露。

南部无沉积,与下伏寒武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下部以灰黄色页岩、泥灰岩为主,底部有砂砾岩。

厚30米(旧称贾旺组)。

中、上部为深灰色致密状灰岩、豹皮状及角砾状灰岩。

厚93米,产丰富的牙形石。

3.石炭系:

仅发育中统本溪组及上统太原组。

4.二叠系:

与下伏石炭系整合接触

(1)二叠系下统:

下部为山西组,上部为下石盒子组。

(2)二叠系上统:

自下而上依次为上石盒子组、平顶山组及土门组。

四、中生界

本区仅有三叠系,与下伏二叠系整合接触。

1.三叠系下统圈门群:

由红灰、紫红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组成。

厚550米。

2.三叠系中统二马营群:

灰黄、灰绿色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珉紫红色钙质粉砂岩、砂质泥岩互层,厚320米。

3.三叠系上统延长群:

下部为土黄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紫红色砂质泥岩;上部为土黄、灰绿色粉砂质与紫红、黄绿色砂质泥岩互层,厚大于300米。

五、新生界

下第三系、上第三系及第四系与下伏地层均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1.下第三系陈宅沟组:

由褐红、砾石色砂岩、泥岩夹透镜状泥灰岩组成,泥岩层面偶有薄膜状石膏,底部为砂砾岩,砾石磨圆度及分选性极差,钙质胶结,含泥质杂基,本组厚185-436米。

2.上第三系洛阳组:

为褐黄、褐红、灰白等色泥岩与泥灰岩互层,夹砂砾岩透镜体,砂砾岩呈半固结状态,厚12-83米。

3.第四系:

为褐红色亚粘土、黄土、亚砂土、砾卵石等冲积、洪积、坡积及残积物,厚12—55米。

2.2构造

2.2.1实习区构造概况

嵩山在大地构造上位于华北板块的边缘,据中外地质学家考察,嵩山岩石发育完整,连续并且完整出露有30多亿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时期内,嵩山先后经历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时期,被地质学家称为“五代同堂”。

该地更经历了被称为“嵩阳运动”、“中越运动”和“少林运动”的三大构造运动。

在嵩山此区域内,褶皱、断层、节理等地质构造运动遗迹历来为中外地质学家所瞩目。

1951年,张伯声对嵩山进行地质调查,确立了“嵩阳运动”;1954年张尔道在嵩山地区进行地质调查,确立了“中岳运动”;1958—1959年,王日伦等对嵩山地区进行路线地质研究,论述了“少林运动”的存在。

一.嵩阳运动在距今25亿年前,嵩山地区发生了剧烈的地壳运动,被地质学家称为“嵩阳运动”。

嵩阳运动是全球构造三大运动之一,也是形成嵩山的一个重要阶段。

嵩阳运动的地质遗迹界面是划分太古与远古的界限,界面之下是太古宙沉积地层—登峰群;界面之上是元古代沉积地层—嵩山群。

界面清晰地反映了太古宙末发生的一次广泛而剧烈的地壳运动。

其运动的后果是使海底沉寂的花岗绿岩系受到近南北的应力作用、温压效应而产生褶皱隆起,逐渐露出海面,从而形成山脉。

但后来,由于长期的外力侵蚀及地壳下降,嵩山再次被海水淹没,形成了滨海和浅海环境。

此后,该区域不断接受了被称作嵩山群的碎屑物质、泥沙及钙、镁等物质的沉积,为嵩山的再次峥嵘奠定了基础。

嵩阳运动地质遗迹是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重要场所,国内独有,世界罕见,不可再生,损而皆无。

二.中岳运动

再继嵩阳运动之后,距今18亿年前后,嵩山地区再次发生了一场大的地壳运动,被地质学家称作“中岳运动”。

在此期间,来自东西方向上的应力作用和温压效应促使海底的碎屑岩—碳酸岩地层慢慢上升,隆起成山,露出海面,使整个嵩山群(罗汉洞组、五指岭组等)协调一致地产生紧密的走向近南北,轴面向西倾斜,向东倒转的复式背斜和复式向斜,嵩山再次耸立于中原大地之上。

但是,时间可以摧毁一切。

在中岳运动后,嵩山再次被慢慢风化、剥蚀、夷平及下降,直至再次被海水所淹没,形成滨海、浅海、山间盆地和罗圈冰碛层的地层层序。

三.少林运动

在经历了两次大的地壳运动之后,到了距今约7亿年前,嵩山地区又一次发生了被称作“少林运动”的构造运动。

其表现为寒武系下统辛集组底部砾岩呈角度不整合覆于新元古界五佛山群何家砦组和马鞍山组之上。

此运动仅在少林寺地区见角度不整合,其他地区均表现为平行不整合或逐渐过渡关系。

这次运动以后,本区全面沉降,广泛接受海相沉积。

2.2.2主要构造详述

一、断层

登封大断层近东西向的断裂,该断层也称玉皇庙断层或君召——太后庙断层。

该断层东起君召,沿经太后庙、玉皇庙、箕山东延长到石占山一带,大体与登封大背斜轴相平行,东西延伸约50km。

断面南倾,上盘各段地层不一,由寒武系至二叠系组成,变化不定;下盘为登封群片麻岩、嵩山群石英岩和石秤花岗岩。

断裂面光滑平直,表面常有铁质薄膜,断裂带附近岩层有强烈硅化现象,沿破碎带发育巨大角砾,部分角砾被磨圆成小球粒,为一具剪性的张性正断层。

登封大断层证据有以下几点:

1.地层缺失。

地面看到的是罗汉洞组与石河子组接触,缺失五指岭组到山西组。

2.断层破碎带。

带中有断层角砾岩等,两盘地层产状紊乱,碎裂岩化。

3.主干断裂面突出地表,面上有明显摩擦镜面并覆有氧化铁薄膜。

石淙河断层位于登封告成,近东西向展布。

石淙河沿断层破碎带追踪发育而形成断层谷,地貌特征明显,由于两侧岩性不同南侧谷破陡峭、北侧相对较缓。

上盘为石炭系、二叠系,下盘为上寒武统崮山组,上盘倾岩层向西北,下盘岩层倾向西南。

破碎带内有构造角砾岩,其成分为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

该断层为正断层。

二、褶皱

岩层的弯曲现象称为褶皱,它是岩层塑性变形的结果,是地壳中广泛发育的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之一。

褶皱构造通常指一系列弯曲的岩层,把其中一个弯曲称为褶曲。

褶曲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形式只有背斜和向斜两种较大的背斜有大塔寺背斜、五指岭复向斜、御寨山复向斜、摩天寨——石门沟复式向斜等。

在这里只描述我们重点观察的较典型的少顶山背斜。

少顶山背斜,集中观察和讲课地点在少顶山南面的山脊上,向北可以清楚地看到少顶山背斜的横剖面特征。

少顶山背斜岩层由罗汉洞组石英岩组成,宽约120m,高约60m。

东翼较陡;西翼较缓。

少顶山背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不等,轴面向西倾斜,其枢纽向北倾伏。

嵩山中岳庙后沟处有一个褶曲此褶曲的两翼倾角不等,左翼岩层是石英岩,厚度大、属中元古代、地层为中元古界,也就是中元古界嵩山群石英岩。

根据轴面产状,并结合两翼特点,我们不难判断此褶曲为倾斜褶曲,是一个背斜。

2.2.3.滑脱构造、砂岩墙

(一)砂岩岩墙是软沉积侵入体,属于广义的碎屑岩岩墙或水成岩岩墙。

我们在实习区域发现了砂岩岩墙、岩脉和岩床,认识到它们是前寒武纪五佛山群重力滑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骆驼畔组及上覆岩层形成的滑动系统由南到北滑动形成的。

经过咨询和讨论我们的结论如下:

(1)嵩山区五佛山群内的砂岩岩墙的母源层是骆驼畔组含砾砂岩层。

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经过液化和流体化,准稳定的饱和水的部分砂岩层变成流沙状态由上向下注入下伏岩层中的裂隙及断裂系统内,形成的。

(2)砂岩岩墙的发育与五佛山群重力滑动构造变形是同步的,都是在五佛山群沉积系尚未完全固结成岩状态下进行的,因而,均属于软沉积变形构造。

(3)五佛山群的重力滑动构造及砂岩岩墙的发育,都受区域构造应力驱动,代表中-新元古代末期中朝克拉通地壳的局部力学不稳定性,不仅仅是一种表层现象。

(二)嵩山滑动构造主要成因:

印支运动之前,滑动区域构造运动方式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间歇式沉积形成滑动的底盘(基底)—奥陶系以老地体与滑动载体(滑体)—石炭二叠系。

嵩山滑动构造为一燕山早期末形成的切层滑动构造,东以嵩山断层为界,成因与嵩山断层有关。

由于嵩山断层落差自北向南增大,改变了原始地层倾向,形成南低北高高差,故滑动方向自北而南,与现存及原始倾向相悖。

2.3.矿产资源及其他资源

嵩山地区地壳活动频繁,岩浆岩活动较强烈,地质构造复杂,在漫长的地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该地区矿产资源有明显的层控型,如煤、铝、黏土矿和山西式铁矿均赋存于石炭二叠系,寒武系中产重晶石、方铅矿,登封式铁矿则赋存于中元古代五指岭组。

嵩山是我国少有的几块古陆之一,也是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经过地质工作者的努力,嵩山矿藏赋存面貌已经基本清楚,成为嵩山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柱。

登封还有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和电力充沛等条件,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煤

煤是登封市的优势矿产之一。

嵩山周围含煤丰富,东有新密煤田,南有登封煤田西有堰龙煤田,北有荥巩煤田。

市区内含有煤层呈带状分布于县城东部和南西部的600~700m低山区,东西长约50km,南北宽约7~15km,含煤面积600km²,约占登封总面积1219km²的一半。

登封煤田属于石炭二叠系含煤底层,箕山以西连续出露较好,而告成和卢店附近多被三叠系和古近系、新近系掩覆,仅见零星分布,为半掩盖型煤田。

本区属华北聚煤区,缺失早石炭世沉积,含煤底层有上石炭统本溪组和二叠系太原组、山西组、上、下石盒子组,总厚661.23m,含煤56层,分属8个煤组。

煤层总厚11.5m,含煤系数1.74%。

二、铝土矿

登封县铝土矿资源丰富,位居全省前列,县区内计有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4处,小型矿床12处,布局47个小区(矿段)遍布大冶、王村、告城、徐庄、白坪、大金店、送表、石道、君召、颖阳等10个乡镇。

呈近东西向分布,延长50公里之多。

铝土矿分布状况见表III-5、III-3。

区内铝土矿多作过矿查、普查、初勘、详勘等不同程度的地质工作,资料丰富,研究颇详。

铝土矿具有分布广,质量佳,储量丰富,含矿层稳定,但厚度变化大,矿体多呈透镜状产出等特点。

区内含铝岩系为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其下与中奥陶统下马家沟组(O2X)灰岩、白云质灰岩,或上寒武统含燧石条带白云岩等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上覆盖地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组生物灰岩,含煤砂页岩,呈整合接触,含铝岩系厚度受基底风化剥蚀面地形和古岩溶地貌地控制,变化较大,厚3-79m,一般厚20m左右。

根据本区铝土矿分布,统计铝土矿储量可达8859.6万吨,表内为5626.77万吨,表外1336.55万吨,地质储量1348.5万吨,因有些地质工作正在进行,储量远不止于此,杜家湾-西白坪矿带工作程度低,数据保守,全县铝土矿储量在12亿吨以上,远景储量更为可观。

区内铝土矿大部分分为上、下两个铝土矿层,上矿层主要赋存于含矿岩系的中上部,呈似层状、透镜状,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厚3-5m,局部厚达15.09m,(弋湾矿区15号矿体)(大冶矿区11号矿体达18.24m),矿体结构简单,多属单矿层,单矿体多为小矿体,是区内的主要铝土矿层,上矿层多处在地表氧化带内,氧化矿石较多,下矿层主要赋存于含铝岩系的中下部,矿体多呈透镜状或漏斗状,厚度不稳定,夹层较多,一般厚4-7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