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背诵知识点汇总辨析简答材料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37487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背诵知识点汇总辨析简答材料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背诵知识点汇总辨析简答材料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背诵知识点汇总辨析简答材料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背诵知识点汇总辨析简答材料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背诵知识点汇总辨析简答材料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背诵知识点汇总辨析简答材料分析.docx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背诵知识点汇总辨析简答材料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背诵知识点汇总辨析简答材料分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背诵知识点汇总辨析简答材料分析.docx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背诵知识点汇总辨析简答材料分析

教育知识与能力大纲考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掌握教育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2.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

2.1按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和社会发展功能

2.2按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和负向功能

2.3按作用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依照教育目的,出现与之相吻合的结果)与隐形(非预期性)功能

3.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与人口,社会生产力,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与精神文化等

3.1教育与人口

-人口数量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人口数量及其增长率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口增长制约和影响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重点的选择

-人口质量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反映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

-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制约:

人口结构,比如年龄,性别,文化,职业,民族等构成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育。

此外,人口流动,分布和波动都会制约教育的发展。

-教育有助于人们树立新的社会价值观和婚育观,有助于接受人口教育

-教育有助于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

-教育促使人口结构合理化(自然结构合理化,城乡结构合理化,行业和职业结构合理化)

-教育有助于人口迁移

3.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学校的专业设置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

3.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取舍,以及教育体制,制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教育相对独立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培养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社政经不起决定作用

3.4教育与文化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能够传承文化,改造文化(选择,整理和提升文化),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更新和创造文化

4.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与人的发展,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

●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动和促进作用

●个体主观能动性三层次:

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又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有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

对个体发展做社会性规范;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加速个体发展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显示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总之,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是多方面的。

遗传素质是物质前提,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个体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

这些因素彼此关联,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5.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定义: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总的要求。

意义: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一句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

也是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在教育活动中贯穿始终,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作用:

-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人们的教育理想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6.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

我国义务教育主要实行九年一贯制

特点:

强制义务性(最本质特征),普及/普遍/统一性,免费/公益性(不收学杂费),公共/国民性,基础性

强制,免费和普及型是最基本的特征。

第二章中学课程

1.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

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类别

含义

特点

缺点

分科课程/学科课程

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科目过多,分科过细

综合课程

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相关,融合,广域,核心课程)。

综合学科,重建学生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能力;压缩课时减轻负担;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利弊参半

教科书编写困难,教学有难度;难以向学生提供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利于高级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围绕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代表人物-杜威

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儿童本位,经验本位;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学生难以掌握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并非所有的活动都有教育价值;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相关设施要求较高

1.1必修课程–一般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1.2选修课程–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而开设的课程–选择性&多样性

1.3国家课程–管理权限属于中央级教育机关–一致性,共同性,发展性,强制性

1.4地方课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突出地方特色和文化,满足地方发展需要开设的课程–区域性,本土性

1.5学校课程–校本课程,学校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开发主体是教师,非专家)

1.6显性课程–公开课程,显在/正规课程–计划性–特点: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参与是有意识的

1.7隐性课程–杰克逊【班级生活】中提出,潜在/隐蔽/无形/自发课程–特征:

隐蔽性,主要以不明显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通过学生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机制影响学生;广泛性;非预期性(杜威的附带学习,克伯屈的附学习)

显性与隐性课程不是对立的,二者互动互补,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新课改加强隐性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将显性与隐性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发挥教育作用。

2.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1儿童的成熟和心理特征直接制约课程开发,不同阶段的课程内容与编排应与相应发展阶段的儿童心理相适应。

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特点决定了其对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

2.2儿童的兴趣与需要时制约课程开发的另一要素。

儿童的需要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儿童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是课程开发的基本前提

2.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使用以及评估方式的变革;社会制度与政策直接制约课程目标的制定与课程内容的筛选;社会结构对课程结构会产生影响。

我们要根据社会所能提供的办学条件,根据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设计出适应广泛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的课程方案

2.4课程开发从本质上说是从学科庞大的知识体系中选择什么,按什么标准进行选择,根据什么逻辑进行编排的过程。

4.课程结构

a)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信息技术,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劳技)

b)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第三章中学教学

1.理解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1.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1.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其他一般任务:

发展学生智能,创新和实践精神&能力;发展学生体能;培养高尚审美情趣和能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

基本环节

要求

备课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写好三计划:

学年/学期教学计划,课题/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上课–中心环节

目标明确,内容准确,结构合理,方法适当,讲究教学艺术,板书有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分量&难度适宜,形式多样,要求明确,反馈清晰及时,作业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启发思维,理论联系实际,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课外辅导

根据对象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明确辅导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

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

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内容全面,方法灵活多样

3.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

3.1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

-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防止过分强调书本知识或实践探索

3.2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促进的

-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避免形式教育论或实质教育论

3.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促进

-防止赫尔巴特主张的“教师中心”和杜威代表的“学生中心”两种倾向,实现师生主体之间民主平等,生动活泼,相得益彰的互动与合作,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使师生保持动态的平衡

3.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知识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防止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只强调知识忽视思想品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