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城乡居民贫富差距的公共政策思考毕业论文文档格式.docx
《广东省城乡居民贫富差距的公共政策思考毕业论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城乡居民贫富差距的公共政策思考毕业论文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贫富差距的概念1
(二)贫富差距的影响2
二、广东省城乡居民贫富差距状况分析3
(一)广东省城镇居民收入分析3
(二)广东省农村居民收入分析4
(三)广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分析5
三、影响广东省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因素分析6
(一)城乡二元结构因素6
(二)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7
1.初次分配不合理7
2.二次分配缺乏力度与公平7
(三)市场化改革的影响8
四、缩小广东省城乡居民贫富差距政策建议9
(一)转变二元结构9
(二)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制度保障10
1.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保持社会稳定10
2.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10
3.推进税收制度改革,缩小个人收入差距11
(三)完善社会政策体系是缩小贫富差距的政治保证12
1.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大力促进农民增收12
2.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就业机构的调整13
五、结束语14
参考文献15
一、贫富差距概念和影响
(一)贫富差距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于贫富差距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收入差距、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往往作为通用的概念。
实际上它们之间的含义是有区别的,不能简单的等同和替换。
要弄清贫富差距的内涵有必要对相近的概念进行辨析。
收入差距是指居民以高低收入水平差别或占有收入比重的不同而表示的差距,它是与收入均等相对应的概念。
收入差距可以分为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
相对差距是以收入比重或收入相对额表示的收入差距,如将总人口按人均收入高低等分为若干组,高、低组的收入额各自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差距,称之为相对差距。
绝对差距是指以货币或实物指标表示的居民高低收入水平差距。
两极分化则有两层基本含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两极分化是指阶级分化,是属于社会阶级分析的范畴,即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在社会财富占有方面的两极分化;
在社会学领域中,两极分化属于社会阶层分析的范畴,是指社会阶层、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等的变化趋势,即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默顿所说的“马太效应”,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
贫富差距与收入差距和两极分化相比较,有特殊的规定性。
与收入差距相比较,首先,收入差距是收入差别的同义语,是收入分配的一般现象;
贫富差距是收入差距扩大的结果,是收入分配领域财富占有的悬殊状况,因而是收入分配的特殊现象。
其次,当谈到收入差距时,并没有说明社会的收入和财富占有的具体状况;
在谈到贫富差距的时候,一定是说收入占有在社会范围内出现了较大的差别。
最后,收入差距并没有表明收入差别是否合理公正;
但是贫富差距却隐含着在财富的占有、获得方面的差异已经挑战甚至超越了人们的承受范围。
贫富差距与两极分化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两极分化表现了富有者对贫穷者劳动的无偿占有,体现了富有者和贫穷者之间在分配关系上的对立和根本利益上的矛盾。
两极分化是资本权力作用下收入分配不公正的结果,体现了收入分配的不公正性。
第二,从发展趋向的规定性来看,两极分化所表现的是贫富差距呈现向两端扩展的趋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而贫富差距具有相对性,“贫”通常表现为相对的贫,只是相对于富有者阶层财富增长的速度或相对于社会财富增长的速度来说,贫穷者群体在社会总价值中,所分得的量越来越少。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给贫富差距下一个确切的定义,贫富差距是指不同主体在社会物质财富获得和占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和不平等状态。
从主体上讲,贫富差距不仅指的是居民个体的财富状况,还可以是群体和集团,包括不同国家、地区、群体和个体的差距。
从内容上讲,它反映的是不同主体对社会物质产品的获得和占有状况,贫富差距大体上集中概括了收入差距、财富差距、生活水平差距等方面内容,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收入差距问题。
从实质上讲,它揭示的是由于财富占有的不同所产生的不平等状态。
(二)贫富差距的影响
适度的贫富差距固然有其积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的效率,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国家财富的积累,然而不合理或者不适度的贫富差距,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心理具有严重的消极影响,如果任由这种趋势持续下去而不采取果断的措施的话,“不平等及其加剧的趋势会成为对发展的限制与障碍的综合体”,无论从短期来看,还是从长期来看,贫富差距过大都会对我们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产生负面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贫富差距的扩大,会破坏社会公平,从而阻碍经济的增长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追求共同富裕是最基本的社会目标之一。
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合理或者不适度的贫富差距的存在及拉大,表现为富人更富,穷人更穷,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对社会公平的破坏。
这显然与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标相悖,也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政府、对改革的信任,影响到改革的顺利推进。
由于社会不平等与经济不平等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因此如果一个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就会导致“公平”问题的日益突出。
深陷贫困的人口会因此而产生失落和不满的情绪,甚至在生存的压力下,有可能被迫从事非法活动,给社会埋下不稳定的因素,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从而阻碍经济的增长。
其次,贫富差距的扩大,会导致消费需求不足、消费不旺,从而阻碍经济的增长。
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是逐步递减。
因而在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越来越富的富人们随着收入的增加其边际消费倾向却递减,通常会在消费达到一定水平后趋于稳定。
而那些穷人们虽然在低收入水平下具有较高的消费倾向,但是由于收入低下、购买力不足,使得他们现实需求的增长不得不受到严重的限制。
由于整体收入水平分配不均,因而社会整体平均消费倾向会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而逐步降低。
同时,由于贫富差距过大,越来越穷的穷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进一步恶化,存钱防病、存钱防老的心理更加严重,消费预期失衡,从而引发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
因此,贫富差距的扩大,必然会使得社会整体消费倾向下降,从而导致需求不足、消费不旺,经济增长步伐放慢,并容易形成经济萎缩。
国家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市场的拉动,收入差距过大,必然导致居民储蓄率上升、使购买力向少数人过度集中,消费倾向下降并最终导致消费需求不足,严重地影响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
最后,贫富差距的扩大,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贫富差距与社会秩序之间具有非常高的相关性。
贫富差距的扩大,虽然不是影响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直接原因,但它却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会激化社会矛盾,助长某些不稳定因素的发展,从而危及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一方面,低收入群体有可能把对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不满转化为对政府的不满、对整个社会的不满,从而引发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
另一方面,贫富差距的扩大,不可避免的会导致社会的分化,当前,我国有很多人明显感觉到了这种贫富分化所带来的心里压力和扭曲,在这种心里压力和扭曲中成长,一部分人有着狂妄的优越感,大多数人是自卑的心理。
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将出现隔阂、摩擦甚至对立,严重者可能酿成社会的动荡和混乱,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阶层的矛盾对立及仇视心理,从而引发一种强烈的仇富心理,以及对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冲动,会危及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健康发展,这将是直接威胁社会稳定的最大因素。
当这种运动成为一种“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现今的社会的最下层”,就有炸毁“官方社会”的可能。
因此,我们对此应该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二、广东省城乡居民贫富差距状况分析
(一)广东省城镇居民收入分析
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1978年,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2元,至2009年广东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1574元,增长绝对值为21162元,2009年为1978年的52.36倍。
但是在这32年中,1978-1980年,城镇居民收入不稳定。
但是在随后的时间里,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使改革步伐加大,从1990年到1994年这几年的时间里,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迅速,平均年增长率15%以上。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国虽然没有完全开放,没有遭受致命打击,但是对中国国内发展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中国经济增长递降,国民收入增速递减。
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2002年开始,在出口拉动的作用下,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开始上升,从2002至今,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一直在10%左右。
图1广东省历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资料来源:
广东省2010年统计年鉴
(二)广东省农村居民收入分析
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198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速都在1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达到了20%以上。
改革刚开始是以农村为中心的,农民的生产力被率先解放出来,农产品产量大增,农村收入大幅增加。
但是1983年和1984年这两年广东省农村人均收入增速都是10%以下,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能量释放已经基本完成,而国家的改革中心也由农村变为城市,致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缓慢。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要深化改革,解放思想,私营经济被肯定,农村开始出外打工和经商创业的逐渐多起来。
而且1994年和1996年国家两次上调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加上农业连年丰收,所以从1993年到1997年,农村居民收入急剧增长,1994年达到30.3。
1997年金融危机致使农村的收入增速开始放缓,从1998到2003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一直在5%以下徘徊。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增长缓慢,而且粮食价格逐步走低,而乡镇企业的不景气更减少了农村居民的打工收入。
农村人均收入增速一直不高,从2004年至今,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大致在10%以下,5%以上,比前几年增长速度稍微有所增加。
国家从2004年开始减少或免征农业税,2005年将延续了2000多年的“皇粮”农业税取消了,现在更对农民种地进行补贴,这些措施让农村的居民收入提高,但是农村问题的纷繁复杂,农民收入增长并不明显,甚至2009年增长降低到7%。
图2广东省历年农村居民平均每人纯收入
(三)广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分析
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是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的变化能很明显的表示出广东省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的变化。
本文从1978-2009年的相关数据中整理出广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图。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受到不同的政策、历史原因等因素共同影响,收入差距水平在不用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用特点:
图3广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异
1.1978-1984年,中国的改革是从简单到复杂,这样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
在农村改革初期,农民的积极性大大调动,农村生产力的解放,所以改革初期粮食产量大大增加,而且在此期间,国家几次上调粮棉收购价格。
。
广东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在改革初期,广东省农民和农民,收入大大增加。
但与此同时,城市改革没有完全展开,企业的决策力很小,城市还没有彻底改变计划经济的思路。
直到1984年党中央十届二中全会召开,《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才开始改革计划体制开始计划体制改革,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商品经济。
所以在1978到1984,农民收入增幅大于城市居民收入增加,城乡差距比率下降到1978年的2.42降低到1984年的1.51。
2.1985-1993年,从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如火如荼。
1986年12月5日,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
《规定》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进一步发展。
从开始1984年通货膨胀,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食品价格上涨对农民收入抵消。
虽然在这一时期,城镇居民收入在一些年振幅减小,但城镇居民收入已增加超过农村居民增加。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已加大.
3.1994-1998年,广东省城乡收入差距出现小幅回落。
1994年,农村居民的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高速增长是减少到没有增长。
但农村收入增长一直高于城镇的收入增长。
4.1999-2009年,城乡收入差距比再次开始上升,广东城镇城乡居民收入的对比一直在3以上。
2011年广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97.48元,广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371.73元。
城乡居民收入的对比,缩小到2.87:
1,实现自2003年以来首次降到3以内的目标。
三、影响广东省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因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结构因素
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历史现象。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城乡对立、城乡分割、城乡劳动力隔绝的二元经济结构。
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严重妨碍着城乡之间物质、信息、技术、生产要素等的合理流动,尤其表现为户籍制度。
我国自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起,就将全国人口截然分成了两部分,即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这种户籍管理制度使得城乡之间人为地筑起了一道“壁垒”。
国家政策偏向于城市居民,不但供应其低价日用生活用品,而且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远远大于农民,还享受各种福利待遇(如公费医疗、劳动保险、离退休)和补贴。
而农民长期以来只能以农垦为生,经济来源单一,一般都没有结余去投资教育和生意,所以形成恶性循环。
由于存在这种待遇不同的经济社会结构和利益集团,所以在经济发展表现出来的就是城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以后,户口管理和劳动就业制度有所松动,农民不但可以就地从事非农活动,而且能教自由地进程务工和经商,但进程居民在城市没有合法地位,在教育、补贴、社会保障,以及医疗、失业保障等方面,城乡居民在身份和待遇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和不平等性仍然严重存在,农民没有享受到城市农民的同等待遇,歧视农民、排斥农民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种管理政策直接或间接地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
(二)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
1.初次分配不合理
党的十三大、十四大报告制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十四大还制定了兼顾效率与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当时的分配政策是,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地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富裕程度上的差距不会很大。
到了党的十五大,发展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并进一步提出了“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思想,这次会议的最大不同点就是由十四大的“两者兼顾”转换为十五大明确的“效率优先”的原则。
从根本上说,形成这一思想的认识基础是把拉开收入差距做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这样不仅克服了形式上按劳分配、实际平均主义分配的现象,而且极大的调动了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从效果来看,“效率优先”原则坚持较好,社会福利普遍得到了提高;
而“兼顾公平”原则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公平问题没能兼顾好,不可避免的出现贫富差距现象。
中共十六大首次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这样的分配制度,不仅劳动影响个人收入,而且资本、技术、管理等也会导致收入的不同,进而导致贫富差距。
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不够,致使“按劳分配”基本原则被“按要素分配”原则替代,这样的后果就是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初次分配中劳动所得的报酬比重下降,这也是导致贫富差距的原因。
2.二次分配缺乏力度与公平
首先,税收制度不合理。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里,无论是从绝对数量上还是从税率上来看,收入高的人比收入低的人要缴纳高很多的税收。
然而在我国,频繁出现在福布斯(或胡润)中国富豪榜上的中国富豪们,并没有出现在缴税排行榜的前列,这充分说明了目前中国税收制度的不健全。
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长期偏低,最高税率又低于许多发达国家;
而在许多发达国家是合并征收的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
在我国则是分开征收的,这就使得实际所得税的税率偏低。
与我国不同,西方国家实行的是严格的税收征管和税收稽查制度,然而我国却存在着严重的税收征管漏洞,偷税逃税的现象严重。
关于遗产税,西方国家大都实行了较高的遗产继承税制度,有效地促使部分个人财富、社会私人企业转变为社会公众公司,缩小了贫富之间的差距,而在我国,并没有开始正式实施遗产继承税的征收。
税收影响收入差距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差距调节的不利。
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引起:
一是我国缺乏切实可行的监测居民收入的办法,这就使得政府无法掌握居民收入的实际状况。
税务部门没有掌握居民实际收入状况,导致无法按照实际收入征收所得税,这就为逃税、漏税提供了可能。
二是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课税方式不合理、免征额过低等问题。
这两个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不足。
而且,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主体不是高收入者,而是广大的中低收入者,这样又造成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没有得到合理抑制,个人所得税制度不仅没有起到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反而扩大了收入差距。
其次,社会保障制度滞后。
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建立,具有经济福利性质的国民生活保障和社会稳定系统。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一体系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这既不利于社会保障在收入分配功能上的发挥,也不能对市场竞争中的弱者进行及时的保护,就会导致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社会现象。
第一,社会保险范围过窄。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自建国以来几十年,从国有企业扩大到集体企业,并在农村试行养老保险和推广合作医疗,成效显著。
但就全国范围来说,仍然显得过于狭窄。
从人口上来说,占全国80%以上的农村基本上无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从城市来说,享有社会保障待遇的只限于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而私营企业、个体经济没有实行基本的保障制度。
如此庞大的人口没有社会保障,对于社会稳定,对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无疑是不利的。
第二,国家、企业负担过重。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强调国家、企业在社会保险中的责任,而受保人一旦进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即可终身享受,无须有大的负担。
这样使国家和企业不堪负担。
第三,个人积极性难以调动。
我国社会保障的水准虽然不高,但对于受保人来说,从出生到死亡均可享受各种保障待遇,的确减少了人们的许多后顾之忧。
然而这种保障制度,只与个人是否在保障的范围内有关,一旦进入范围,与个人的生产效率、对国家的贡献全然无关。
久而久之,客观上助长了人们的懒惰行为。
个人考虑的是如何多争取一些福利待遇,而很少考虑对企业的贡献。
于是,出现了公费医疗药品倒流入自由市场、你死我活地争夺单位住房、享受长期病休在外搞第二职业而企业效益无人关心的怪现象。
(三)市场化改革的影响
我国的改革是朝着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迈进的,目标是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取代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经过十几年的市场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初步的建立与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生产力发展,只要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合法经营收入,都能获得社会的认同。
以价值规律为基本规律的市场经济具有使收入差距扩大的内在动力,它使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为了追求更多利益而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生产和经营效益。
这种按照优胜劣汰规则展开的竞争,必然形成各企业及劳动者之间在收益上的差距和在富裕程度上的差别。
但是,还应看到,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在一定时期内这两种体制处在一种并存状态,也就是双轨制。
客观上讲,这使得经济领域难以实行统一的规则,导致出现的制度真空、法律缺位等暂时的偏差,进一步加速了贫富差距的拉大。
四、缩小广东省城乡居民贫富差距政策建议
(一)转变二元结构
首先,准确把握当前农业问题的性质。
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任务还很艰巨。
虽然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快速发展,但必须看到,仍将会有数以亿计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经济收入仍会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必须改变重工业、轻农业的传统观念和城乡分割的体制,把农业定位为“政府产业”,把农业的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循环中,使其成为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成为政府关注和支持的焦点。
必须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着力在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上取得突破,使城乡发展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实现这一重大战略转变,关键是在处理城乡关系、城乡生产力布局、城乡产业结构等方面,构建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框架。
其次,让转移出来的农民到城里就业。
用科学发展观来重新认识“三农”问题,最根本的结论就是要减少农民,让转移出来的农民到城里就业。
这也是真正缩小城乡差距,最重要的、最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只有把更多的农民转移出来,让农民变市民,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这样,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就会从原来农产品的生产者转变为农产品的需求者。
一方面减少农产品供给,另一方面增加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