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定稿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35211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定稿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二章定稿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二章定稿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二章定稿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二章定稿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定稿Word下载.docx

《第二章定稿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定稿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定稿Word下载.docx

(一)自然概况

项目区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平均海拔1456米,最高为1767米,最低为1090米,相对高差677m。

沟壑密度2.17km/km2。

项目区深居内陆,又受青藏高原及大气环流中心制约,形成温带半湿润,半干燥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多年平均降水量480mm,降雨年内分配不均,大部分集中在7、8、9三个月,其降水量占年降水总量的70%。

平均径流深38mm,年径流模数37500m3/km2·

年。

全年日照充足,光能富裕,年平均日照时数2379.7小时,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35千卡/平方米,多年平均气温为10.5℃,≥10℃积温为2783.6℃,累年总蒸发量1750.6mm。

春夏季多东南风,秋冬季多西北风,风力二至三级,最大可达七至八级,最大风速3.3m/s。

多年平均无霜期140—170天,绝对无霜期135天左右,早霜出现日期为每年的10月11日,晚霜结束时一般为次年5月1日,最大冻土深塬区110cm,川区66cm。

土壤类型主要有黄绵土、黑垆土和红粘土,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75.2%、15.4%和9.4%。

植被类型属森林草原植被带和灌丛草原区,森林覆盖率21.5%,林草覆盖度为30.65%。

项目区属典型旱作雨养农业区,以种植业为主,林果业、养殖业、畜牧业为副。

总土地面积68.52km2,全为山区面积,耕地总面积4.10万亩,占项目区总土地面积39.9%。

(二)社会经济状况

项目区涉及12个乡镇,18行政村,1326户,总人口6091人,全为农业人口,总土地面积10.28万亩。

有贫困户353户,贫困户占项目区总户的34%。

农村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集约化程度差,受地形地貌及植被条件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等;

经济作物以油菜、胡麻、大豆、马铃薯等。

经济林以山杏为主。

据2010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项目区农业总产值0.28亿元,人均4515元,人均纯收入2265元。

总产值中农业产值为0.16亿元,占农村经济总产值的56.4%;

林果业总产值0.03亿元,占总产值的11.2%;

畜牧业产值0.05亿元,占总产值的17.7%;

副业产值0.04亿元,占总产值的14.7%。

总体上来看,项目区经济发展缓慢,农业人口多,贫困面广,水资源缺乏,自然环境差,发展很不平衡,以种植业为主,农业基础脆弱,自然灾害频繁,抗灾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乡村交通条件较差,3.44万亩耕地未得到治理,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植被较差,森林覆盖率只有15.3%。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涉及退耕农户1326户,6091人,人均占有耕地6.74亩,人均占有基本口粮田1.13亩,年人均粮食占有量377公斤,年人均纯收入2265元。

其中缺粮户268户,占退耕农户的20.2%,涉及人口1188人,人均占有耕地9亩,人均占有基本口粮田1.2亩,年人均粮食占有量354公斤,年人均纯收入1892元。

生计不存在问题的退耕农户424户,占退耕总农户的32%,人均占有耕地7.35亩,人均占有基本口粮田1.45亩,年人均粮食占有量453公斤;

生计存在一定问题的退耕农户769户,占退耕总农户的58%,人均占有耕地6.88亩,人均占有基本口粮田1.24亩,年人均粮食占有量406公斤。

在人均纯收入中,退耕补助占24.5%,种植收入占20.4%,养殖收入占22.4%,劳务收入占22.1%,其它收入占10.5%;

生计存在严重问题的退耕农户133户,全部为缺粮户,占退耕总农户的10%,人均占有耕地8.5亩,人均占有基本口粮田1.0亩,年人均粮食占有量342公斤。

在人均纯收入中,退耕补助占38.2%,种植收入占13.5%,养殖收入占19.4%,劳务收入占21.8%,其它收入占7.1%。

(三)土地利用现状

1.土地利用现状1.58

项目区总土地面积10.28万亩,其中:

耕地面积4.10万亩(农田面积0.69万亩,坡耕地3.42万亩),林地面积1.29万亩,草地面积2.6万亩,水域面积0.13万亩,居民和工矿占地面积0.74万亩,公路占地面积0.53万亩,未利用土地面积0.89万亩。

2.坡耕地资源现状

项目区耕地面积4.10万亩,其中:

梯田面积0.69万亩,坡耕地面积3.42万亩,宜修梯田坡耕地面积2.8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0%。

人均耕地6.74亩,人均梯田1.13亩。

3.梯田建设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梯田建设作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导措施,为建立和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梯田建设中,不断加大梯田的综合开发力度,坚持走“修梯田、集雨水、兴科技、调结构”的旱作农业路子,实行山、水、田、林、路五字统筹,工程、生物、农业、机械、科技五项措施并举,蓄水、节水、保水、管水、科学用水五水齐抓,实现了规模化治理,规范化实施,优质化建设。

通过配套增产措施,梯田效益普遍提高。

(1)梯田有效调控了水土资源,促进了旱作农业发展。

区域内水资源短缺,土壤肥力有限,粮食生产长期低而不稳。

通过长期不懈地大力开展梯田建设,使有限的降水得到了有效拦蓄,减少土壤水、肥流失,大大提高了耕地的蓄水保墒和拦泥培肥能力,提升了土地的质量等级,促进了旱作农业的发展。

据观测资料,坡改梯后,土壤水分增加4—12%,土壤有机质含量由0.37—0.76%增至1.17%;

全氮含量由0.024—0.05%增至0.085%;

有效磷由2—5ppm增至8ppm以上,大大提高了耕地蓄水保土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土地生产力大大提高,农业增产作用与效益十分显著。

(2)梯田改善了农业基本条件,促进了粮食生产和农业增效。

梯田是防治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是发展旱作农业的载体,坡耕地修成梯田后,随着微地貌的改变和土壤水肥状况的改善,使“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土地生产能力大大增强,为推广旱作农业适用技术、提高旱作农业水平创造了条件。

据甘肃省梯田测产资料,在相同立地条件和耕作条件下,梯田与坡耕地相比,每亩梯田可增产50—100kg,按平均增产65kg计算,项目区现有梯田每年可增产45.26万kg,梯田已成为旱作农业区实现粮食自给、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工程和提升区域综合发展能力的长效工程。

(3)梯田推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

近年来,我县在大力推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建设理念,按照“治理抓特色、特色抓产业、产业抓优势、优势抓规模”的思路,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载体,以梯田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平台,培育、发展、壮大了一大批具有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配置。

同时,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农业生产开始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目前全县约有28%以上的梯田调整了种植结构,形成了“梯田+瓜菜”、“梯田+经济林果”等多种产业模式,这些模式都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样板,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4)梯田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

由于梯田为粮食生产作保证,为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项目让出了土地资源,林草植被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重建,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得到了初步的印证,取得了明显成效。

4.主要经验

(1)行政推动是行之有效的组织保证形式。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梯田建设高度重视,把梯田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将其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精心部署、研究对策、调整思路、超前安排,形成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政策调动、层层发动的梯田建设合力。

通过逐级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了任务,靠实了责任,为梯田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推行机修是加快建设进度的重要手段。

梯田建设施工方式已由以人工为主转变为机修为主、人机结合,有效的缓解了劳力组织难、梯田质量低的问题,实现了规模化治理、规范化实施、优质化建设,快了梯田建设步伐。

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转,人工修筑梯田已不太现实,机修梯田已成为今后梯田建设的必然趋势和有效途径。

(3)统一规划是提高梯田工程质量的有力保障。

目前坡耕大都分布在人口居住分散、群众生活困难和修筑难度较大的山区,在梯田建设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一规划、合理布设的原则,实行山、水、田、林、各统一规划,道路、集雨工程配套建设,结合农户种植计划,将任务落实到户到地块,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施工,严要求验收。

(4)大兴科技是提高梯田工程效益的有效途径。

在梯田建设中,围绕解决民生问题,整合项目资源,积极推广新修梯田培肥技术、丰产栽培技术、地埂开发利用以及节水灌溉等实用技术,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形成了“梯田+瓜菜”、“梯田+经济林果”等多种产业模式,使梯田的综合效益得到明显提高,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农民群众从中得到了实惠,对梯田建设的认识不断提高,积极参与和支持梯田建设,自愿调整种植计划,保证统一规划、连片建设,自愿筹集部分资金,弥补梯田建设资金的不足,保证了梯田建设的顺利进行。

5.梯田建设存在的问题

(1)建设资金短缺。

现有坡耕地大面积坡度在10--25°

,土方量大,施工难度大,而机械平田由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费用越来越高,农户无力承受昂贵的机械费用。

(2)山区群众修建梯田的激情得不到鼓励。

山区群众已充分认识到机修梯田带来的效益,已有部分农户贷款进行梯田建设,但由于费用高昂,只能是零零星星,小打小闹,达不到优化梯田建设标准,影响梯田效益的正常发挥。

同时近年来,由于干旱造成北部山区连年欠收,群众经济收入低下,加之目前坡耕地面积大的农户多为家庭经济基础较差的群体。

他们因家庭本身经济困难,虽然迫切希望多修梯田,但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已无力在梯田建设中加大个人投资力度。

三、建设规模及工程布局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重点退耕还林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加退耕还林农户基本口粮田为出发点,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统筹规划,注重实效,稳步推进,切实搞好各项配套措施,努力改善项目区群众的基础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二)建设原则

1、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

2、先易后难、规模治理,整村推进的原则;

3、基本口粮田建设同农户最低生活保障相结合的原则;

4、逐步改善退耕还林户生活条件的原则;

5、生态效益优先,经济、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

6、坚持促进退耕农户粮食基本自给和提高区域粮食生产能力相结合,尽可能集中连片的原则。

(三)建设内容及规模

根据市发改委下达的项目建设任务以及当地农村产业发展规划,项目区各项治理措施配置模式如下:

对25°

以下的坡耕地围庄、就近、集中连片兴修水平梯田,优先安排严重缺粮户,按照人均4亩的梯田建设标准修建梯田,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证农民口粮田的基础上,对剩余坡耕地以相关部门的项目整合为契机,并辅助当地的有关惠农政策促使农民退耕还林还草。

我们通过实地勘察,充分征求乡村及受益农户的意见和建议,计划在镇原县新集乡的刘大岔村,方山乡的王湾、金岔、贾山、高中山村,三岔镇的周家庄村,殷家城乡的张老庄、敬岔、桑树洼、殷家城、寺山村,马渠乡汪庄、景塬村,庙渠乡的庙渠、常俭村,武沟乡的渠口、惠大庄村等7个乡镇17个行政村,完成口粮田建设25496亩,(其中5-10º

坡改梯10735亩,10-15º

坡改梯14761亩),配套田间道路74.04km(详见附表)。

采用机修并辅以人工完成项目区粮食自给水平梯田建设,配套其它工程,促使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共规划图斑20个,最大面积6400亩,最小面积274亩。

四、梯田工程设计

(一)设计依据

1.根据总体规划和实地勾绘的土地利用现状图,首先进行田区设计,然后进行田块设计。

田块设计依据《甘肃省机修梯田技术规程》(DB62/T1161—2004),制图标准依据《水利水电制图标准一水土保持图》(SL73.6—2001)。

2.田块设计要求田面水平,填方部位需预留一定沉陷高度,能拦蓄一定频率的暴雨径流泥沙,一般均按20年一遇、3—6小时最大暴雨设计。

(二)设计原则

新修水平梯田遵循费省效宏、投资小、见效快的设计原则,布设在坡度较缓,且距村庄和水源较近,交通便利,便于耕作,且工程量较小,工作难度较小、25度以下的坡耕地上。

新修梯田应选择分布在利于植物生长的黄绵土、黑垆土等土质比较好的坡地上,且尽可能集中,形成适度规模。

(1)选址:

修建梯田一般选择土质较好,坡度相对较缓,距村庄较近,交通方便,便于耕作的地方。

(2)道路:

田间道路一般宽3米,生产道路2m,比降不超过8%,在坡面较陡的地方,采用s型设计,盘绕而上,便于运输。

(3)田块布设:

一般沿等高线布设,依照地形,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田块长度随地形而定。

(4)设计相应的蓄排工程:

对于梯田区不能全部拦截的暴雨径流的地方,我们在规划时都布设相应的排水沟和水窖等小型拦蓄工程,层层设防、节节拦蓄,保证了新修梯田的安全。

表3-1不同地貌条件下口粮田建设规划原则

坡耕地类

位置及边界

地形特征

规划要点

梁峁顶部

丘陵沟壑区的小流域一级梁峁顶部土地,梁峁边线以上

一般坡度3-8°

,宽平长梁

或梁峁

中心田块较大,四周带形田块环绕,道路沿梁峁中线方向布设

梁峁坡地

上为梁峁线,下为坡坪交界线,两侧为道路、村庄或深度凹形坡、集水线切割

坡度一般小于25°

,凹凸坡形相间,坡面水平方向长度一般大于300米

田块沿等高线布设,长不限,绕山转,大弯就势,小弯取直,道路多呈“之”字型布设,连接村庄,通各地块

阶地、坪地

梁峁坡面下部转趋平缓的土地,上界为坡坪交界线,下界为谷缘线,两侧为切沟或冲沟割。

坡度3-10°

,常被浅沟、切沟所分割,水平方向一般小于300米。

规划成长方形高标准梯田,田路可棋盘式布设。

坡咀地

流域二级长梁顶部,常和流域流水方向垂直,坡界为谷缘线,两侧为切沟或冲沟两边的谷缘线。

坡度一般小于15°

,常常咀湾相间出现。

规划沿等高线的裹肚形田块,等高不等宽,道路沿咀走边。

湾塌地

湾里沟脑,上界为梁坡下部,、或平地下部,下界为切沟、冲沟流水线上方陡坎,两侧为大于25°

的陡坎或道路切沟。

,水热条件较好。

沿等高线规划成带状梯田,注意径流水路。

(三)水平梯田设计

水平梯田设计按照机修梯田要求进行。

其设计主要是水平梯田断面设计,即求出不同坡度下梯田的优化断面。

田面宽度不小于10米,田坎高度依土质好坏、工程安全、坡度大小、方便耕作等条件确定,田坎高度不高于3m,田坎保持一定的侧坡,侧坡坡度为土壤的自然安息角,一般地埂高出田面0.3m,顶宽0.3m,在距田边3.0m左右形成反坡与田面相接,田块长度应随地形而定。

1、设计方法

参照国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6—1996,对不同坡度的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分别作出标准技术设计。

2、水平梯田断面设计

(1)梯田田面宽度的设计

梯田最优断面的关键是最优的田面宽度,所谓“最优”田面宽度,就必须是保证适应机耕和灌溉的条件下,田面宽度为最小。

根据不同地形和坡度条件,在不同地区分别采用不同的田面宽度。

1)在缓坡地区,农耕地一般坡度在3°

~5°

在实现梯田化以后,可以采用较大型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耕作。

实践证明,当拖拉机带悬挂农具时,掉头转弯所需最小直径为7~8m;

当拖拉机带牵引农具时,掉头转弯需最小直径为12~13m。

一般拖拉机翻地时,都把25~30m宽的田面作为一个耕作小区。

如果田面宽50~60m时,则分为两个小区进行耕作;

如果田面宽80~100m时,则为分为3~4个小区进行耕作;

以免掉头转弯时难宽太大。

同时30m左右的田面宽度,灌溉时作为畦子长度,也比较合适。

有些地方,当田面宽度100m左右,灌溉时往往每隔20~30m作一道“腰渠”,不使畦子太长,以免灌水不匀和费水。

因此,无论从机械或灌溉的要求来看,太宽的田面没有必要,一般以30m左右为宜。

2)陡坡地区

一般坡度5°

~10°

,10°

~15°

,目前很少实现机耕,根据实践经验,一般采用小型农机进行耕作,这种农具在10~15m宽的田面上就能自由地掉头转弯,这一宽度无论对于畦灌或喷灌都可以满足,因此在陡坡地(5°

)修梯田地时,其田面宽度不得小于10m。

总之,田面宽度设计,既要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

原则性就是必须在适应机耕和灌溉的同时,最大限度的省工,灵活性就是在保证这一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条件,确定适当的宽度,不能只根据某一具体宽度,一成不变。

(2)埂坎外坡的设计

梯田埂坎外坡的基本要求是,在一定的土质和坎高条件下,要保证埂坎安全稳定,并尽可能地少占农地,少用工。

1)在一定的土质和坎高条件下,埂坎外坡越缓则安全稳定性越好,但是它的占地和每备修筑用工量也就越大。

反之,如埂坎外坡较陡,则占地和每亩修筑用工量也较小,但是安全稳定性就越较差。

既要安全稳定,又要少占地、少用工,就是“最优断面”设计对埂坎外坡的要求。

2)不同埂坎高度下的埂坎外坡

当已知土壤性质和状态(即当土壤的颗粒组成、密实程度、含水量情况等),通过土力学试验即可确定其内聚力(C)和内摩擦角(φ)以及湿容重(У)。

这样,可以直接计算出不同坎高下稳定埂坎外坡(采用一定安全系数K值)。

现将黄土地区不同埂坎高度条件下,采用埂坎外坡列于表供施工时参考。

不同埂坎高度条件下的埂坎外侧坡度

埂坎高度(H)

埂坎外侧坡度(a)

2m以下

75°

~80°

2~4m

70°

~75°

表中,埂坎外侧坡度(a)的运用可以采用下列情况:

黏性土壤可采用上限数值,即外侧坡可以陡一些。

沙性土壤采用下限数值。

3)埂坎占地的计算

埂坎占地(Bn)可根据埂坎高度(H)和埂坎外坡(a),按公式Bn=Hctga进行计算。

(3)土方平衡计算

土方平衡计算及测量的方法常用的方格网法、散点法和纵断面法。

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地形条件和精度要求。

根据原有地形和梯田设计要求进行田面宽度,田坎高度、埂坎边坡角,田块长度的设计,在每个工程区内,根据原地面坡度、坡向等因素,地块长度尽可能在100一200米,以利耕作。

田面宽度应按原地面和工程量(土方量)的大小确定,陡坡地区一般10一15米,缓坡区一般20一40米(详见水平梯田典型设计图)。

水平梯田工程量计算:

V=

104=1250H

式中:

V—单位面积(公顷)梯田土方量,m3;

L—单位面积(公顷)梯田长度,m;

H—田坎高度,m;

B—田面净宽,m。

土方移运量计算:

W=V×

B=

B2HL

W—单位面积(公顷)土方移运量,m3—m。

土方移运量的单位为m3—m,是一复合单位,即需将若干立方米的土方量运若千米距离。

梯田面积按公顷计算时:

W=

×

104=833.3BH。

梯田工程实施地块、平面布设图及工程量计算表如下。

①梯田断面要素见下图。

原地面坡度(°

田坎坡度(°

田坎高度(m)

坡面斜距(m)

田面毛宽(m)

田面净宽(m)

田坎占地宽(m)

梯田长度(m)

土方移运量(m3m/hm2)

单位面积土方量:

每公顷土方量=1250H单位面积土方移运量:

每公顷土方移运量=833.3BH

表4—1水平梯田断面要素设计标准表

地面

坡度

田坎高

田坎侧坡

田面宽

斜坡长

占地

每亩

土方量

田坎

田埂

θ(°

H(m)

α(°

B(m)

Bx(m)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