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中心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培训中心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训中心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能:
(1)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
热爱集体,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2)自觉遵守学校和社会的各项规章制度,爱护公共财物,惜时守信,诚实正直,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
乐于参加公益活动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3)掌握语言、运算、社会和自然常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和运算能力;
具有基本的观察、比较、辨别和概括能力;
具有探究意识和动手操作的习惯;
富于想象和好奇心,敢于质疑;
学会倾听,乐于分享;
能感受美、欣赏美。
(4)喜爱体育活动,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身习惯,开朗自信,具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初中阶段(六至九年级)初中阶段课程要着重帮助学生掌握有利于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和健康的个性。
学
生能:
(1)了解基本的国情国策。
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
(2)了解公民基本的权利与义务,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乐观自信,关心他人,诚信负责。
自觉参加公益活动,具有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
(3)掌握语言、数学、人文社会和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具有基本的阅读、表达和运算能力;
具有基本的分类、推理、归纳、演绎和价值判断的能力;
具有实验动手能力和基本的和科学探究能力;
具有反思意识和创新意识;
具有团队观念和基本的合作交流能力;
具有环境保护意识;
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4)珍惜生命,了解自我,具有健康的身心、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
高中阶段(十至十二年级)
高中阶段课程要着重为学生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1)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上海城市精神。
初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理解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善于汲取多元文化的优秀成果。
(2)具有民主法制意识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正确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3)掌握适应时代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基本的人文素养与
科学素养。
具有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具有基本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选择能力;
具有一定的批判反思能力和创新精神;
具有合作交流能力;
具有环境意识;
具有基本的审美鉴赏能力。
(4)关爱生命,认识自我,具有健康的身心与个性。
(5)具有基本的独立生存能力和人生规划能力。
树立基本的职业意识和敬业精神。
三、课程结构
1•课程结构
培训中心十二年一贯普通中小学课程体系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组成,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三类课程: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
]/
\-
(1)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
基础型课程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
•拓展型课程以培育学生的自主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
拓展型课程由限定拓展课程和自主拓展课程两部分组成:
――限定拓展课程主要由综合实践学习领域的学校文化活动与班团队活动、自我服务与公益劳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各类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国家规定的各类专题教育组成,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
――自主拓展课程主要由基础型课程延伸的学科课程内容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其他学习活动组成,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
•研究型课程是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课程,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
其内容可以从学生的兴趣与生活经验出发,也可以从学科出发,实施时可以采用主题探究活动、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方式。
研究型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称为探究型课程。
说明:
培训中心普通中小学基础型课程由国家统一开发和组织实施,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主要由国家及学校负责开发和实施,也可以由通过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社会教育机构、团体负责设计和实施。
(2)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或主题
•学习领域:
以内容间的相互联系和学习过程的共同特征为依据设置学习领域,以便于从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两
方面,为实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多样性创造条件。
培训中心普通中小学课程设置语言文学、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体育与健身、艺术、综合实践八个学习领域。
•科目:
包括涉及各学习领域的18个学科以及兴趣活动、社团活动、课题(项目)研究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和各类专题教育。
18个学科具体为:
语文、外语(英语等)、数学、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社会、历史、地理、科学(包括小学自然、初中科学和高中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劳动技术、信息科技、体育与健身、音乐(唱游)、美术、艺术。
•模块或主题:
各科目由内容相对独立而具内在逻辑联系的模块或主题组成。
一个模块可以包含若干主题。
模块或主题应具备以下特征:
具有核心概念,反映学习过程,体现教育价值。
学科课程标准中确定的模块或主题,应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学习建议。
2.课程结构的基本特点培训中心普通中小学课程结构强调基础性和整体性。
高中阶段提倡以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增强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
(1)基础性•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础。
各类课程以及各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或主题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能力和方法,注重积极的情感和态度的养成。
•精简共同基础要求,增加可选择的不同基础要求,设置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基础型课程和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注重共同基础的形成;
高中阶段,注重形成和发展不同基础。
(2)整体性•整体设置培训中心普通中小学课程,重视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段课程的衔接,保证十二年中小学课程的连贯性。
•整体设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三个学习领域的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合分一体,充分发挥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各自的优势。
•整体协调学科课程中学科性与活动性、学术性与实用性的关系,加强各学习领域、学科课程、模块或主题之间的协调和衔接。
(3)多样性
•以课程类型、课程水平和课程修习期限等的多样化,适应学校办学类型和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重视以学习模块或主题的形式设计课程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发展方向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
•加强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促进学校课程结构的多样化,增强课程的选择性。
学校课程可以是学校自行开发的课程,也可以是学校根据发展需要整合国家和地方课程后所形成的课程。
3•课程设置及其说明
培训中心普通中小学由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组成。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学制分别为五年(一至五年级)和四年(六至九年级)。
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十至十二年级)。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课程设置及其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见表一。
表一:
小学阶段(一至五年级)课程设置及课时分配表
年级总课时课程
-一-
-二二
三
四
五
语言文学
语文
306
204
基
外语
102
136
170
础
数学
社会科学
品德与社会
68
型
自然科学
自然
340
技术
劳动技术
课
信息科技
程
体育
与健身
体育与健身
艺术
唱游/音乐
136/
/204
美术
272
拓展型课程
各学习领域
兴趣活动
136-102
专题教育
班团队活动
34-68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每学年1—2周
每学年2周
探究型课程
34
•每学年教学时间40周。
其中社会实践2周,复习考试、节假日及重大活动4周,授课时间按34周计。
•一至二年级每周总课时量为32节,三年级每周总课时量为33节,四至五年级每周总课时量为34节,每节课按
35分钟计。
•拓展型课程的自主拓展部分以兴趣活动的形式进行,要求每周设置1课时的阅读活动。
限定拓展部分的专题教
育和班团队活动,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内容选择和时间安排。
•低年级的探究型课程,可以以主题探究活动的形式进行。
•每天安排15至20分钟的晨(午)会,35至40分钟的广播操、眼保健操等体育保健活动。
•探究型课程、劳动技术、信息科技、专题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课时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部分专题教育的内容可以安排在晨(午)会中进行。
•学生参加由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社会教育机构、社会团体负责设计和实施的课程学习,可以记入学生的学习档案。
具体认定与管理办法,由培训中心教育委员会统一制定。
•小学阶段也可设置科学与技术课程,替代自然课程和劳动技术课程,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总课时为408课时。
(2)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课程设置及其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见表二。
表二:
初中阶段(六至九年级)课程设置及课时分配表
年级、
总课时
六
七
八
九
础型课程
思想品德
历史
社会
地理
科学
物理
化学
生命科学
音乐
拓展型课程
学科类活动类
170-136
专题教育班团队活动
•六至九年级每周总课时量为34节,每节课按40分钟计。
•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专题教育和班团队活动进行内容选择和时间安排。
•探究型课程可以以课题(问题)研究、项目设计等活动的形式进行。
部分专题教育内容可以安排在晨(午)会中进行。
(3)高中阶段课程设置及其说明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普通高中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多样化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为此,普通高中课程要重基础、有层次、多样化,进一步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高中阶段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见表三。
表三:
高中阶段(十至十二年级)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表
课程
年级\
十
十一
十二
语文、
90
思想政治
60
体育与
健身
98
各
学科类
活动类
204-170
390-360
习领
30-60
域
研究型课程
高中阶段实行学分管理,通过学分反映学生的学习经历。
十至十一年级,每34课时为2个学分;
十二年级每
课时为2学分;
学分由学校认定。
学生毕业要求达到166学分,具体包括基础型课程142学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12学分(每周为2学分,共12学分)、研究型课程12学分。
具体学分分配见表四、表五。
表四:
普通高中阶段(十至十二年级)三类课程学分安排表
必修学分
限定选修学分
自主选修学分
基础型课程
142
拓展型课程
18—24
44—50
12
学分总计
30—36
表五:
普通高中阶段(十至十二年级)各学科学分安排表
18
6-10
6
4
2
8
小计
•每学年教学时间为40周。
其中社会实践2周,复习考试、节假日及重大活动4周。
十至十一年级授课时间按
34周计,十二年级授课时间按30周计。
•十至十二年级每周总课时量为35节,每节课按40分钟计。
•研究型课程可以以课题(问题)研究、项目设计等活动的形式进行。
•研究型课程、信息科技、劳动技术、专题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时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部
分专题教育内容可以安排在晨(午)会中进行。
•学生参加由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社会教育机构、社会团体负责设计和实施的课程学习,可以按一定的学
分记入学生的学习档案。
四、课程标准编制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与审查、课程实施与管理、考试命题与课程评价的依据。
培训中心普通中小学课程标准包括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或学科课程标准,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和研究型课程指导纲要。
1•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的编制要求
•根据合分一体的设计思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三个学习领域编制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要求从整体上提出学习领域内各学科课程的共同目标、学习过程的共性要求和学习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
•综合实践学习领域编制《综合实践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要求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对专题教育、班团队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提出设计、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的指导意见。
2.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编制要求基础型课程的各学科编制相应的学科课程标准。
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与要求、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和课程保障等部分,并提出相应的可以操作的指导性意见。
各学科课程标准在编制时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课程目标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基本要求,要结合学科特点,呼应课程方案的要求。
•要从有利于全体学生发展的角度,对课程进行定位和设计。
处理好基础性与发展性、统一性与选择性、学科性和活动性、学术性与实用性等多方面的关系,避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学科课程标准中的“内容与要求”应该包括三个部分:
该学科的基础型课程部分、拓展型课程部分和属于该学科范围的研究型课程学习建议。
基础型课程部分中的内容与要求,应是基础的和具有发展性的,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均能达到的,避免任意拔高要求和扩展内容。
•要以模块或主题的形式组织课程内容,各模块或主题应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习经验,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且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基础性、教育性、先进性和典型性,要密切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之间的联系。
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水平描述要清晰、合理、科学,并从学习活动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应用等方面提出学习建议。
•课程实施要突出学习过程,强调改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渠道、利用课程资源。
要按照《关于改进各学科学习训练的指导意见》、《关于改进各学科学习评价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提出改进学习训练和学习评价的指导意见,以及本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具体建议。
3.《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的编制要求
拓展型课程编制《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对拓展型课程的结构、内容选取、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学校课程开发与建设、选课指导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体现拓展型课程的广域性、多样性、层次性和选择性。
4.《研究型课程指导纲要》的编制要求
提供研究型
研究型课程编制《研究型课程指导纲要》,对研究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出方法和策略上的指导意见,
课程内容的范例,并对研究性学习活动提出导向性要求,体现研究型课程的开放性、问题性、探究性和实践性。
五、教材建设
教材包括纸质印刷材料(含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图表等)、电子视听材料等。
1.根据课程特点,开发与编制相关的教材
•基础型课程中的各相关学科,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制教材。
•拓展型课程以《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开发、编制多样化的教材。
学校也可根据自身的传统和优势,自行编写适合本校特点的教材。
•研究型课程由学校依据《研究型课程指导纲要》进行开发与实施,不编写统一教材。
2.教材要反映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
•教材编制要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有利于师生互动。
•内容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