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1赵国秋.ppt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3368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态心理学1赵国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变态心理学1赵国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变态心理学1赵国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变态心理学1赵国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变态心理学1赵国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变态心理学1赵国秋.ppt

《变态心理学1赵国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态心理学1赵国秋.ppt(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变态心理学1赵国秋.ppt

变态心理学,赵国秋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浙江大学医学院硕士生导师,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第一节关于变态心理学,人的心理活动,存在正(正常)、反(异常)两面。

根据1993年17地区精神障碍流调结果,有精神障碍(异常)的群体占人群总体的比例为13.47%。

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对象,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

研究对象相同。

两者的区别:

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性质、特点、影响因素等;精神病学侧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

第二单元学科简史,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体液学说,认为人的“疯狂”是有害液体流入大脑所致。

公元5世纪到17世纪,中世纪黑暗时期,精神病人被看作“魔鬼附身”。

17世纪中叶开始,神经科学进一步发展。

人们更倾向用唯物思维对待心理异常的问题。

一、对异常心理现象的早期关注,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一)精神分析理论,创始人:

弗洛伊德1、两个基本命题

(1)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意识的心理过程是整个心灵的分离部分和动作。

(2)性的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2、五个推断:

(1)人的生物本能(力比多),是心理活动的动力。

(2)力比多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有三个发展阶段:

口腔欲阶段、肛门欲阶段、生殖器欲阶段。

(3)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与此相对应的人格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4)“本我”是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按道德原则活动。

(5)人们为了防止冲突引起焦虑,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这种能力叫做“防御机制”。

3、精神分析对异常心理的解释,

(1)合理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性心理”发展受挫,会造成心理的“退化”和“固执”,从而造成未来人格的异常。

(2)“自我”必须随时随地学习外部世界,以便理性地处理“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以我们体验着焦虑。

(3)为防止、抵御、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非理性冲动。

冲破防御,我们就产生异常心理和行为;冲动没有冲破防御,我们会形成潜意识的痛苦;同时被压抑的冲动会寻求变相的表达,如梦、口误、失误等。

4、简评,精神分析理论创始以来,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由于精神分析理论来源于临床经验的分析和总结,从方法学上没有得到心理学界的认可。

随着20世纪50年代以后,脑科学迅速发展,学术界更加注重在神经科学的研究基础上对异常心理进行解释。

(二)行为主义对异常心理的解释,代表人:

巴普洛夫、华生、桑代克、斯金纳巴普洛夫使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并通过“实验神经症”的模型说明“心理冲突”的神经机制。

方法学:

实验及结果分析假设:

异常心理现象,以大脑组织的构造关系或机能关系的异常为基础。

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

由兴奋和抑制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的冲突造成。

“外界刺激使我们兴奋,但我们同时必须努力克制自己,于是大脑两半球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产生冲突。

”“冲突一旦持久不消除打破神经过程的平衡,我们的神经功能便会紊乱并产生神经症或精神病。

”巴普洛夫,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工作的技术路线:

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再以人为实验对象,研究其行为并与动物实验结果相比较。

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学界褒贬不一,但它真实反映了人类心理的一个侧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当今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现代脑科学的结合,为我们对变态心理的解释或矫正,开辟了更新的途径。

(三)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代表人:

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基本假设:

人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这种潜能不论就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均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

心理行为异常的原因,是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

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即“存在”与“责任”的冲突。

存在:

人的根本意义在于人的“存在”,是个体的自由、独立性,人有选择生存方式和道路的自由。

责任:

人不能脱离社会独立生存,人有义务维护赖以生存的群体,所以,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责任总是与自由选择同时存在。

这两者的对立会跟随人一生,这种对立造成的焦虑,叫做“存在焦虑”或人的“基本焦虑”。

严格地说,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目前仍然是一种哲学理念。

它是存在-人本主义哲学的延伸,根源于欧洲15世纪反宗教的“怀疑论”。

“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认识自我”蒙田“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条件”恩斯特卡西尔,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的理论假设虽无法采用科学手段证明,但它阐明了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对立统一问题,离开个体和群体的辨证关系,很多心理问题均无法说明。

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第一单元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心理的正反两面:

正面:

即正常心理,具有三大功能:

保障人作为生物体,能健康生存发展;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进行人际交往;能使人正确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并创造性地改造世界。

反面:

即异常心理,便丧失了以上功能。

第二单元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心理活动的正常和异常的差别是相对的,很难找到一条截然的分界线。

(一)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二)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三)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四)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依据日常经验,不太科学,一、常识性的区分,二、非标准化的区分,

(一)就统计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常模。

(二)就文化人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某一文化习俗的偏离。

(三)就社会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

(四)就精神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

(五)就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看作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

三、标准化的区分,第一、医学标准将心理障碍当躯体疾病一样看待。

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

其心理或行为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原因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第二、统计学标准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显示常态分布。

在常态曲线上,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

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以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

该标准的明显缺陷:

根据该标准,天才将被视为“异常”或“变态”。

第三、内省经验标准,涵盖两方面:

一指病人的内省经验,如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或不能自控行为等;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根据观察者的主观经验,对被观察者作出心理正常或异常的判断。

该标准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判断结果可能各不相同。

第四、社会适应标准,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能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如果某人不能维持以上功能,便认为此人具有心理障碍。

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按照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的机能”,提出以下三条心理学区分原则: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

也叫统一性(同一性)原则。

(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为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等部分,但它自身确乎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应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

也叫协调一致性原则。

(三)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人格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一般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不易改变。

在外界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可能出现异常。

也叫稳定性原则。

第三节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常见心理异常的主要症状,是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必备的基础知识。

心理咨询师的学习目的:

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以便将精神障碍转诊给精神科医生。

心理咨询师对精神病患者给予辅助性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具体条件:

必须是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主要目标应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

第一单元认知障碍,心理活动,情,知,意,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形状、颜色、重量、气味)。

感觉,感觉障碍,感觉过敏:

对外界一般强度刺激的感受性增加。

感觉减退:

对外界一般强度刺激的感受性减低。

内感性不适:

身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的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挤压、虫爬样等)。

*感觉倒错*:

对外界刺激产生与正常人不同性质的或相反的异常感觉。

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知觉障碍,一、错觉:

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二、幻觉:

无对象性的知觉,虚幻的知觉。

按涉及的感觉器官不同分:

幻听分言语性幻听、非言语性幻听。

言语性幻听又可分为评论性幻听,命令性幻听,争论性幻听。

幻视(原始性幻觉)幻嗅幻味幻触,按幻觉体验的来源分:

真性幻觉幻觉的形象清晰、生动、位置不精确,与客观事物一样。

假性幻觉幻觉形象模糊、不生动、位置不精确,与客观事物不一样。

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分:

功能性幻觉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觉。

思维鸣响或思维回响患者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

心因性幻觉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

三、感知综合障碍患者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时产生变形。

该症状分为“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

统称为视物变形症。

*常见:

(1)空间感知综合障碍:

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视物变形症,视物错位症。

(2)时间感知综合障碍:

对时间快慢出现的不正确的知觉体验(3)运动感知综合障碍:

对外界物体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歪曲知觉体验,感到运动的物体静止了,静止的物体快速运动,如舞台表演人员僵住了。

(4)非真实感:

对周围环境真实性的感知综合障碍。

(5)体形感知综合障碍:

窥镜症,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映象经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思维,思维障碍,思维形式障碍:

1、思维奔逸(意念飘忽):

联想加快,可有随境转移、音联、意联。

2、思维迟缓(思维抑制):

联想速度变慢。

3、思维贫乏:

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

4、思维松弛(思维散慢):

缺乏主题,上下段缺乏联系。

5、破裂性思维:

概念之间联想断裂,缺乏内在联系,重者词杂伴。

6、思维不连贯:

在意识障碍基础上,联想杂乱,语句片断。

7、思维中断(思维阻滞):

思维过程突然停顿,感到脑子一片空白,表现说话突然停顿,片刻又重复说话。

8、思维插入(思维塞入,被强加的思维)。

9、思维云集(强制性思维):

脑内突然涌现一连串联想,是不由自主地出现,有时觉得是别人强加他人,自己不能控制。

10、病理性赘述:

思维迂回曲折,联想枝节过多,进行速度缓慢。

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概念转换,以无关的具体概念代表某一抽象概念,不经病人解释,别人无法理解。

12、词语新作:

自造新词,以代表新的概念或某种新的含义。

13、逻辑倒错性思维:

推理缺乏逻辑性,既无前提也无根据,或因果倒置,推理离奇果怪,不可理解。

思维内容障碍:

妄想、类妄想观念和超价观念1、妄想:

妄想的定义:

病理性的歪曲信念。

妄想的特点:

与事实相违坚信不移;与文化、宗教信仰等社会背景不相适应此外,妄想不为任何集体成员所共有,具有个人独特性,但其内容则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别。

妄想的分类:

1)关系妄想(牵连观念,援引观念):

将环境中与他无关的事物都认为是与他有关。

2)被害妄想:

(迫害方式可背后议论、诽谤和造谣中伤、放毒)。

3)释义妄想(特殊意义妄想):

指对外界发生的事物赋予特殊的意义。

在事物的映象与病人理解的意义之间毫无联系,病人作解释后他人也不能理解,从而与象征性思维不同。

如天上乌云滚滚,说预示着股市会暴跌;桃花盛开,说明他今年鸿运高照,会发大财。

4)影响妄想(物理影响妄想,被控制感):

坚信自己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受到外界某种特殊东西或仪器的干扰与控制。

5)夸大妄想:

夸大自己的财富、地位、能力、权力等。

6)自罪妄想:

又称罪恶妄想。

患者毫无根据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