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史论述题和分析报告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31624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教育史论述题和分析报告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前教育史论述题和分析报告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前教育史论述题和分析报告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前教育史论述题和分析报告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前教育史论述题和分析报告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教育史论述题和分析报告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学前教育史论述题和分析报告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史论述题和分析报告题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教育史论述题和分析报告题Word文件下载.docx

4.简评王守仁的“自然教育论”。

答:

王守仁揭露和批判了传统儿童教育“鞭挞绳缚,若待拘囚”的危害。

他充分认识到儿童好动喜乐的天性,并把这种天性视为教育儿童的基础和基本原则。

他主张教育儿童要顺应儿童性情,使其自然发展。

这样才能让他们乐于接受教育,自然地不断长进。

王守仁“自然教育论”对当今儿童教育的借鉴意义

5.简述颜之推关于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

颜之推的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以培养治国的实用人才的教育目标为依据的。

为此,他提出对子弟的家庭教育要“德艺同厚”。

一方面,重视对子弟道德理想、道德情操的教育,要以儒家的“五经”规范他们的言行。

另一方面,重视“学艺”,即熟悉士大夫职司、交往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杂艺,包括诗赋、文章、书法、算术、绘画、卜筮、医方、琴瑟、投壶、游戏等。

关于德行与学艺二者的关系,颜之推认为二者互为联系,德行是根本,艺教也不是可有可无;

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并为道德教育服务。

6.请回答贾谊论“早喻教”。

贾谊认真总结了太子教育的经验,按太子一生不同时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将太子整个教育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胎教、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

前两个阶段属于幼儿教育。

(1)胎教。

贾谊对古代胎教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是我国古代胎教学说的奠基人之一。

贾谊首先要选择配偶,胎儿的状况并不单由母亲决定。

其次,要对孕妇进行"

正礼"

的教育。

第三,安排适当的环境及人员对孕妇予以影响。

(2)学前教育。

贾谊断言:

"

太子之善,在于早喻教与选左右。

他强调一个"

早"

字,"

,一是要行胎教,一是要施学前教育。

贾谊的学前教育主张主要可以概括为:

1.学前教育要从婴儿初生就开始。

2.宫廷中,条件特殊优越,尚为赤子之时,就为之聘请"

三公"

、"

三少"

为专人教师,负责教诲幼小太子的之职。

3.要为太子创造一个特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他处于"

天下端士"

,是"

孝悌闻博有道术者"

,使太子初生后,"

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

4.学前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他的"

保,保其身体;

傅,傅之师德;

师,道之教训"

已经包含了体、德、智的要求。

7.请试述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1)论儿童教育的意义。

朱熹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并且对人的心理特点有初步的认识,又吸取了前人的经验,他把人的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即"

小学"

和"

大学"

这是两个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的阶段,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又是小学教育的深化。

在两个教育阶段中,朱熹特别重视小学阶段的教育,他主张儿童应该早施教。

朱熹强调儿童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

在小学阶段打好基础,就似大好了圣贤之才的坯模,长大在此基础上加工,就可以成为圣贤。

他还进一步指出,若儿童时期大好了基础,大学就卜费力,若少时这个基础没打好,再补救,就十分困难了。

他再三强调15岁以前儿童教育的意义。

(2)论学"

眼前事"

与编著《小学》。

在教育内容上,朱熹提出,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是就儿童日常生活接触的"

去教他们,就教者而言,是"

教事"

,就孩子而言是"

学其事"

他认为他认为学必自近者易者始,并认为学问之道只就眼前日用的开始,初学应给以简单容易的内容。

儿童主要是学习眼前日用之事。

朱熹还认为,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应注意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力求形象生动以便于接受。

他提倡学校教育应以正面教育为主,不讲明道理,只用惩罚的方法是不能取得效果的。

为便于儿童学"

,朱熹与刘子澄编纂《小学》一书,该书将大量古今圣贤"

嘉言懿行"

汇集起来,贯彻对儿童多用正面教育的原则,希望用这些古人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言行,教育和诱导儿童行"

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学"

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全书共六卷,分内外篇,内篇有《立教》、《明伦》、《敬身》、《稽古》;

外篇有《嘉言》、《善行》。

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包括刻苦学习、忠君、孝宗、事长、守节等德行方面的格言、故事等,内容生动,通俗易懂,易于儿童接受。

(3)首创《须知》、《学则》的教育形式,编著《童蒙须知》。

朱熹认为,15岁以下的儿童,是处于"

教之以事"

的阶段,要打下做人的"

坯模"

,这个阶段对儿童来讲,虽然义难以理解很深,但举止言行要打下规范化的基础。

要严格地、不间断地对儿童进行各种行为习惯的训练,使之"

积久成熟"

为使儿童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规可行,他重视《须知》、《学则》等的作用,认为这种方法有利于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他亲自制订《童蒙须知》和《训蒙斋规》。

其中《童蒙须知》影响最大。

朱熹编订的《童蒙须知》是他为儿童制订的习学"

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分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

读书写字、杂细事宜等方面,对儿童的生活起居、读书学习、道德行为礼节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该书对于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某些礼貌待人的道德规范,至今也不失其教育意义。

8.请述评《颜氏家训》。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其著作《颜氏家训》中,这部书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颜氏家训》是

中国封建社会最早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也是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

它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颜氏家训》内

容全面、系统。

内容涉及了胎教。

教子、迁善、道德情操、勉学、练习技艺等家庭教育问题,也涉及其他更广泛的教育

问题。

二十篇中,序致、教子、兄弟、治家、慕贤、勉学。

涉务诸篇是研究其家庭教育、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篇章。

学前教育而言,这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婴幼儿教育的意义、内容、原则和方法。

陆振孙《书录解题》上称此书为"

古今家训,

以此为祖"

这部著作对以后历代影响深远,如宋代朱熹编的《小学》明代高攀龙的《家训》、清代陈宏谋的《养正遗规》等,都对《颜氏家训》有所汲取。

书中所反映的儿童早起教育思想、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等,至今仍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9.试析康有为的“公养”“公育”思想。

公养"

公教"

,或叫"

公育"

,是康有为的理想教育制度。

这个思想的提出,是建立在他的政治理想基础之上的,体现在《大同书》中。

他在《大同书》中历数了人类的38种界,主张最终"

去苦界至极乐"

,实现"

大同世界"

而打破一切界限,实现政治改革的关键,是"

去家界"

如何去家界,没有了家庭,教育怎么办?

康有为提出的办法就是实行儿童"

制度。

他涉及了一个从胎教到大学的"

的理想制

度。

在《大同书》全面阐发了这个思想。

他认为这是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儿童从胎教到20岁的全部教育

由公立政府负责,全社会的人都有权接受这一完整的教育,其中人本院、育婴院、怀幼院(或叫慈幼院)是六岁以前的

儿童受教育的机构,属学龄前教育,为"

公养阶段"

6岁以后儿童入小学院,至大学毕业20岁,为"

阶段,接受

系统的学龄期的教育。

康有为提出的"

的教育理想,是一个终身教育计划,贫富平等,男女平等,前后相接,

二十年一贯制。

这不但在当时而且在今天也是无法实现的,但它却有鲜明的反封建性和民主性,是进步的。

 

10.试论中国学前教育从传统的家庭教育向社会教育转变的必然性

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一定的教育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宗法家族制度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相结

合的经济,其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必然是家庭教育。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学前教育必然

走向社会教育。

这种必然性体现在下列方面:

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给

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产生了中国无产阶级,不少妇女走进工厂。

这就从经济上提出了建立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要

求。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都发生了巨大变动,必然引起思想文化领域的波动。

从地主阶级的开明知识分子,到资产阶级维新派,都积极介绍西方儿童教育。

他们提出的建立学前教育制度的主张,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思想基础。

其中,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尤其重要。

他们强调儿童教育的意义,并引进西方心理科学,促进了学前教育的科学化,还主张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将学前教育纳入教育体系,提倡女子教育,为幼稚师资的培养奠定了舆论基础。

11.清末、民国时期我国都引进了哪些西方学前教育思想?

(1)清末学前教育的引入。

一是引进日本的学前教育。

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

确定了教育要向日本学习的政策。

20世纪初便掀起了一个留学日本和官员对日本考察的高潮。

二是传教士输入西方学前教育思想。

在中国蒙养院建立以前,西方传教士早已在中国首创了幼稚园,并且把西方学前教育思想介绍到中国。

了中国有识之士的重视。

清末民初,日本学前教育对中国的影响多表现在制度的建立和具体的实施上;

西方学前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思想上,它以“潜在”的形式早于日本,客观地存在并发展。

(2)福禄倍尔教育思想的传播。

五四运动以后,在我国幼教战线的实践改革中,吸取了福禄倍尔幼儿教育思想,充

分肯定了福禄倍尔注重自然、尊重儿童自由等思想,已有不少教育家能够在理论上予以分析评判。

(3)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的传播。

在我国最奥介绍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的是志厚,于1913年在《教育杂志》

发表《蒙台梭利女史之新教育法》,同年又发表《蒙台梭利新教育之设施》,着重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特色,蒙台

梭利学校的教具,以及应用新教法取得的成就等。

(4)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

实用主义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在中国兴起和广泛传播,是1919年杜威来华以后形成的。

杜威的教育学说,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即“儿童中心论”)、“从做中学”等。

其中“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即“儿童中心论”,是我国五四以后小学和幼稚园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儿童教育影响的核心。

12.试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儿童观”的变化。

儿童观是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的总的观念。

我国传统的儿童观,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儿童被视为家庭和家族的附属

品,成了父母的私有财产,家长对子女有完全支配的权利,儿童只能绝对服从,丧失了独立自主的人格。

随着西方资产

阶级教育思想的传入,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对封建主义儿童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判。

同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

鲁迅指出,为了教育好儿童,第一要理解儿童,第二要指导儿童,第三要解放儿童。

蔡元培提出了要发展儿童个性、

崇尚儿童自然的主张,提出要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还极力主张研究儿童心理科学。

陶行知、陈鹤琴

在批判传统儿童观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验。

实验中,陶行知提出了“爱满天下”的口号,陈鹤庆则抱着“一切为

儿童”的信念。

13.如何继承和弘扬我国老区学前教育的基本经验?

试结合实际加以论述。

(1)坚持为革命战争和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

(2)贯彻依靠群众和勤俭办园的原则;

(3)实施“保教结合”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

(4)建立一支“一切为了孩子”的保教队伍。

(联系实际回答的适当加分,直至满分。

14.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的内容。

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的重要文章。

在批判封建主义教育宗旨的基础上,根据资产阶级的

需要,为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力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

并举的教育方针。

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

实力主义教育即智育。

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

美感教育即美育。

世界观教育。

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力主义、公民道德教育是“隶属于政治之教育”,而“世界观则统三者而一之”。

世界观教育则是

“超轶政治之教育”,其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超轶现世之观念,而达于实体世界之最高精神境界,使人生变得更有价

值,人格更趋完善。

这是蔡元培教育理论的最高目标。

以上五育,蔡元培认为尽管它们各自的作用不同,然而均是培养“健全人格”所必须的,是统一整体所缺一不可

的。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

它体现了辛亥革命以后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而对人才提出的要求,顺应了当时社会变革的潮流,为中国资产阶级创新教育体制提供了思想武器,也是改革学前教育的指导方针。

15.论述张雪门幼稚师范办学的基本经验。

(1)关于见习、实习的场所。

他认为幼师生的实习场所应有4种单位:

1.中心幼稚园。

2.平民幼稚园。

3.婴儿保育院。

4.小学。

(2)关于见习、实习的时间安排。

在三年中,他规定第一学年每周实习为9学时,分三次进行。

第二学年的实习时间则主要由学生自己支配。

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一半时间在婴儿园实习,另一半时间到小学去实习。

(3)关于实习的组织。

张雪门把上述这种实习计划,称为“有系统组织的实习”,他认为这种实习必须符合几个条件:

第一

必须有步骤,第二必须有范围,第三必须有相当时间,第四必须有适合的导师与方法。

张雪门提出的实习计划与传统师

范学校的实习有很多不同:

一是空间上,它把幼师生的实习场所从幼稚园扩大到婴儿园和小学,从校内扩到到校外,从城市扩大到农村;

二是在时间上,它从只集中在三年中的最后一个学期,增加到三年中均有实习;

三是内容上,它从仅

仅实习幼稚教育扩展到婴儿保育、小学教育,从只实习教育和教学扩展到实习行政管理以及缝纫炊事等。

16.论述张宗麟关于幼稚教育的地位、作用和服务方向论述的基本精神。

(1)幼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他认为幼稚教育

之重要是由儿童对人生、对社会国家的重要性所决定的。

其次,他认为幼稚教育之所以重要,也是由于它在学制上的地

位和作用决定的。

此外,它还从幼稚园与家庭之关系方面指出幼稚园是家庭托付儿童之第一场所,最能与父母接触之第

一种教育事业。

(2)论幼稚教育的服务对象和发展方向。

张宗麟对陶行知提出的幼稚园下乡进厂运动的主张非常拥护,并主持创办了晓庄的乡村幼稚教育。

他在提倡转移幼稚教育服务方向的过程中,还对幼稚教育的服务对象,作了细致的分析,提出有以下几种人最需要帮助:

农家妇;

工厂的女工;

贫民区;

有较好的职业者,如女招待,女秘书等。

因此到农村去,到贫民区去办幼稚园,对孩子们的福利,对社会的贡献要比任何的幼稚园来得大。

17.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确立的幼儿教育的工作方针和发展重点。

1951年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会议和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提出了当时幼儿教育的工作方针,应该是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城乡的差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整顿中提高,在巩固的基础上适当地发展;

积极培养幼儿教育师资;

三、五年内着重短期训练和在职学习。

会议要求根据幼儿园教养纲要,解决教材问题,准备将来的大发展;

发展的重点,首先应该放在工业地区企业部门,其次是机关、学校及郊区农村,主要解决工农劳动妇女对孩子的教养问题;

鼓励私人办幼儿园并加强领导。

另外,必须重视依靠群众团体来推动和开展幼儿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幼儿

教育的领导。

18.简述文化大革命之前学前教育领域的学术批判的教训。

此期学前教育领域学术批判有两次:

一次是对《幼儿园工作指南(初稿)》的批判,一次是对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

琴等人的批判。

两次批判都是在左倾错误路线下发生的,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

这两次错误的学术批判,给我们

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这两次批判混淆了政治和学术的界限,挫伤和打击了一批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高等学校

的文科教学和教材建设,使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极度混乱,也导致幼儿教育中政治化、成人化的现象长期流行。

19.简述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精神。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

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

示》,明确地、系统地提出党和国家的教育工作方针,“党地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要为无产阶级地政治服务,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

”这两条方针,前者是关于培养目标问题,后者则是教育

工作的方向问题。

学前教育也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首先在培养目标上,曾有人提出幼儿园把体育放在首位,

是“没有以德育挂帅”地资产阶级教育方针。

经过学习和讨论,坚定了结合幼儿特点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方针;

其次在工作方向上,普遍加强了为生产服务的措施和对幼儿的劳动教育。

总之,在贯彻教育方针的过程中,有积极的方

面,如想方设法为家长服务;

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思想品德教育的成人化,脱离了幼儿的年龄特点等。

20.论述我国现代学前教育的主要研究成果的指导思想。

(一)有关幼儿生理、心理方面的研究

(1)启动于1979年末的《3~6岁幼儿言语发展特点的调查研究》,是中央教科所幼教室主持的第一个项目。

(2)《我国幼儿形态、技能、基本体育活动能力的调查研究》为我国幼儿生理素质发展的有效教育行为提供了可靠依据。

(二)关于幼教历史经验的研

(1)1979年开始进行了《建国32年来幼儿教育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课题研究。

之后孙爱月着手撰写了《当代中国幼儿教育》,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史慧中等编写了《新中国幼儿教育50年简史》

(2)对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人幼儿教育思想的研究。

经过拨乱反正,我国幼教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重新审视著名教育家的学

术贡献。

(3)北京师大、南京师大、陕西师大的学者对我国学者对我国学前教育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历史性研究。

我国第一本《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

《中国学前教育史》和《中国古代幼教史》的多种版本。

(三)关于农村幼儿教育的研究为使我国幼教主体的农村幼儿教育提高育人质量,为改善广大农村幼儿生存和学习条件,我国幼教界始终重视农村幼教的研究。

(四)关于幼儿素质教育的研究依据脑科学有关早期开发的理论和素质具有潜在性、基础性等特点,中央教科所幼教室经批准建立了名为《适应我国国情提高幼儿素质的调查研究》

的“七五”规划国家教委重点项目。

(五)关于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家园共育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把家庭教育作为育人基础工程起点的观念,使我国家庭教育研究工作扎实并有成效。

(六)关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研究1983年起,南京、北京、上海等地先后开始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旨在克服当时幼儿园课程的弊端:

目标上的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智实德虚;

内容上的

6科割裂;

组织实施上的单调划一,按人分科施教及重轻教学等。

探索新的课程结构,以利幼儿身心得以充分发展。

在此过程中逐渐树立

新教育观念:

整体观、发展观、主体观、活动观等,涌现了综合教育课程,活动教育课程、游戏课程、情感教育课程等。

分析题

1.试分析康有为的胎教与婴幼儿教育的主张康有为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胎教学说,尤其是他的关于创立人本院以对孕妇进行集体胎教的主张,新颖独特,亘古未有。

人本院也称胎教院,是对孕妇和胎儿进行集体胎教的社会公益机构,是实施儿童公养公教的重要措施之一,康有为把设立人本院作为去家界,消除私有根源以实现大同理想社会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人本院的论述,阐发了关于胎教的意义和胎教宗旨、方法等。

婴幼儿教育是康有为为大同世界设计的学前教育公养制度的又一级。

婴儿出生后,在人本院6个月,断乳后进育婴院。

若育婴院后设慈幼院的,则育婴院收婴儿至两岁,三岁幼儿入慈幼院至五岁,六岁入小学院。

如果不设慈幼院,则婴幼儿总归于育婴院。

儿童在育婴院接受完全的学前公育教育。

环境的选择。

康有为很重视育婴院环境的选择,他很

看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婴幼儿的影响。

教育宗旨。

康有为婴幼儿的骄阳宗旨应该是:

务令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为主。

体现了德、智、体全面教育的要求。

管理制度。

康有为主张育婴院、慈幼院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的"

的思想,强调胎教的意义,阐述了胎教的内容和方法,阐发了婴幼儿教育宗旨和管理制度等,实质上是以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为蓝本而进行的设计,虽然不能实现,但在思想上有冲破封建传统学前教育的进步意义。

在他的构想中还夹杂着唯心主义和封建教育的糟粕,是应予以否定的。

2.以景海幼稚师范的课程为例,分析教会师范课程的特点。

1904年,中国颁行癸卯学制以后,帝国主义更加速在中国开办幼稚师范学校。

教会办的幼稚师范学校,重视宗教教育与英文教学,如景海幼稚师范的课程。

其课程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外语、宗教等课程,是适应外国在华办教育需要的,其中英语占学分最多,三年共学25门课,166学分,英语占40学分,几乎占去总学分的1/4。

还有社会问题、宗教学、

圣道教法等课,都是直接为资本主义国家传布基督精神、培养顺民服务的。

第二类是文化课,如国文、体育、生理及卫生、生物学、音乐等。

第三类是专业课,如心理学、学校管

理法、实习、幼稚教法、启智用具教法等。

它们一般规模比较小,毕业生人数不多。

清朝末年教会办的幼稚师范影响并不大,主要是因为其宗教色彩浓厚,而西方洋教与中国传统

相距太远。

1.论述史前社会四个时期幼儿教育的变化。

在前氏族时期的原始家庭中,为了谋求生存和照顾老幼,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