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3157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移动支付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移动支付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移动支付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移动支付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移动支付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移动支付行业分析报告.docx

《移动支付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移动支付行业分析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移动支付行业分析报告.docx

移动支付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移动支付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12月

目录

一、中国移动支付现状4

1、内涵:

借助移动终端实现的支付,不同于第三方支付4

2、现状:

中国移动支付规模和渗透率领跑全球5

二、中国移动支付发展历程及驱动因素6

1、移动互联网普及,线上支付场景不断拓宽7

(1)网民规模庞大、移动网络覆盖率高,为移动支付发展奠基7

(2)网络购物、外卖打车O2O消费快速发展,拓宽小额支付场景8

2、政策支持,二维码解禁,线下小额移动支付蓬勃发展10

三、中国移动支付为何远超欧美11

1、基础设施:

立足普惠金融,非经济效益出发,欧美不及11

(1)门槛低:

立足普惠金融,大量发行借记卡,办卡成本低11

(2)安全性:

银行网点低效益身份认证,央行主导高效清算体系12

(3)体验好:

非市场化电信服务系统,移动互联网网络覆盖广泛14

2、后发优势:

借记卡渗透率高,信用卡渗透率低,阻力小15

(1)支付习惯:

借记卡使用率高,移动支付取代现金带来便捷15

(2)后发优势:

信用卡利益集团未形成,移动支付发展阻力小16

3、政策利好:

信用卡服务费高,移动支付手续费低,鼓励小额场景17

(1)信用卡服务费高:

96费改,信用卡刷卡手续费高,收单机构偏好借记卡17

(2)移动支付手续费低:

移动支付平台向商户收取的手续费费率远低于欧美18

四、移动支付未来趋势与案例19

1、二维码支付:

支付宝财付通仍将长期垄断19

(1)支付宝:

立足商业-渗透生活-拓展金融-技术出海19

(2)财付通:

社交游戏-社交支付-商业支付-持续赋能22

2、NFC支付:

安全性便捷性高,传统机构大力推广25

中国移动支付领跑全球,移动支付渗透率全球第一,支付规模为美国百倍,原因何在?

二维码仍将长期占据移动支付市场主导,随着科技的进步,NFC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等逐渐应用,前景广阔。

中国移动支付比例世界领先,2017年移动支付规模为美国百倍。

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达202.93万亿人民币,近五年平均增速181%,成年人电子支付比例高达76.9%。

而在美国,2016年移动支付规模仅1120亿美元,且增速缓慢,手机支付比例48%,移动支付远落后于中国。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络购物的高渗透率,成为中国移动支付发展的基础和强大助推力。

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8.02亿,互联网普及率57.7%,全球排名第一;手机网民7.88亿,占整体网民的比例高达98.3%;2017年,我国网络零售额7.18万亿,网购人群5.33亿,占整体网民数量的69%,几近全民网购的盛况。

我国政策引导普惠金融,在借记卡发行、安全认证、清算系统等领域为移动支付发展构建基础设施。

我国商业银行大规模发行银联借记卡,人均持卡量4.47张,世界领先,为移动支付绑定银行卡奠定基础;22.87万银行网点不计成本对持卡人进行身份认证,为移动支付安全性做出保障;央行主导的银联、网联清算系统高效安全;政府主导电信服务,4G覆盖99%人群,超95%的行政村通光纤宽带,网络覆盖广。

反观欧美,市场化的机构不愿承担低效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移动支付发展的基础不如中国。

居民支付习惯的差异使得我国发展移动支付具备后发优势,阻力更小。

欧美长期保持信用卡支付习惯,信用卡支付方便快捷,缺乏转换动力,加上信用卡组织成熟,利益集团强势,推广移动支付意味着取代信用卡。

反观中国,信用卡人均持卡量仅0.47张,居民长期使用现金或储蓄卡支付,移动支付取代的是现金,因此市场阻力极小,后发优势显著。

收单机构偏好绑定借记卡、使用移动支付承担的手续费远低于欧美。

2016年“96费改”借贷分开管理,收单机构偏好借记卡,而我国领先的借记卡普及率保障了移动支付的发展;此外,我国移动支付平台向商户收取的手续费远低于欧美,与商户互利互惠,促进了移动支付的普及。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寡头垄断,二维码支付仍将长期占据移动支付市场主导。

支付宝背靠阿里,立足商业,绑定商户,渗透生活,用户培育完成后对商家收费实现盈利;微信支付背靠腾讯,由社交金融小游戏微信红包起步,凭借服务商机制快速拓展线下场景,持续赋能发展移动支付。

一、中国移动支付现状

1、内涵:

借助移动终端实现的支付,不同于第三方支付

移动支付是指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移动终端,实现资金支付和转移的支付方式。

第三方支付则是指非金融机构作为支付中介提供的网络支付、预付卡、银行卡收单等支付服务,移动支付涵盖在第三方支付的范畴内。

2、现状:

中国移动支付规模和渗透率领跑全球

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202.93万亿,全球排名第一,为美国移动支付规模百倍。

2013年以来,伴随着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的崛起,中国移动支付蓬勃发展。

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达202.93万亿,全球排名第一,近五年移动支付规模平均增速高达181%,在电子支付业务金额中的占比不断提升,从2013年的不足1%飙升至2017年的8.4%。

根据Forrester报告,2016年美国移动支付比例仅1120亿美元,甚至不足中国的1%,且增速相对缓慢。

中国移动支付渗透率全球领先,2017年电子支付比例高达76.9%。

根据央行《2017年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17年中国使用电子支付的成年人比例为76.9%,农村地区使用电子支付的成年人比例为66.51%,此外,腾讯信息可视化实验室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手机支付比例高达77%,这都充分显示了中国移动支付的超高渗透率。

反观欧美发达国家,2016年美国移动支付比例48%,英国47%,德国48%,法国38%,日本作为移动支付的起源国,手机支付比例也仅为27%。

二、中国移动支付发展历程及驱动因素

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支付政策的支持,中国移动支付蓬勃发展,2013-2017年,移动支付规模实现21倍增长,由2013年不足10万亿,增长至2017年的202.93万亿,平均增速181%。

2013年支付宝布局移动端、2014年微信红包春节爆发等都为移动支付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1、移动互联网普及,线上支付场景不断拓宽

(1)网民规模庞大、移动网络覆盖率高,为移动支付发展奠基

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全球第一,手机网民数量占比98.3%。

截至201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7.7%,全球排名第一;手机网民规模7.88亿,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的比例高达98.3%;截至2018年9月,4G用户数合计11.4亿,覆盖99%居民。

网络覆盖广泛、移动互联网普及率高,成为中国移动支付发展的基础和强大助推力。

(2)网络购物、外卖打车O2O消费快速发展,拓宽小额支付场景

网络购物用户占比近70%,移动支付因其便捷性和安全性逐渐普及。

2008年以来,网络购物逐渐成为我国居民购物的重要方式,2008年,我国网络购物用户数仅0.79亿,网络购物规模1300亿,而到2013年,网络购物用户和购物规模就分别达到3.12亿和1.89万亿,实现了近2000倍的增长,而到2017年末,这两个数字分别为5.33亿和7.18万亿,考虑到2017年底7.72亿的网民数量,我国网络购物人群占整体网民数量的69%,几近全民网购的盛况,这就为移动支付提供了极丰富的场景。

外卖、打车等O2O消费快速发展,小额支付场景拓宽,移动支付逐渐取代现金支付。

除网络购物外,外卖、打车逐渐成为中国人生活、出行的重要方式,以美团外卖和滴滴打车为例,2018年9月的月活用户数就已分别达到1.34亿和1.08亿,小额现金支付逐渐淡出中国人的生活。

2、政策支持,二维码解禁,线下小额移动支付蓬勃发展

2016年二维码支付解禁,小额支付场景拓宽,线下移动支付崛起。

2014年3月,央行叫停支付宝和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同时叫停条码、二维码等面对面支付服务,线下移动支付一度受到限制。

2016年8月,央行下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二维码支付解禁。

移动互联网带来了消费的碎片化、线上化,而线下小额支付等细化场景在此前相对缺失,二维码的解禁为线下小额支付提供了全新的可能,且由于二维码收款成本极低,从大型商超到餐厅、便利店、甚至小商小贩,几乎都能够使用二维码,线下移动支付逐渐普及。

移动支付笔数与网上支付笔数的差距逐渐缩小并实现反超,二维码支付功不可没。

二维码解禁,移动支付对网上支付和现金支付的替代效应越来越明显,2016年6月,网上支付笔数110.27亿次,是移动支付笔数的1.8倍,而2018年6月,移动支付笔数149.24亿次,已经超过网上支付笔数,二维码支付解禁是移动支付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中国移动支付为何远超欧美

1、基础设施:

立足普惠金融,非经济效益出发,欧美不及

(1)门槛低:

立足普惠金融,大量发行借记卡,办卡成本低

我国立足普惠金融,银行不计成本大量发行借记卡,银行卡渗透率高,为移动支付发展奠定基础。

2013年移动支付兴起初期,我国借记卡发卡量已经达到33.51亿张,银行卡渗透率已经相对稳定,达到47.2%。

发行借记卡意味着大量的发卡成本、人力成本、系统运算、现金管理、配套网点建设及运营维护支出,欧美商业银行基于成本考量,大多不愿多发行借记卡,而我国商业银行在央行政策性文件的引导下,不计成本大量发行带银联标志的借记卡,年满16周岁凭身份证即可办理借记卡,办卡成本极低。

借记卡的大量发行,为移动支付绑定银行卡奠定了基础。

(2)安全性:

银行网点低效益身份认证,央行主导高效清算体系

银行网点对持卡人进行身份认证和手机号码绑定,极大降低了移动支付平台的成本。

根据银行业协会《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截至2017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总数达到22.87万个,庞大的银行网点认证为移动支付提供了安全保障。

移动支付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安全,而我国庞大的银行网点以面对面的形式对持卡人、身份证、手机号码、家庭信息等进行了深度绑定和认证,意味着持卡人本人确认了相应手机转账和支付的权限,从而移动支付平台与借记卡绑定的同时,就等同于对移动支付平台进行了授权。

银联、网联形成双支柱,央行主导的清算系统促进移动支付安全高效进行。

2018年6月30日,央行在银联的基础上成立网联,第三方支付公司涉及的网络支付业务需要通过网联进行清算。

此前,银联通过跨行清算系统实现银行体系的互通互联,而第三方支付一直处于弱监管区域,在网联成立后,移动支付业务的清算通过网联进行,更加安全高效。

反观欧美,市场化的银行并没有足够的动力开展大规模的安全认证服务,掣肘了海外移动支付的发展。

国外银行系统从成本、利益角度考虑大多不会支持第三方支付平台,欧美国家银行或卡组织更不愿意承担大量低效益甚至负效益的安全认证服务和清算结算业务。

而我国分布广泛、系统发达的银行体制与不计成本、政策导向的经营理念相结合,使得第三方支付平台能够迅速获取市场信任并发展壮大。

(3)体验好:

非市场化电信服务系统,移动互联网网络覆盖广泛

政府主导的电信普惠服务,中国移动网络覆盖率高。

工信部表示,我国4G网络已覆盖近99%人口,超95%的行政村已通光纤宽带,力争2020年前将4G网络覆盖率提至98%。

移动网络的高覆盖率极大提高了移动支付的使用体验,即使在农村地区也能够快捷方便实现移动支付。

2、后发优势:

借记卡渗透率高,信用卡渗透率低,阻力小

(1)支付习惯:

借记卡使用率高,移动支付取代现金带来便捷

中国借记卡人均持卡量远超欧美,信用卡人均持卡量相对落后,欧美习惯信用卡支付,消费者和商户转换动力不足。

银行主导、基础设施建设、消费习惯等多重因素叠加,我国居民倾向于使用借记卡和现金,2016年借记卡人均持卡量4.47张,远高于发达国家持有量,而信用卡人均持有量仅0.31张,至2018年9月也仅为0.47张。

此外,中国人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