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31324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1.docx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1.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1.docx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1

全册备课

本册教科书在编写体例上,采用的是“单元”的形式。

各单元都有目的明确的主题,各主题之间具有有机的联系。

每个单元由于容量的不同,课时由老师掌握,内容可由教师自由组合,这样,每个单元的课型就丰富多彩了。

同时,由于各单元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为他们熟悉和理解,因此容易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标》中提出的各项“内容目标”(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四条线),经过精心设计、编排,被合理、巧妙地分布到各个单元中去。

原来处于“显性”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这条线转入“隐性”,有机地渗透在各项音乐活动中,避免了过于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问题,使学生减少畏惧心理,在饶有兴趣的学习中,自然地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改善评价机制是《课标》强调的内容之一,《教科书》将评价机制渗透在各个单元之中,例如“音乐探宝”和“我的音乐网页”等,既注重终结性评价,又注重过程性评价。

在评价的形式上,以自评和互评为主,这将增进学生对音乐课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更加有兴趣学习音乐。

《教科书》所选的歌曲、乐曲,大多贴近学生的生活,避免陈旧感,使学生易于学习、乐于学习。

为了配合《课标》中新扩展的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容,在具体曲目的选择上,有意识地加强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的内容。

指导思想:

1、体现素质教育观念,明确中小学音乐教育目标,落实《课标》的各项要求。

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2、体现基础教育观念,打破过分强调专业性的学科体系,从面向全体学生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立必要的音乐学习领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与为难情绪,突破体现音乐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3、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育观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身心发展规律。

改变过去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主体的方式,代之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能力与需要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以及学习、积累音乐的广阔田地,从“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高度遴选教材内容。

在遵循以上的指导思想之外,《教科书》还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突出了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重视学生对音乐实践活动的主体参与,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2、除对原有教学内容(唱歌、欣赏、器乐、识谱)进行整合外,新扩展了音乐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容,重视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使音乐教学从单纯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框框中解脱出来,真正成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和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课时安排:

西部风情4课时

绿色畅想3课时

美丽的草原4课时

欢快的舞步4课时

音乐中的故事4课时

爱满人间4课时

第一单元西部风情

[单元总要求]:

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我国西部地区有代表性的音乐特点和相关文化,如西南地区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以及西藏的拉萨、长江三峡以及三峡工程等。

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视谱演唱歌曲、分辨音乐结构和音乐情绪的能力、能为歌曲设计领唱与齐唱。

[单元教学内容]:

1、有表情的演唱《拉萨谣》。

2、能积极参加“走进西藏”音乐会。

3、能分辨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的音乐结构,感受不同段落的情绪,背唱其中的一段旋律。

4、能用自豪的心情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5、借助音乐作品了解一些有关西藏、三峡的相关知识。

[单元重、难点]:

重点:

1、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拉萨谣》。

2、感受《北京喜讯到边寨》中苗、彝族音乐的特点。

难点

1、启发学生用热爱自己家乡那样的情感演唱《拉萨谣》。

2、分辨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的音乐结构。

3、感受《三峡的孩子爱三峡》中川江号子的风格。

[编写意图]:

本单元是了解我国不同地区音乐系列中的一部分。

从“东海渔歌”到“绿水江南”转向本单元的“西部风情”,引领学生感受西部粗犷、朴实的音乐特点,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进一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在歌曲演唱方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尝试独立视谱演唱歌曲,除继续提高演唱的技巧外,还要进一步提高歌曲的表现力。

如《拉萨谣》的深情、《三峡的孩子爱三峡》的自豪、粗犷等。

通过歌声表达歌曲的情感。

在感受和鉴赏方面,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的内涵非常丰富,不仅要感受苗、彝族的音乐特点,还要能分辨音乐的结构;不仅要能感受不同乐段的情绪,还要能分辨不同乐器的音色;不仅要通过音乐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还要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

在音乐与相关文化方面,应该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西藏、三峡及三峡工程的相关知识。

[教材分析]:

歌曲《拉萨谣》采用了民歌音调为素材,。

虽然音乐素材很简单,但在音乐中却蕴涵着深厚的情感。

歌曲采用羽调式。

第一乐段有上下两个乐句组成,上乐句的旋律采用了音阶式的级进发展方式,有低到高,,然后再下行回转,呈波浪式进行,音乐委婉、动听,寄托着无限的深情。

下乐句是上乐句的变化重复,第一小节的音高提高了五度,把情绪进一步推进,后三小节发生变化。

虽然音乐素材简单又重复多次,但由于民族风格鲜明,并没有使人感到絮叨厌烦,反而特色更加突出,使人难以忘记。

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创作于1976年12月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阴谋,拨乱反正。

作曲家用苗族、彝族的音乐的风格表现了“喜讯”从北京传到西南边寨,各族人民载歌载舞、万众欢腾的情景。

乐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欢快、热烈的情绪,深受人们喜爱。

乐曲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由引子和三个乐段组成。

开始是由两只圆号奏出模仿牛角号的号角引子,力度强弱对比好象号角的回声在山谷林间飘逸回荡,把人们带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居住的茂密丛林中。

第二部分由一个乐段组成。

双簧管奏出了一个优美的歌唱性的旋律,其中降mi的运用突出了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好象一位苗族姑娘在翩翩起舞,表达了对每好生活的憧憬。

这个旋律在C和F两个调性上重复出现,情绪不断高涨。

第三个部分由两个乐段和尾声组成。

乐曲风格统一,富于变化,节奏明快,旋律流畅,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热烈奔放的情绪使音乐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是一首具有船工号子风格的歌曲。

号子是民歌中的一种体裁类别,是人们从事劳动时演唱的歌曲,节奏感强,基本上是一个音唱一个词,音乐材料经常重复使用,便于歌唱。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为羽调式,由两个乐段构成,每个乐段由一个乐句的衬词和两个乐句构成。

歌词与旋律采用了号子常用的一字一音的词曲结合方法,结构感很强,唱起来流畅上口。

的节奏型基本上贯穿了全曲,情绪显得高昂有力。

[课前准备]:

口风琴、《川江号子》《洗衣歌》等录音带、图片等。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拉萨谣》。

2、了解西藏的风俗人情、音乐风格及特点。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能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拉萨谣》。

2、知识目标:

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视谱学唱歌曲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谈话、图片展示西藏的风土人情。

二、教授新课

1、聆听韩红演唱的歌曲《天路》,感受藏族民歌的艺术特点。

2、聆听歌曲《拉萨谣》的特点。

3、总结西藏歌曲的风格与特点。

4、讲解“衬词”。

5、学习节奏,并加以变化,解决歌曲中难点节奏。

6、学习歌曲的一、三部分。

7、学习歌曲中的二、四部分。

8、完整地演唱歌曲。

9、简介作曲家何讯田及其作品风格。

三、布置作业,为下节课的音乐会做准备。

四、总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拉萨谣》。

2、“走进西藏”音乐会。

[教学目标]:

1、价值观目标:

表现有关西藏的音乐作品。

2、知识目标:

了解有关西藏的文化。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组织活动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组织上课

二、主持人宣布“走进西藏”音乐会开始。

1、第一组同学介绍拉萨、布达拉宫以及提问有关西藏的基本知识,演唱《拉萨谣》、《天路》等藏族民歌,欣赏《阿姐鼓》。

2、第二组同学介绍藏族音乐,演唱《多快乐呀多幸福》;简介西藏的两种歌舞形式——锅庄和弦子。

3、第三组同学介绍藏族的雪顿节,表演藏族舞蹈《我的家乡日喀则》,欣赏舞蹈《洗衣歌》。

4、第四组同学图片展示西藏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

三、复习歌曲《拉萨谣》。

全班同学用深情的声音唱出藏族人民的粗犷和豪迈,齐唱歌曲《拉萨谣》。

四、总结下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分辨乐曲的不同乐段。

2、情感目标:

能感受乐曲各乐段的情绪。

3、价值观目标:

初步了解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

[教学流程]:

一、组织上课。

二、为乐曲命名。

三、初步聆听全曲。

四、分辨乐曲的音乐特点。

1、播放乐曲的第三、第四乐段。

2、简介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

五、分辨乐曲的结构。

1、聆听第一部分——引子和第一部分。

问:

用什么乐器领奏的,模仿了什么声音,好象表现什么情景?

2、聆听第一部分的三个乐段,并记住它们的音乐情绪。

3、聆听第二部分

问:

和第一部分的音乐情绪有什么不同,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什么场景?

4、随老师演唱第二部分的旋律。

5、聆听第三部分和尾声。

问:

这部分的音乐情绪粗犷、热烈,把情绪推到高潮,仔细听一听,这部分的音乐是在重复哪部分的旋律?

六、聆听全曲,整合信息。

七、表现音乐——小组讨论用什么的方式来表现音乐中的情景。

可用舞蹈、打击乐伴奏等方式。

八、表达感想——找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达能力。

九、总结下课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2、了解三峡及三峡工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用自豪的表情演唱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2、情感目标:

感受歌曲川江号子的音乐风格。

[教学流程]:

一、图片、谈话导入三峡以及三峡工程。

二、学唱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1、聆听音乐,感受作品的风格。

2、介绍音乐体裁——劳动号子以及在演唱的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

3、聆听歌曲《川江号子》,加深音乐体验。

4、学习混合拍子、散拍子、复拍子以及一拍子等常见的拍号。

5、聆听自学歌曲。

6、简介劳动号子的演唱形式——一领众和的特点。

7、为歌曲设计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三、展现有关三峡的音乐。

1、李白的古诗歌曲《下江陵》。

2、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3、殷秀梅演唱的歌曲《长江之歌》。

四、总结下课

第二单元绿色畅想

[单元总要求]:

通过歌唱和演奏,加深对环境保护的感性认识,更加关注绿色事业。

在器乐合奏中体验表现音乐的乐趣和合作的愉快。

[单元教学内容]:

1、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能用深情优美的声音表现《手拉手,地球村》和《绿色畅想》,合唱时能做到二声部的谐和。

2、知识目标:

在器乐学习上要有个一个飞跃,

[单元重、难点]:

重点:

对歌曲《手拉手,地球村》歌词有较深理解,演唱时声情并茂,二声部整齐谐和。

难点:

合奏《森林狂想曲》主题。

[编写意图]:

随着交通、通讯工具的现代化,地球仿佛变小了,各国人民可以自由地来往、相处,“地球村”的概念应运而生,保护地球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为了让学生们从小就有做一个自觉保护环境的地球村小公民的意识,本单元通过演唱和欣赏、演奏一系列有关作品,让学生进一步热爱绿色,关注绿色的事业,同时进一步提高合唱能力和演奏能力。

[教材分析]:

歌曲《手拉手,地球村》由两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