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30929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6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下载.docx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下载.docx

试题分析:

据图显示,D点在施肥和土壤湿度相同的条件下,限制春黑麦增产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A正确;

C点条件下限制春黑麦增产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湿度,B正确;

比较图中D、E、F三点,土壤湿度均为60%,施肥状况都是已经施肥,所以实验自变量是光照强度,C正确;

三组图示光照强度有弱光、中光和强光;

土壤湿度有20%、40%和60%;

有施肥和不施肥的对照.据图可知,影响春黑麦产量的因素有,光照强度、土壤湿度、施肥情况(无机盐离子含量、矿质元素含量),D错误。

考点: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3.图为人体内苯丙氨酸

部分代谢途径,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可以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B.一对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苯丙酮尿症的孩子,则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为3/8

C.若酶1是由m个氨基酸形成的蛋白质,则A基因至少有3m个碱基对(不考虑终止密码)

D.细胞衰老以后,由于B基因的活性下降,使黑色素合成减少,头发变白

3.D

图示表示人体内苯丙氨酸的代谢途径,其中酶1能将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若机体没有A基因会导致酶1缺乏,苯丙酮酸积累过多会引起苯丙酮尿症;

酶3能将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

酶2能将苯丙氨酸转化为苯丙酮酸。

【详解】A.由图示过程可知,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A正确。

B.患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一对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苯丙酮尿症的孩子,说明夫妇均为杂合子,则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为3/4×

1/2=3/8,B正确。

C.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根据DNA的碱基数:

RNA的碱基数:

氨基酸数=6:

3:

1,在不考虑终止密码子的情况下,合成含m个氨基酸的蛋白质至少需要6m个碱基即3m个碱基对,C正确。

D.细胞衰老以后,由于酶3的活性下降,使黑色素合成减少,头发变白,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内苯丙氨酸的代谢途径图解,考查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分析题图,明确图中各种酶的作用及苯丙酮尿症形成的原因,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4.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分化使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B.对所有生物来说,细胞的衰老和个体的衰老都不是同步的

C.抑制细胞内色素的积累可终止细胞凋亡的过程

D.细胞衰老时,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会发生变化

4.D

本题考查细胞分化、衰老、凋亡等生命现象的特征和机理等知识,以考查对相关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

【详解】A、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A错误;

B、对单细胞生物来说,细胞的衰老和个体的衰老是同步的,B错误;

C、细胞中色素的积累是细胞衰老的表现之一,抑制细胞内色素的积累不能终止细胞凋亡的过程,C错误;

D、细胞衰老时,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都会发生变化,D正确;

【点睛】涉及细胞的生命现象对个体的影响时,要注意单细胞与多细胞生物的差异;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是遗传物质的改变。

5.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实现3:

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  )

①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②F1形成的两种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

③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④F2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等

⑤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

A.①②⑤B.①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

5.D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3:

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

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

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

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详解】①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要足够多,这样可以避免偶然性,①正确;

②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这是实现3:

1的分离比要满足的条件,②正确;

③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这是实现3:

1的分离比要满足的条件,③正确;

④F2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要相等,否则会影响子代表现型之比,④正确;

⑤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否则会影响子代表现型之比,⑤正确;

故正确的有①②③④⑤,D正确。

6.下图为某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图及①②的放大图,①②为性染色体,且①中存在红眼基因。

将某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F1全为红眼,F2中红眼与白眼果蝇之比为3: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示果蝇为雄性,且亲本中红眼为显性性状

B.眼色基因无论在Ⅰ或Ⅱ片段上,均可符合上述结果

C.若对该果蝇的核基因组进行测序,需测定5条染色体

D.Ⅲ上的基因发生突变只能在限定性别中遗传,且可用显微镜观察

6.D

图中①②为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说明该果蝇是雄果蝇;

将某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F1全为红眼,说明红眼对白眼是显性性状,A正确;

假设果蝇眼色受A、a的控制,若基因在Ⅰ片段上,则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b,子一代全部为红眼,子二代红眼:

白眼=3:

1;

若基因在Ⅱ片段上,则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子一代全部为红眼,子二代红眼:

1,B正确;

若对该果蝇的核基因组进行测序,需测定3条常染色体和X、Y2条性染色体共5条染色体,C正确;

基因突变是基因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在显微镜下是观察不到的,D错误。

7.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上碱基对的改变不一定引起遗传性状的改变

B.姐妹染色单体同一位置上出现不同基因一定是基因重组导致的

C.三倍体无子西瓜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D.染色体变异可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

7.B

本题考查可遗传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通过比较、分析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的能力。

【详解】A、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上碱基对的改变不一定引起遗传性状的改变,A正确;

B、姐妹染色单体的同一位置上出现不同基因也可能是基因突变引起的,B错误;

C、三倍体无子西瓜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DNA)数目发生改变,因此属于可遗传的变异,C正确;

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可以发生染色体变异,D正确;

故选B。

【点睛】密码子的简并性使得基因表达过程中具有了较强的容错性,有利于遗传的稳定性;

染色体上的DNA复制形成的两个子代DNA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上,复制时的基因突变可以造成姐妹染色体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

8.下列关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病毒的叙述中有几项正确()

①乳酸菌、青霉菌、大肠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

②乳酸菌、酵母菌都含有核糖体和DNA

③T2噬菌体(一种病毒)的繁殖只在宿主细胞中进行,因为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④细胞没有叶绿体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⑤有些细菌只含有RNA

A.1项B.2项C.3项D.4项

8.A

乳酸菌、大肠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青霉菌为真核生物,①错误;

乳酸菌、酵母菌的遗传物质都是DNA,二者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②正确;

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具有核糖体,其繁殖只在宿主细胞中进行,③错误;

蓝藻细胞没有叶绿体,但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因此能进行光合作用,④错误;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既含有DNA,又含有RNA,⑤错误。

综上分析,A正确,B、C、D均错误。

9.下图是“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其中亲代噬菌体己用32p标记,A、C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

下列关于本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锥形瓶内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的,其营养成分中的P应含32p标记

B.若要达到实验目的,还要再设计一组用35S标记噬菌体进行的实验,两组相互对照

C.图中若只有C中含大量放射性,可直接证明的是噬菌体的DNA侵入了大肠杆菌

D.实验中B对应部分有少量放射性,可能原因是实验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未侵染细菌

9.A

本题结合噬菌体侵染细菌的部分实验图示,考查对噬菌体结构、实验操作、实验原理及误差分析,以考查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A、图中锥形瓶内是用来培养含32p标记的噬菌体的没有标记的大肠杆菌的培养液,A错误;

B、要探究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还要再设计一组用35S标记噬菌体进行的实验,两组相互对照,B正确;

C、C是被噬菌体侵染的大肠杆菌,若只有C中含大量放射性,而B-噬菌体外壳中没有放射性,可直接证明的是噬菌体的DNA侵入了大肠杆菌,C正确;

D、实验时间过短,导致部分噬菌体未侵染细菌,DNA还在蛋白质外壳以内,则B对应部分会有少量放射性,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实验通过相互对照判断DNA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质;

噬菌体的哪一部分物质进入细菌则那部分物质是遗传物质。

10.下图是葡萄糖和Na+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示意图,根据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葡萄糖由小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为协助扩散

B.葡萄糖由小肠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为主动运输

C.Na+由小肠腔进出小肠上皮细胞为主动运输

D.Na+由小肠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需载体蛋白的协助

10.D

【详解】A、从题图中可以看出,葡萄糖逆浓度梯度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故可知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小肠上皮细胞,需要消耗ATP,A错误;

B、从题图中可以看出,葡萄糖顺浓度梯度出小肠上皮细胞,说明葡萄糖通过协助扩散出小肠上皮细胞,不需要消耗ATP,B错误;

CD、钠离子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顺浓度梯度,需载体蛋白的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方式为协助扩散,C错误,D正确。

【点睛】巧判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根据分子大小与是否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

(2)根据运输方向:

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1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的研究对象是群落

B.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C.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

D.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都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11.C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涉及进化的单位、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等,以考查系统掌握现代生物进化论的情况,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A、生物进化的研究对象是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A错误;

B、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B错误;

C、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这种现象称作共同进化,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C正确;

D、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都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但基因突变是不定向,不能定向改变基因频率,自然选择定向改变基因频率,D错误;

故选C。

【点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要点:

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

基因频率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改变基因频率;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2.下列关于生物组织中有机物检测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变性的蛋白质也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B.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构成物质都是相同浓度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只是使用的方法不同

C.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这个实验中,先滴加甲基绿将细胞核染成绿色,然后滴加吡罗红将细胞质染成红色

D.苏丹Ⅲ染色后的花生子叶细胞,用显微镜可观察到被染成红色的脂肪颗粒

12.A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原理是:

DNA和RNA对甲基绿和吡罗红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能将DNA染成绿色,吡罗红能将细胞质中的RNA染成红色,最后观察到细胞核被染成绿色,细胞质被染成红色,说明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

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详解】蛋白质变性后肽键没有断裂,所以变性的蛋白质也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A正确;

斐林试剂的乙液是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双缩脲试剂的B液是0.01g/mL的CuSO4溶液,所以构成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硫酸铜溶液浓度不同,B错误;

由于DNA和RNA对甲基绿和吡罗红的亲和力不同,所以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这个实验中,可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液进行染色,C错误;

苏丹Ⅲ染色后的花生子叶细胞,用显微镜可观察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D错误。

13.下图是某哺乳动物个体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分裂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材料应选自该生物的精巢或卵巢B.图3所示的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

C.与图1中EF段相对应的是图2和图3D.图4所示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

13.D

本题综合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

图1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图2为位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图3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图4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

【详解】A.图2细胞质为均分,故实验材料应选自该生物的精巢,A错误;

B.图3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不存在同源染色体,B错误;

C.图1中EF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相对应的是图3,C错误;

D.图4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此时染色体数目加倍,含有4个染色体组,D正确。

【点睛】根据图2细胞质为均分,判断该动物为雄性个体及熟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相关物质变化是解题关键。

14.已知玉米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两个纯合的玉米品种甲(DDRR)和乙(ddrr)杂交产生F1,F1自交产生F2。

科研人员在统计实验田中成熟玉米植株的存活率时发现,易感病植株存活率是1/2,高秆植株存活率是2/3,其他植株的存活率是100%,据此得出F2成熟植株表现型的种类和比例为

A.2种3:

4B.4种12:

6:

2:

1C.4种1:

3D.4种9:

3:

3:

1

14.B

本题涉及自由组合定律中特殊现象,考查对自由组合定律理解和应用,属于能力层次的考查。

【详解】据题意可知,F1的基因型为DdRr,F2理论值是:

高杆:

矮杆=3:

1,抗病:

易感病=3:

1,按题中存活率计算:

矮杆=3×

2/3:

1=2:

1/2=6:

1,按照自由组合定律,高杆抗病:

高杆易感病:

矮杆抗病:

矮杆易感病=(6:

1)×

(2:

1)=12:

1,表现型是4种,故选B。

【点睛】思路:

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即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根据分离定律的思维方式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

先分开分析,得到的数据再相乘。

15.如图是患甲病(等位基因用A、a表示)和乙病(等位基因用B、b表示)的遗传系谱图,3号和8号的家庭中无乙病史。

下列叙述与该家系遗传特性不相符合的是

A.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正常情况下5号个体的儿子可能患乙病,但不能肯定是否患甲病

C.如果只考虑甲病的遗传,12号是杂合体的概率为1/2

D.如果11号与无病史的男子结婚生育,无需进行产前诊断

15.C

由系谱图可知,7号、8号均患甲病,二者的女儿表现正常,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3号、4号均不患乙病,而他们的儿子患乙病,故乙病为隐性遗传病。

又因为3号的家庭中无乙病史,所以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由分析可知,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对系谱图分析可知,5号的基因型为aaXBXb,其Xb染色可能会传递给其儿子,使其儿子患乙病。

其儿子是否患甲病,要看5号婚配的对象是否携带甲病基因,而5号的婚配对象未知,故不能肯定其儿子是否患甲病,B正确;

C、如果只考虑甲病的遗传,7号、8号的基因型均为Aa,12号患甲病,是杂合体的概率为2/3,C错误;

D、因为8号的家庭中无乙病史,所以11号的基因型为aaXBXB,其与无病史的男子(aaXBY)结婚生育,其子代不会患病,因此无需进行产前诊断,D正确。

【点睛】根据口诀“无中生有显隐性,生女患病为常隐;

有中生无显显性,生女正常为常显”来判断系谱图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下图为核膜上核孔的结构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核孔对物质透过的选择性可能与中央运输蛋白有关

B.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核孔数目较少,影向到核内外的信息交流

C.核膜由内膜和外膜构成,其中共含有两层磷脂分子

D.中央运输蛋白是由附着于核内膜上的核糖体合成的

16.A

本题结合核孔的结构示意图考查核孔的功能、核膜的结构等知识,属于基本知识识记水平的考查。

【详解】A、中央运输蛋白是核孔的组成成分,因此可能与物质透过核孔的选择性有关,A正确;

B、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因此没有核孔,B错误;

C、核膜由内膜和外膜构成,每一层核膜都含有两层磷脂分子,C错误;

D、中央运输蛋白是由附着于核外膜上的核糖体合成的,D错误;

【点睛】易错点:

对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要敏感才能减少错误;

核膜是双层膜结构,生物膜都有两层磷脂分子作为基本支架。

17.为研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某生物小组制作了如图a~f所示装置,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

A.若a装置液滴不移动,b装置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仅进行无氧呼吸

B.若a装置液滴左移,b装置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仅进行有氧呼吸

C.连接e→c→d,给装置通空气,d中石灰水变混浊,可验证酵母菌进行了有氧呼吸

D.f放置一段时间后,连接f→d,d中石灰水变混浊,可验证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

17.B

装置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因此烧瓶中气体量的变化为氧气量的变化。

若a装置液滴不移动,说明a装置中无氧气的消耗,b装置液滴右移说明产生的二氧化碳大于消耗的氧气,综合可得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

若a装置液滴左移,说明a装置中有氧气的消耗,b装置液滴右移说明产生的二氧化碳大于消耗的氧气,综合可得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B错误;

连接e→c→d,给装置通空气,e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是检验二氧化碳的,因此该装置可验证酵母菌进行了有氧呼吸,C正确;

f放置一段时间后,可消耗其中的氧气,连接f→d,d中石灰水变浑浊,可验证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D正确。

本题考查了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相关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18.图甲表示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产生总量的变化.图乙表示植物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假设不同光照强度下细胞呼吸强度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图甲代表水稻,图乙代表蓝藻,则图甲的c时与图乙的c时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都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B.若图甲与图乙为同一植物,则相同温度下,图甲的c相当于图乙的b点

C.图甲植物的d时单位时间内细胞从周围环境吸收8个单位的CO2

D.图乙的a、b、c点光合作用限制因素只有光照强度

18.B

在光合作用作用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而呼吸作用过程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可通过氧气的产生量或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来判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弱。

图中氧气的产生总量可表示实际光合速率,a点时的二氧化碳释放可表示呼吸速率;

当叶肉细胞

释放量大于0,说明此时光合作用速率

呼吸作用速率。

图乙中,a点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为光补偿点,即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c点为光饱和点。

【详解】A、若图乙代表蓝藻,因为蓝藻为原核生物,细胞中无线粒体和叶绿体,A错误;

B、图甲中c点

产生总量与无光照时

释放量相等,说明此时呼吸作用量等于光合作用量;

图乙中的b点为光的补偿点,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因此,若图甲与图乙为同一植物,则相同温度下,图甲的c相当于图乙的b点,B正确;

C、d点时氧气的产生总量为8个单位,即需吸收8个单位的二氧化碳,因为呼吸作用产生的

的量仍为6个单位,所以细胞要从环境吸收2个单位的

C错误;

D、图乙中a、b点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c点光照强度已经不是限制因素,此外还有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D错误。

【点睛】本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属于考纲中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在解答过程中需准确分析图解,从图解中获取解题的有效信息,并且需比较两幅图中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解题需应用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公式灵活解题。

19.日前,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孟德尔显性遗传病及糖基化疾病——卵子死亡,表现为某些患者卵子取出体外放置一段时间或受精后一段时间,出现退化凋亡的现象。

疾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