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30130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Word格式.docx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Word格式.docx

我们在止痛,一点点的缝补着那时因无知而留下的伤口。

  总算这些伤口还能弥补,只是绕了一个大圈子。

我们赎回来的不仅仅是这些宝物,还有我们中国人的尊严,为过去中国人所受的屈辱而讨回来的尊严。

  【篇二:

《文化苦旅》读后感】

  看过书的序,对于“苦旅”,我便有些不解,虽没有太白乘轻舟的飘逸,也没有放翁骑瘦驴的洒脱,但无须顾虑衣食住行的麻烦,何谈“苦”字?

  确切地感受过,才能够体味其中一二。

苦的并不是旅行本身,而是这路途上所经过的文化,这苦有几分坚忍,这苦有几分沉重,这苦更有几分责任。

  鲁迅说“失败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莫高窟内,千古的文化不幸地落入无知的农人之手,壁画被毁,塑像被砸,宝物以低价流出华夏大地。

难道这不是悲剧?

是,这是!

是莫高窟的失败,是中国的失败。

  王道士在这场悲剧的演出中不过是一个丑类,他所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多少年来中华的短处。

他们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没有文化的浸染,对于民族的历史荣辱没有概念,眼里只有金钱与市井的喜怒哀乐,甚至对于文化的价值没有概念。

他们没有错,错的是千百年来对于他们的忽视,不经受教育,价值观的形成便有了漏洞。

父传子,子传孙,对于他们,人生便只有一个目标,吃饱穿暖,有些贪念便是得个小官当当。

  难道这不苦?

苦,这苦中有沉重的文化陋习,这苦中,有太多的不负责任,百姓的不负责任,官员的不负责任,开山鼻祖的不负责任……

  曾经孕育了几代繁华的古老的中华,竟没有想到,在文人雅士的底层,还有一个对生活,对文化都无能为力的人群。

  于是,中华大地坍塌出一堆废墟,那是文化的废墟,是坍塌的中华民族古老的脊梁。

  【篇三:

《文化苦旅》读后感作文】

  这本书我在很久以前便听说过,但是并没有认真的去看过。

这次借着这个暑假的时间,好好的品读一番,随着余秋雨先生的文字,跨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在历史长河中漫游。

  从滚滚黄沙的沙漠边塞,到秀丽清澈的江南小镇,作者把每一个地方描绘的惟妙惟肖,同样也让我感受到中国源远流长的人为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散发着他独特的魅力。

从《道士塔》,《阳关雪》中,让我看到了黄河文明的兴衰,写出了历史的深邃苍凉。

《江南小镇》开始的那一段描写,让我仿佛看到了那小桥流水的景象。

《风雨天一阁》让我看到了中国文人的艰辛。

而《三十年的重量》让我感受到了一丝温暖,感受到师生之情的美好。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说:

“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联在一起。

”我想这或许是这本书叫做《文化苦旅》的原因把。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写作功底,在他笔下,莫高窟,都江堰,藏书阁都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在他笔下,那些过往的历史,就像是一幅凄美的画卷。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

”这是作者的感悟,每个人的一生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段历史,当我们走过一段路时,停下来回过头看看自己曾走过的足迹,总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遗憾,而我们也在这遗憾中,坎坷中寻找这人生的真谛。

  静静地合上这本书,仿佛也有了一种想要游历山水的冲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也想在山水之间寻觅着历史的足迹。

  【篇四:

读《道士塔》有感】

  “中国的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他们默默地离开了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

  阅读完余秋雨笔下的《道士塔》,我不由得有了写文章的冲动。

在那看似平常的抬头瞬间,道士塔它悲惨命运的身影已渗透我的笔墨之中。

  原以为他是个白发老人,他赋有犀利的笔端,穿透历史的冷漠;

他有难以捉摸的眼神,总在寻找些什么。

但走近他的文章深处,才发现他与苏东坡颇有相似,有着“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自喻,独自享受着老年、中年、少年。

在颠颠倒到的日子里,泼墨洒下历史的余辉……

  道士塔是一溜空地上的幸存者。

虽然在夕阳下有些悲凉,但它始终不放弃他的使命。

只是命运使他有了一个昏庸的主人——王园录。

王园录是个平方法没有文化的道士。

在愚昧地改造道士塔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藏在塔底下的文物。

面对金钱的诱惑,竟爽朗地用文物做成了一笔又一笔轻松的小买卖。

他还四处招摇,引来无数外国人的抢购,好比现实生活中抢购市场大清仓的场面。

一箱又一箱的文物悄悄从中国土地上流走,换来的是只是他愚蠢的笑脸和渺小的身影。

  我想我们不该痛恨外国的学者、汉学者、考古家、冒险家他们的狡诈。

我们是不是该痛心地问一问:

‘为什么他会出生在那个年代?

’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不,他是古老中国的罪人,是他摧毁了文化。

  如果我用‘无知’来形容他当时的行为,那只会使我对不起‘无知’这个词语。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完全可以将他彻底冲刷洗净。

  在初中的历史课本上,有着火烧圆明园的资料。

那时我发现;

原来我们中国人是那么富有,古老的中国文化是那么耀眼。

虽然现在的圆明园已化为灰烬,但是它同样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也述说着千百年来历史的改变与人类对他的摧毁。

  一位当代青年的几行诗句写得好。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我叹息了。

在原本属于中国文化古物的立场上,竟会有千千万万的中国专家为了追回曾经遗失的几件文物而钻研几十年。

为了文物,他们会用屈辱去换取研究的代价。

  我震惊了。

在余秋雨的笔下并没有丝毫刻意地描写,只将笔端淡淡地写下这一幕,但它足以令我毕生难忘。

那一句‘我好恨’将成为文章中发人深省的最后一章。

  【篇五: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六:

读《文化苦旅》中《道士塔》有感】

  今天,我读了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

虽说题名道士塔,但却和莫高窟有着很大的关系。

道士塔在莫高窟的大门外,这座道士塔不是为了纪念任何人,而是为了留下让中国最可耻,做了对不起莫高窟的事的大罪人——王圆簏!

  说他是大罪人也有些过分了,他知识那个时候到处可以见到的中国平民,他手持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可他又何时知道莫高窟的价值有多么高。

莫高窟它历史久远,是隋唐时期就开凿的,窟被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无数形象生动的彩色塑雕,窟内还保存的大量佛经文书也极为珍贵。

可王道士却把眼前的文物都当做普通的东西,他不止到它的价值,他只想做一笔小买卖,当外国的科学家来时,他也不知道,该在窟口站几个人或添几把锁。

尤着大家进进出出。

他从外国人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文物一箱箱运走,他的行为好比两枚别针换一只鸡,一颗纽扣换一篮子青菜。

他用这么多文物就换来这么点钱时,他却不知道国家损失了多少,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像王道士这样为了自己利益出卖国家的事情也有很多。

就如台湾的陈水扁。

这几年,传陈水扁要台湾独立的报道很多。

  有一篇报道说陈水扁的手下为了日本支持台湾独立,陈水扁宁可出卖本国领土,把宝贵的钓鱼说是日报热闹的,这真是可恶。

还有些腐败分子,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出卖国家利益。

有一个腐败分子,他从美国批了一些电视机,原本只需3000的电视却破天荒的喊到6000,从中捞了3000,可他却只能拿到其中的百分之十,其他的都给了美国,他自己得到了点利,可够家却损失惨重。

  这些人比王道士还可恶,王道士因为没有文化而把文物给卖了,如果他有文化,我想他绝对不会作出这种出卖国家利益的事。

  让我们努力学习文化,决不让王道士的悲剧重新上演。

  【篇七: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

  第一次听到“余秋雨”是在初一的时候,语文老师用了一整节语文课的时间给我们朗读了《道士塔》,全篇弥漫着浓浓的愤怒、彷徨,夕阳之下无家可归的中国文化,就都被压进了那一捆捆的敦煌文物。

  我不禁感动不已,然后买了一本《文化苦旅》,煞有介事地翻来翻去。

但一个初一的小朋友又怎么能理解那遥不可及的文化呢,即使是现在的我也只是凭着一些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小心地去寻找若有若无的踪迹。

  由于先前已经多次阅读了《文化苦旅》,读后难免少了些新鲜感。

我会尽力表述自己的体会。

  不知道这是第几次读这篇《道士塔》了。

每次的感觉却都是相同的,凝成那三个字:

“我好恨!

”恨愚昧无知、愚蠢透顶的王道士;

恨数不清的贪官污吏,把珍贵的文物随意糟蹋;

恨斯坦丁、伯希和、吉川小一郎……他们尽情地、冠冕堂皇地把书卷、画像、雕塑掠走;

我甚至恨石窟的建造者,你们为什么不把密室得再隐蔽些、再牢固些,让文物过一百年再重见天日,让我国的研究者们好好地钻研。

  但无论如何,那满满实实的一洞古物,已绝不再全属中国了。

属于中国的,只有高价买回的微缩胶卷。

  《道士塔》在写作手法上也极为优秀,讽刺、反语恰到好处,抒发感情时喷薄有力。

一声憨厚的笑、一具无知的身躯、一方惨白的石屋、一缕尖锐的炊烟、一支载着一个文明古国文化的车队、一抹凄艳的晚霞、一片颤抖的清单,还有一群为了敦煌文献倾入一生心血的专家。

  我们应该反思。

  【篇八:

  暑假在家无聊,于是跟着余秋雨先生走进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历史长河。

  《文化苦旅》书写了文化之苦旅,描述着历史之盛衰。

余老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的西南边陲,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

流着中国文化色彩的莫高窟,逐渐消失在大漠风朔中的阳关雪,古代文人荟萃的庐山,恩泽天府之国的都江堰,声势浩荡的长江三峡……

  中国文化如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流经祖国大地,奔向浩瀚的太平洋。

在这儿,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它是一次艰难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

它更是一次历史的漫游,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对那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的默认。

读它,让我受到了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洗礼,灵魂的升华。

  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最触人心弦的还是莫高窟及其大门外的道士塔。

余老先生说: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是的,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不同的色流记录着不同的年代:

青褐浑厚的北魏,畅快柔美的隋朝,流利喷射的唐代,精细温煦的五代……这是一条色彩的河流,也是历史的河流、文化的河流,一直汹涌地向我们奔泻而来。

可是堂堂一个佛教圣地却交给区区一个道士来看管,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民族悲剧!

当余老先生在心底痛苦地呼喊“住手”,并想跪下来求他等一等时,我的心灵也震撼了。

但是当作者说他脑中一片惨白时,我也只能做无奈的叹息。

是啊,等又能等什么呢?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

纵然是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我们可以在道士塔前唾弃,但就像余老先生说的:

“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负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在这里,我的思想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如钱塘江大潮,细细密密的文字却有席卷一切的磅礴气势。

每一个跳跃的字符都是最完美的组合,平实而催人泪下。

  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却无法使自己陶醉,心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

中国灿烂的文明正在被时光磨灭,不知在角落里边回味心酸史边唾骂历史罪人的人们,是否真曾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从文化大家的园子里归来,被露水打湿的衣领上还残留着花的香气,脑海里保留着和这早晨一样新鲜的记忆。

我不揣冒昧地把这些既不连贯,又不准确的记忆写下来。

  【篇九:

  读《道士塔》《莫高窟》后,我一直无法平静,我的灵魂深处仿佛被什么撕扯着,那样疼痛,疼痛。

——题记

  我震撼了,为那个“恨”字。

我的眼前仿佛展现了悲凉的莫高窟和无知而愚蠢的王道士。

我不知道那是莫高窟的悲哀还是望道士的悲哀。

  一个道士,一个敦煌石窟的罪人,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而些文化,在他第一次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就注定被破坏被吞噬。

“1907年7月,法国人伯西和用少量银元换取了10大卡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

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手写本和两尊唐塑;

1914年,斯毯因有一次用一点银元换取了35大箱,6000百多卷经书……”余秋雨先生在写这些数字是心是否在淌血?

我的嘴里忍不住咒骂,咒骂那早已死去的罪人,但现在又有什么用呢?

莫高窟外的道士塔啊,你听到了来自沙漠深处的哭泣声吗?

无奈和悲哀!

也许于秋雨先生的那一句“我好恨!

”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的心声。

  真想去看看被王道士粉刷白了的壁画,去感受那石灰底下薄弱的呼吸,去听听那泣血的声音。

这一夜,注定无眠。

  王道士已经逝去,而莫高窟还存在,即使已经破碎不堪,把他依然是一个生命,屹立在风沙之中。

  于秋雨想到了千年前的乐樽和尚,他是莫高窟的始主吧!

第一个来这片土地上的那个人,他看到了三危金光。

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如水晶般透明。

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

他有所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让他成为真正的胜地……从此这个响起了工匠敲打的声音。

工匠中隐含着真正的艺术家。

前代的艺术家有遗留给后代内艺术家以默默的滋养。

于是这个沙漠深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数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就如于先生所说的“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年的沉沉累聚。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火了一千年的生命。

一千年而始而终地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个何等壮阔的生命!

  而我却没去莫高窟,我只丛电视上看到过那壮阔的景色。

在这里,我从新感受到一个鲜活的生命,听到那跳动在历史深处,那雄浑的脉搏声。

从古代的工匠艺术家到现在的建筑师,从古代的诗人到现在的散文家,摄影师,莫高窟迎来了一批批人,又送走了一批批人,而有着不同程次的景深,让不同的游客摄取。

于是,于秋雨先生的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

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心灵的长廊;

也出现了两个景深:

历史的景深和和民族心理的景深。

但我有怎么懂得那深刻的含义呢?

我意识到,自己的见识是如此短浅,也只能从文字里感受到点点莫高窟:

  他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

他把人性神化,他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

  他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

他让人走进神话,走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红;

  他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

佛教理论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

  ……

  在沙漠深处,一一个伟大的灵魂,等待人们去观仰,膜拜。

  【篇十:

《道士塔》读后感】

  《道士塔》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历史悲剧,一个沉重的文化史实。

它所揭示的问题让人心痛,让人揪心,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也为我们的民族,发出一声声无能为力的叹息。

  全篇围绕敦煌莫高窟展开,说的是在20世纪初,莫高窟由一位无知的道士掌管,因为无知,他自作聪明地将窟中的珍贵壁画粉刷,甚至挖凿,代之以灵官塑像;

因为无知,他将窟中无价的国宝向慕名而来的西方学者换回历历可数的银元;

因为无知,祖国的瑰宝受到糟践,不幸流失,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遗憾。

  国宝外流,我们发自内心地遗憾、痛恨、愤慨。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让我们在今天,在这个觉醒了的民族当中,开始做一些事对遗失的文化进行补救。

于是,在遗憾、痛恨、愤慨之余,我们直截了当地想抓住罪魁祸首。

那么,元凶是谁?

是犯下了强盗行径的西方学者?

是目光短浅、愚昧无知的王道士?

还是旧中国,那个没落在闭关锁国中的“天朝”?

或许真如古人所说的“慌不择路,饥不择食”,自身的落后让我们已无心理睬一下被搁在西北荒凉之中的文物们,只好让强大的势力来替我们保管?

想想旧中国所背负的“东亚病夫”的耻辱,想想“落后就要挨打”这铁一般的真理,我的心在滴血,我的民族自尊心在哭泣,我感到往事不堪回首,它令我感到那样恐慌与不安。

仿佛有一枝利箭从历史深处射来,刺痛了我的心。

  这就是历史悲剧,发生在祖先们的身上,但它带来的痛苦却可以绵延几个世纪。

然而时光即逝,往事不再,亦无法缉拿真凶,将其正法。

我们所能做的,惟有无奈,无奈地历数罪恶,无奈地遗憾惋惜,无奈地遥望历史,无奈地幽幽痛惜,无奈地叹出一口气,让它定格在那一个个耻辱之日、罪恶之日的上空,化作晴空中的阴霾,眼睁睁看着愚钝的王道士在毕恭毕敬地带路,看着洋人们在莫高窟洞开的一刹那惊诧瞪大的双眼,看着一箱箱文献、一尊尊泥塑、一车车诗卷、一幅幅壁画被运走。

这样的奇耻大辱,哪个国人还能坐视不理?

一个当代中国青年这样写道:

“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决胜负于城下。

”激荡人心的语言,道出了每位中国人的心声。

但,现实与理想总是在作无谓的对峙与较劲,从而无法统一。

看看,现在中国人在干些什么?

有一些人继续沦为洋人的奴隶;

有一些人忘掉了耻辱,忘掉了历史;

有一些人在伦敦、东京等地的博物馆买下中国文物的胶卷,回国后对着相片作空头研究;

还有一些人在呐喊中吼出愤怒,却永远只是呐喊,无法付诸实践。

  一切皆因他而起,那愚氓———王道士。

时至今日,不少人认识了这个名字:

王圆箓。

我在想,如果让他知道了国宝的价值,让他知道了他所作所为的严重性,他会怎么做?

依然赚取蝇头小利?

又或者,转做了更大的买卖?

还是改邪归正,捍卫国宝?

无从得知———我的想象力有限。

但这次的阅读却让我真实地接触了历史的阴暗面,那是一段可怕的、灾难的岁月,但愿它不再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