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易混淆的几组概念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9916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易混淆的几组概念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自然地理易混淆的几组概念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自然地理易混淆的几组概念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自然地理易混淆的几组概念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自然地理易混淆的几组概念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易混淆的几组概念Word下载.docx

《自然地理易混淆的几组概念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易混淆的几组概念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地理易混淆的几组概念Word下载.docx

无霜期是指一地春天最后一次霜至秋季最早一次霜之间的天数。

在实际生产中,真正有危害的是霜冻,因此应该叫无霜冻期,即春季最后一次霜冻(终霜冻)至秋季第一次霜冻(初霜冻)之间的天数。

无霜期直接影响育苗移栽的时间,决定了播种的时节。

五.霰和雹

霰也是大气降水的一种形式,一般在下雪前漂落的直径2-5毫米的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颗粒状固体降水物,结构松软,着地易破碎,常呈球形或圆锥形,有点像米雪,不过米雪的直径一般都在1毫米以下。

,白居易在《秦中吟》“夜深灯火灭,霰雪落纷纷”,描述就是下雪前霰雪漂落的情景。

冰雹是直径在5毫米以上的冰块,比较硬,落地会反跳;

每个雹块都由一个不透明的核心和核心外面层层透明和不透明交替出现的冰层组成。

这是一种危害性最大的冰雹。

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它是一些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的冰粒,特大的冰雹比柚子还大。

我国除广东、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省冰雹较少外,各地每年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雹灾。

尤其是北方的山区及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天气多变,冰雹多,受害重,对农业危害很大,猛烈的冰雹打毁庄稼,损坏房屋,人被砸伤、牲畜被打死的情况也常常发生。

因此,冰雹是我国严重灾害之一。

六.沙尘天气和沙尘暴

沙尘天气不等于沙尘暴,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四类。

浮尘:

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

扬沙:

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至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

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

强沙尘暴:

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

七.自然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按照与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关系。

可以将资源分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气态的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属于自然资源。

能源资源是指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动力的资源。

按照开发利用状况,可分为常规能源(矿物能、水能、生物能)和新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核能)。

按照能量转换过程可分为一次能源(比如煤、石油、天然气)和二次能源(如沼气、汽油、电),可见能源资源并不完全属于自然资源。

八.震级和烈度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来表示,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因为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是一定的,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的大小取决于岩石圈发生破裂内能释放的能量大小。

烈度是指地震在发生时某地区受破坏的程度,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建筑物质量都有关系,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震源深度越浅,烈度越大;

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

建筑物质量越好,烈度越小。

九.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

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都会造成环境异常和破坏,危害人类的生活和健康,但其成因,强度,结果上存在差异。

环境问题的出现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我们讨论较多是人为原因导致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表现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危害的主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空间。

而自然灾害主要是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多指自然现象对环境和人类的破坏和危害,自然灾害导致的后果是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影响更直接和严重.

来源:

在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主要落实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一些概念在理解上有一些偏差,学生对概念的混淆,对其在上知识理解带来了难度。

准确的把握概念会有利于学生对题意理解,有助于学生解题。

就几组易混淆的概念辨析如下。

1、光照和热量

光照:

主要是直接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通常太阳高度角越大,晴天多日照时数越长光照越充足,光照能量大小由太阳辐射能和日照时数来衡量。

热量资源:

是指某一地区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所能提供的热量,它是太阳辐射和地表、大气各种物理过程的综合结果。

辨析:

一地区的热量主要取决于纬度位置。

一般说,纬度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热量高,纬度高,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少,热量低。

一地区的光照主要取决于日照时间。

日照又受云量、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太阳光照的多少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有日照时数与昼夜长短有关、天气有关、海拔高度有关。

从热量角度来讲,衡量大气热状况的是气温,而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下热面状况、大气本身条件

2、积温和无霜期

作物在生长发育时期,不仅要求一定的温度水平(温度的高低),而且还需要一定的热量总和,此热量总和通常是用该时期逐日气温的累积值表示,因为当日平均气温达到10℃时,作物才能活跃生长,所以就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的数值累加起来称积温。

3.自然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矿产资源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气态的自然资源。

能源资源按照能量转换过程可分为一次能源(比如煤、石油、天然气)和二次能源(如沼气、汽油、电),可见能源资源并不完全属于自然资源。

4.震级和烈度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量度指标。

地震烈度是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的指标。

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因为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是一定的,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的大小取决于岩石圈发生破裂内能释放的能量大小。

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建筑物质量都有关系,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5.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是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自然灾害是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6.城市形态和城市布局形态

城市形态:

指城市受地形、地貌的条件限制,沿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而发展起来的城市的形态类型,具体有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放射状。

另外政治、经济对城市形态也产生影响,如华盛顿、巴西利亚、为保护城市环境之目的,故将其分为集中紧凑式和分散疏松式。

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总体布局形式和分布密度的综合反映,它包括城市的平面形态和立体形态。

就城市平面形态来说,主要有集中形态和分散形态的两种形式。

城市布局形态是建立在一定地域形态之上,并且必须按照城市规划而建立,只有合理的布局和因地制宜才会形成多样化的城市形态。

在古代城市是自发性的形成,其城市形态不是建立在合理布局之上,如古代城市都是围绕皇权布局,集中体现皇帝的至上,而中世纪的欧洲城市布局则围绕教堂布局,体现宗教的权威,现代城市布局主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

7.气候和天气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

它反映平均状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是各种天气现象的多年综合。

气候和天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时间尺度看,气候是时间尺度很长的大气过程,天气则是瞬时或短时间内的大气状态。

日照、气温、湿度、降水量、气压、风都是气象要素。

天气瞬息多变,具有不稳定性,而气候在一定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

8、低温、温和、寒冷、凉爽

温和或温暖是指0℃以上的温度,一般在0℃-15℃,很少结冰,给人的感觉很温和。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的特征、地中海气候冬季的特征可以说“温和”,不能说“低温”或“寒冷”。

寒冷是指0℃以下的温度,人感觉很冷,有结冰期,极地气候全年的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冬季时的特征可以说“寒冷”,一般不说“低温”或“温和”。

低温是指较低的温度,包括0℃以上的温度、0℃以下的温度,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时的特点可以说“温和”和“低温”,不能说“寒冷”;

极地气候由于极为寒冷,一般不用“温和”和“低温”来描述。

凉爽使人感觉很温凉,如十几摄氏度到二十多摄氏度,只能说“气候凉爽”,不能说“气温凉爽”。

9.水系特征、水文特性

水系特征应该从河流的种类、流域面积、干支流组成的形状、流向、支流多少、河宽、河谷形状、弯曲程度、上中下游划分、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水文特征应从河流的水位和流量及其季节变化、含沙量、结冰期、流速、汛期、枯水期、补给水源等方面分析。

参考文献:

《地球科学导论》,主编刘本培 

蔡运龙高等教育出版社

《自然地理学》, 

主编伍光和 

田连恕高等教育出版社

 Ø

热岛效应与温室效应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由于人口集中,工业、交通、居民生活等放出大量的人为热而使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

温室效应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而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

两者都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结果,但影响的地域空间不同,热岛效应只局限城市,而温室效应具有全球性的特征。

  

  Ø

热力环流与大气环流

  由于空气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大气环流是指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主要由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和季风环流组成。

两者所参照的空间区域不同,热力环境往往指小区域内的大气运动,如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

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高

  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全球七个气压带中的一个,位于南北纬30º

附近,由于来自赤道的暖空气在高空堆积而被迫下沉而形成的高气压带。

副高专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其中一部分,对我国天气、气候及旱涝有较大影响,江淮地区夏季的伏旱天气就是长时间受“副高”控制所致。

气旋、反气旋与低压中心、高压中心

  低压中心、高压中心是指气压的分布状况;

而气旋与反气旋分别是低气压与高气压分布区域的气流运动状况。

低压中心因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而形成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高压中心因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而形成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台风与飓风

  均是热带低压(气旋)强烈发展而形成的灾害性天气。

因所处海域不同而名称各异,分布于西北太平洋上的称为台风,分布于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称为飓风。

天气与气候

  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大气中的物理状况变化情况。

气候则是指某地区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大气物理状况情况。

天气是多变的,其影响因素是锋面活动、气旋、反气旋、低压槽等,而气候则较为稳定,其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人类活动等。

Ø

寒潮与寒流

 寒潮是指在特定的环流形势下发生的一种大范围剧烈降温现象,是一种气象灾害。

中国气象局规定寒潮天气标准:

当冷空气过境后,凡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

C以上,且其最低气温又在5℃以下的,称之为寒潮。

寒流一般指的是洋流中的一种类型,即由较低水温海域流较高水温海域的洋流。

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质构造是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两者之间呈现一定的因果关系,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结果,而地壳运动是地质作用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

Ø

断裂与断层

  断层是岩石在断裂变形阶段产生的,只有当岩石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移动时,才能称断层。

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一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作用,使地壳或岩石圈的岩石和矿物在原地遭到分解或破坏的过程。

风力作用是指以风力为作用力的外力作用,包括风力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

流水侵蚀与流水溶蚀

  流水侵蚀是流动的水对坡面、河槽等产生的溶解与冲刷作用。

流水溶蚀是指溶解二氧化碳的水对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产生的溶解侵蚀作用。

两者之间呈现包含关系,流水溶蚀从属于流水侵蚀。

汛期与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时期。

洪水期则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洪水期是汛期某一特殊时段。

1.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同的系统。

2.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

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

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

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

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3.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命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4.节气与季节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

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

季节;

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

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5.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

前者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

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后者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

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6.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

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

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

而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

时的太阳辐射强度。

其数值为8.16焦/厘米·

分。

7.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侯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

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季风是一种大范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

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8.气象、天气与气候

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

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

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义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

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

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现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

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9.水体与水圈

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体,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

大气水等;

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10.径流与径流量

径流是指降水扣除蒸发量等损耗后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

径流量则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单位:

立方米/秒。

11.汛期与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现象。

12.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

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狭义的水资源则是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

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告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

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

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13.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图

地壳的范围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在地下约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处。

岩石圈则从软流层以上直到地表。

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

岩石圈=地壳十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14.矿物、矿产与矿床

矿物是形成矿产和矿床的物质基础,矿物不等于矿产,只有当有用矿物富集起来达到基农业利用要求时才为矿产。

有矿产不一定就叫矿床,只有矿产的富集地段才称为矿床。

矿产是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矿床在一定地质作用下才能形成。

15.地质作用、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仅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16.断裂与断层

断层是岩石在断裂变形阶段产生的,只有当岩石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移动时,才能称断层。

17.印度详板块与印度板块

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于大洋板块。

而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而非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18.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b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觉察,而侵蚀是在较为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

19.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前者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群的聚合体。

其中的各种生物由于彼此间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并与其生存环境进行着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生态系统。

二者关系可简单表示为: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十生存环境。

20.热带雨林与热带季雨林

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热的赤道地区,由高大茂密、常绿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

热带季雨林不连续分布在热带雨林外围干湿季乔交替的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由旱季落叶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

季雨林与雨林相比,外貌有明显的季相变化,群落组成种类和结构比较简单。

21.土壤、土地与土地资源

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物的疏松表层。

土地比土壤内涵丰富,除土壤外,土地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

因此。

土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而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

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土地的社会属性。

22.森林覆盖率与林木蓄积量

前者是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的占有情况。

后者则指森林面积上生长着的林木的材积总量,是测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总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