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考点修改后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9515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金融考点修改后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国际金融考点修改后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国际金融考点修改后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国际金融考点修改后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国际金融考点修改后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金融考点修改后Word格式.docx

《国际金融考点修改后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金融考点修改后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金融考点修改后Word格式.docx

2.国际金融风险管理的意义何在?

国际金融风险管理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对经济实体的意义:

(1)国际金融风险管理能为各经济主体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资金筹集与资金经营的环境,减少或消除各跨国经济实体的紧张不安和恐惧心理,提高其工作效率和经营效益。

(2)国际金融风险管理能保障经济实体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实施金融风险管理则能把经济实体面临的国际金融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并能在金融风险损失发生后及时提供预先准备的补偿基金,从而直接或间接地降低费用开支。

(3)国际金融风险管理能促进经济实体实行跨国资金筹集和资金经营决策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

通过实施国际金融风险管理,有关经济主体必然要着眼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使资金筹集和经营的合理化和科学化,使资金运营进入良性循环,减少决策风险。

2)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意义:

(1)国际金融风险管理有利于世界各国资源的优化配置。

作为价值直接表现形式的货币资金的跨国流动,必然引起其他资源的相应跨国流动。

而实施金融风险管理则能减少资金跨国流动时的金融风险损失,并促使货币资金向所需国家和地区流动,从而引起其他社会资源合理的流向该国和地区,最终避免或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提高其利用率。

(2)国际金融风险管理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国际金融风险一旦发生,它带来的损失金额往往比一般金融风险造成的损失大几倍甚至十几倍。

所以,国际金融风险的存在与发生,无疑是对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稳定发展的威胁。

而金融风险管理的实施,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国际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而且能在金融风险发生后减少其带来的经济损失,从而减少金融风险损失带来的不良影响,最终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简述外汇风险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外汇风险管理是指外汇资产持有者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控制等方法,预防、规避、转移或消除外汇业务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可能的经济损失,实现在风险一定条件下的收益最大化或收益一定条件下的风险最小化。

1)外汇风险管理原则有:

①全面重视原则,②管理多样化原则,③趋利避害、收益最大化原则。

2)根据外汇风险管理的作用机理,外汇风险管理的方法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①风险规避型,②风险控制型,③风险中和型,④风险集合型。

4.外汇风险的经济影响有哪些?

作为一国宏观经济中的一个重要变量,汇率与多种经济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种关系即表现为汇率的变动受到诸多经济因素的影响,也相反地表现为汇率的变化对其他经济因素产生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作用或影响,甚至影响整个经济的运行。

1)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收支的影响。

2)汇率变动对物价水平的影响。

3)汇率变动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4)汇率变动对外汇储备的影响。

5)汇率变动对一国国内就业、国民收入及资源配置的影响。

6)汇率变动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7)外汇风险对涉外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5.企业在交易风险管理中有哪些常用手段?

1)贸易策略法。

贸易策略法是指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通过和贸易对手的协商与合作所采取的防范外汇风险的方法。

此方法具体分为以下几种:

(1)币种选择法。

(出口时选用“硬币”计价结算,进口时选用“软币”计价结算)

(2)货币保值法。

(3)价格调整法。

(4)期限调整法。

(5)对销贸易法。

(6)国内转嫁法。

2)金融市场交易法。

金融市场交易法是指进出口商利用金融市场,尤其是利用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交易,来防范外汇风险的方法。

(1)即期外汇交易法;

(2)远期外汇交易法;

(3)掉期交易法;

(4)外汇期货和期权交易法;

(5)国际信贷法;

(6)投资法;

(7)货币互换法;

(8)投保汇率变动险法。

6.外汇银行在经营外汇业务时可能遇到哪些外汇风险,应采取怎样的对策?

银行经营外汇业务可能遇到的风险:

1)外汇买卖风险。

所谓外汇买卖风险,是指外汇银行在经营外汇买卖业务中,在外汇头寸多或头寸缺时,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2)外汇信用风险。

外汇信用风险是指外汇银行在经营外汇业务时因对方信用问题所产生的外汇风险。

3)外汇借贷风险。

外汇借贷风险是指外汇银行在以外币计价进行外汇投资和外汇借贷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

它包括向外筹资或对外负债以及外汇投资中的外汇风险。

应采取的对策:

1)外汇买卖风险的管理。

外汇银行在从事外汇业务过程中所遇到的外汇风险主要是外汇买卖风险。

而在买卖风险中其拥有的受险部分是以外汇头寸来表示的。

因此,外汇银行管理买卖风险的关键是要制定适度的外汇头寸,加强自营买卖的风险管理。

(1)制定和完善交易制度;

(2)交易人员的思想准备;

(3)要根据本身的业务需要,灵活地运用掉期交易,对外汇头寸进行经常性的有效的抛出或补充,以轧平头寸。

2)外汇信用风险的管理。

(1)建立银行同行交易额度。

(2)制定交易对方每日最高收付限额,主要是付款限额(3)建立银行同业拆放额度。

(4)对交易对方进行有必要的资信调查,随时了解和掌握对方的有关情况,并对有关的放款和投资项目进行认真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

3)涉外借贷风险的管理。

(1)分散筹资或投资。

(2)综合考虑借贷货币汇率与利率的变化趋势。

(3)银行本身要专设机构,对外汇借贷活动进行统一的管理、监督和运用。

(4)灵活地运用掉期交易等其他金融工具对借贷和使用不一致的货币币种进行转换,以避免汇率波动风险。

补充:

(必考)BSI规避风险计算题P236另外P234的计算题也有可能。

三个对政治风险评估公司:

商业环境风险评估公司,欧洲货币杂志,机构投资者杂志。

笔记补充:

我国的金融风险(1978~1940)78年以前统收统制

一、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

1、设立专门管理外汇的国家机关。

2、公布了《外汇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

2、改革外汇分配制度,实施外汇留成办法。

4、建立外汇的调剂市场

5、放宽对国内居民的外汇管理。

二、1994年后的重大改革

1、实现人民币汇率的重新并轨。

2、实现外汇收入的结汇制度,取消外汇留成和上交。

3、实现银行售汇制,取消了用汇的计划审批,允许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可兑换。

4、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兼外汇市场,确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5、严格外债管理,健全国际收支的申报制度。

6、停止发行外汇兑换券。

三、我国现行外汇管理内容

1、对象:

对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市场的管理2、对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支实行结售汇制度

3、实行出口收汇核销和进口付汇核销制度4、对金融机构的外汇进行管理。

5、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进行管理6、对外国机构及来华人员的外汇进行管理

7、禁止境内外币计价结算和流通8、对国家的外汇储备进行管理

9、对资本项目的外汇进行管理10、实行国际收支的统计申报制度

第七章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

国际资本流动:

是指资本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

国际游资:

(又称热钱或短期投机资本)是指那些没有固定的投资领域,以追逐高额短期利润而在各市场之间频繁移动的短期资本。

投机性冲击:

投机资金利用和制造各种资产(如外汇)价格的波动,而获取利润,并给所在国的金融体系乃至整体经济运行造成严重的后果,称之为投机性冲击。

次贷危机产生过程:

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

导致大量次级贷款的供应商纷纷倒闭;

购买了次级贷款证券的机构损失严重;

投资机构通过出售非流动资产来改变流动性;

非流动性资产价格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1.如何理解国际资本流动的含义?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它包括资本流出和资本流入两个方面。

资本流出是指本国资本流向外国,它意味着外国在本国的资产减少、外国对本国的负债增加、本国对外国的负债减少、本国在外国的资产增加。

资本流入是指外国资本流入本国,它意味着外国对本国的负债减少、本国对外国的负债增加、外国在本国的资产增加和本国在外国的资产减少。

2.试述国际资本流动发展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

1)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

(1)截至二战前,大体上讲,世界长期资本输出的规模不大,地区流向、部门结构和资金流动方式等均较单一。

(2)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从量上看,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空前膨胀,国际直接投资规模急剧扩大,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不仅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也超过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取代国际贸易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从质上看,资本流向、资本输出方式、资本结构等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七个方面:

一是发达国家资金需求上升;

二是转轨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资金需求旺盛;

三是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地区分布有所变化;

四是国际资本证券化趋势加强,债券和股票作用明显增强;

五是国际资金结构的变化,私人资本挑战于多边机构的贷款和国际援助;

六是国际游资规模日益膨胀;

七是国际资本流动部门结构的变化。

3.简述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国际资本流动按照不同的标志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按资本的使用期限长短将其分为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两大类。

长期资本流动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或未规定使用期限的资本流动,它包括国际直接投资(包括创建新企业即绿地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贷款(政府贷款:

国与国之间,援助性,长期优惠性;

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金融机构向会员国,贷款使用情况有监督;

国际银行贷款:

向任何贷款人,无监督,利率高;

出口信贷:

本国出口商,或对方进口商)三种主要方式。

短期资本流动是指期限为一年或一年以内的资本流动。

一国对外短期资本流动,大多借助于各种票据等信用工具,这些信用工具包括短期政府债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CDs(大额提单)及银行活期存款凭单等。

这些短期资本容易转化为货币,因此它可以迅速、直接地影响一国的货币供应量。

这一点与长期资本流动不同。

按照资本流动的不同动机,短期资本流动的方式可分为贸易性资本流动、金融性资本流动,保值性资本流动和投机性资本流动。

5.简述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形成原因。

国际债务危机的形成原因,应从债务国国内的政策失误和世界经济外部环境的冲击两方面加以分析。

1)债务危机爆发的内因:

(1)盲目借取大量外债,不切实际地追求高速经济增长;

(2)国内经济政策失误;

(3)所借外债未形成合理的债务结构;

(4)所借外债没有得到高效利用。

2)债务危机爆发的外部经济条件:

(1)80年代初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衰退;

(2)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和美元汇率的上升。

总之,国际债务危机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而从根本上说,这是世界经济多种矛盾发展激烈的结果,是长期以来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6.简述当代国际投机者实施投机性冲击的立体投机策略。

(注意:

此处要求一定掌握P283第一张图及其对应的P282最后一段相关描述,其他不做特别要求)

投机者利用各类金融工具的交易(即短期交易、远期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互换交易等)同时在各类市场(如外汇市场、证券市场以及各类衍生品市场)做全方位的投机,构成了立体投机策略。

典型的投机性冲击策略中用得最多的一种是对冲基金,对冲基金即投机性的投资公司,其目的是利用各种金融和衍生工具来建立激进获利的资产组合。

对冲基金的本质在于持有某种商品的多头是因为投机者认为它的价格会上涨,而持有空头则是认为价格会下跌,如果投机者确实对自己的判断有把握,就会借钱来做多或做空,或两个都做。

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可以归纳为下述四个方面:

1)利用即期外汇交易在现货市场的投机性冲击;

2)利用远期外汇交易在远期外汇市场的投机性冲击;

3)利用外汇期货、期权交易在期货期权市场的投机性冲击;

4)利用货币当局干预措施的投机。

在实践中,上述分解的各种投机方式几乎是同时发生的。

在投机冲击成功后,往往伴随着货币危机的是全面的金融危机,于是被冲击的货币的汇率和国内资产价格可能调整过度,投机者还可以顺势获利。

这样的投机策略可谓精善,也是90年代以来投机性冲击频频得手的重要原因。

7.试述金融国际化的特点。

金融全球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界谈论最多的话题,它是指全球金融活动和风险发生机制联系日益紧密的一个过程。

金融全球化是一种长期趋势,与经济全球化相比,金融全球化的程度更深,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汇率体制趋于一致;

2)各类金融市场的界限逐渐消失,金融产品价格趋于一致;

3)国际金融统一规则不断产生;

4)金融市场动荡会更加频繁。

P286:

墨西哥金融危机原因:

墨西哥在90年代左右国内经济发生巨变;

外因:

1.墨西哥在90年代左右国内经济发生巨大变化(提高利率、进出口限制);

经济不稳定2.外部资本提供了获取利益的更好机会。

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

1.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其优势正在下降。

2.银行贷款过分宽松,房地产投资偏大,商品房空置率伤身,银行坏账等不良资产日益膨胀。

3.经济的增长过分依赖外资,导致外资负担加重。

4.汇率制度僵化。

5.在开放的条件和应变能力尚不充分的情况下过早的开放金融市场,导致国际游资趁机兴风作浪。

中国FDI五种方式:

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独资经营、合作开发和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

第八章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

是指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为满足国际间各类交易的需要,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间的职能作用及其他有关国际货币金融问题所制定的协定、规则和建立的相关组织机构的总称。

金本位制:

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制度。

(P309铸币平价、黄金输入输出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7月,44个国家的300多位代表出席在美国新罕布什州布雷顿森林城召开的国际金融体系,这次会议上确立的二战后新的国际货币体系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牙买加货币体系:

1976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以修改后的《牙买加协定》为基础制定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该修正案于1978年4月10日起生效。

由此形成以《牙买加协定》为基础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通常称其为牙买加货币体系。

特里芬难题:

要满足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之需,国际储备必须有相应的增长,即要求各国手中持有比较多的美元,而美元供给量太多,就会发生不能兑换黄金的风险,从而导致对美元的信心危机;

而美元供给量太少,又会发生国际清偿力不足的问题。

欧元:

1995年的《马德里决议》将欧洲单一货币的名称正式定为欧元。

1.简述金本位制的内容。

国际金本位制盛行于19世纪70年代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是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制度:

(1)国际金本位条件下的固定汇率制:

国际金本位制实行的是严格的固定汇率制。

在国际金本位制下,两种货币汇率的法定平价决定于它们之间的铸币平价,市场汇率的波动以黄金输送点为界限。

(2)金本位制下的储备资产和国际结算:

国际金本位制下的黄金具有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全部职能,并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出入。

(3)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的调节:

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可以实现自动调节,即“价格——铸币流动机制”P378,P20。

当一国国际收支顺差,出现黄金的净流入时,国内黄金储备上升,货币供给增加,物价水平上升。

物价水平上升以后,该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减弱,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强,于是,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国际盈余趋于消失,反之亦然。

(崩溃过程: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大量发行银行券,导致银行券兑换黄金困难,黄金自由铸造和自由兑换遭破坏;

2、各国将黄金集中于中央银行,破坏了自由输送原则;

3、1914年一战爆发,各参战国实行黄金禁运,停止黄金兑换,国际金本位暂停运行;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国际金本位最终崩溃)

2.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局限性及其崩溃的原因。

1)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本位制度。

在本位制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

(2)汇率制度。

在汇率制度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3)储备制度。

在储备制度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通过“两个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定黄金和美元同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的储备体制。

(4)国际收支调节制度。

成员国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外汇交易不得加以限制,不得施行歧视性的货币措施或多种货币汇率制度。

并规定有两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第一、采取IMF向国际收支赤字国提供短期资金融通的方式协助其解决国际收支的失衡。

第二、如果成员国的国际收支发生根本性不平衡,则采取调整汇率平价的方式进行调节。

(5)组织形式。

为了保证上述货币制度的贯彻执行,1945年12月建立了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简称IMF),对货币事项进行磋商。

1945年12月,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

世界银行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辅助性机构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摆脱长期贸易收支赤字或国际收支逆差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局限性:

(1)以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R.Triffin)在1960年出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第一次指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这一根本缺陷,即通常所说的“特里芬难题”(TriffinDilemma)。

(2)缺乏有效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布雷顿森里体系建立之初,虽然规定可以通过基金组织的贷款和对外的汇率调整来调节国际收支。

但基金组织由于资金限制,对于巨额的国际收支逆差无异于杯水车薪。

当出现“根本性不平衡”时,汇率平价调整幅度往往很大,对经济冲击也大,而且可能出现外汇投机风潮,从而加剧汇率的不稳定。

(3)以“双挂钩”为核心的汇率制度,不能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实质上是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

随着西欧和日本等国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美国的“火车头”作用不再存在,美元与黄金的比价难以维持,就会发生以美元挤兑黄金的现象,汇率制度也将发生动摇。

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个根本缺陷。

3)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1)1971年美国“新经济政策”的推行,意味着美元与黄金脱钩,支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支柱之一倒塌了。

(2)十国集团于1971年12月底,在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森学会大厦举行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达成了所谓的“史密森学会协定”(SmithsonianInstituteAgreement)。

3.1973年3月,西方国家达成协定,各国相继以浮动汇率制代替固定汇率制,各国货币与美元脱钩。

至此,支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另一根支柱也倒塌了,从而标志着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彻底瓦解。

3.简述牙买加货币体系的内容、运行特征及其优缺点。

1)牙买加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汇率制度、储备制度和资金融通问题:

(1)《牙买加协定》认可浮动汇率的合法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两种汇率制度的暂时并存,但成员国汇率制度必须接受基金组织的监督,并与IMF协商,以防止各国采取损人利己的汇率政策。

该协议还明确提出黄金非货币化,成员国可以按市价在市场上买卖黄金。

(2)确定以特别提款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将美元本位改为特别提款权本位。

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69年为解决国际清偿能力不足而创立的一种国际储备资产和计账单位,代表成员国在普通提款权之外的一种特别使用资金的权利。

特别提款权按照成员国在基金组织认缴份额比例进行分配。

分配到的特别提款可通过基金组织提取外汇,可同黄金、外汇一起作为成员国的储备,故又称“纸黄金”。

(3)增加成员国在基金组织中的基金份额,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4)推行黄金非货币化)

2)牙买加货币体系的特点:

(1)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

(2)汇率安排多样化;

(3)国际收支调节的政策选择余地加大。

3)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评价。

(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评价:

问答题P320)积极作用:

(1)多元化的储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里芬难题”。

(2)牙买加货币体系是混合汇率体系,能够对不断变化的客观经济状况做出灵活的反应,有利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3)牙买加货币体系对国际收支的调节,采取的是多种调节机制相互补充的办法,这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相适应。

弊端:

(1)主要工业化国家全部采用浮动汇率制,汇率波动较大。

(2)造成储备货币管理的复杂性。

(3)缺乏有效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4.简述欧洲货币体系的内容和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

(起源于最适度货币区理论,由于篇幅较长,请大家酌情参考,点到为止)

1)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

第一阶段(欧元的正式推出之前)(1972—1978年):

魏尔纳计划。

1970年10月,以卢森堡首相兼财政大臣魏尔纳(Werner)为首的一个委员会,向欧共体理事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在共同体内分阶段实现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报告》,即魏尔纳计划。

70年代一体化取得的唯—的重大成果是创设了欧洲计算单位(EuropeanunitofAccount,EU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