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906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81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考化学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考化学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考化学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考化学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

《中考化学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

中考化学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

2021年中考化学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

一 化学基础知识

一、初中化学必背元素及其符号

1.前二十号元素

2.补充其他常见的18种元素

二、化学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屠呦呦(中国)

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侯德榜(中国)

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

张青莲(中国)

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门捷列夫(俄国)

1869年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首张元素周期表

拉瓦锡(法国)

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

道尔顿(英国)

创立原子学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

三、常见的化学图标

1.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四、物质的俗名和主要成分

1.物质的俗名

干冰:

固态二氧化碳(CO2)   酒精:

乙醇(C2H5OH)

小苏打:

碳酸氢钠(NaHCO3)苏打、纯碱:

碳酸钠(Na2CO3)

生石灰:

氧化钙(CaO)石灰水:

氢氧化钙溶液

烧碱、火碱、苛性钠:

氢氧化钠(NaOH)熟石灰、消石灰:

氢氧化钙[Ca(OH)2]

碳铵:

碳酸氢铵(NH4HCO3)硝铵:

硝酸铵(NH4NO3)

2.物质的主要成分

天然气、沼气、瓦斯:

甲烷(CH4)胃酸:

盐酸(HCl)

铁锈、赤铁矿:

氧化铁(Fe2O3)磁铁矿:

四氧化三铁(Fe3O4)

石英砂:

二氧化硅(SiO2)胃舒平:

氢氧化铝[Al(OH)3]

食盐:

氯化钠(NaCl)大理石、石灰石:

碳酸钙(CaCO3)

草木灰:

碳酸钾(K2CO3)石灰乳、石灰浆:

氢氧化钙[Ca(OH)2]

漂白粉:

次氯酸钙[Ca(ClO)2]煤气:

一氧化碳(CO)

水煤气:

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孔雀石(铜绿):

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五、化学之最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氮气(或N2)

2.最简单的有机物:

甲烷(或CH4)

3.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氢气(或H2)

4.最理想的燃料:

氢气(或H2)

5.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

碳(或C)

6.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铝(或Al)

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氧(或O)

8.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氧(或O)

9.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钙(或Ca)

10.熔点最高的金属:

钨(或W)

11.熔点最低的金属:

汞(或Hg)

12.导电性最强的金属:

银(或Ag)

13.目前世界上年产量最大的金属:

铁(或Fe)

1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

金刚石(或C)

1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水(或H2O)

16.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

中国

 

六、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

四种基

本反应

化合反应

(多变一)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A+B→C

原子利用率最高的绿色反应

分解反应

(一变多)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C→A+B

能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置换反应

(单换单)

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A+BC→B+AC

置换反应可以简单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复分解反应

(双交换,价不变)

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AB+CD→AD+CB

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

氧化还

原反应

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包括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

物质得到氧的反应;还原反应:

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氧化剂:

提供氧的物质;还原剂:

夺取氧的物质(常见还原剂:

H2、C、CO);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中和反应

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二 化学实验

一、基本实验操作

操作名称

正确操作

常见错误操作

闻药品

气味

块状固

体药品

的取用

固体药

品的称量

取用较

多液体

取用较

少液体

读取液

体体积

酒精灯

的使用

固体

加热

操作名称

正确操作

常见错误操作

液体

加热

检查装置

气密性

气体

验满

仪器的

连接

过滤

蒸发

测定溶液

的pH

浓硫酸

稀释

 

二、补画仪器常考图示

图示

固液不加热型制取气体

固固加热型制取气体

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要点

①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应伸入液面以下;

②导管刚露出橡皮塞即可

①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②铁夹夹在离试管口约处;

③导管刚露出橡皮塞即可

导管伸入集气瓶底部

导管伸入集气瓶底部

图示

多功能瓶排空气法收集O2或CO2

多功能瓶排空气法收集H2

多功能瓶排水法收集气体

过滤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

要点

①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应“长进短出”;

②短管刚露出橡皮塞即可,长管应伸入多功能瓶底部

①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应“短进长出”;

②短管刚露出橡皮塞即可,长管应伸入多功能瓶底部

①排水法收集气体应“短进长出”;

②短管刚露出橡皮塞即可,长管应伸入多功能瓶底部

①玻璃棒应与烧杯口紧挨;

②玻璃棒下端斜靠在漏斗内三层滤纸处

三、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

1.选择药品:

(1)廉价易得,无毒无害,易于处理;

(2)反应条件易达到,反应速率适中;(3)生成的气体纯净。

2.选择装置

(1)发生装置的选择

发生装置

(2)收集装置的选择

选择依据:

①气体的密度;②气体的溶解度;③气体能否与空气成分或水反应。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向下排空气法

排水集气法

装置图

气体性质

密度比空气的大、

不与空气反应、无毒

密度比空气的小、

不与空气反应、无毒

不易(或难)

溶于水

(3)实验操作步骤

以实验室制取氧气为例:

“查、装、定、点、收、离、熄”,用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来记忆。

①查:

检查装置气密性(不能漏气)。

②装:

装药品(也指组装仪器的顺序:

“从下向上,从左到右”)。

③定:

固定仪器,试管要夹在距试管口约处。

④点:

点燃酒精灯,对试管加热。

⑤收:

收集气体(方法及注意问题见上面内容)。

⑥离、熄: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从导管回流,使热的试管破裂)。

(4)气体的检验和验满

(5)实验注意事项

①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组装装置顺序一般为:

先下后上,先左后右;拆卸装置顺序相反

③制取气体选用长颈漏斗时,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一定要浸没在液面以下

④选用固固加热型装置制气体时,试管口一定要略向下倾斜,以免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应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3.多功能瓶(万能瓶)的使用

装置

功能

进出口方向

用于洗涤气体

“长进短出”或“a进b出”

用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长进短出”或“a进b出”

用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短进长出”或“b进a出”

排水法收集气体

“短进长出”或“b进a出”

四、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

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稀盐酸与碳酸钠固体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

装置

反应

原理

4P+5O22P2O5

Fe+CuSO4===FeSO4+Cu

Na2CO3+2HCl===2NaCl+H2O+CO2↑

实验

现象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气球鼓起,冷却后气球变瘪

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有气泡产生,固体不断减少

实验

结论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由于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天平指针偏向右边(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注意

事项

(1)所选的药品能发生化学反应,且现象更明显;

(2)若利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来进行实验,则反应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五、铁的冶炼

1.原理:

3CO+Fe2O32Fe+3CO2

2.装置

3.实验现象

(1)硬质玻璃管中的现象:

红棕色物质逐渐变成黑色

(2)试管中的现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操作顺序

点燃装置末端酒精灯

防止未参与反应的CO释放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先通入CO,再点燃酒精喷灯

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CO和空气混合后受热发生爆炸

实验结束后,先熄灭酒精喷灯,后停止通入CO至试管冷却

防止生成的铁在高温下被空气中的氧气重新氧化及试管中的石灰水倒吸,炸裂硬质玻璃管

5.装置评价

一氧化碳有毒,装置中需要有尾气处理装置,可以通过点燃或收集的方式处理。

六、溶液的配制

1.操作步骤(如图所示)

2.溶质或溶剂质量的计算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3.溶液配制时的偏差

(1)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①溶质质量偏小

a.称量时药品与砝码放反并使用了游码;

b.固体药品倒入烧杯中时,纸片上残留少量固体药品;

c.固体药品中含有少量杂质。

②溶剂质量偏大:

量取水的体积时仰视读数等。

(2)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①溶质质量偏大:

称量药品时使用生锈的砝码;

②溶剂质量偏小:

量取水的体积时俯视读数等。

七、酸碱中和反应

1.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H++OH-===H2O(以盐酸和氢氧化钠为例如图所示)

2.指示剂的选择及原因

(1)由于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时没有明显现象,所以需要借助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判断中和反应是否发生。

(2)酸碱中和反应的指示剂一般选择无色酚酞溶液,不选用紫色石蕊溶液,原因是紫色石蕊溶液在碱性溶液中呈蓝色,在中性溶液中呈紫色,蓝色和紫色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3.实验现象及结论(指示剂为无色酚酞溶液)

(1)酸溶液加入碱溶液时,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证明酸碱发生了反应。

(2)碱溶液加入酸溶液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证明酸碱发生了反应。

4.中和反应的pH坐标曲线图

图1中,A点溶液的pH>7,可知在反应前溶液呈碱性,B点溶液的pH=7,C点溶液的pH<7,则可判断出该反应是将酸加入碱中;同理可判断出图2是将碱加入酸中。

三 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分子和原子

分子

原子

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

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相同点

(1)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都在不断地运动着;

(3)粒子间有间隙;

(4)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5)同种粒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粒子化学性质不同

联系

分子由原子构成

二、原子和离子

1.原子与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结构示意图

构成微粒间的关系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电性

不显电性

带正电

带负电

粒子符号表示法

用元素符号表示:

Na

用离子符号表示:

Na+

用离子符号表示:

S2-

相互转化关系

2.常见离子符号

氢离子—H+ 钠—Na+ 钾离子—K+  镁离子—Mg2+ 铝离子—Al3+

钙离子—Ca2+亚铁离子—Fe2+铁离子—Fe3+钡离子—Ba2+铜离子—Cu2+

锌离子—Zn2+银离子—Ag+氯离子—Cl-氧离子—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