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 第二集壮志换新天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280912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仰 第二集壮志换新天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信仰 第二集壮志换新天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信仰 第二集壮志换新天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信仰 第二集壮志换新天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信仰 第二集壮志换新天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仰 第二集壮志换新天Word下载.docx

《信仰 第二集壮志换新天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仰 第二集壮志换新天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仰 第二集壮志换新天Word下载.docx

1948年2月,鞍钢回到了人民手中。

但这个旧中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在1945年到1947年的3年时间里,由于日军和国民党军队的破坏,已是千疮百孔,满目凄凉。

当时,一位留用的日本冶炼专家断言:

现在,中国人只能在这里种高粱。

要出钢至少得要20年后。

那时候,中国不仅仅没有钢铁,还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

毛泽东曾形象地说: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今天的鞍钢已经是全球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之一。

然而,这样的辉煌是从60多年前开始的,是用一个个破旧的螺栓、阀门甚至是不起眼的小小螺丝钉铸成的。

在今天鞍钢的一座座高炉下面,依然保留了许多小铁屋,这里存放着炼铁高炉的1000多种零配件。

这样的仓库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孟泰仓库。

1948年的冬天,已经离开鞍钢两年的老工人孟泰被军代表请回了鞍钢,而当时孟泰一家已经断粮。

【同期】孟泰长女孟庆珍:

你们要是解放鞍山再晚一个礼拜,我们家就能死几口人,现在一颗粮食没有。

他(军代表)说,哎呀,立刻就告诉警卫员给他拿了有50斤苞米,那个苞米真是救了我们全家的命。

所以说老父亲也好、我也好,就到现在这个事儿我记忆犹新,我怎么也不会忘记党的温暖,救了我们全家。

让孟泰最感动的是,军代表告诉他,从今天开始,鞍钢属于像他这样的普通工人。

从今天开始,鞍钢生产的每一吨钢都是为了建设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国家。

我怎么能报答党的恩情,所以他就拿高炉也好,拿工厂真正当自己的家。

所以鞍钢恢复生产的时候,我们工人要有志气,一定要把铁出来、钢出来。

当时的鞍钢,方圆十几公里,孟泰带着他的工友奔波在十里厂区,拣回一根根铁线、一颗颗螺丝钉、一件件备品。

短短数月,回收了上千种材料,捡回上万个零备件。

在他的带动下,鞍山全市居民献交炼钢器材21万多件,炼铁高炉逐步恢复了起来。

1949年6月,2号高炉流淌出第一炉铁水。

从一片废墟到恢复生机,鞍钢人仅仅用了16个月。

两个月之后的8月1日,孟泰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有了新的政治生命。

从此,孟泰“跟着共产党走,棒打不回头”,走上了一条坚定的信仰之路。

中南海怀仁堂,解放以前一直是王公贵胄出入的地方。

1950年9月25日,新中国成立不到一年,孟泰和463位普通劳动者走进这座殿堂,他们共有一个闪光的名字——“劳动模范”。

在他们的笑容中绽放的,是一种新的激情和信仰,那就是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转化自强不屈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劳动奉献建设起一个强大的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就这样把普通劳动者和新中国前所未有地联系在了一起。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有了这些用新的信仰武装起来的普通劳动者,中国共产党将领导人民在一张白纸上描绘最新最美的画卷。

然而,就在这些劳动模范走进中南海10多天后,一场血火考验就不期而至。

【字幕】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断桥

【同期】鸭绿江大桥管理处讲解员:

鸭绿江断桥,是鸭绿江上的第一座单线铁路桥,始建于1909年,1911年竣工通车,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

请大家随我指的方向看,前面那个钢梁上的弹孔和弹眼,就是当时美军飞机轰炸的时候留下来的……

1950年秋天,在美军轰炸机的轰炸下,鸭绿江大桥成为一座断桥,新生的共和国刚刚庆祝完第一个生日,就不得不面对世界上头号强国美国的挑战。

1950年,美国的钢产量是8772万吨,同时还拥有原子弹和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具有最强的军工生产能力。

而当时的中国,钢产量只有60万吨,基本上没有军事工业,部队的装备是缴获的“万国牌”。

面对帝国主义侵略者强加给的战争,中国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毅然派出志愿军抗美援朝,完全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举。

不战,刚刚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将无法挺起胸膛,就没有光明的前景。

而力量对比悬殊,注定了战争的残酷性。

但就是在如此力量悬殊的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自强不屈的精神,同保家卫国的目标,紧密地连在了一起,正是在这样的信仰感召下,他们以血肉之躯为新中国赢得了胜利和尊严。

1950年11月29日,志愿军连长、共产党员杨根思带一个排扼守一处高地,此前已连续击退号称“王牌军”的美军海军陆战队第1师的8次进攻。

这时,全排只剩下杨根思和两名伤员。

面对敌人的第9次进攻,已经负伤的杨根思平静地对两个伤员说:

“你们下去,把重机枪带下去,不能留给美国鬼子。

”战友走后,他打完最后一颗子弹,拉着了最后一个炸药包的导火索,纵身扑向敌人。

【字幕】辽宁省沈阳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在先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290余万志愿军官兵中,有11万多像杨根思这样的英雄儿女在作战中牺牲了。

他们中的许多人,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

共产党员。

【同期】志愿军老战士李长熹:

那时候冲在最前面的,可以说都是共产党员。

我现在回想起来,所以战争取得胜利,对这些人来讲,(他们的)功劳最大。

【字幕】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河口村断桥志愿军过江处

为保家卫国,这些英雄儿女在刚刚跨进新中国门槛的时候,倒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其中就有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当时是北京机器总厂的党总支副书记,他是第一批报名参加的志愿军战士。

但是,他别离新婚妻子到朝鲜仅仅34天,就在敌机的轰炸中牺牲了。

毛岸英出发前,毛泽东曾同人谈起:

“我是党中央的主席,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又派谁的儿子去呢?

”毛岸英牺牲后,他把毛岸英穿过的一件白衬衣珍藏到自己去世。

1953年4月,毛泽东在中南海专门接见了一位来自四川农村的老母亲邓芳芝,因为她像毛泽东一样,儿子也牺牲在了朝鲜。

她的儿子,就是用自己的胸膛去堵住敌人机枪的黄继光。

领袖和人民,同样的付出,同样的感情,为的是同一个信仰,那就是自强不屈地建设和保卫新中国。

上世纪50年代初,边打边建的新中国,只用了3年时间,就实现了恢复国民经济的目标。

到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的时候,中国的工业化已经取得巨大进展,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

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多年来共产党人为之奋斗追求的目标,就这样从理想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信仰是“一团火”、“一滴水”

北京王府井商业街,每天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据说平均每天要接待60万名游客,被称为“中国第一街”。

位于王府井大街中段的百货大楼门前,有一座雕像,他就是曾经在这里工作了32年,接待过近400万名顾客的百货大楼售货员张秉贵。

当年,张秉贵站柜台,被称为“燕京第九景”,就像北京的传统名胜“燕京八景”一样,充满魅力。

【同期】张秉贵徒弟杜学昌:

张师傅一到售货的时候,都是里三层外三层。

【同期】张秉贵儿子张朝和:

第一层就是买糖的,第二层啊就是观摩的,好多人都在那围着,有的外地顾客说,这卖什么的?

【同期】张秉贵售货:

首都糖的样数比较多,一样拿上二两好不好?

一样都来点好不好?

张秉贵有几手绝活,最著名的就是“一抓准”。

不管顾客想要几斤几两,他都能一抓一个准。

一抓,98%、99%,你看这秤稍微有一点,他有时候有一个小动作,一点,就是扔进一块,正好正好。

还有什么好的?

还有一种带巧克力味道的奶油糖,那好那好……

在张秉贵的柜台前,许多人第一次发现,如此平凡的一种劳动,原来也能给人带来这么多的快乐。

他能够抓住顾客的心理,能够不让人急躁,又都很高兴,买了糖不光就吃点糖,他真是把温馨甜蜜传递到我们。

在卖糖的同时,把温暖送到顾客的心里。

这样的服务,被称为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

正是心里对待顾客有温暖的“一团火”,才可能有“一抓准”、“一口清”的劳动水平。

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让劳动放射出灿烂的光华。

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带来尊严,劳动是一种美德,劳动是连接现实和未来的桥梁,劳动更是共产党员信仰最朴实的实现形式。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

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

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生活的岗位?

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

”写下这段文字的,是一个21岁的青年战士,一名共产党员,他的名字叫雷锋。

1962年,雷锋在工作中牺牲时,只有22岁。

与同时代的年轻人一样,雷锋也喜欢时尚、热爱生活。

但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年轻人,为什么却能够感动那么多人的心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雷锋做的事,件件平凡。

他把自己省吃俭用积存起来的钱,寄给受灾人民。

他经常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到部队驻地附近车站,扶老携幼,迎送旅客。

他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他担任校外辅导员,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激励少年一代的成长。

这些平凡的小事汇聚起来,却是那样的不凡,这就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生前没有经历过战火的锤炼,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

他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学到。

他又是伟大的,任何人都要努力才能学到。

每个人都是“一滴水”,但要升华为雷锋式的“一滴水”,却必须用信仰去净化,用奉献去呵护,用执着去努力。

这就是“雷锋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党人的信仰,立下的时代坐标。

信仰凝聚出创业精神

【字幕】2011年11月14日,大庆1205钻井队正在抓紧时间进行搬迁

经过一天的努力,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又一口新井即将开钻。

这一天,也是1205钻井队老队长王进喜去世41周年纪念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队员们以特有的方式,纪念他们的老队长,一个为中国石油工业奋斗一生的共产党员。

1959年10月,王进喜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国庆10年庆典。

一天,他路过沙滩北大红楼附近时,看到公共汽车上背着“大包袱”,就问身边的人:

“汽车背的是啥?

”有人告诉他:

“那是煤气包,因为国家缺油,公共汽车改烧煤气了。

”国家缺油到这个程度,对石油工人来说,实在是说不出来的痛楚。

这位坚强的西北汉子,蹲在街头哭了起来。

【同期】原1205钻井队钻井工人许万明:

那煤气包压在汽车上不沉,压我们身上就沉,我们是搞石油的、搞钻井的,不钻井不打井哪来的石油?

1960年春,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在东北大庆展开。

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于3月25日到达萨尔图车站,下了火车,他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先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纪录是多少,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把“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

【同期】王进喜在会战大会上讲话:

就这问题必须甩掉。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这是当年留下的真实画面,王进喜带领他的工友们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人拉肩扛”把钻机卸下来,运到萨55井井场。

【同期】原1205钻井队钻井工人杨天元:

大伙就是拉的时候喊号子,同志们呀,嗨呦,加油拉呀,嗨呦。

我们的铁人就是这样喊着那号子。

仅仅4天时间,一座重60吨、高40米的井架竖立在大庆的茫茫荒原上。

然而,没有打井用的水,无法开钻。

首先他问,他说小鬼你看,你给我想个办法,没有水怎么办?

我就想了个办法,我说队长,我们从老百姓家里吃水的井里往回来端。

赵长礼他就说了,许万明你瞎说,哪个国家有端水开钻的。

我们的队长就说了,他说你看这个小鬼,就我们国家,我们来实践。

王进喜组织大家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用脸盆端、水桶挑,硬是靠人力端水50多吨,保证了按时开钻。

4月19日,萨55井胜利完钻,进尺1200米,王进喜带领的1205钻井队首次创下了5天零4小时打一口中深井的纪录。

这样的画面为我们永远地保存下了铁人精神的力量。

王进喜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名言: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困难;

这矛盾那矛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矛盾。

这些质朴无华的语言,每一句都闪耀着信仰的光芒。

这是什么信仰,是共产党人为建设社会主义而艰苦创业的信仰。

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需要怎样的精神风貌?

一个国家,在艰辛创业的奋斗中,能够达到怎样的精神高度?

在那段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人信仰凝结出的创业精神,给了我们答案。

给我们提交答案的,远不只王铁人一个人。

在今天的河南省林州市,有这样一个旅游景点:

一条缠绕在半山腰的水渠,不仅吸引着游客的目光,同时浇灌着林州54万亩良田。

然而,60多年前,林县还流传着“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的哀怨,是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

这样的面貌能够改变吗?

林县人要用壮志换新天。

他们决定“重新安排林县河山”——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劈山修渠,要把漳河水引入林县。

1960年正月十五这一天,林县人没有过传统的元宵节,而是扛起铁锹,推着小推车,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太行深处。

从1960年2月开始,中共林县县委组织数万民工动工修建红旗渠。

在这个难以想象的建设工程中,哪里最苦最险,哪里就有共产党人。

【同期】原红旗渠“铁姑娘突击队”队长李改云:

一听说修渠,我说这次修渠我去,我带人去,不把水引到林县来,我就不回来,我非要跟水一块回来,这就是我给支书表的态。

这段影像,最真实地记录了修建红旗渠的艰险,人们腰系绳索,在悬崖上作业。

稍有不慎,就有撞伤身体、甚至掉下悬崖的危险。

在一次爆破作业中,发生了山体崩塌,眼看着山上滚滚而下的巨石,铁姑娘队队长李改云一把推开来不及躲避的队友,自己却被埋在乱石堆下,付出了一条腿终身残疾的代价。

宁愿流血,也不流泪,我就是牺牲了我自己,不就是一个人吗?

我说渠水要来了以后,多少人能用上,祖祖辈辈的都有了水。

1965年4月5日,林县人民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红旗渠分水岭,亲眼见证了他们盼望已久的幸福时刻——总干渠通水仪式。

经过五年零两个月的艰苦奋斗,这条长70.6公里的人间天河,奇迹般地穿行在蜿蜒起伏的太行山腰。

【字幕】经过十年奋战,最终完成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共1500公里,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

【同期】年轻人在红旗渠青年洞举行入党宣誓仪式

今天,红旗渠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青年洞成为红旗渠精神的标志性景点,吸引着来自各地的年轻人。

创业艰难百战多,创业艰难奇迹多,创业艰难,精神昂扬。

那个时代,共产党人的信仰铸就了一座又一座精神的丰碑。

在需要保家卫国的时候,创造了“抗美援朝精神”;

在没有石油的时候,迸发出“大庆精神”;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诞生了“雷锋精神”;

为了让旧貌换新颜,涌现出“红旗渠精神”。

信仰铸就公仆本色

1956年,在党的八大召开之际,一位诗人写下了这样的感触:

“不要忘山乡水村的那些母亲,不要忘一同睡过破炕席的兄弟,也不要忘缝缝补补的姐妹情谊,他们的烦恼和困难要多多深思。

这是我们的本色也是我们的来历,把它像石碑一样刻在心里!

人民,这就是共产党员的上帝,所有的上帝都比不上他那样神奇!

”诗人能用美丽语言诠释的共产党人的公仆本色,是因为有更多的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行动给他们提供了动人的素材。

1962年12月,焦裕禄担任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

他一到任,就投入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

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

大雨倾盆的时候,他带头趟着齐腰深的洪水查看洪水流势;

临终前,他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

他要看着群众把沙丘治好。

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当中,“把人民装在心里”的著名公仆,还有福建省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

离厦门不远,有一个绿树掩映的海岛——东山岛。

岛上绿树成荫,气候宜人,有近21万人居住在这个方圆188平方公里的小岛上。

由于生态条件好,这里养殖的鲍鱼一直是周边市场上的畅销货。

【同期】村民祭拜谷文昌

在岛上,这样的祭拜活动每年清明都会举行,“先祭谷公,再祭祖宗。

”已经是东山人不成文的一个习俗。

老百姓年年祭拜的这位谷公,就是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

1950年,当谷文昌随解放军南下来到东山时,他看到的是风沙肆虐的景象。

东山岛一年有大半时间刮6级以上大风,曾经有11个村庄被风沙掩埋,年年都有人外出逃荒。

【同期】原任谷文昌通讯员朱才茂:

有一天下乡,看到凉亭那边一大堆人,穿的都是衣衫褴褛的,他就问你们要干啥?

他说我们是山口人,每年有种下去就没有收成,太苦了,饿着肚子。

他说北边在做普渡,我们想到那边去乞讨。

他听了以后,我听警卫讲,他的眼眶都红了。

他说我是县长,共产党派我来这里,就是要改变这里的环境,使你们的生活好起来,不要乞讨,跟我回去。

就这样开始谋划制服风沙。

谷文昌带领大家在东山岛风沙最严重的3个灾区种下了2万多株木麻黄。

然而,一场倒春寒,刚刚种下的木麻黄几乎全部死掉,仅仅存活了9株。

这个时候,谷文昌来到白城林地,把活下来的9株木麻黄看了又看,摸了又摸。

【同期】东山县林业局原副局长林嫩惠:

他满怀信心的对群众说,你们看不是还活了9株吗?

有这9株,就有90株,就有900株、就有9000株。

他指天发誓,我们要向沙滩宣战,不制服东山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到1964年,全县造林就已经达到82000亩,400多座小山丘和3万多亩荒沙滩基本完成了绿化,在194公里的海岸线筑起了“绿色长城”。

荒芜的东山岛终于变成了美丽的绿岛。

1981年谷文昌病逝后,当地群众把他的骨灰埋在了木麻黄掩映的东山岛上。

每逢敬宗祭祖时节,老百姓都要首先祭奠这位为东山人民造福的共产党人。

大家对谷书记的感情(很深),因为他为人民服务,他把人民装在心里,所以人民也把他放在心里。

在江西省莲花县玉壶山上,也有一座墓碑:

老红军甘祖昌就长眠在这里。

甘祖昌1927年参加红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他头部曾三次负重伤,1957年,已经是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解放军少将的甘祖昌,主动要求辞去领导职务,带着全家回到了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公社沿背大队务农。

【同期】莲花县党史办主任李谷城:

组织上批准他到庐山,到什么地方去休养,他认为吃了人民的饭,不给人民做事,心里过不去。

他就跟家里人说,他说我们这次回来不是回来当官,也不是回来做老爷、做地主,我们是回来种田。

回乡29年,甘祖昌和乡亲们一起修起了3座水库,25公里长的管道,4座水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

甘祖昌离职回乡,工资还保留着将军的待遇,这些钱用在集体生产和帮助贫困户的,有据可查的就达85000元,几乎占了他回乡29年全部工资的80%,而他对自己却总是省吃俭用。

【同期】甘祖昌妻子龚全珍:

养猪全部卖给国家,那弟弟们很有意见,说每家每户过年都要杀个猪,吃肉,可我们家里,在一起住了5年,没有杀过猪,弟弟们就觉得跟这个哥哥在一起,一点便宜也占不到,而且还吃亏,后来干脆就分家了。

几兄弟分开了,跟儿子也分开了。

有人问甘祖昌:

你有官不当,有福不享,有钱不花,到底图个啥?

甘祖昌的回答是:

“我们干革命不是为了个人升官发财,不是推翻一个剥削阶级再培植一个新的特权阶层。

我们干革命是为了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

”1986年3月28日上午,躺在病床上的甘祖昌交待老伴:

“下次领了工资,再买些化肥,送给贫困户。

”这是他最后的心愿。

当天中午,他因病情恶化不幸逝世。

他一生征程万里,从不肯停下来歇歇脚步,留下的是淡泊名利、心系人民的公仆本色。

公仆本色,是检验信仰真伪的试金石,是衡量信仰坚定性的标尺。

做人民的公仆,是解读共产党人信仰最可宝贵的密码。

信仰,是一种可以传递、可以倍增、可以扎根的力量,有了千千万万以生命践行信仰的带头人,跟随党的队伍必定会越走越长。

站在信仰的旗帜下

1955年10月8日,冲破重重阻碍,钱学森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而当时,他已经是名扬美国的空气动力学家。

【字幕】1955年10月1日国庆阅兵式

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制造出自己的汽车、飞机,部队使用的主要还是苏式装备,尖端武器的研制更是一张白纸。

拥有自己的尖端武器,成为当时最迫切的需求。

【同期】钱学森生前采访资料:

陈赓大将他就问我,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

我那个时正憋着一肚子气呢,中国人怎么不行啊?

所以就回答很干脆,我说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

陈赓大将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说好极了,就要你这句话。

归国后,钱学森开始主持导弹研发工作。

在当时,他是唯一一位见过导弹的中国人。

许多与导弹相关的术语,都是由他亲自翻译的。

1959年11月12日,钱学森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名正式党员。

他后来回忆说:

我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我激动得整夜睡不着觉。

从此,钱学森把一名科学家的理性、良知和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当有人问起他的人生选择时,钱学森的回答是:

“我为什么要选择中国?

我的回答是因为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共产主义的理想,还因为我热爱我的祖国。

”“我只努力做一个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而已,尚不知是否真够格。

也因为这个缘故,我做一点事也是应该的。

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活力和成就,让信仰的旗帜更具魅力。

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站在了共产主义的信仰之旗下面,这里不仅承载着他们的报国情怀,更承载着他们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地质学家李四光在1958年入党的时候,已临近古稀之年,但他却说,自己“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生命的新起点刚刚开始”。

数学家华罗庚1958年就申请入党,当1979年获得批准时,他在一首词中表达出这样的心声:

“横刀哪顾头颅白,跃进紧傍青壮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