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意义阅读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经典的意义阅读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的意义阅读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联系上下文回答,第③自然段中“?
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是什么意思?
(3分)
21.第④自然段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22.像芦苇一样因自身悲凉而引起千万人思念的历史人物很多,你了解的还有哪些?
请列举二例并用简要的话概述其事迹或对人物作简要评价。
23.本文运用了象征的写法,它赋予“芦苇”怎样的意义?
参考答案:
19.茂密潇洒倜傥随意散逸单纯清淡无拘无束蓬蓬勃勃20.是说芦苇苍苍的景色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们的美好联想,使之成为文学作品描绘的对象,芦苇出现的境界成了文学作品的美好意境,芦苇们引发的无穷想象被写进了文学作品成了文学作品的内容。
21.过渡作用22.戚继光——英勇抗倭;
岳飞——誓死捍卫国家领土完整;
杨靖宇——为抗日英勇献身等等23.在作者笔下,芦苇成了人的象征。
最美是百合那是许多年以前的事情。
曾有一段日子,我和妻子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那时,我的工资收入只有七十二元,妻子没有工作,且已怀孕了八个月。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们开了一个小书店,还请了一个帮工。
她叫阿纯,在一所中专读书。
此时,她正好放假,主动要来帮忙,而且执意不要工钱,只想借此机会多读一点书。
妻子说,暂时不拿工钱也行,搬过来和我们一起吃住,多少可以节省一点。
阿纯想了想,点头答应了。
阿纯是一个爱笑的女孩,我和妻子都怀疑她的嗓子眼儿里是不是挂了铜铃?
阿纯爱和妻子背着我说悄悄话。
其实,她们的悄悄话大多也只是谈论女人的化妆、穿戴,并没有什么秘密。
阿纯总对妻子说:
“商店里有一种百合花布,你用来做连衣裙一定很好看。
妻子看着一天比一天大的肚子,笑着摇摇头。
阿纯说:
“等生完宝宝再穿嘛!
阿纯用很美丽的语言形容那些比她的语言还美丽的百合花。
她说:
“不信你去看一看。
经不住阿纯的一再诱惑,妻子挺着大肚子去商店了。
她看到了那种布,淡黄的布面上那高雅洁白的百合花,使她怦然心动。
她在柜台前站了许久,但她的手并没有伸进口袋。
她低下头,匆匆地离开商店,一言不发地回家了。
一个下午,妻子也不多说话。
阿纯好像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不知怎么安慰妻子才好。
做一身连衣裙的布料价钱,等同于我们一个月的生活费,妻子的选择再简单不过了。
妻子说:
“也许有更好的呢,等孩子生下来再说吧。
阿纯看看我,轻轻地转过头去。
小书店的生意还不错,因为小店附近有两所学校和一个大工程局,来租书看的人还真不少。
收入最多的一天,小小的钱盒里装了十七元钱。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阿纯要回校上课,妻子也要临产,小书店刚撑起门面,就面临停业了。
经过盘点,这一个月,我们竟收入了一百八十二元钱!
我和妻子坚持拿出九十一元钱给阿纯,算她的工钱。
阿纯推辞再三,收下了。
她小心地把钱装进一个信封,又把信封夹在书里,然后把书放到书包的最里层。
转眼二十多天过去了,妻子住进了妇产医院。
有一天,我回家取东西,门卫室的大爷交给我一个小包袱,说是一个女孩送来给我妻子的。
妻子打开小包袱,里面是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和一个小手铃。
阿纯在信里说:
“大姐,我要去秦皇岛基地实习了,这块百合花布是我用自己的‘工钱’买来的,送给你,希望你收下。
天空灰暗的时候,没有人会发现百合花的美丽,但阳光一出来,满坡的百合花最鲜艳!
祝你生一个健康的、又白又胖的宝宝!
妻子坐在那儿,眼泪一滴一滴地渗入那叠得十分整齐的花布里。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答:
2.在你眼里阿纯是怎样的一个人?
请概括阿纯的性格特征。
。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富有意蕴,请分别指出“天空灰暗”“阳光”“百合花的美丽”在文中的含义。
4.用“最美是百合”作小说标题,好在哪里?
1.此细节不仅呼应前文,(1分)而且为下文写阿纯用“工钱”买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送给“我”的妻子埋下伏笔(作好铺垫)。
(2分)
2、阿纯是一个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富有爱心、善解人意、活泼清纯的少女。
3、“天空灰暗”指身处困境;
“阳光”指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勇敢面对困难;
“百合花的美丽”指幸福美好的生活。
4、小说标题的作用:
①形象可感,吸引读者,引起阅读的兴趣。
②标题是小说的线索。
③百合花象征阿纯纯洁、美好的心灵,象征幸福美好的生活。
(每答对1点给1分)让我看着你
①从母亲住进我们医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业了。
曾经有那么多的患者能在我的手上康复,母亲的病,却让我无能为力。
面对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除了强颜欢笑地安慰她,就只能偷偷躲到某个角落抹眼泪。
②那个时候,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
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
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
“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
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
”我扭过头,眼泪无声地掉下来。
③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我轻轻地梳理着母亲灰白的头发。
母亲唠叨着她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了自己的送老衣,可惜还少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
说这些的时候,母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
母亲一生爱美,临终,都不忘记要完美地离去。
我的泪,再也忍不住,一滴又一滴地落到母亲的头发里。
④母亲的病房,离我的办公室仅有几步之遥,可她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我去她的病房。
每一次去,她还忙不迭地催我走。
她说还有很多病人等着我,她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
其实,我很清楚,每一次离开母亲的病房,身后那双依依不舍的眼睛会一直随着我的身影,直到我拐过屋角。
【篇二:
《为什么要提倡经典人文阅读》阅读附答案】
=txt>
所谓阅读经典的意义,就是使我们能够携古人之手,与古人偕行,经由经典阅读而与经
典作者相对话。
经典中的思想世界,就好像是图书馆,我们可以走进去,在古人的思想世界
里面和他辩驳、冲撞,带着我们的问题、我们的苦闷,来向他求取答案。
当前人文教育,包括海峡两岸在内,有些什么样的问题呢?
我觉得第一个问题,是以教
科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所呈现的问题。
教科书就好像一种“套装知识”,这种“套装知识”的
好处是,呈现了当前学术界已经取得高度共识的知识。
它的优点就是很容易传播给下一代。
“套装知识”的坏处是,很容易被商品化,有一种被出卖的潜在危险性。
还有,教科书的基
本性质是记忆导向的,尤其是记忆导向的教学方法。
中国有着长达一千二百多年的科举考试
传统,因此考试引导着教学。
记忆性的教学方法弥漫于海峡两岸的各级学校,批判性思考极
端贫乏。
第二个问题是,人文教育基本上沦落为一种“概念游戏”。
比如说,哲学只是一些概
念的推衍,哲学与生命没有关系;
而史学呢,多半是因果关系之建立;
伦理学则常流于说教。
为什么需要哲学、伦理学、历史学、文学?
不是为了丰富生命,提升生命的精神气质吗?
但
是,今天我们大学里面的人文教育,已经逐渐脱离“人”本身,“教育”与“实践”出现了分
离。
当前人文教育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之间,有一个窘困。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
巴哈的提纲》的最后一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
界。
”到底怎么改变世界?
我想为马克思再加一句话:
世界的改变从自我的改变开始,而自我
的改变,从内心的觉醒与改变开始。
我认为这一点,特别重要,特别值得深思。
在二十一世纪中国崛起的新时代,我觉得大中华圈的知识分子要回归儒家的“实学”传
统。
我所谓儒家的“实学”传统,其实就是十二世纪以前中国读书人的传统———东林书院
(明代)的精神: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
事,事事关心。
”我们需要“魂兮归来”,重温中华经典。
在儒家传统里,经典的“经典性”至少有三个面向:
第一个是社会政治性,第二个是形
而上学的内涵,第三个是回归人的心性的本质的思想内涵。
首先,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在于有它很强的社会政治关怀。
意思是说,它是在日
常生活之中来体悟超越和永恒的价值与理念。
日本十七世纪儒学大师伊藤仁斋(1627-1705),
毕生推崇《论语》。
他说《论语》是“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
他说孔子是“最上至极宇宙第
一人”。
《论语》对海峡两岸社会的影响,远低于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日本一直到今天都还非
常推崇《论语》。
伊藤仁斋也曾说,“人外无道,道外无人。
”他写书来分析《论语》的日常性
的特点。
这一点非常正确。
中国文化的伟大,就在于不讲康德式“批判”,不讲柏拉图式的抽
象理念,不讲亚里士多德式的三段论证,而是讲从日常生活中体悟永恒而抽象的伟大道理。
更重要的是,这种道理是人人都能够做、人人都能够学的。
经典的第二个特质是,通常要有很强的形而上学的内涵。
这种经典能够为人的生命赋予
超越的形而上的意义。
这方面讲得最好的,我觉得是南宋大儒朱子———朱熹(1130-1200)。
他讲道,“经,纶,皆治丝之事。
经者,理其绪而分之;
纶者,比其类而合之也。
经,常也。
大经者,五品之人伦。
大本者,所性之全体也。
”“其于天地之化育,则亦其极诚无妄者有默
契焉,非但闻见之知而已。
”也就是说,在天地的形成、发展的过程里面,这些经典能够带领
我们以最真诚的方式,默默地体会宇宙形成的道理,而不止于一种“闻见之知”。
经典是能够
赋予我们的生命以丰厚高明的面向。
经典的第三个特质就是,它能够赋予我们心性的意义,也就是心灵的觉醒。
王阳明一生
写过很多好文章,其中一篇叫做《尊经阁记》。
用白话文翻译,他说:
所谓诗、书、礼、易、
乐、春秋这六经,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它只不过是传递我们内在的心灵里面那种永恒的
道理而已。
他说:
所谓的《易经》就是讲我们心灵里面的“阴阳消息”;
所谓的《书经》,就
是记我们心里的“纪纲政事”;
所谓的《诗经》,只不过是为了表达我们人的歌咏性情而已。
的确,凡是伟大的经典,都能够唤起我们心灵的觉醒,使我们能够心体力至,做一个顶天立
地的人。
总结我刚才所讲的,那就是任何一部经典,都能够把抽象的“道”,跟经典,以及经典中
的“圣人”三者合而为一,成为经典。
换言之,经典因为它具有这三大特质,因此,它是一
种“具有全球性意义的地域性知识”。
比如说,儒家思想是两千多年前起于山东半岛的地方性
知识,但是,它今天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具有普世性价值的学问了。
所谓阅读经典的意义,
就是使我们能够携古人之手,与古人偕行,经由经典阅读而与经典作者相对话。
经典中的世
界,不是埃及金字塔里的木乃伊。
经典中的思想世界,就好像是图书馆,我们可以走进去,
在古人的思想世界里面和他辩驳、冲撞,带着我们的问题、我们的苦闷,来向他求取答案。
23.作者认为当前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4.从社会政治关怀的角度来看,《论语》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5.“这种经典能够为人的生命赋予超越的形而上的意义”对其中所说的“超越”你是如何理
解的?
26.经典“能够赋予我们心性的意义”,其核心的价值在哪里?
27.作者关于经典的“经典性”至少有三个面向的论述,和开始所谈的当前人文教育存在的
问题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试从文章结构和事理逻辑的角度加以阐述。
(4分)
28.文章第四段所引对联的作者是谁?
作者所推崇的东林书院(明代)的精神对我们当前学校
的人文教育有什么启示?
(4分)23.批判性思考极端贫乏,教育与实践出现了分离。
24.道理是人人都能够做、人人都能够学的。
(2分)25.能突破囿于个体经验的“闻见之知”,
而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普遍法则和真理。
(2分)26.心灵觉醒,身体力至。
(2分)27.从文章结
构上说,作者关于当前人文教育存在问题的论述,属于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部分,关于“经
典性”至少有三个面向的论述,属于解决问题的部分。
从逻辑上说,问题的症结在批判性思
考极端贫乏,“教育”与“实践”出现了分离;
世界的改变从自我的改变开始,而自我的改变,
从内心的觉醒与改变开始;
而经典的三个特质恰恰有利于内心的觉醒与改变。
(4分,结构和
逻辑各2分)28.作者顾宪成。
东林书院精神是一种知行结合的精神,这正是我们当前人文教
育中所缺少的,要解决问题,就要大力倡导这种精神。
(4分,作者1分,精神2分,启示1
分)
【篇三:
经典!
散文阅读中作用题的类型及解题思路】
lass=txt>
高考的大阅读一般为精美的哲理散文、抒情散文和微型小说。
在文学作品阅读(古代诗歌阅读中也经常遇到)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题目,其要求一般为:
……的作用是什么?
……的好处是什么?
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
本文特就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解法略作探讨。
一、人称表达类
命题方向:
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常考重点:
第二人称的作用
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
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是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经典例题:
【例1】2000年高考《长城》第22题:
这篇散文中,
(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例2】06年辽宁卷第20小题:
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
请赏析。
1.《长城》第22题答为:
①将长城拟人化:
a.便于与长城对话;
b.便于抒发感情。
②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2.06年辽宁卷第20小题答为:
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基本知识点:
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修辞方法类
针对一些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命题。
修辞种类虽多,但用来设题的往往是比喻、拟人、排比与反复。
只要掌握了上述修辞的基本作用,准确答题应当不成问题。
如果答题要求中没有字数限制,那么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发挥一句,其保险系数就更大了。
在各种修辞中,比喻设题的频率是最高的。
诚然,一般比喻句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具体,但是需要说
而这个喻体又蕴涵丰富的象征意义,且比喻句后面还有比较深刻的议论句,那么,这种比喻的作用至少有三点。
1.呼应题目,2.揭示喻体的象征意义,3.表达作者与之相关的感情。
【例1】06年福建卷第13小题:
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例2】06年天津卷第19题:
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
【例3】07年福建卷第12题:
请指出“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
”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6分)
【例4】07年浙江卷20题:
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
(5分)(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
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
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
虚实变幻,顿生雅韵。
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
)
1.06年福建卷第13小题答为:
使用了暗喻(或比喻)的修辞手法。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2.06年天津卷第19题:
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
3.07年福建卷第12题:
这里用了比喻,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
凸现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
4.07年浙江卷20题:
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
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
这类语句作用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点名所用的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
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3)确认修辞手法,明确答题方向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
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
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现将《考试说明》(山东卷)所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列表如下:
比喻:
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或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于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拟人:
使语言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夸张:
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
表达感情更强烈;
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借代: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
借代的修辞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对偶:
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
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
排比:
一气呵成,节奏鲜明;
突出强调,长于抒情;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反复: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
承上启下,分清层次;
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反问:
表达鲜明,起强化语气作用。
设问:
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三、表达方式类
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
写人叙事类散文一般不写景物,如果整句甚至整段的描写景物,那么,景物往往构成环境或背景,写景的基本作用就是:
①勾勒环境,②提供背景,③或营造某种气氛。
④而景物更重要的作用是以景衬人,它又可细分为两类:
a.正衬:
即以景物之优美衬托人物心灵之美好,或以景物之凄凉衬托人物命运之悲惨。
b.反衬:
即用景物之美好或气氛之欢快来反衬人物悲惨的命运或人物凄凉的境遇。
值得关注的是,有些景物往往具有多面性。
【例1】1998年《报秋》第28题,作者在叙写玉簪花的过程中,在第3自然段中插叙了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有何作用?
【例2】06年江苏卷第14小题:
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
你更喜欢哪一段?
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
【例3】06年安徽卷第17小题问:
文中画线部分所描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
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例4】07年江苏卷第15题:
“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
”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4分)
1.1998年第28小题可答为:
作者插入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意在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2.06年江苏卷第14小题可答为:
第一段侧重对牛做静态描写;
第二段侧重对鹭做动态描写。
第一段:
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
举例。
第二段:
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气愤。
3.06年安徽卷第17小题答为:
⑴特征:
秀美,宁静。
⑵作用:
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
4.07年江苏卷第15题:
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
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