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20天20题背诵精华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271129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启航20天20题背诵精华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启航20天20题背诵精华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启航20天20题背诵精华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启航20天20题背诵精华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启航20天20题背诵精华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启航20天20题背诵精华Word格式.docx

《启航20天20题背诵精华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启航20天20题背诵精华Word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启航20天20题背诵精华Word格式.docx

第2题:

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说明应当如何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1.实施宏观调控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1)理论依据:

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保持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客观要求;

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

是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2)现实依据:

我国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是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发展的实践看,我国经济已经经历了几次波动,这表明社会主义条件下搞经济建设,同样要面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同样要应付价值规律调节的盲目性和破坏性。

2.宏观调控的目标和任务

(1)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依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形势,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宏观调控的任务也会有所差异。

自2003年第三季度开始,我国开始出现了新一轮的经济过热,因此,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包括:

抑制通货膨胀,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3.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1)宏观体系包括宏观调控手段和宏观调控政策。

宏观调控体系以经济手段为主,计划、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组成宏观调控手段体系。

宏观调控政策集中体现宏观性和指导性,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等。

(2)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健全全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以国家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为总体要求为重要依据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方面发挥重要功能,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要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三是,综合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要充分发挥经济手段的调控作用,尤其是要加快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构建和不断完善。

宏观调控实践:

从“双积极”到“双稳健”的转变

4.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过热的迹象,主要表现包括:

一是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如钢铁、房地产等行业;

二是物价普遍上涨,通货膨胀压力越来越大;

三是能源供应紧张,尤其是煤炭和电能供应紧张。

今年以来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主要包括:

一是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国务院于2004年4月发出通知,提高了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

二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4月25日起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

三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8日起提高人民币基准利率;

四是年末财政部宣布将调整实施多年的积极财政政策,转而实施稳健财政政策(主要是指控制国债规模),至此宏观调控政策体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了“双稳健”。

5.中国宏观调控实践的启示:

一是必须依据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积极调整宏观调控政策(从“双积极”向“双稳健”的转变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是必须综合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政策和手段(如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尤其要强调的是,宏观调控过程中各种调控手段必须相互配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固然应当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但不能据此排斥行政手段在必要时发挥作用,而且由于其自身的优势,行政手段有时会更为直接有效(如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等)。

补充:

试用政治经济学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目前经济过热产生的原因。

答:

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生产原理

1、马克思把社会的生产分为:

生产资料的生产;

消费资料的生产,两大部类。

认为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

生产资料的供给和需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均应保持平衡,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就会影响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均衡,从而影响整个社会再生产的进步。

2、马克思两大部类生产原理虽然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所做的具体分析,却包含着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经济活动的共同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社会再生产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要与社会总产品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总要相一致。

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必须与国民的收入的物质构成相适应,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3、当前我国经济出现的过热现象,就是由于忽视了两大部类生产的生产原理,主要表现为煤、油、电、运(输)高度紧张和重要生产资料严重不足,低水平重复建设屡禁不止,两大部类结构性失衡日趋严重。

结论;

因此应当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原理,坚持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对我国现有的经济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社会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基本保持平衡,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

第3题: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说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样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核心:

发展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及其依据

1.科学发展观就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其具体内涵包括:

(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发展不仅仅是满足部分人群的需求,而是满足全体人民的需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人”是人民群众,“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中极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落实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逐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以新的指标体系来衡量社会经济发展,考核各级干部,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得各种资源的价格充分反映生态资源和环境的增殖成本。

让污染者、资源开发和利用者承担环境和生态破坏的损失、资源耗竭的成本,从而减少对资源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1)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包括:

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互为前提互为条件;

二是地理环境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天然来源,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资源环境,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2)可持续发展观的现实依据是: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的关键阶段,经济结构变动深刻、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占有资源不同的人群之间收入差距拉大,各种利益关系愈益复杂,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引起社会不稳定。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为妥善应对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矛盾提供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的基本原则,从而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顺利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1)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3)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4)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2)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观是不矛盾的。

有可能出辨析题)

1.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

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

2.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3.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必须更好地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规律。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就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我们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第4题:

分析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并说明近代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

(新民主主义的性质:

1、民主的;

2、它是新的)

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和性质

1.中国革命的对象。

(1)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

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和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

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支柱和基础,是近代中国民主的主要障碍。

(2)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又一对象。

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由于官僚资本是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结合,是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的资本主义,并构成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民主革命。

这是因为:

(1)革命的性质是由革命的任务决定的,而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民族独立(反帝)和人民解放(反封建和反官僚资本主义),因而它首先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它又是新式的、特殊的民主革命:

它有了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它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它有了新的前途(社会主义);

它有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反帝反封建的明确指针);

它有了新的革命方法。

中国革命的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问题实际上是怎样处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两者的关系问题。

1.“两步走”思想。

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第二步,使革命继续向前发展,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2.“二次革命”论。

(辨析)右倾

“二次革命”论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一是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相联的阶段割裂开来,没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进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

二是这种观点自动放弃了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和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后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是保证革命继续向前发展、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保证。

3.“毕其功于一役”。

(辨析)左倾

这一观点混淆了二者之间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于产阶级领导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

(1)这是民主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近代中国旧民主义革命的历史证明,农民阶级由于其小生产者的局限性,资产阶级由于其软弱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都不能担当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领导任务。

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足以说明这一点。

(2)这是由于产阶级自身的优点和特点决定的。

无产阶级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同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是富于组织性、纪律性的阶级,是最进步的阶级;

中国无产阶级由于成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其革命性最坚决最彻底;

由于他们大多来自于破产的农民,和农民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易于结成工农联盟;

他们人数虽不多,分布却相当集中,便于组织起来。

(3)中国无产阶级通过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对革命进行领导。

中国共产党掌握着最先进的思想武器——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将之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4)中国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取代资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是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

2.无产阶级如何才能实现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

第一,必须广泛深入地发动农民,和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

这是解决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第二,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的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领导权,必须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实行独立自主和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

第三,掌握革命武装,是保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第四,无产阶级领导权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

(不背)第5题:

运用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求真务实精神都体现了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1.真理和价值、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价值是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客体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价值原则指人类要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

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

2.真理(正确的)原则和价值(有用的)原则的辩证关系(统一的关系):

(1)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目标。

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价值是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

(2)真理和价值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即凡有真理的必有价值,凡有价值的东西不应与真理相悖。

(3)但真理与价值又是有区别的,他们侧重点有所不同,真理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的一致,价值则强调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特点,而人的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满足人的不合理需要这类事物所体现的价值,与真理常常是相悖的。

(4)只有通过正确反映对象并能动地改造对象以满足人的需要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甚至是最高价值,才能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求真务实精神体现了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

1.求真务实体现了价值原则和真理原则的统一。

“求真”就是研究事物及其发展客观规律,体现了人类活动的真理原则;

“务实”就是谋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人类活动的价值原则。

“求真”是“务实”的基础,“务实”是“求真”的目的。

2.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关键是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

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

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

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

1.“三个代表”及其辩证关系。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和整体的观点来看待“三个代表”思想。

“三个代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统一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统一于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2.“三个代表”贯彻了真理原则。

“三个代表”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体现了真理的原则。

(对前面观点的扩展,作为参考)

(1)它坚持了历史一元论,认识到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因此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它体现了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一哲学原理,认识到了文化的本质和功能,因此强调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了历史唯物论,强调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三个代表”体现了价值原则(后面的都是扩展,作为参考)

(1)我们要发展生产力,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生产力,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强调在改革中推进发展,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并举;

我们要建设的先进文化,不是别的文化,而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中我们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继承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并强调文化建设要为大众服务。

(2)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要通过发展生产力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通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所有这些体现了共产党工人阶级先锋队的阶级性质,体现了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因此“三个代表”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贯彻了价值原则。

第6题:

联系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之间关系的原理,说明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的重大意义。

(分配制度必考)

劳动价值论(理论)

1.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1)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马克思通过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本质,说明了商品使用价值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2)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4)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2.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

(1)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发挥马克思主义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必须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引题话,套话)

(2)研究和认识生产劳动内涵和外延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新变化;

(3)研究和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创造价值要素内涵的变化。

既然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不仅包括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而且还包括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劳动等,那么,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的劳动也就自然创造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4)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分配形式的多样化。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理论)

1.必须分清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这样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价值的分配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

2.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过程,但不同的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以及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

(1)土地、设备、原材料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使用价值生产的物质要素和基础,与具体劳动一起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2)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不创造新价值,它们只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和载体。

(3)劳动者是商品生产中的决定性因素。

通过劳动,可以生产出使用价值,同时创造价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这个题目的结论,重要)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把按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