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之声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
《经济之声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之声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政管理体系和业务运行体系是频率内部并行运转、互相协调、有机统一的双轨运转体系。
其中行政体系是宏观决策规划、协调管理、资源配置和保障者,为业务运行体系提供服务,而业务运行体系是业务规划的落实和执行者,实现全频率的宏观业务发展目标。
总监办公会负责频率所有事务的决策和协调,重点是行政管理,对业务只进行总体设计和规划。
频率编委会则是根据总监办公会的决策和部署,负责频率业务体系的日常运转。
频率编委会在行政上受总监办公会领导,在业务上对总监办公会负责。
在业务体系运行管理体制中,各业务部门的业务运转直接受频率编委会领导,频率编委会通过业务部门领导协调指挥各栏目运转。
按照我台的岗位体系建设改革的方向,建立行政管理体系和业务运行体系之间双向无障碍的职务晋升及成长模式,通过岗位等级确立相应的晋升成长关系。
行政管理体系和业务运行体系的岗位等级对应关系:
根据台里的行政管理和业务运行体系的岗位设置状况,将行政管理体系和业务运行体系各岗位分为8个等级,在同一个层级之间,行政管理体系和业务运行体系的任职资格相同,具有向上一个层级晋升的同样资格。
各岗位等级的描述如下:
岗位等级
行政管理体系
业务运行体系
3级
中心主任、总监级
台业务首席级
4级
中心副主任、副总监级
频率业务首席级
5级
部门主任级
部门主编级
6级
部门副主任级
部门副主编级
7级
行政主管级
栏目执行主编级
8级
行政助理级
业务助理级
行政管理体系和业务运行体系的晋升发展对应关系如下:
行政岗位
行政岗位等级
发展方向
业务岗位
业务岗位等级
总监
副局、管理3级
台领导
台首席
业务3级、进入正高最低档
业务名家、台级业务领导
副总监
正处、管理4级
业务4级、管理或业务3级
频率业务首席
业务4级、进入正高最低档
管理4级、业务或管理3级
部门主任
正处、管理5级
管理4级或业务4级、5级
部门主编
业务5级、进入副高最低档
管理4级、5级或业务4级
部门副主任
副处、管理6级
管理5级或业务5级、6级
部门副主编
业务6级、副高最低档
管理5级、6级或业务5级
行政主管
管理7级
管理6级或业务6级、7级
栏目执行主编
业务7级
管理7级、6级或业务6级
行政助理
管理或业务7级
业务助理
晋升及岗位通道示意图
(四)岗位任职资格和选拔方式
行政管理体系的岗位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及《中央台中层领导干部管理办法》的规定及相关条件程序进行选拔聘任。
业务运行体系的岗位的选拔聘任条件及程序参照《中央台中层领导干部管理办法》的条件和程序,并结合业务岗位的特点制订符合我台实际情况的《中央台专业技术岗位首席试点实施方案》,重点强调业务水平、策划实施能力及相关任职资格,一般通过竞聘上岗的方式进行。
同时应加强对业务岗位的考核管理,制订详细的考核目标,建立岗位淘汰机制。
各业务岗位基本任职资格如下:
1、频率业务首席:
一般应从事本专业10年以上,在本专业领域内有丰硕的业务成果及一定的影响力,担任业务或管理5级岗位3年以上,来台工作2年以上,符合岗位晋升的业务资格和获奖要求。
2、部门主编:
从事本专业8年以上,有较强的业务及策划能力,担任业务或管理6级岗位2年以上,来台工作2年以上。
符合岗位晋升的业务资格和获奖要求。
3、部门副主编:
从事本专业5年以上,有较强的业务及策划能力,担任栏目执行主编或管理7级岗位2年以上,来台工作2年以上。
4、栏目执行主编:
从事本专业3年以上,有较强的业务及策划能力,来台工作2年以上。
(五)岗位待遇
1、基本工资
行政管理岗位按照目前台里确定的岗位工资核定方式进行,双肩挑按照“就高不就低”原则确定岗位工资。
业务岗位的岗位工资及相关补贴标准:
业务岗位基本工资试行评聘分开的“双岗位工资制”,聘用到业务岗位的员工按规定可以就高对应相应等级的专业岗位工资及补贴,作为员工的“现实岗位工资”,按照其实际身份确定的岗位工资标准为“档案工资”,记录入其本人档案。
聘用到行政或专业岗位的员工不再担任相应职务的,实行“岗变薪变”原则,按照其新岗位重新确定其岗位工资及补贴或恢复其档案工资标准。
各业务岗位基本工资核定原则如下:
(1)业务首席岗位:
对于已经取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其岗位工资的确定,在目前台里专业岗位设置核定的比例内优先进入到更高一等级的岗位兑现岗位工资;
没有取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直接进入正高级专业岗位的最低档专业4级兑现岗位工资,相关补贴标准按照正高职务兑现。
(2)部门主编、副主编:
对于已经取得副高及以上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其岗位工资的确定,在目前台里专业岗位设置核定的比例内优先进入到更高一等级的岗位兑现岗位工资;
没有取得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直接进入副高级专业岗位的最低档专业7级兑现岗位工资,相关补贴标准按照副高职务兑现。
(3)栏目执行主编:
对于已经取得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其岗位工资的确定,在目前台里专业岗位设置核定的比例内优先进入到更高一等级的岗位兑现岗位工资;
没有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直接进入中级专业岗位的最低档专业10级兑现岗位工资,相关补贴标准按照中级职务兑现。
2、绩效工资
行政管理岗位的绩效工资发放按现行掌握的考核办法执行,频率总监、副总监由台里考核及发放绩效,部门主任及副主任由频率考核及发放绩效,并享受台里的重点岗位绩效待遇。
其他岗位由频率统一考核发放。
业务运行岗位中首席岗位由台里委托频率考核及发放绩效,绩效标准和频率副总监相当,频率可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对业务首席的绩效进行浮动;
部门主编、副主编、栏目执行主编岗位由频率考核及发放绩效,并享受台里的重点岗位绩效待遇。
其他岗位绩效由频率统一考核发放。
三、经济之声机构及岗位设置
按照上述原则,根据经济之声的现状及改革方向,经济之声的机构及重点岗位设置如下:
1、机构及岗位设置
经济之声的内设机构规模保持现有的7个部门的总量,部门职责可以根据改革的需要进行重新配置。
7个部门中包括总监办公室、市场和资源合作部两个职能管理部门及5个业务部门,分别是策划部、评论节目部、经济新闻部、证券理财部、经济采访部。
其中行政管理岗位设置包括频率领导4名(总监1名、副总监3名)、中层管理领导职数11名(部门主任7名、部门副主任4名);
业务运行岗位设置包括频率业务首席岗位1名、中层业务领导职数11名(部门主编5名、部门副主编6名),频率各业务部门栏目执行主编根据频率实际情况设置,公开选拔产生,报台人力资源管理办公室备案。
2、各部门岗位情况
上述岗位在各部门的配置情况如下:
部门
岗位
编制
备注
频率
1
3
业务首席
总监办公室
主任
副主任
2
市场和资源合作部
策划部
主编
副主编
评论节目部
经济新闻部
证券理财部
经济采访部
3、各岗位的主要职责定位
(1)总监:
负责频率的全面工作。
(2)副总监:
协助总监负责行政管理、业务规划、市场开拓及协调组织等工作。
(3)业务首席:
协助总监负责全频率的业务规划实施及节目运行播出,推动频率的业务发展和建设等工作。
(4)部门主任:
负责本部门的全面工作,重点是日常的管理和协调。
(5)部门副主任:
协助部门主任负责相关管理协调及组织工作。
(6)部门主编:
协助部门主任负责本部门的业务规划及实施,日常节目的管理及运行等工作。
(7)副主编:
协助部门主编负责相关栏目的规划实施及日常管理运行工作。
(8)栏目执行主编:
在部门主编、副主编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栏目的日常业务运行工作。
四、经济之声人员编制及新增人员管理模式
为适应经济之声节目改革后运行,经济之声总体人员编制控制在135名以内,其中经济之声现有事业编制80名不变。
(一)原体制内人员管理模式不变。
经济之声事业体制内现有人员66人管理模式不变。
(二)新增人员按公司化管理运行。
根据台领导在经济之声改革之初确立的“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用人原则,在经济之声改革过程中新增的人员全部由新成立的“央广财经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央广财经”)统一管理。
由于该部分人员完全是为完成频率改革后节目工作招入的,其从事的也是频率节目的策划采编播工作,这部分人员将形成公司和频率双重管理的模式:
1、劳动关系:
直接和央广财经签订劳动合同,由央广财经负责工资、绩效的发放及社会保险的缴纳。
2、管理方式:
在业务运行和管理上采用制播分离的管理方式,在经济之声确保节目终审权及节目统一监管下授权央广财经及其采编业务人员制作经济之声的相关节目,由经济之声统一支付节目制作费用用于央广财经的业务运行及相关人员的工资发放。
(三)相关人员经费的保障措施
按事业体制使用的人员费用按现有渠道解决,新增公司化管理人员的经费在近期内可通过支付节目制作费的方式按需要进行核算后转入央广财经,待央广财经经营运转正常后逐渐减少台里的扶持力度,按市场规则支付央广财经相应的费用。
具体经费标准由台财经办公室、央广传媒发展总公司及人力资源管理办公室共同核定。
(四)其他人员管理
经济之声网络平台使用人员由中广网招聘管理,专项从事经济之声相关网络工作。
(五)编制内人员进入公司的待遇
按照中央台《在编人员进入企业或企业化管理单位工作的待遇规定》和《中央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办法暂行规定》办理。
(六)人员分流措施
在此次经济之声改革中经双向选择落岗或个人要求调整工作的人员,原属于正式或台聘职工的,本人可在台里其他部门自行选择合适的岗位或接受台里的调配安置到相应的岗位,仍然没有合适岗位的则进入人才交流中心待岗。
原属于劳务派遣人员的,解除其劳务派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