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知识点大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62917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知识点大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大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大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大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大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知识点大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中考语文知识点大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知识点大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知识点大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白描手法:

语言朴实,格调清新,平中透奇,含义深邃,真实感人。

文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例〔2004年全国高考第19题〕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4分)答案:

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

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抚今追昔、物是人非、深沉悲凉)。

◆侧面描写:

通过烘托使某一事物突出;

激发人的想象力;

节省笔墨,结构紧凑,表达简练;

手法富于变化,感染力

◆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形象、烘托心情、暗示社会环境、推动情节、暗示情节、暗示主题、深化主题、交待时间、地点等要素。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

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了。

”“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四个黯淡的金字”。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

中间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

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弄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

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这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煞是难看。

在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

——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肖像描写:

刻画或暗示人物的性格、心情、身份、地位、遭遇等等。

◆细节描写:

3.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哀景乐情。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

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如《我的老师》《故乡》

第二人称便于面对面地交流。

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

这种写法像是“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

读时令人倍感亲切,如《周总理,你在哪里》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采用第三人称写法,自由、灵活地选取三个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最本质的思想感情。

夹叙夹议:

叙述是基础,议论是升华,事理结合,让读者由表及里,认识更深刻。

修辞手法

◆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1.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化陌生为熟悉。

例:

烦躁不安的情绪喻为“理发时脖子上沾了许多头发似的”。

(抽象化形象)

《围城》中将衣着暴露的鲍小姐比喻为“局部的真理”。

(平凡化意趣)

雨后的青山,象泪洗过的良心。

用“驴粪蛋上下了霜”比喻化了妆的三仙姑。

极光成像原理喻为电视显像屏。

2004年全国高考第19题:

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答案: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比喻为酗酒。

少喝有益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

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2.比拟:

使被描述的人或物特征鲜明、形象可感;

使阐述的道理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使抒发的感情更为强烈,更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这种手法常和人称的变化结合在一起运用。

例(2000年全国高考第22题)这篇散文中

(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l)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

3.借代:

以简代繁;

以实代虚;

以奇代凡;

以事代情。

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4.夸张:

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扩大或缩小。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渲染气氛,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5.对偶:

结构对称,凝练概括;

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音韵和谐。

6.设问:

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火焰》结尾。

7.反问:

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8.对比(衬托手法的特点与对比相关、相似,为便于掌握,一起介绍)

运用效果:

对比—突出事物特征。

多方面的对比使内涵更丰富,使内容更集中突出;

衬托——烘托出主体事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

因有自知之明,不改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

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

种了几次,都不成功。

“连死不了都种死了。

”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12个字以内)

9.反复:

突出某个意思(或主旨),强调某种感情;

使上下文衔接更紧凑;

分清层次,增强文章节奏感;

一唱三叹,强化感情。

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

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

真真的怎么得了!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

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1998年全国高考卷第29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

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反复使用'

便’字的好处是______.

(2)反复使用‘领取'

的好处是________。

(l)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飞逝。

(2)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强化作用

10.排比:

层层推进,增强气势,加强感情,节奏鲜明,意义递进关系明显。

以之说理,可以把论点阐明得更严密、透彻;

以之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以之叙事可以把事物叙述得井然有序;

以之写人,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

2001春季高考:

这个风格是民族脊梁的象征,这个风格是铮铮硬骨头的作风,这个风格是真正人生价值的体现。

文中画线句用了排比的手法,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2分)

赞美了林则徐独特的人格力量,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1.反语:

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12.用典:

丰富文化(思想)内涵,增添文采和趣味性。

例〔2004年全国高考(福建卷)第21题第二问〕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

(7分)

①丰富而飘逸的联想与想象;

②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

③化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

④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写。

(大意答到即可)

13.引用:

一种是引用诗词歌赋、名人名言;

一种是引用神话故事、历史传说、轶闻趣事等。

神话故事:

作用是为增加这里的神秘色彩,体现了文章的浪漫主义色彩,为本地蒙上一层神秘色彩。

历史故事:

作用是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增加文章情趣、提高文章趣味性。

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例如《烟雨桃花潭》文中描写了翟村曾与万村争夺渡口这一故事,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回答这一类题有三个要点:

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本身有什么样的特点,当地人就有什么样的特点;

历史故事也好,神话故事也好都有的一个共性特点一定要答;

结合主题来答。

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更体现江南人的机智和恢谐;

说明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友情以及李白诗作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14.双关:

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表现手法

1.联想和想象:

更生动,更丰富,更有内涵,更富有文学性。

解题方法:

谈散文中联想和想象手法运用的作用,其表述程式可拟为“运用联想和想象手法,使……的表达更生动,更丰富,更有内涵,更富有文学色彩”。

2.象征:

使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形象鲜明),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表达含蓄,给读者以回味。

3.寓庄于谐:

使行文活泼,幽默风趣,言近旨远,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和深入的思考。

例〔2004年全国高考(辽宁卷)第20题〕文中成功地运用了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4分)

作者以漫画式、喜剧性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述了赛艾姆“一本正经”地完成了滑稽可笑的“自我认识”过程,尤其是对赛艾姆的外貌、动作、语言等的描写更是幽默风趣,从而引导读者更深刻领会作者寄寓在这一人物形象上的严肃的人生思考。

4.举例或列举:

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人称运用。

布局谋篇

◆题目:

是否含义深刻、紧扣内容、全文线索、新颖独特。

◆位于开头:

引出话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铺垫、交代要素、欲抑先扬、提纲挈领、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础、设置悬念。

◆位于中间:

过渡(衔接紧密、语义连贯、思路清晰)、承上启下、转移话题,线索连接,伏笔。

根据你的确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谷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也染上了一种强悍的铜色。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

2、内容上表现了年景丰收的美好,对农夫务农时被太阳赋予的一种阳刚之美的赞美。

2006高考山东卷第5自然段: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起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的抒写。

◆位于结尾:

卒章显志(点明主题)、含蓄委婉、呼应开头(题目)、深化主题。

1.文章第一句话“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是文章的文眼,起了开门见山的作用。

2.2005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为了引出话题)

3.以老猎人的话作为文章的开头,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这样写有什么用?

侧面描写(或: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作用:

突出狼的聪明,造成悬念。

◆详略问题:

详写有利于更生动、更深刻地表达中心意思,常常放在文章的核心段落、核心部位;

略写有利于交待事情的来龙去脉,常常放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段落上。

详写和略写运用得当,可以使文章浓淡相宜、错落有致,既节省了篇幅、突出了中心,又生动、实在、有文气。

详写略写搭配得当,文章就显得充实,主要人物也就写得丰满了。

使笔法富于变化,重点突出

例1:

郭全海是党的干部,农民的代表,是“点”,在他身上,集中表现了共产党人大公无私的品质,最能突出中心,所以详写。

老孙头是落后农民的“点”,他表里不一、圆滑自私的性格与郭全海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能有力地突出中心,所以详写。

栽花先生、白大嫂子、老田头等人物是一般群众,是“面”,没有这些人物就不能烘托主要人物,反映整个土改生活,所以略写。

例2:

简要回答本文略写什么?

详写什么?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①略写前三请,详写第四请;

②详写“请医”,略写“治病”;

③略写前两请,详写后两请。

①避免冗长的叙述过程,详略得当;

②便于集中刻画陈毅、辛三仙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

③突出中心。

三处写两处即可。

◆伏笔的界定:

文学创作中描写、叙述的一种手法,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这种手法有助于全文收到结构谨严,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铺垫:

引出下文议论抒情,为下文张本;

烘托下文出现的主要人或事,使之更突出,深化主题。

C.作者从一件小事写起,逐步展开,写到人生的大道理,其中写闻蚊、拍蚊、照蚊、逐蚊生动形象,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猎户》一文,为了陪衬“董昆”这个新时代猎户的典型,作者先写了两个次要人物:

尚二叔、百中老人。

尚二叔这个旧社会猎人的“苦”,衬托了新时代猎人董昆的“甜”;

而百中老人这个新时代猎人的形象,则把董昆衬托成新时代过着幸福生活的猎人的典型。

《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帮、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铺垫。

◆切入点独特,视角新颖。

◆线索:

可以是物、人、时、空、话等。

使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呼应:

呼应题目、前后呼应、首尾呼应。

呼应的好处是(作用)使全文结构谨严、浑然一体、紧凑、逻辑严密。

突出……主题,深化……主题。

《烟雨桃花潭》画线句子与前面哪句话相照应?

这种呼应有什么作用?

1、结构上更紧凑、严密。

2、突出强调了汪伦迎送李白的情韵之美。

◆抑扬:

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

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初中文言文中的修辞归类

一.比喻

1.《卖炭翁》:

“满面尘灰烟火色”用“烟火色”喻像烟火一样的脸色。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借梨花喻雪。

3.《秋浦歌》: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借“秋霜”喻白发。

4.《岳阳楼记》: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借“金”喻月光;

“静影沉璧”借“璧”喻水中的月影。

5.《马说》: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千里马”喻人才,借“伯乐”喻慧眼识人才的领导。

二.借代

(一)全体代部分

1.《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借“武陵人”代武陵某一个人。

2.《曹刿论战》:

“肉食者”借“肉食者”代大官。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借“故人”代孟浩然。

(二)部分代整体

1.《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借“鸡黍”代饭菜。

2.《岳阳楼记》:

“锦鳞游泳”借“鳞”代鱼。

3.《捕蛇者说》:

“去死肌杀三虫”借“三虫”代各种寄生虫。

(三)借相关的特征来代替

1.《陋室铭》:

“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借“白丁”代普通百姓。

2.《出师表》:

“臣本布衣”借“布衣”代老百姓。

3.《岳阳楼记》: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借“庙堂”代朝廷,借“江湖”代被贬往的地方。

4.《桃花源记》:

“黄发垂髫”借“黄发”代老人,“垂髫”代小孩。

5.《陋室铭》:

“无丝竹之乱耳”借“丝竹”代管弦乐器。

(四)以官名、地名来代替

1.《出师表》: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借“益州”代蜀汉。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借“侍中”代郭攸之,借“尚书”代陈震,借“长史”代张裔,借“参军”代蒋琬。

三.互文

指上下文文意互相交叉,互为补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遇到互文时,翻译要特别留意。

1.《木兰诗》: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并非只能东市买骏马,不能买长鞭……而是在东西南北市买骏马长鞭等。

2.《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成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关口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应是不以物、己喜,不以己、物悲。

4.《捕蛇者说》: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应理解成在东西南北各处叫嚣隳突。

四.合叙

合起来叙,并起来提:

1.《醉翁亭记》:

“风霜高洁”把“风”和“霜”并提,把“高”和“洁”合起来叙。

翻译时应分开来处理,可译成风高霜洁。

2.《孟子二章》:

“兵革非不坚利也”,应是兵非不利也,革非不坚也。

3.《出师表》:

“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应理解成:

如果有人作奸科,宜付有司论其刑,如果有人为忠善,宜付有司论其赏。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应是此皆良实,志忠虑纯。

五.顶针

标志是下一句的第一个词与上一句的最后一个词相同。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六.排比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爱莲说》: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七.对偶

1.《春夜喜雨》: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八.夸张

1.《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木兰诗》: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