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骨关节肌肉的生物力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62334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骨关节肌肉的生物力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骨关节肌肉的生物力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骨关节肌肉的生物力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骨关节肌肉的生物力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骨关节肌肉的生物力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骨关节肌肉的生物力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完整word版骨关节肌肉的生物力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骨关节肌肉的生物力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骨关节肌肉的生物力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即在特定的载荷环境下得到重量最轻的结构。

以下从结构优化的角度分三个方面介绍骨结构的生物力学特征。

1.各向异性

由骨内部解剖结构易见骨是一种复合材料结构。

复合材料结构的特点就是各向异性,即其力学性能具有较强的对成分和结构的依赖性。

应该注意的是,同一块骨的不同部分的力学性能是有差别的(以股骨密度和强度的等高线为例)。

2.壳形(管形)结构

分析表明,骨以其合理的截面和外形而成为一个优良的承力结构。

以长骨为例加以说明。

(1)弯曲载荷下长骨结构的优化

(2)扭转载荷下长骨结构的优化

3.均匀强度分布

骨具有强度大,重量轻的特点。

如果引入比强度(极限(最高)强度除以比重)和比刚度(弹性模量除以比重)的概念,则可以见到骨的比强度接近于工程上常用的低碳钢,而骨的比刚度可达到低碳钢的三分之一。

二、运动对骨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一)适宜应力对骨的力学性能的良好影响

1.体育锻炼对骨的力学性能的良好影响

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使骨密质增厚,骨变粗,骨面肌肉附着处突起明显,骨小梁的排列根据拉(张)应力和压应力的方向排列更加整齐而有规律。

随着形态结构的变化,骨变得更加粗壮和坚固,抗弯曲、抗压缩和抗扭转载荷的能力都有提高。

当体育锻炼停止后,骨所获得的变化就会慢慢消失。

因此,体育锻炼应经常化,锻炼的项目要多样化。

专项训练与全面训练相结合。

2.不同运动项目对骨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大量横向和纵向研究表明,负重和冲击性体育运动项目(如跑、跳、投、田径项目、网球和垒球等球类项目)均有助于增加峰值骨量。

研究显示,负重运动如跑步可显著增加下肢骨密度,而对非负重的前臂则无影响。

网球运动员击球臂骨投射密度增加,用定量CT测定后发现,运动训练效果主要是使松质骨结构与密度得以改善与提高,能有效增加骨干横断面或横断面惯量矩(骨壁增厚和骨径的增大)。

研究表明,体育锻炼的项目不同,对人体各部分骨的影响也不同。

经常从事下肢活动的跑、跳项目的运动员,对下肢骨影响较大,对上肢骨影响较小。

而经常练习举重的运动员,对上肢和下肢的影响都较大。

又如从事多年训练的跳远运动员,踏跳脚的第二跖骨直径增大,芭蕾舞演员的第二、第三跖骨的骨密质,足球运动员第一跖骨的骨密质都有增厚。

拳击运动员桡骨骨密质也明显增厚。

3.适宜应力原则

骨骼对体育运动的生物力学适应性本质上是骨骼系统对机械力信号(应力)的应变。

有利的运动负荷及强度导致的骨应变会诱导骨量增加和骨的结构改善;

应变过大则造成骨组织微损伤和出现疲劳性骨折,应变过小或出现废用则导致骨质流失过快。

因此对骨存在一个最佳的合适应力范围。

周期性超强度运动训练可能导致骨微细结构的破坏。

这些骨的微损伤随时间不断累积(常见于军事野营训练军人和长跑运动员),如得不到改建修复可导致骨强度下降,甚至发生疲劳性骨折。

骨骼的废用(如卧床、肢体固定或失重)对骨的影响也应受到重视。

事实上,大量研究已证实骨骼废用使骨密度下降和骨结构受损的速度远比体育锻炼对骨的有益影响快得多,而且恢复时间长且困难。

一旦发生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骨质快速丢失,如何制定有效的以体育运动为主的康复训练计划仍缺乏研究,这应是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二)骨的运动损伤及防治

1.骨折的断裂形式及载荷方式

如果作用于骨骼上的载荷超过骨所能承受的强度极限,就会引起的骨折。

拉伸载荷引起的骨折常见于跟骨。

第5跖骨基底靠近腓骨短肌附着处的骨折以及跟腱靠近附着处的跟骨骨折都是由于拉力产生的骨折。

压缩载荷引起的骨折常见于椎体。

有时由于肌肉异常强烈的收缩,也可产生关节内压缩型骨折。

纯弯曲载荷造成的骨折不多见,常见的是侧力弯曲载荷,如三点弯曲。

从侧面和后面对小腿腓骨击打极易造成这种骨折。

因此,足球比赛规则严禁从侧面和后面铲击小腿。

剪切载荷引起的骨折常见于跟骨、股骨髁与胫骨平台的剪切破坏,变形后产生相对位置变动。

纯扭转载荷引起的骨折比较少见,它多半是和其它的载荷形式组合在一起而引起的。

实际情况下的骨折绝大部分是由复合载荷引起的。

(三)常见运动性骨损伤生物力学分析

疲劳骨折是一种在运动中常见的低应力性骨折。

当骨受低重复载荷作用时,常可观察到疲劳细微骨折。

疲劳骨折的产生不仅与载荷的大小和循环次数有关,而且还与载荷的频率有关。

因为骨具有一定的修复重建功能(功能适应性),所以只有当疲劳断裂过程超过骨重建过程时疲劳骨折才会发生。

肌肉疲劳可以看作是下肢疲劳的一个原因。

一般,持续性的运动/活动先是引起肌肉疲劳。

当肌肉疲劳后,肌肉收缩力降低,从而改变了骨的应力分布,使高载荷出现,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可导致疲劳骨折。

骨折既可能可出现在受拉侧,也可能出现在受压侧,或者两侧都出现。

拉力侧骨折产生横向裂缝,且很快扩展为完全骨折;

压力侧骨折发生比较缓慢,骨重建过程不太容易被疲劳过程超过,而且可能不扩展为完全骨折。

第二节关节生物力学

关节的基本功能是传递人体运动的力和保证身体各部分间的灵活运动。

明确力在各种关节中的传递方式以及关节的运动特点是关节生物力学的主要目标。

一、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

(一)关节的润滑机制

关节主要由关节面及关节软骨、关节囊和关节腔构成,关节腔中充满了起润滑作用的关节液。

关节的润滑机制主要与关节软骨和关节液有关。

1.关节的摩擦系数

关节的摩擦系数采用重力摆法进行测定。

与工程上的人工润滑结构相比,其摩擦系数是非常小的。

这是人体关节抗摩耐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2.关节软骨的力学性能

关节软骨的主要功能是:

减小关节活动时的阻力(润滑关节),减小关节面负载时的压强(适应关节面),减轻震动(缓冲)。

关节软骨是一种多孔的粘弹性材料,其组织间隙中充满着关节液。

在受拉伸应力下间隙扩大,液体流入,压缩时液体被挤出。

软骨中没有血管,它正是靠这种应力下液体的流动来保证营养的供应。

由于软骨的应力影响着软骨内液体的含量,而液体的含量又影响着软骨的力学性能,这使得分析十分复杂。

(1)渗透性。

实验表明,在恒定的外力下,软骨变形,关节液和水分子溶质从软骨的小孔流出,由形变引起的压力梯度就是引起关节液渗出的驱动力。

随着液体的流出,小孔的孔径越压越小。

因此,关节液的流出量在受力初期大于受力末期,形变也是初期大于末期。

关节软骨依靠这样一种力学反馈机制来调节关节液的进出。

正常的关节软骨的渗透性较小(与海绵相比)。

在病理条件下关节软骨的渗透性增大,会出现关节积水、疼痛等与关节软骨力学性能变化有关的症状。

(2)粘弹性

关节软骨和关节液具有粘弹性(非线性)的特点,其力学性质与温度、压力等外部环境的关系极为密切。

粘弹性体相对于弹性体来说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①应力松弛。

当物体突然发生应变时,若应变保持一定,则相应的应力会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

这种现象称为应力松弛。

②蠕变。

当物体突然产生应力时,若应力保持一定,则相应的应变会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这种现象称为蠕变。

③滞后。

在加载载荷和卸载过程中,应力应变关系不相同,即受力和恢复的状态不同。

这种现象称为滞后。

3.时间--形变关系

关节软骨和关节液作为一种粘弹性体,对外部载荷作用的快慢十分敏感,即其形变与外力的作用速度有关。

例如,关节软骨的形变是由于液体的流出,关节软骨受到的挤压速度越快,液体流出小孔的阻力也就越大,关节液就越不容易流出;

而速度越慢,关节液越容易流出。

测量结果表明,当外力作用的时间在1/100s左右时,关节液是同时具有流动性和弹性的粘弹性体,像橡皮垫一样,缓冲关节面之间的碰撞。

当作用时间大于1/100s时,关节液像润滑液一样,使关节灵活运动。

如果外力作用的时间很短,例如达到1/1000s左右时,关节液不再表现为液体或弹性体,而是呈现出‘固体’的特点,对碰撞时的冲力不再起缓冲的作用。

打球时手指的挫伤往往就是这样造成的。

4.关节润滑机制

前面提到,人体的关节是是一个集自如的快速和慢速运动,承受高载荷和低载荷于一体的既灵活又稳固的结构。

关于关节的润滑目前尚无普遍接受的统一机制。

在一定情况下根据关节负荷或运动的需要由下列一种或多种机制起作用。

(1)界面润滑。

界面润滑是依靠吸附于关节面表面的关节液(润滑液)分子形成的界面层来作润滑。

在关节面承受小负荷,作速度较低相对运动时,起到降低剪切应力的作用。

(2)压渗润滑。

当关节在高负荷条件下快速运动时,关节软骨内的液体被挤压渗出到临近接触点/面周围的关节间隙。

此时关节面软骨表面之间的液膜由压渗出的组织液和原有的滑液组成。

液体由接触面从运动方向的前缘挤出,在接触面的后缘由渗透压把压渗出的滑液再吸收回软骨内。

这种机制能够有效地保存关节液及其位置,对抗外力。

所以也称为流体动力润滑。

(二)关节结构的力学特性

1.关节静力学

2.关节运动学

3.关节动力学

二、运动对关节力学性能的影响

(一)运动对关节组织结构性能的影响

1.适宜的体育锻炼对提高关节负载能力和减小摩擦阻力的影响

研究证明,系统的体育锻炼可以使骨关节面骨密质增厚,从而能承受更大的负荷,并增强关节的稳固性。

动物实验证明,长期运动可以使关节面软骨增厚。

这种关节面软骨的增厚被认为是由于软骨基质和细胞吸收液体的结果。

与此相应,有报道说一年的大强度的体育活动可以使关节滑液量成倍增加,有助于减少关节运动时的摩擦力。

此外,体育活动还可以使一些辅助结构如关节肌腱、韧带增粗,肌肉力量增强,在骨附着处的直径增加,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和动作力矩。

2.过当运动对关节组织结构性能的影响

以膝关节半月板(关节内软骨)撕裂为例。

(二)常见关节损伤和防治的生物力学机制—以腰脊劳损为例

脊柱对人体的运动和姿态的保持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脊柱系统的构造复杂,其主体是椎骨、椎骨关节、椎骨间的椎间盘、以及前、后纵韧带。

所以脊柱可以看作是一个多关节的联合系统。

1.不同姿势下腰段脊柱的受力特征

2.脊柱运动节段的力学特性

脊柱的功能单位是运动节段,包括两个椎体及其间的软组织。

椎体是椎骨受力的主体,主要承受压缩载荷。

椎体截面随着上部躯干的重量的逐步增加由上向下越来越大。

椎间盘为密闭性弹簧垫,由相邻椎体上下面的软骨终板、纤维环及髓核组成。

髓核为粘性透明半胶体。

椎间盘的承载能力由上向下逐渐递增。

根据各椎间盘的单位面积计算椎间盘的破坏压应力近似相同,可见人的脊椎也是一个等强度结构。

第三节肌肉生物力学

肌肉力学是生物力学里最吸引人的一个领域。

这是因为肌肉(骨骼肌)是人体运动系统的动力器官。

肌肉不但可以被动地承受载荷,而且具有自主收缩的能力,可以能动地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而作功。

在肌肉生物力学领域里,Hill(1938)的开拓性工作,建立了关于肌肉收缩的宏观唯象理论,奠定了生物力学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Huxley提出了关于肌肉收缩机制的肌丝滑移学说,从肌细胞的微细结构出发,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目前,肌肉生物力学面对的要求是,不仅要适应所有应用力学先进的理论和技术,还要不断丰富和挑战力学已存在的分支和新领域。

本节以Hill模型为基础,讨论骨骼肌的生物力学特性。

一、骨骼肌的力学特性

(一)Hill方程

本世纪30年代,Hill的经典性的工作,奠定了骨骼肌力学的基础。

他取青蛙的缝匠肌为试样,两端夹紧,保持长度为L0。

以足够高的频率和电压加电刺激,使挛缩产生张力T0。

然后将肌肉的一端松开,使其张力降为T(T<

T0),则肌肉纤维以速度v缩短。

Hill不仅测定T、v与T的关系,还测定了肌肉缩短时产生的热量,以及维持挛缩状态所需的热量。

Hill方程:

(a+T)(v+b)=b(T0+a)

Hill方程表明:

在挛缩状态下,单位时间内从化学反应获得的机械能是常量。

从力学观点来看,Hili方程描述了骨骼肌收缩时的力一速度关系。

显然,张力越大,缩短速率越小。

反之亦然。

Hill方程亦可写成如下形式:

若T=0,则v达其最大值v0:

若以T0、v0为参数,可得Hill方程的无量纲形式:

这里

(二)肌肉力学模型

自从1938年Hill提出关于骨骼肌收缩的双元素功能模型以来,数十年间有了一些变化。

这些变化大体是在双元素的基础上再加一点东西(如把串联弹性元改为粘弹性元素,再增加一些元素,改变各元素之间的组合方式等等),以期把新的实验发现概括进去。

然而,这也造成了一些混乱。

为了澄清这些混乱,冯元祯(1970年)从肌肉收缩的纤维滑移理论出发,以单一的肌纤维节为对象,重新论证,建立了三元素模型,当然,这隐含了一个假设:

所有的肌纤维节都是一样的。

模型由三个元素串、并联组成:

1.收缩元,代表可以相对滑动的肌浆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纤维丝,其张力与它们之间的横桥数目有关。

松弛状态下,张力为零;

2.串联弹性元,它表示肌浆球蛋白纤维、肌动蛋白纤维、横桥、z线以及结缔组织的固有弹性,设它是完全弹性体;

3.并联弹性元,它表示静息状态下肌肉的力学性质。

如何确定各个元素的特性呢?

并联弹性元的应力一应变关系可由静息肌肉的本构方程给出。

关键是怎样确定收缩元与串联弹性元的性质。

肌动蛋白和肌浆球蛋白纤维的几何变化可用图3-17来表示,M是肌浆蛋白纤维长度,C是肌动蛋白纤维长度,△是二者搭接部分的长度,H、I分别表示H带和I带的宽度,L是肌纤维节总长度,L0为静息状态下肌纤维节的长度,η则为串联弹性元的伸长量,则:

△=M一H=2C一I

无弹性变形时:

L=M十I=M+2C一△

若有弹性变形,则:

L=M+I+η=M+2C一△十η

将上式对时间微分得:

并联弹性元的应力为:

τ(p)=P(L)

串联弹性元的应力为:

τ(s)=S(η,△)

若设:

那么肌纤维节总应力为:

其中串联弹性元的特性可由快速释放实验和等长—等张过渡实验确定。

按上述三元素模型,存在有两个张力,P(L)和S(η,Δ);

三个速度dL/dt,dη/dt,dΔ/dt;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当我们说收缩元特性可用Hill方程规定时,指的是哪个张力?

哪种速度?

Hill的原始实验中,P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故很自然,Hill方程中的张力应为S(η,△)。

在肌纤维长度突变后的过渡过程中,dL/dt=0,S是随时间变化的。

因而Hill方程中v不是dL/dt,只能是dη/dt和dΔ/dt之一。

而在此过渡过程中,dη/dt和dΔ/dt大小相等,只是符号相反。

可以取v=dΔ/dt。

这样,收缩元的特性由下述方程确定:

Hill模型一直主导着肌肉力学的研究。

人们不断做改进,以概括更多的新的实验结果。

例如,将串联、并联弹性元素改为粘弹性元素;

在描述收缩元的Hill方程中引进时间因素等等。

这样所得的本构方程逐渐变得很复杂,也逐渐显出Hill的三元素模型的根本弱点:

各元素间力和应变的分配是任意的,通过实验确定的各元素的性质依赖于所取的模型,即依赖于一些相当任意的假设。

因而,实验所得参数不是肌肉的固有性质,仅仅是肌肉性质在某种模型中的反映,而这种模型,并不是唯一确定的。

然而,尽管如此,几十年来的实践表明,对于骨骼肌的性质来说,Hill方程和Hill模型仍然是一种良好的近似。

而且,到目前为止,这也是唯一可操作的模型。

从实际应用的需要来看,对于骨骼肌来说,当务之急不在于新的、更完善的理论的探索和更完备的本构关系的寻求,而在于肌肉(肌群)力的在体无创监测方法的研究,这无论对于骨和关节的受力分析、骨折的治疗的方法选择和参数优化,以及运动生物力学等都有重大的实用意义。

在这方面,Hill模型理论有可能发挥它的独特的作用。

二、运动对肌肉力学性能的影响

肌肉力量训练是广泛采用的改变肌肉力学性能的方法。

人体内的肌肉是均衡配布的。

例如环节的运动有主动肌就有对抗肌,有前群肌就有后群肌,有内收肌就有外展肌。

由于肌肉力量的这种相互制衡性,对特定的运动动作往往表现出力量不足。

力量训练可由增大主动肌力和减小对抗肌力两种途径进行。

训练方式主要为抗阻力练习。

训练的结果是肌肉体积的明显增大。

一般认为,肌肉体积增大是肌纤维增粗的结果。

对肌肉性能的生物力学评价的常用指标有肌肉功率、肌力变化梯度和肌力矩等。

(一)肌肉功率

研究表明,影响肌肉功率的因素有性别、运动项目等。

1.性别差异

2.项目差异

(二)肌肉力量变化梯度

1.肌力变化梯度概念

在很多体育运动中往往要求运动员在极短时间内发挥出最大力,一般称爆发用力。

这种极短时间内肌力的变化可以用力的梯度加以度量。

其数学表达式是力对时间的一阶导数dF/dt。

在量值上表征力的梯度,常用下列两个指标中的一个表示:

第一达到

最大力所需的时间(

),称为力的时间梯度。

这种叫法简单方便,但不够精确。

第二,力的最大值与所需时间的比值

/

,这个指标叫力的速度梯度。

达到最大力值所需的时间(

)约为300-400ms。

在许多运动中力的发挥时间要比此时间短得多。

例如,优秀短跑运动员蹬地持续时间少于100ms,跳远蹬地时间少于180ms,跳高少于250ms,掷标枪的最后用力约为巧150ms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往往来不及发挥出最大力,因此运动员用力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力的梯度。

2.肌肉快速收缩测试

(1)半蹲跳(Squatjumptest,SJ)。

测试下肢伸肌群在预先拉长且处于等长收缩状态下突然启动收缩的能力。

基本方法为受试者双手叉腰(排除上肢对结果的影响)半蹲,尽最大努力澄伸跳起。

要求不能出现起动瞬间身体重心先小幅下移再向上的情况。

半蹲跳的应用:

从静止状态快速启动的项目,如短跑,跨栏,游泳,自行车。

起动能力与运动水平直接相关。

起动能力:

反应时间+起动力量,即将‘快速反应‘变为’快速行动。

关于起动力量,有建议取起动瞬间30ms达到的力值作为肌肉的起动力量。

当负荷足够大而使肌肉处于等长收缩状态时,肌肉收缩力在100ms约达最大力值的60%,达到最大力值的时间要长得多。

因此,究竟以多长的时间的力值作为起动力值,需要根据项目的研究特点加以确定。

(2)下蹲跳(Countermovementjump,CMJ)。

测试下肢伸肌群从离心收缩快速转为向心收缩的能力。

基本方法为受试者双手叉腰(排除上肢对结果的影响)从直立或小幅微蹲开始,快速下蹲至某一位置立即向上起跳。

下蹲跳的应用:

肌肉弹性能储备与利用。

肌肉弹性能是在肌肉向心收缩前由于外力作用而先产生离心收缩,肌纤维在离心收缩过程中受牵张而储备了一定的弹性能,并在向心收缩过程中释放出来。

例如跑、跳、投等运动项目。

(三)等速肌力矩

等速或等动运动(Isokinetictraining),是利用专门设备,根据运动过程的肌力大小变化,相应调节外加阻力,使整个关节运动依预先设定速度运动。

等速运动与等长、等张运动相比,显著特点是运动速度相对稳定,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阻力与作用的肌力成正比,即肌肉在运动全过程中的任何一点都能产生最大的力量。

等速运动的应用体现在肌力矩的测评和肌力训练两个方面。

1.肌肉力量测评

等速运动测试可以提供不同运动速度、不同关节活动范围条件下给定关节周围拮抗肌群的肌肉峰力矩、爆发力、耐力、功率等数据。

研究表明,膝关节屈/伸比值一般在慢速测试时(60°

/sec)为60~69%,中速测试(180°

/sec)时为70~79%,快速测试时(300°

/sec)为80~95%[6]。

有人认为,屈/伸比值是膝关节稳定的一个重要指标,该值偏高或偏低在运动中易使弱肌损伤,并导致膝关节内部结构的损伤;

通过相应训练,可使该值趋向正常,从而预防损伤的发生,提高运动能力。

同时,正常情况下双下肢同名肌力矩相差值一般在10-15%以内,并且在不同测试速度下变化不大。

如果该值超过20%,弱侧就容易受伤。

2.肌肉力量训练

采用不同的等速肌力训练方法,如,多重速度训练:

在不同的预设速度下进行等速肌力训练,以建立不同的肌力,满足运动或日常生活中不同速度的动作需求;

耐力训练:

采用低限运动量的方式,提高肌肉耐力;

限弧训练:

利用限定关节运动角度的方式,避开疼痛的部位或加强某一特定角度范围的肌力训练。

有报道指出,利用等速运动对运动员伤后出现的肌力减退予以等速训练,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运动员伤后重返赛场时,患侧肌肉的力矩值如达到健侧的85%~90%以上,发生再损伤的机会将相应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