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概要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61684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柳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概要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柳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概要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柳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概要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柳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概要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柳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概要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柳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概要Word下载.docx

《柳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概要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柳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概要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柳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概要Word下载.docx

州249.0522.5  “十五”期工业发展创历史最好成绩。

2005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839.5亿元,同比增长27%,提前2年完成“再造一个工业柳州”800亿元的基本目标。

据统计,“十五”期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787.2亿元,是“九五”期的1.9倍,年平均增长20.8%,比“九五”期年平均4.5%的增长速度高16个百分点;

十五期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193亿元,是九五期的2.9倍,年均增长速度达21.8%,比九五期高19.7个百分点。

  工业技改和技术创新成为支持工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十五”期工业技术改造共完成投资141亿元,是“九五”期的3倍。

其中,2005年完成技改投资50亿元,比2004年增长45.7%;

2005年全市累计完成新产品产值170亿元,与2004年基本持平,新产品产值率为24.07%。

  工业对我市经济的主导作用更为强化。

“十五”期,三次产业增长的特点呈现第一产业平稳增长,第二产业高速增长,第三产业快速增长。

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0年的16.16:

44.18:

39.66变化为2005年的12.01:

52.74:

35.25。

工业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日益强化。

2005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7.9%,为“九五”期以来的最高。

“十五”期,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达21.8%,高于GDP年均增幅4.2个百分点(以现价计算)。

  工业对我市财政的贡献逐年增长。

“十五”期,随着我市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企业效益不断提高,一批重点骨干工业企业成为纳税大户,工业成为我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对市财政的贡献逐年增长。

预计2005年工业实现税金45亿元,比2000年增长104.55%,实现利润总额34.5亿元,比2000年增长251.05%,工业对市财政贡献率达到70.68%。

  2、重化工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十五”期,柳州市的重工业快速增长,总量规模迅速扩张。

“十五”期前四年,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198.7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483.07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24.87%,高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均增长速度4.6个百分点。

所完成的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74.34%上升到2004年的85.13%。

2004年,柳州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占广西规模以上重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达38.74%,成为推动广西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力量。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十五”期,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仍然是我是工业经济的主要力量。

“十五”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以年均20.4%的速度增长,2005年,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84.6亿元,比2000年增长155.27%,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1.5%。

  4、县区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十五期间,我市县区工业整体运行态势良好,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制糖、汽配、机械、化肥、造纸、农产品加工等县区工业蓬勃发展。

2005年六县四区规模以上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约135.3亿元,比2000年增长115.03%,年平均增长16.55%。

  

(二)三大支柱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汽车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1、三大支柱产业增长速度加快,对工业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

  2005年三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84.3亿元,同比增长17.76%,比2000年增长308.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73.5%,比2000年高28个百分点。

其中汽车产业完成工业产值228.93亿元,同比增长5.74%;

冶金产业完成工业产值189.08亿元,同比增长40.33%;

机械产业完成工业产值66.29亿元,同比增长10.44%。

十五期间三大支柱产业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136.6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8.8%。

  2、汽车产业集群已具雏形,机械、冶金产业集群有待培育。

  柳州市现有汽车整车厂三家,分别为上汽通用五菱股份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与一汽柳州特种汽车厂。

目前,这三家整车厂带动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13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6家,亿元以上产值企业11家,从业人员近3.63万人。

2005年汽车产量达38.98万辆,同比增长26.8%。

按照市场占有率排位,当前微型汽车综合排位排在四大微型汽车生产基地的第二位,中重型载货车综合排位排第三位。

在全国几个超过10万辆产能的城市中,柳州汽车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4位。

已经形成了发动机、前后桥、减震器等重要零部件的批量生产能力,零部件生产企业与整车厂已初步形成分工协作的配套体系,总体上初步形成了以整车企业带动零配件业发展的汽车产业集群雏形。

2005年全市汽车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8.93亿元,同比增长5.74%,比2000年增长232.9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

初步预计“十五”期年平均增长27.19%。

汽车产销量逾38.98万辆,同比增长25.6%,比2000年增加25.5万辆,增长194.7%。

2005年,上汽通用五菱全年产值达到115亿元。

  机械制造业与冶金业虽然有龙头企业柳工和柳钢的带动,但是两个产业的产业链延伸不长,尚未形成集群的雏形。

统计数据显示:

2005年,机械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为66.2亿元,企业数量为65家。

而冶金业的工业总产值为189.08

亿元,企业数量为34家。

与汽车产业相比较,在产值总量,企业数量与规模上都相差较远。

在冶炼业中,柳钢集团的产量虽达到了450多万吨,销售收入超个150亿元,但由于其产业链延伸不长及相关产业发展不足,或者互相间没有形成相互协作与相互联系的上下游的生产关系,因此,也难以形成产业集群。

机械制造业也是同样的现状。

  (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增长速度平稳,利润提升迅速。

  2005年,化工、制糖、建材、造纸、日用化工五大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实施技改项目、先进实用技术等方式进一步发展壮大,继续保持平稳的增长速度,利润提升显著。

据统计,在127户监测企业中,五大优势产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65.45亿元,同比增长8.33%;

完成工业增加值23.15亿元,同比增长25.47%;

实现利润8.4亿元,同比增长46.34%,占全市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24.35%,对全市经济的贡献进一步加大。

(见表3)表3 2005年五大传统优势产业主要指标 单位:

亿元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利润总额同比增长%化工31.6630.29.1665.72.1927.9制糖18.370.78.827.75.6888.7建材5.3-7.11.6313.30.4162.8造纸5.23-5.851.42-2.130.003571.54日化4.8923.62.14-27.80.12-83.6合计65.458.3323.1525.478.446.34  注:

以上行业数据为127户监测企业数据统计所得  (四)园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逐渐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到2005,柳州市已建成和在建中的开发区、工业园区(以下统称园区)共16个,其中,省级园区3个,分别为高新区、阳和工业新区、鹿寨县城南综合经济开发区、其他13个为县级园区。

全市各园区经过各自的建设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全市园区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并取得一定的成绩。

2005年,高新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00.27亿元,同比增长19.1%,工业总产值93.22亿元,较上年增长17.9%;

工业增加值20亿元,较上年增长15%;

出口创汇1.15万美元,较上年增长26.3%;

阳和工业新区建设步伐加快,2005年实现GDP4.06亿元,比2004年增长30%,完成工业产值5亿元,同比增长96%,与自治区园区经济增速相比高70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1.25亿元,同比增长90%,实现财政收入5164万元,同比增长21.7%;

而在六县当中,柳江县的园区发展相对迅速,规划科学,基础

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相继有塘头工业区、基隆综合区等6个工业园区规划建设。

此外,鹿寨与柳城两县的园区规划与发展也取得较快的发展,并形成一定的规模。

  2、入园企业数量逐渐增多,且相对集中。

全市16个开发区、园区入园企业总数为687个,平均每个园区42.9个。

入园企业主要集中在高新区、阳和工业新区、塘头工业区、新兴工业基地、雒容镇工业园,总量为556个,占总企业数的80.5%,其中以高新区居多,达358个。

  3、园区主导产业与柳州市三大支柱产业结合联系日趋密切。

柳州市16个开发区、园区产业定位主要依托柳州市现有的支柱及优势产业,以汽车及零配件、机械、冶金及化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为主。

其中以汽车及零部件为主导产业的园区7个,以机械为主导产业的园区6个,以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园区3个,而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2个,其他主导产业包括:

建材、生物制药、制糖、造纸、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等。

柳州市的园区主导产业大多是柳州市的支柱及优势产业的延伸。

  (五)从全国排名看柳州市发展情况。

  近年来柳州市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从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研究的报告中全国200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排名看,我区的城市中柳州居第67名,在广西排第2名,仅次于南宁,但从全国来看,形势并不容乐观。

(见表4)表4 2005年中国部分城市综合竞争力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综合GDP增长排名综合收入水平排名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综合GDP增长排名综合收入水平排名上海0.836910.739450.71032南宁0.2276550.2779810.266534广州0.539530.8055620.59353柳州0.2036670.3469560.207949深圳0.737521111北海0.1724890.22981030.152983大连0.3860140.6545110.311122桂林0.1674920.13291610.199653苏州0.455870.65459100.366913梧州0.15571060.18141290.1264106昆明0.2696420.27468860.277329防城港0.11571600.08521910.1027134厦门0.437990.6127160.44848贵港0.08832000.12531710.0850157漳州0.1891710.20371140.2094548泉州0.2794400.3369620.278228  注:

 数据来源:

《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从200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全国284个城市的GDP及人均GDP的排位情况来看,

我区的南宁市GDP排53位、人均GDP排79位;

桂林市GDP排107位、人均GDP排89位;

柳州市GDP排74位、人均GDP排67位。

柳州市GDP在全区仅次于南宁排第2位,而人均GDP却高于南宁排在全区首位。

这充分体现了柳州市作为老的重工业城市的特点。

此次统计中柳州市是按照旧的行政区划(一市二县)来统计的,如果按照新的行政区划(一市六县)来统计,柳州市人均GDP在全国的排位将会有所下降。

(见表5)表5 2003年中国部分城市GDP及人均GDP排位表城市GDP(亿元)GDP排名人均GDP(元)人均GDP排名深圳2895.414191837.941大庆1062.611590051.692克拉玛依216.277770676.473东营549.693269757.614东莞947.972059635.765珠海473.273857701.786广州3187.65354187.777厦门759.692553589.878宁波1025.031749539.909玉溪194.068249328.9310……………柳州219.227422861.6167南宁303.635320829.3979桂林137.5810719377.4689  注:

《200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从2005年广西课题组对广西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的初步研究看,其中南宁表现出了很强的综合竞争力,并对其他的各个城市保持了明显的优势,这完全符合其作为全区政治、文化、经济和金融中心的形象,而桂林和柳州虽与南宁有不小的差距,但其城市综合竞争力依然远远领先于其他的城市,且两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表现基本接近,桂林略有胜出,表明广西的中心城市体系发展将会在较长时期内处于“一主二从”、或是“一主二副”的局面,因此,要提升广西城市体系的整体实力,首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好上述三座城市的发展问题,即这三座城市应当在广西的发展中充当驱动力,南宁、桂林和柳州要做好各自“班长”和“副班长”的角色。

(见表6)表6 广西城市综合竞争力综合评价结果城市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防城港钦州贵港玉林综合实力1.33370.89040.9466-0.2841-0.0203-0.9031-0.8014-0.9464-0.2153排序132648795  注:

《广西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研究报告》  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经济发展的总体质量不高,整

体实力不强。

  

(一)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差距明显。

  从横向比较来看,我市汽车制造等14个优势行业,2005年1至11月行业产值利税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只有6个,即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高出0.15%;

医药制造业,高出4.84%;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高出2.61%;

农副食品加工业,高出33.17%;

制糖业,高出31.5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高出0.48%。

而高于全国最好地区的只有2个,即农副食品加工业,高出22.85%;

制糖业,高出19.05%。

其余的烟草制品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的产值利税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全国最好地区水平。

(见表7)说明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粗放多、集约少,工业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

表7 柳州市各行业产值利税率与全国、全区及全国最好地区比较行业产值利税率%柳州与各地区比较柳州全国全区全国最好地区全国全区最好地区地区值烟草制品业57.0666.8755.82上海市91.55-9.811.24-34.49纺织业5.675.784.73山东省8.64-0.110.94-2.97造纸及纸制品业5.037.953.31北京市14.85-2.921.72-9.8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9.659.507.34青海省32.910.152.31-23.26医药制造业18.2213.3815.36西藏区35.484.842.86-17.2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8.348.497.26西藏区17.74-0.151.08-9.4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488.878.10上海市19.982.613.38-8.50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6.938.4816.00贵州省19.15-1.55-9.07-12.22农副食品加工业37.934.7615.08广西区15.0833.1722.8522.85制糖50.1618.5931.11海南省37.8631.5719.0512.30通用设备制造业8.408.458.20宁夏区11.4-0.050.20-3.00专用设备制造业7.387.525.89天津市12.83-0.141.49-5.4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8.768.288.63宁夏区16.940.480.13-8.18汽车制造9.019.468.90上海市16.53-0.450.11-7.52  注:

1、本表中产值利税率为2005年1月至11月的累计数。

    2、数据来源:

国研网、柳州市相关统计报表。

  

(二)名牌产品数量少,未能形成城市品牌经济效应。

  纵观发达

的工业城市,无一不是以品牌产品、品牌产业立市的。

青岛市以青啤、双星、奥珂玛、海尔、海信五朵金花形成了城市品牌经济效应;

佛山市拥有美的、格兰士、科龙等6个中国驰名商标,万和热水器等18个中国名牌产品,也形成了城市品牌经济效应;

而柳州虽有网山白糖、两面针牙膏、柳工装载机和金海牌锡锭等名牌产品,但产品产业链短,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无法形成城市品牌经济效应。

  (三)全市单位产出能耗高,持续发展遭遇能源瓶颈。

  2004年广西每亿元工业总产值消耗的能源为0.96万吨标准煤,2003年,我国每亿元工业总产值消耗的能源为0.84万吨标准煤,而柳州市2005年1~11月份每亿元工业总产值消耗的能源为1.05万吨标准煤。

从单位GDP能耗来看,2003与2004年,广西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消费标准煤分别是1.25与1.3吨,而柳州的单位产能耗量要明显高出全国全区水平。

  (四)汽车、冶金与机械三大支柱产业总量大而产业链延伸不够  1、传统产业、重工业的产业总量在经济总量中比重过大,而轻工业、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比重过低,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

  柳州市汽车、机械与冶金三大支柱产业占有绝对的比重,对柳州工业经济起到支撑作用。

2005年,柳州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86.6亿元,而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完成的工业总产值就占了70%。

  高新区发展13年,阳和区建设3年,两区合计,2005年预计工业总产值达100亿元,仅为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八分之一。

2005年1~11月,柳州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与自治区相比低6个百分点。

  重工业与轻工产业比重差距较大,且重工业对轻工业的发展辐射带动力不强。

2000~2003年重工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分别为75.1%、77.2%、78.9%、82.2%。

其中2003年,全市重工业产值为337.6亿元,而轻工业产值为69.3亿元,相差四倍多。

  2、支柱产业配套产业发展不平衡,制约各自产业链的延伸  在汽车、机械与冶金三大支柱产业中,汽车产业中的微型车的生产,已逐步形成柳州市第一个产业集群,有了很大的集聚效应。

但是,如何提高产业链中配套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而且中重型卡车零部件在柳的配套额较低,显示中重型卡车在柳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形不成气候。

在冶金与机械两个支柱产业中,其产业配套相对不够完善,产业链短,产业前后关联度不够,这就影响了冶金与机械两大支柱产业的进一步壮大。

  2005年柳工销售额为40亿元人民币,零部件的对外采购额就达到20亿,占销售额的50%。

柴油机、轮胎等大宗零部件全部在外地采购,采购额占销售额的20%以上,而在柳州本地采购的都是结构件、铸件等低端、低价值产品,仅占销售额的15%左右。

最有可能本地配套的齿轮件、液压泵阀等零部件由于本地中小企业投入少、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批量化生产能力低、产品质量差等问题而无法在本地配套,制约了本地产业链的延伸。

  华锡虽然是柳州有色冶金工业的龙头企业,但其产品单一、缺少深加工产品、产品副加值低,而且该公司的新材料主导产品铟靶材达不到国内、国际市场高端产品的技术要求,无法形成以其为原材料的下游产业;

而柳州钢铁业目前在薄板生产上仍为空白,工业用钢生产很少,华锡集团的锡、锌、铅等产品不能在镀膜及合金材料等钢铁产品上进行产业链延伸。

  柳钢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柳州市运输业、物流配送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发展,但由于其产品品种少,主要为螺纹钢、热轧中板等较低端产品,缺少汽车用冷轧薄板、镀锌板、工业用材等产品,目前仍无法为柳州市汽车制造等工业进行配套,产业链没有得到有效地延伸。

  3、受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三大支柱产业发展后劲受限  由于受到铁矿、煤矿、电力及环境压力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后劲受到许多限制。

尤其是冶金产业的钢铁企业,更加需要考虑全市环境承受力的影响,否则将会以破坏生态环境的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这与科学发展观不相符。

  4、支柱产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三大支柱产业的几个龙头企业,其自主创新能力很强,但产业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生产设备、工艺与技术都比较落后,由受资金的限制,难以进行技改投入与产品的研发,在产品配套与生产配套上都难以适应龙头企业的发展。

造成龙头企业带动不起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难以跟上龙头企业的两难局面。

  (五)制糖、造纸、化工、日用及建材五大传统优势产业“优而不群”  1、制糖与造纸产业深加工能力薄弱,链条经济不明显  制糖与造纸两大产业基本上属于原始产品生产,产业链较短,虽然其后续加工环节还很多,而且后续产品的附加值更大,但由于缺乏综合利用与循环利用的技术支持,无法形成深加工产品与精加工产品,导致链条经济不明显。

  2、化工产业技术落后,节能环保能力不强  化工产业存在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与材料等已经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生产技术与设备的落后,造成空气与水土等环境污染的状况难以改观,因此,推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与减少污染就行了化工产业发展根本出路。

  3、五大优势产业集聚能力弱  五大优势产业的主要优势是总量大,龙头企业强,而整个产业的集聚能力不强。

如制糖业,有凤糖生化作为其龙头企业,但除此之外,没有较强的相关企业来配套,制糖产业的后续产业如造纸、肥料、酒精等相应的产品可以通过产业深化来实现。

  (六)园区经济总体活力不足  1、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据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