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新闻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60621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章新闻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十二章新闻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十二章新闻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十二章新闻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十二章新闻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新闻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

《第十二章新闻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新闻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二章新闻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

在复合型标题中,正题的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的位置。

正题通常为一行,在有些情况下需要同时在正题上表达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等重要的判断、意思和事实,,或是一行题太长需要排成两行时,允许出现多行题。

但在通常情况下,正题一般不超过两行,因为行数过多会影响中心的突出。

可虚可实,但是在单独成题时,应为实题,或虚实结合,这是消息和评论等其他文体标题的一个区别。

(1)既无引题,又无附体的单行正题

(2)并列双行正题

(3)两行和多行标题中的正题

2 引题,有称肩题、眉题、上副题,它与正题搭配,为正题服务,是从属于正题的“先行官”。

它或者交待背景和原因,或者用以说明正题的意义和内容,或者以鼓励、揭示、含蓄、抒情、讽刺等手法,来加强正题的气氛和力量。

引题文字少于扶梯,字号小于正题。

(1)辅助正题揭示新闻事实的含义

(2)用于说明原因、揭示意义,对正题起着“事出有因”的作用

(3)旨在交待背景、辅助正题点明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条件,便于读者理解新闻失实的内容

    3 副题,又称辅题,子题,下副题,于正题搭配,为正题服务,用于补充正题之不足,它放在主题的后面,常用来补充交待新闻的次重要事实,说明正题的根据,北京,来源或结果,起注释、补充、深化、引证、完善正题的作用,内容较多,较为具体,文字一般长于引题和正题,字号小于正题,字号最小。

(1)起补充说明作用

(2)起说明引证作用

(3)起注释作用

4提要题

又称提示题或纲要题,它提纲挈领地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做法、经验和问题,向读者作概括扼要的介绍。

提要题一般用在内容较长、较为重要的消息中,起内容提要的作用。

它的位置是在消息的正文前面,有时放在总标题上方,有时放在题后正文前加以突出,看似副题或“编者按”的作用,以有利于读者了解消息的梗概和要点。

5插题

有称小标题、分题,是分别穿插于文中的小标题。

它概括和提示某一段落的内容,或突出新闻事实进程的阶段性,或强调某种思想、观点、措施和问题。

一般来说,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报告文学等使用插题比消息多。

(三)制作标题的基本要求

1准确

《再就业优惠政策何以“望梅止渴”》是说政府尽管出台了再就业优惠政策,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政策的执行大打折扣。

这则标题中的“望梅止渴”一词就是误用。

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解释,望梅止渴是“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

而新闻事实是政府已经出台了再就业优惠政策,怎么还是“空想”呢。

2鲜明

3简洁

新闻标题不是提要,谨防导语化。

简约是报纸标题的特殊要求。

如果说导语是新闻的提炼,那标题其实就是导语的高度概括。

4生动

利用一些修辞方式:

比喻:

《踢了十三年的“皮球”进了门》以踢皮球比喻一些机关扯皮推诿的作风,用球进门比喻这种坏作风得到了克服和纠正。

排比:

反复:

化肥,化肥,你在哪里?

农民:

空等几天无半两

贩子:

运了一车又一车

干部:

送了一包又一包

对比:

狗咬人——没事人咬狗——罚款

昔日:

农民掏钱干部去考察

如今:

政府出资农民去考察

谐音:

羊倌的儿子留了“洋”

有“礼”走遍天下

支农要先知农

回文(顶针):

人才开创事业事业造就人才

双关:

有欺诈怎“安然”

衬托:

“甜蜜的事业”为何如此辛酸(正)

请听浙江蜂农的呼声

成语、俗语、名句在标题中的运用,注意成语、俗语、诗词名句的普遍性、通俗性,让人一看就懂,注意精当分寸

练习:

满载乘客的37路公交车行至钟楼附近时,有乘客称丢了1000多元钱,司机赶紧停车。

为尽早“脱身”,部分乘客无奈要失主对自己搜身,以表明清白;

当着民警的面,八九十人被逐一“搜身”;

两个小时的“搜查”失物仍未找到,失主留给大家的只是一句道歉

事件经过

26日下午,西安市。

一辆由城北客运站开往幸福南路的37路公交车上挤了八九十名乘客。

尽管如此,还是不断有乘客想投币上车。

司机刘师傅只好让部分人前门投币后门上车。

4时许,车驶过钟楼站,拥挤的车厢里突然有了“情况”,一女乘客从车厢后面挤到前面告诉司机,她的钱包丢了,里面有1000多元现金。

“我敢肯定,贼一定还在车上。

”看女乘客说得如此肯定,刘师傅忙让她打110报警。

为不影响交通,刘师傅将车停在端履门站前方的路边。

这时,一位老奶奶说自己有急事要下车,问司机可不可以让失主先搜自己,如果身上没对方的失物就放自己先走。

刘师傅表示,他没权力让任何人搜身,最好等民警来处理,并督促丢钱女士再次拨打110。

  过了大约五六分钟,来了辆警车,两名民警由公交车后门上车查看,要失主指出可疑人进行调查,可丢钱的女士拿不出证据,只认为站她旁边的聋哑人嫌疑重大。

这时,女失主已打电话叫来了五六个小伙子,和她一起守候在后门口,不少乘客表示自己有事,想下车离开,几个老人主动提出可以让失主搜包,于是失主站在后门口对下车的乘客搜身。

被怀疑的聋哑人也被搜了身,但并未发现失物,聋哑人被放行。

其他乘客为尽快脱身,也来“甘愿”被搜身。

“搜身活动”开始不久,处警民警也曾对失主说,“搜身行为是违法的。

”但车上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乘客被搜身后离开,整个“搜身活动”在繁华的东大街上持续两个小时……

晚6时许,车上只剩下那些不愿被“搜身”的乘客。

失主又上了车,对一些没有下车的乘客进行“搜查”,依旧一无所获。

民警再次上车查看,确认没发现异常情况后,才让被耽误了两个多小时的37路车继续上路……

二消息头

报纸上刊登的消息,其开头部分往往冠以“本报讯”“×

×

社×

地×

月×

电”,就是消息头,消息头是消息的标志,正规的新闻报道不可忽视消息头的运用。

消息头的形式主要有“讯”和“电”两大类。

两者知识传递手段的不同,其性质和作用是一样的。

“讯”主要是通过邮寄或书面递交的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报社通过自身的新闻渠道获得的本消息,一般都表明本报讯,无论是记者还是通讯员为一家报社写稿,在其消息的开头,一般都冠以“本报讯”三个字,若是稿件是从外寄来的,应该表明发布新闻的时间和地点。

“电”主要是指通过电报、电传或电话的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

各家新闻通讯社传递向报社传递新闻信息时,多数采用这种形式,被称之为电头。

电头一般有播发新闻单位的名称(多数是简称)、播发新闻的地点和播发新闻的时间、播发新闻的形式这些要素构成。

消息头有以下作用:

其一,它是版权所有的一种标志。

消息前一旦表明“本报讯”,这就表示是本报独家采集的新闻,报社在使用通讯社的稿件时,必须标明电头,对于通讯社的稿件,报社无权任意增补更改,但可以删节。

经过删节,必须在消息头中标明:

“据×

电”。

其二,表明新闻来源,以利读者判断。

其三,消息头与新闻发布单位的声誉紧密联系在一起,它迫使新闻发布单位谨慎地对待每一条新闻,力求各管,翔实、新鲜、生动。

其四,消息头作为消息的基本特性之一,可以使读者与编辑很容易地一眼把消息于其他文体区别开来。

 

三 新闻导语

新闻导语,是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特有的概念,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又一重要特征。

新闻导语是消息的开头部分,它紧接在消息头的后面,一般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并不是所有的消息都要有导语,如简讯,一般就没有明显的导语,也不是所有的消息都是第一个自然段为导语,有的长消息有时是有两个以上的自然段组成的导语。

(一)导语的产生和发展

近代报刊初创时期,各种新闻体裁还没有独立出来,形成自己的一套写作规范,当时的新闻作品与一般文章很难区别。

 电报和战争促进了新闻写作上的突破。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由于电报技术不过关,经常出现电讯中断故障,迫使记者把新闻的主要事实塞进报道的开头部分,导语的雏形就诞生了。

最初的导语要交待新闻的五要素,有时还要加上H,1889年3月30日,美联社记者约翰·

唐宁发了一条长消息,六要素俱全,从它问世以后就被奉为新闻写作的一条金科玉律,这种五六要素俱全的第一代导语一直延续20世纪二三十年代。

第二代导语,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要素俱全的导语模式由于冗长笨重,压抑了记者的创造性,开始动摇,广播电视的冲击,取而代之的是“部分要素”导语的形式,强调开门见山,直接出示新闻精髓并要求导语最大限度精炼,争取用最少的W报告最新消息。

这样的导语显得简练、新颖。

从六个要素中挑出一两个重要的、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要素,突出地写入导语,其它要素则放到主体中叙述,这样避免了主体和导语在内容上的重复,突出了最主要的新闻要素。

第三代导语,突破了倒金字塔结构导语的为唯一形式的定法,出现了时间顺序导语、评论式导语、提问式导语等等。

中国报纸导语的运用,比西方晚了近半个世纪。

原因:

中国早期报纸上的消息都是一事一报,一题一条消息,很简短,没有必要加新闻导语;

近代报刊未把新闻消息传递放在首位。

五四运动以来,随着通讯、交通的发展,消息增多,新闻导语也发展了起来。

近代学者徐宝璜、邵飘萍、戈公振、白涛等介绍西方的新闻学,其中包括了新闻导语的写作方法。

对于新闻导语的称法,有“撮要”和“冒头”。

1943年,延安《解放日报》连载《新闻导语》和《新闻导语的作法》两片长文,论述新闻导语的基本要求。

1951年,毛泽东《中共中央关于纠正电报、报告、指示、决定等文字缺点的指示》。

导语被空前重视起来。

(二)新闻导语类型

1 叙述型导语 用直接叙述的方法,把新闻中最重要、最引人的事和思想,经过提炼、概括扼要地写出来。

它是导语写作中用得最多,最常见的一种,大多数消息,尤其是动态消息,大都采用这样的导语。

 叙述型导语又分为直叙式、概括式、对比式等不同形式。

直叙式导语要求把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告诉读者,适合快速报道新闻,但容易陷于平淡无奇,缺乏吸引力,注意抓住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

概述式导语又叫综合性导语,是对整篇报道的内容进行浓缩和概括,为读者提供整篇报道的梗概。

这类导语适合于那些内容复杂、过程曲折的消息。

对比式导语,就是把现在的情景和过去的情景相比较,或者把此时此地的情景和另一处情景项对比。

2描写式导语也称见闻式,目击式或细节式。

在消息中对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细节,做简洁朴素而又有特点的描写。

关键是记者要深入现场,要有现场的真情实感。

有见闻式和特写式两种。

见闻式一半用于记叙、描述比较大的场面;

特写式导语则抓住人物表情或一些事情的局部细加描绘。

3评论式导语在消息的开头就对事物发表评论,使消息事实的意义更加明确,或者把事物的结论写在开头,一下子就揭示出事物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自制飞机成功,这是我国航空制造工业的光辉的开端。

4提问式导语又称设问式或问答式,在消息的开头,提出读者所关心的问题加以解答。

导语的提问一般是自问自答,但答问的方式可以灵活,既可以在导语中回答,也可只设问,在主体中再回答。

注意:

不要无疑而问,设问不是考读者,目的在于吸引读者,一般要立即用事实来解答。

5谈话式导语:

也称“你”导语,这是一种在导语中直接称呼读者为“你”的写作技巧。

6引语式导语,即引用一两句新闻人物重要的讲话或精当的俗语、诗歌,借以概括地表达出新闻事实或揭示主题。

引语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闻主题;

所引用的话必须精彩、生动;

必须忠于原意;

不要过长;

一般把最精彩的引语放在导语的开头部分,然后再交待说此话的人物的身份。

7对比式导语利用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具有可比性的事物,进行两相对比,必须是相差悬殊的两个极端。

8感叹式导语:

“压岁钱,17万!

郑州市纬五路第一小学的老师们被着一庞大的数字惊得目瞪口呆。

(三)导语写作基本要求

1 导语中必须突出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突出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要素

在一则结构较完整的新闻作品中,新闻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及如何,常称"

5W1H"

)应该齐全、明确,但在不同的新闻事件中,每一个新闻要素的地位、意义和价值是各不相同的。

比如,在此事件中"

何地"

要素可能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是决定性的要素,而在彼事件中,则可能仅占附属地位,是非常次要的要素。

这就需要在设计导语时,对六个新闻要素作一番审慎衡量,准确判断每个要素的价值和地位,以便导语能突出真正令读者关心的重要事实。

导语需要突出新闻价值最大的要素。

而其价值是随新闻的内容和背景的变化而转移的。

比如。

一场大水淹没了一万亩土地,并使100人伤亡。

记者在报道这条新闻时,必须在导语中突出伤亡人数(即"

何人要素"

),而不是突出淹没的土地。

因为人的价值比物的价值大得多。

报道失窃的新闻,一般是强调什么东西被盗。

但是,不同的情况下,应该注意区分、比较和辨别,强调突出不同的要素。

如果盗窍案在白天发生,光天化日之下,案犯胆大包天,令人震惊,新闻导语中应强调"

何时要素"

如果盗窃者本人就是执法人员,其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

人要素"

应该被强调;

如果案件发生地点是政府机关或公安部门,那导语突出的将是"

何地要素"

如果窃犯偷走了东西却还留下纸条,说是为了维持最低生活而所迫,那导语应突出的是"

何因"

这个要素。

何事要素

何事要素是新闻的核心。

没有"

何事"

,就没有新闻;

何事虽然不能说可以单独构成一条完整的新闻,但其独立性比其他要素强,因而在许多场合是新闻六要素的核心。

一般来说,在新闻导语中,何事要素不单独出现,它需要与其他要素配合,相互依存,才能构成一条较完整的导语。

何时要素

何时要素在导语中,是很少能成为重点的,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有特定的意义时,才必须突出处理。

中国和西方新闻界有一点是共同遵循的,即一般不把"

何时"

置于导语的最前端。

理由是:

每天发布的几十条乃至上百条新闻,绝大多数新闻中的何时要素不是"

今天"

就是"

昨天"

何时要素虽必不可少,但无个性,不同新闻之间往往以何事、何人、何地等要素相区别。

何人要素

许多新闻涉及到人。

如果这个人为大家所熟悉,具有特别重要的显著性,或者较之发生的事更为重要,设计导语时必须以"

何人"

居先。

比如:

[例]中国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徐向前元帅今天在北京逝世,终年91岁。

[例]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认为,美国应加快撤除对中国的经济制裁,因为中美关系是世界稳定的基础之一,经济制裁中国只会对世界局势造成破坏。

上述两条消息是因为人物本身身份的显赫,决定了新闻价值,因此导语中对何人要素作了突出处理。

何地要素

和何时要素一样,何地要素虽不可缺少,但并不是最重要的。

下面这些情况,何地要素需在导语中突出处理:

(1)由何地要素引导的消息。

[例]本报讯苏东坡写赤壁赋的地方湖北省黄冈县西北江滨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遗址,真正的赤壁在武昌县西。

这是考古学家×

在他今天发表的论文中宣布的。

(2)报道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地点。

即将举行的一次会议、一场演出、一次比赛、一次展销会的地点,往往为读者所关心,导语中应首要考虑。

(3)强调新闻的接近性。

正如投石于水,水波四展,渐渐微弱一样,人们对大多数新闻的兴趣,可以说是何因要素

何因要素一般在导语中也是极少能成为重点要素的。

人们常说,新闻强调快,越快越好。

现在看来,这句话并不完整。

新的时代要求记者不仅出手要快,而且还要尽可能写得有深度。

为了抢时间,有时只在导语中突出强调"

、"

或"

等要素,无疑还是必要的。

但只要有可能,就必须注意挖掘"

要素,尤其是当原因比结果更引人注目的时候,更需要突出"

要素。

[例]本报讯只因为淘气被妈妈责骂了几句,一位5岁女孩一气之下逃出家门,至今下落不明。

有关专家指出,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已到了让人忧心的地步。

这是一则将“何因要素”前置的导语,即“何因式导语”。

当何因要素确实引人瞩目时,就应选择将何因前置的方式。

如何要素

如何要素往往是指一条新闻的发展过程或情节的展开或新闻事件中的细节。

如何要素一般放到消息的主体中展开。

但在需要特别强调时,应在导语中突出处[例]本报讯用一把小小的铁汤匙挖掘数日,并巧妙躲过警卫每天的巡视,一名罪犯终于挖穿牢墙,于昨晚越狱。

在这条导语中,何人、何时要素一笔带过,何地、为何要素一字不提,着重强调如何和何事,高度概括,突出重点。

这就是对要素审慎衡量的结果。

2要抓住事件的核心和精华,突出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导语必须与报道的主题相一致,必须在导语里揉进包含主题的东西,导语必须反映出消息的核心与精华。

3简要交待新闻来源和新闻根据

4要突出最新的内容和最新的时间概念

 新有两重含义:

报到的内容要心,要提供的新的信息;

要讲究实效和契机,要在导语中突出最新的时间概念。

  很多事情,在一定的时间限度内报道出去,便是新闻,过了这个时间限度变不成其为新闻,这个“一定的时间限度”便构成新闻报道的时间根据。

  有些新闻事件本身已存在或发生了相当一段时间,—直未被披露,也即:

它们虽然是客观存在,但只处于“事实状态”,只是“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而非“新闻”。

可为什么到了“今天”,它们能够一跃而进入“新闻状态”,成为新闻被报道出去呢?

这种从“事实状态”到“新闻状态”的突变,不应以记者个人意愿为转移,总需要有个充分的、恰当的、客观的理由。

这就是所谓的“新闻依据”或“新闻由头”。

对于突发性新闻来说,新闻的时间根据比较好找。

非事件性新闻来说,新闻的时间根据就不那么明确了。

因此,对于非事件性新闻来说,首先要注意报道的契机;

其次,在构思新闻导语时,要注意找新闻由头。

方法:

(1)由近及远法找一件最新的、时间概念明确的事作为新闻由头。

“最近点”原理

请看下面的导语:

本报讯今年我省农业生产获得全面丰收……(摘自1997年12月8日河南某报)

本报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来,广东省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摘自1998年1月14日南方某报)

上述两例导语所选择的时间要素“今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来”,都是时间段,违反了“最近点原理”。

跟踪新闻事件的发展。

(2)现场观察表现法把记者在现场观察到的材料作为带动其他材料的新闻由头

(3) 披露信息来源

本报讯记者今天从河南省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

该省今年农业生产获得全面丰收……

本报讯广东省省长×

今天说,自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来,广东省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下面的导语例子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

法新社雅加达12月9日电印度尼西亚国家安全首脑×

海军上将今天说,上个月中旬在爪哇几个城镇发生的暴力骚乱中,有8个人被打死。

(3)避旧出新法

5 要清晰、简明、生动

不要出现“万能导语”,“在什么形势鼓舞下”,“为了什么什么”,“通过学习什么,认识到什么,大家一致认为如何,大家决心怎么样”

导语中背景材料不宜过多,导语不要重复标题

要注意:

要突出主要事实,少些附属事实和琐碎细节;

一定要删去那些表面看起来很华丽,其实没有多大意思的废话;

导语中的人名和头衔之类不要太多;

写进导语里的单位名称、专用名词不能多

6要吸引和诱导读者阅读新闻的其余部分

“85秒!

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

85秒!

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

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

这是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

85秒卫冕成功》的导语。

这条导语虽然十分简短,却包含了四个信息:

1、拳王击败了挑战者;

2、比赛仅用85秒;

3、这是历史上的拳王战中用时最短的比赛;

4、此次胜利为拳王赢得1300万美金的巨款。

信息量是很大的。

而且,它把这次比赛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特色全部概括了出来。

然而,这条导语是编辑改写的。

它的原稿却不是这样:

“世界重量级拳王迈克·

泰森今晚以85秒钟的时间,击垮挑战者卡尔·

威廉斯,创造了历时最短的一场拳王卫冕战。

这条原导语循规蹈矩,无可指责,因而也平平常常。

从字数上看,它比新导语多9个字,共50个字;

从信息量上看,它少交待了1300万美元这层意思;

从抓特点上看,她抓住了85秒这个创纪录的数字,但是给人的印象不深;

从效果上看,它很难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原导语中,用了7个字来交代85秒这个事实。

而新导语中重复三次85秒,也仅有6个字。

当然,原导语还可以减少,但最多也只能减到“以85秒”,只比新的导语少3个字。

可两者所产生的效果却有很大差别。

更何况,由于用了三个“85秒”作重复,使导语中其他的句子有如诗一般的凝练,比用简单的叙述句更减少了交待、过渡性字句,整个导语的字数减少了,动感、节奏感反而加强了。

德国《地理》杂志今年七月号刊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