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社会现象的测量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51550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社会现象的测量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五章社会现象的测量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五章社会现象的测量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五章社会现象的测量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五章社会现象的测量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社会现象的测量文档格式.docx

《第五章社会现象的测量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社会现象的测量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社会现象的测量文档格式.docx

调查指标是按某一尺度规定指标的取值范围。

所谓测量就是依据测量规则,将某一尺度上的数值或符号分派到测量客体之上的过程。

测量的作用在于准确地描述事物的类型、性质、状态,并对事物之间的差异进行精确试题,以便客观反映、鉴别和比较各种社会现象。

第一节 社会测量的含义

〖基本内容〗

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对社会现象之间性质差异和数量差异的度量称为测量。

社会测量也可视为对社会现名胜进行精确的、有意识的观察,其作用在于准确地描述事物的类型、性质、状态,并对事物之间的差异进行精确度量与比较。

在自然科学和日常生活中谈测量,往往是指用仪器仪表或用某种标准尺度对具体事物进行长度、大小、重量、压力等指标的度量,而且往往能得到较为精确的测量结果。

在社会调查研究中,是从广义上讨论测量,它与自然科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测量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其不同之处。

所谓测量,是指按照某种法则给物体和事件分派一定的数字或符号。

这一定义表明,任何一种测量都包括三个不可缺少的条件(要素):

测量客体、数字或符号、分配数字或符号的法则。

反过来说,只要符合这三个条件,就是一种测量。

在社会测量中,测量的三要素各有其特定的含义。

一、测量客体

客体(物体或事件)的属性与特征是测量的主要内容。

测量首先要有测量客体,即人、事物或事件、现象等。

二、数字或符号

测量既是用数字或符号这些形式语言从理论上把握客体的过程,那么我们可以把测量中一个数字当作一种物体或事件特征的代表符号。

例如:

我们常以60或70公斤代表某一个人的体重,以1米60或1米70来代表一个人的身高,同样,我们也可用智商(例如110)来表示一个人的智力状况。

三、法则

法则即测量规则,是把数字或符号分派给调查对象的统一标准,它是一种索引或操作方法。

社会测量的两个特点:

1.与自然科学相比,对社会现象的测量其标准化和精确化程度均较低。

由于对许多现象尚缺乏统一的测量法则,因而对同一现象,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测量结果。

2.尽管社会测量也是用数字或符号来表示客体的属性和特征,但这种测量不完全是数量化的,它也可以是类别化的;

前者如是否入党、是否信仰某一宗教、是否受过处分等,后者如收入水平、教育程度、态度好坏等差异。

 

〖概念辨析〗

对于这一节,最基本的是要搞清楚测量和测量的条件这两个概念:

所谓测量,是指按照某种法则给物体和事件分派一定的数字和符号。

测量的条件(要素)包括:

〖重点难点分析〗?

?

测量的概念及测量的要素

其概念本身就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测量都包括三个不可缺少的条件(要素):

具体来讲,

1.测量客体

2.数字或符号

3.法则

所以,谈到测量就必须想到测量的三个要素。

没有这三个要素,就不可能形成测量。

第二节?

测量的尺度

测量有三项基本假定,它们是来自形式逻辑的推理规则。

这三项基本假定是:

(1)不是a=b,就是a≠b,二者不能兼得。

(2)如果a=b,b=c,则a=c。

(3)如果a>

b,b>

c,则a>

c。

也就是说,不论是何种变量,也不论是哪种测量尺度,它的量度都必须具有完备性和互斥性。

所谓完备性,就是说用这种尺度去测量某一概念时,对这一概念中所包括的各种情况都能进行测量。

所谓互斥性,就是说不同情况的这一概念,在这种尺度下也是互相排斥的不同值。

在测量性别时,测量尺度要包括性别的各种情况,即男、女两种情况,而尺度赋予男和女的值又是互相排斥的两个值,如果为1,女为2,1≠2。

了解了测量尺度的完备性和互斥性以后,我们可以来介绍测量尺度的分类。

史蒂文斯(S.S.Stevens)1951年创立了被广泛采用的测量层次的分类法,即有四种类型的尺度:

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

与这四种尺度相对应,社会研究中所要测量的变量(社会现象)可分为:

定类变量、定序变量、定距变量和定比变量。

一、定类尺度

定类尺度也称类别尺度、名义尺度。

定类尺度是测量层次中最低的一种,它实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

定类尺度只能将调查对象分类,标以各种名称,并确定其类别。

例如,性别、职业、婚姻状况、宗教、出生地、所有制等,都是按照事物的性质和类别来区分的。

有时,我们也用一定的数字和符号来代表某类事物,如用“0”代表女性,用“1”代表男性;

二、定序尺度

定序尺度也称等级尺度、顺序尺度。

定序尺度的取值可以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调查对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

例如,产品质量按一等、二等、三等的排列,在人们的心理测验或态度测验中对某一事物的满意程度,分为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等等,都是定序尺度的测量。

三、定距尺度

定距尺度也称等距尺度、区间尺度。

定距尺度不仅能将变量区分类别和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数量差别和间隔距离。

如人的智商和温度的测量等都是定距测量。

定距尺度的每一间隔是相等的,如米尺和磅秤的刻度都是等距的。

由于有了相等的量度单位,就引入了数量变化的概念,如张三的智商为130,李四的智商为110,130-110=20,于是可以说张三智商比李四高20。

因而只有在定距尺度才开始真正显示了数量方面的差异。

但是,定距尺度没有绝对的零点,因此这一测量类型所得出的数据只能作加减,而不能作乘除等运算。

四、定比尺度

定比尺度也称比例尺度、等比尺度。

定比尺度除具有上述三种尺度的全部性质之外,还具有一个共同的基准——有实际意义的零点(绝对零点),所以它所测得的数据,既能作加减运算,又能作乘除运算。

例如身高、年龄、性比例工资增长速度等都是定比尺度。

四种类型的尺度及其基本特征如表5-1所示。

表5-1?

几种测量尺度的比较

对于这一节,最主要的是要分清这四种测量尺度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地对它们进行使用。

具体方法可以按照表格,进行比较记忆。

几种测量尺度的比较

〖重点难点分析〗

?

本节的难点是完备性和互斥性的理解

在测量民族时,测量尺度要包括民族的各种情况,即汉族、壮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而尺度赋予各民族的值又是互相排斥的两个值,如果为1汉,少数民族为2,则1≠2。

第三节?

社会指标与调查指标

一、社会指标的意义

社会指标是测量社会现象特征的有力工具,它能提供一个对整个社会状况的客观描述,有助于说明社会问题、预测社会趋势。

社会指标既是对社会过程社会调查研究成果的某种概括和总结,也为系统地、科学地进行社会调查提供了一定的指南和依据。

二、“社会指标体系”简介

对社会指标体系,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因为它涉及到对“社会”这个概念的理解。

一般说来,社会包括经济在内。

但是,在实际运用和操作时,社会指标体系和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是两套互相联系而又各自独立的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体系一般包括社会生活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两大类,它基本上不包括(当然不是完全不包括)经济统计指标,它反映的是除经济以外的主要的社会现象。

联合国1979年编制的《发展中国家社会统计的改进:

概念、体系和方法》指标体系中建议采用以下几个大学项目:

(1)人口;

(2)学校和教育服务;

(3)有收益的经济活动人口;

(4)收入、分配、积累和消费;

(5)卫生、保健服务和营养;

(6)住房及其环境;

(7)家庭形成、家庭和住户;

(8)闲暇和文化;

(9)社会保险和福利服务;

(10)公共秩序和安全。

我国的国家统计局社会司在总结国内统计实践经验和参考国外社会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也于1983年编制了一套《社会统计指标体系》(讨论稿)。

1985年、1987年、1989年陆续对这一体系进行了修订。

我国的社会指标体系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社会条件、社会结构、生活质量、社会秩序。

共分为十几大类:

(1)自然环境;

(2)人口与家庭;

(3)劳动;

(4)居民收入与消费;

(5)劳动保险与社会福利;

(6)住房与生活服务;

(7)教育与培训;

(8)科学研究;

(9)卫生与环境保护;

(10)文化与体育;

(11)生活时间分配;

(12)社会秩序与安全;

(13)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参与情况。

在1983年的指标体系中,有13大类,73个中分类,1100多个指标。

其中,70%的指标可利用国家和部门现有报表资料来进行编制;

百分之十几的指标(如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可利用有关的资料加工估算;

还有百分之十几的指标则需要组织一次性调查或借助其他调查(如职工、农民家庭生活调查,人口抽样调查等)增加一些指标来搜集资料。

近年来,国家统计局、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在现有的社会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正探索建立社会发展综合指标体系,即从1000多个指标中筛选出几十个或十几个重要的指标组成体系,以便于综合分析和评价我国的社会发展状况。

这几十个指标可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建立一个综合指数,即以一个总分来衡量、比较或评价。

三、社会指标与调查指标的设计

对“社会指标”的理解和定义是不同的,有的仅指统计学意义上的数量概念,有的泛指对社会过程进行质量和数量的概括,有的则指可以被观察的一切。

我们主要从社会调查和社会测量的角度来介绍调查指标的选择与制订,因此我们把社会指标与调查指标区分开来。

社会指标可定义为现有的或现行的社会统计指标,它“是衡量、监测社会经济发展数量关系,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各要素的现状、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的手段。

它对社会生活现状具有描述、评价和预测未来的功能。

”调查指标则是指具体调查研究中所使用的,藉以衡量或指示某一抽象概念的数量指标和分类指标。

社会指标是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而制定出来的,其测量规则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它主要是用于衡量、监测宏观社会现象,而且主要是指数量指标。

而调查指标是研究人员在某项调查中选择和制定出来的,其标准化和精确化程度较低,它主要用于对具体现象的衡量,它不仅包括衡量数量差异的指标,也包括衡量性质差异的分类指标(或事项)。

但两者又是有联系的,即它们都用于衡量社会现象。

社会指标是通过调查指标而发展、完善的,反过来,它又可作为制订调查指标的依据和指南。

在具体的调查中,人们还可以从现有的社会指标体系中选择某些指标作为调查指标。

社会指标和调查指标的设计、制订主要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以理论分析为基础,运用演绎推理方法,由范畴演绎出概念,再由概念演绎出变量,并以各种类型的指标予以指示。

第二种方式以经验分析为基础,从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一些基本的分类事项和度量标准,由此建立指标,用以指示社会现象。

调查指标的设计是运用这两种方式确定出某一变量的指示标志。

变量可以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值,那么指标就是衡量变量取值的具体的测量工具。

四、指标的综合方法

指标的综合有多种方法,这里我们介绍常用的三种:

类型法、指数和量表法。

(一)类型法

这是一种将各指标交互分类予以综合的一种方法。

(二)指数法

这是用简明合理的公式来综合各指标。

(三)量表法

量表法中常用的是一种总和量表法,它是将所有的指标相加,然后按确定的标准计算总分的一种指标综合的方法。

对于这一节,主要的是要搞清楚社会指标和调查指标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社会指标可定义为现有的或现行的社会统计指标,它“是衡量、监测社会经济发展数量关系,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各要素的现状、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的手段。

调查指标则是指具体调查研究中所使用的,藉以衡量或指示某一抽象概念的数量指标和分类指标。

这一节的重点是要掌握社会指标和调查指标的设计、制订的两种方式。

社会指标和调查指标的设计、制订主要有两种方式。

1.以理论分析为基础,运用演绎推理方法,由范畴演绎出概念,再由概念演绎出变量,并以各种类型的指标予以指示。

2.以经验分析为基础,从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一些基本的分类事项和度量标准,由此建立指标,用以指示社会现象。

第四节?

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一、测量的信度

(一)信度的意义

信度即可靠性,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也即指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所测的变量。

换言之,所谓信度乃是指同一或相似母体重复进行调查或测验,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大部分信度指标都以相关系数(r)表示,即用同一样本所得到的两组资料的相关系数作为测量一致性的指标,称为信度系数。

信度系数可以解释为在所测对象实得分数的差异中有多大比例是由测量对象本身的差别决定的。

信度系数高表明测量的一致性程度高,测量误差少。

例如,当r=0.90时,可以认为实得分数中有90%的差异来自测量对象本身的判别只有10%来自测量误差;

若r=1.00,则表示无测量误差,所有的差异都来自测量对象本身;

若r=0,则所有的差异均反映了测量误差。

那么,信度系数达到多高才可以认为可信呢?

理想的状况是:

r=1.00,但这往往是办不到的。

由于不同调查的测量目的、所取样本的编制、使用方法的不同,因此对信度系数的要求难以有统一的标准。

一般来说,r≥0.80,即可认为该测量是达到了足够的信度。

(二)信度的类型

测量的信度通常以相关系数来表示。

1.再测信度。

用同一种试验,对同一群受试者,前后测验两次,再根据受试者两测验分数计算其相关系数。

即得出再测信度。

这是一种量普遍、最常用的信度检查方法。

2.复本信度。

如果一套测验有两种以上的复本,则可交替使用,根据一个受试者接受两种复本测验的得分计算其相关系数,即可得复本信度。

3.折半信度。

在一种测验没有复本且只能实施一次的情况下,通常采用折半法来估计测验的信度。

二、测量的效度

(一)效度的意义

效度是指测量工具测出变量的准确程度。

换言之,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有效性,即测量工具能准确、真实、客观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二)效度的类型

效度主要看其准确性程度,它是个多层面的概念,可以从三个角度去看,由此也可分为三种效度类型。

1.内容交度。

这是指测量内容的适合性和相符性,也可以说是指测量所选题目是否符合测量目的和要求。

2.准则效度。

它也称为效标效度或实证效度。

准则是衡量有效性的参照标准,准则效度指的是用几种不同的测量方式或不同指标对同一变量进行测量时,将其中的一种方式或指标作为准则,其他的方式或指标与这个准则作比较。

如果其他的方式或指标与准则的方式或指标具有相同的效果,则其他的方式与指标就具有准则效度。

3.构念效度。

所谓“构念”,本意是指心理学理论所涉及的抽象而属假设性的概念或变量,如智力、焦虑、机械性向、成就动机等。

现在一般泛指研究者根据研究需要而建构的一种概念,一种特殊的概念。

构念效度是通过对某些理论概念或特质的测量结果的考察,来难该测量对理论构念的衡量程度。

具体可表述如下:

变量X、Y在理论上有关系,如果测量X的指标X1,与测量Y的指标Y1也有关系,并且我们以X2取代X1并复测整个理论时,得出了使用X1时同样的结果,则我们称新的测量(X2)具有构念效度。

反之,则没有构念效度。

效度测定的这三种类型,从内容效度,到准则效度,再到构念效度,可视为一个累进或积累的过程,效度测定后面的每一类型包括前面所有类型的成分,并具有某些新的特征。

在一般的社会调查研究中,评价效度较常用的方法是:

1.选择对有关情况比较了解的人来鉴定调查资料的效度。

这也称为经验效度。

2.我们还可以在调查以外寻找一些有关的、已经核实的资料来进行比较。

3.还可采用逻辑检查的办法来鉴定调查资料的效度。

检查测量工具是否测量了我们所要测量的内容。

三、信度和效度的统一

信度和效度是有效的测验工具所必备的两项主要条件。

信度和效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换言之,一个指标(或工具)要有效度就必须有信度,不可信就不可能正确(必要条件);

但有了信度不一定有效(非充分条件)。

两者关系

1.可信并有效。

这是优良的测量工具的必备条件。

2.可信但无效。

这是可靠的测量,但不一定在特定的目标上有效。

它可能在其他目标上有效。

3.不可信但有效。

这种情况在理论上应该是不存在的。

4.不可信亦无效。

这当然是我们所要避免的。

四、影响资料信度和效度的原因

调查研究要真实、准确、可靠地反映所要调查的社会现象,就必须尽力提高调查资料的信度和效度。

一般说来,影响资料信度和效度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查者

调查者没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则会影响调查资料的信度和效度。

(二)测量工具

如所设计的问卷中表述问题语言不通俗、不清晰,使调查对象感到模棱两可;

或者问题的答案并不是互相排斥,而是有交叉重合的现象;

或者问题的答案数目过少,这些都会影响调查资料的信度和效度。

(三)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可能由于某种顾虑而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或者将某些情况轻描淡写,或者作不实的回答。

(四)环境因素及其他偶然因素

调查时的环境,外界因素的干扰,在资料的编码、登录、录入计算机的过程中,每一步骤都可能出现疏忽或差错,都会降低调查资料的信度和效度。

本节中一个最基本的内容就是要把握测量的信度和效度的区别:

要准确地理解二者的区别,除了要从概念的角度分析以为,还要从它们各自的类型和意义这两个角度把握它们的区别。

1.本节的重点是掌握效度的类型

效度的类型

(1)内容效度。

(2)准则效度。

(3)构念效度。

2.本节的难点是把握评价效度较常用的方法

在社会调查研究中,评价效度较常用的方法有:

(1)选择对有关情况比较了解的人来鉴定调查资料的效度。

(2)我们还可以在调查以外寻找一些有关的、已经核实的资料来进行比较。

(3)还可采用逻辑检查的办法来鉴定调查资料的效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