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产生主要原因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49672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产生主要原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产生主要原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产生主要原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产生主要原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产生主要原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产生主要原因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产生主要原因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产生主要原因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产生主要原因Word文档格式.docx

  篇二: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xx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xx届高三质量监测(三)

  文综历史试题

  24.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

  了不同的人群。

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

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

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a.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b.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

  d.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c.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

  25.汉初儒生叔孙通曾向刘邦建议:

“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

故夏、殷、周礼所

  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

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由此可知其

  a.支持郡国并行

  c.倡导独尊儒术b.建议恢复周礼d.主张儒法融合

  26.《史记·

货殖列传》中指出,对于农、工、商、虞(从事山林水泽行业的人),政府应“善

  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材料表明司马迁

  a.认为政府应平等对待农工商虞

  c.主张国家应该对经济适度干预b.主张运用法律手段来限制商业行为d.肯定了追求财富是人类的自然本性27.1895年4月以后,《申报》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中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

  面报道开始增加,这反映了

  a.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管控b.国人对洋务运动的反思

  c.民众开始关注日本文化d.报刊等传媒业迅猛发展

  28.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

  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

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b.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药方

  c.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d.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巨大

  29.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

拉贝,亲眼目睹了1937

  年9月到1938年2月间侵华日军的暴行,并用日记记录了下来,这就

  是著名的《拉贝日记》。

同时,拉贝还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和

  详实说明。

《拉贝日记》可以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史料的主要理由是

  a.日记内容的丰富性

  c.日记时间的一致性b.作者身份的特殊性d.作者经历的真实性30.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前12条都是

  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改变了以往先规定公民义务,再规定公民权利本末倒置的做法。

但宪法在增加公民的权利与自由的同时,也规定公民有“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

这反映了

  a.民主集中制原则还需要恢复

  c.民主法治建设在曲折中前进b.依法治国方略得到正式确立d.思想路线拨乱反正全面展开

  31.土地改革以后,少数农户上升为富裕中农,个别的已成为新富农,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

  开始出现,党内不少同志产生忧虑,担心农民自发走向资本主义。

同时在城市,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时伏时起,对国家经济生活有很大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

  a.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b.出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c.提出调整的“八字方针”

  32.法国学者莱昂·

罗斑指出:

“智者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

  各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

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

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

”材料表明

  a.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

  b.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

  c.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

  d.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33.历史学家马克·

汤普森指出,除了决定王位继承人,《权利法案》“只是陈述了已经存在

  的法律条款,仅仅维护了英国人民已经合法取得的权利”。

材料表明该法案

  a.是英国首部成文宪法b.未解决王权的限制问题

  d.阻碍英国的民主化进程c.具有浓厚的保守色彩

  34.1933年5月27日,美国通过了证券法。

该法仿照英国公司法,授权联邦贸易委员会监

  督新证券的发行,要求每次发行新证券时必须附有有关财务信息的说明书,并规定公司的董事们在提供假信息时负民事和刑事上的责任。

其主要作用是

  a.约束金融大亨的权力b.保证金融交易的秩序

  c.抑制证券投机的行为d.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

  35.1990年莫斯科的第一家麦当劳开业,数千人排着长队等待就餐。

一位公民回忆道:

“我

  们在烈日下等了8个小时,这对我来说不是问题,因为为了获得配给的糖和茶叶,我们经常要站上几天。

”这反映了

  a.快餐业开始改变苏联人的饮食习惯b.苏联政府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资本

  c.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d.苏联经济结构失调的局面没有改变

  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萌芽阶段。

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经历着巨大的变革。

政治方面,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各国实行“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一方面为监察制度的萌芽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变革也在政治上滋长了严重的不法行为和腐败现象,检举和纠察官僚已十分迫切和必要。

自春秋以来,人们已开始认识到“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官之失德,宠赂章(彰)也。

”墨子认为“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

”法家则明确提出“以法治吏”,主张打破“刑不上大夫”的旧观念,实行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事断于法”原则。

诸子百家的治国治官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阐明了惩官治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摘编自曹春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

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

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

  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

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

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

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

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

(14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监察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5分)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表3美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表

  ——魏作磊《美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

  从表格中提取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洪武十四年,明朝建立基层管理组织里甲制度。

每110户为1里(城中称坊,近城称厢),推丁粮多者10户为里长,其余100户分为10甲,每甲又以一户为甲首。

甲长、甲首要负责管束所属人户,统计其丁、产变化状况。

在里甲的基础上编造黄册,每里一册,登载该里的户籍情况,每10年重新核实更造,以便合理征发赋役。

黄册逐级上报,最后汇总于户部,上报者皆以黄纸为面,故称黄册。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元明清卷》

  材料二明代根据身份主要是职业固定户类,包括宗室户、官绅户、民户、军户、匠户、灶户、商户等。

各种户类严禁私自脱籍或更换,“凡军、民、驿、灶、匠、工、乐诸色人户,并以籍为定。

”“不得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

”譬如匠户,是被限制专门从事某项手工业的人户,凡籍为匠户,须世代承袭,不得脱籍,不能入仕。

  不同的户类之间等级森严,其中宗室户包括皇室和宗藩人户,官绅户是贵族缙绅地主的一个户口类别。

这两种人户在社会上等级地位最高,拥有各种特权。

  为了遏制流民,明禁止农民随意离开里甲。

当时明确规定:

“甲下或有他郡流徙者,即时送县官,给行粮,押赴原籍州县复业”。

  ——摘编自高飞《明朝户籍制度中的身份法与迁徙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建立黄册制度的主要目的。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明代的户籍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9分)

  46.(15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1912年12月中旬,中国举行有史以来的首次国会选举。

获得登记的选民共有近4300万人,占人口总数1/10左右,这一比例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议会选举相比也不算低。

当然,除少数知识分子和热衷政治的人外,许多选民连如何运用选举权都一无所知,政治参与意识也较低。

因此,实际参选人数并不很多。

在选举中,首次出现了政党竞选国会席位的现象。

选举结果,宋教仁改组的国民党在参众两院中均占了绝对优势。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遭枪击,22日不治身亡。

宋教仁一案曝光,引起舆论大哗,各界攻击矛头直指袁世凯。

  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政治史上的一道奇特景观。

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1913年10月6日,国会两院在所谓公民团(实为袁手下伪装的士兵警察及便衣特务)的叫喊声中,举行总统选举。

这些人包围了国会,叫嚷“今日非将公民所属望的总统选出,不许选举人出会场一步。

”但即使在这种恐吓之下,袁在前两次投票中仍未能获得足够当选的票数,而只是在第三轮投票中才得以获得多数选票。

10月10日,袁正式就任大总统,临时政府也变成正式的政府。

  ——摘编自徐中约著《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在政治民主化方面的表现。

(7分)

  

(2)根据上述材料,对民国初年政治转型的艰难性加以说明。

(8分)

  47.(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篇三:

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摘要]:

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萌芽于春秋战国以前,从先秦时期到隋唐以至明清逐步建立、发展和完善,期间共历经两千多年;

体系完备,特点鲜明,内容丰富,对中央和地方的监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的监察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行政监察;

发展历程;

历史特征;

现实意义

  监察制度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统治秩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检查、监督和处理违法失职的一项重要制度。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不断的发展壮大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监察体系,职能分工不断的明确,逐渐独立的机构和权力不断增强的一个组织体系,对统一国家,稳定社会,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未来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但监察制度由于经历的朝代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发展、演变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一、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历史悠久,建立了完备的行政监察制度,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起源于春秋战国以前,秦汉时期得以形成,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进一步完善,宋辽金至明清时期进一步的加强和巩固。

  

(一)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

  我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此时,完整的监察制度尚未形成,只出现了为数甚少的监察职官,且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史官兼领监察权,另一类是由行政、执法官兼领监察权。

据相关文献记载,西周产生了第一代的监察官员,并有御史的记载,在周代还有“府、胥、徒”等职务在内的史官系列。

总的来说,先秦时期的行政监察制度,简单且原始,没有特定的官员、机构和监察法律法规,只是一种非正式的监督行为和监察活动,但监察因素已在国家管理事务中存在,且初具萌芽,对后来建立起来的中国封建监察制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中国监察制度的准备时期。

  

(二)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创建了从中央到地方层级节制的官僚体制为基础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在中央设置“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除了辅助丞相处理朝廷政务

  以外,还有个重要的职责便是监察百官,整肃纲纪。

此类型的官员大都是皇帝的亲信,职权重大,地位仅次于丞相,其监察对象除皇帝外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官员。

此外,在地方的监督问题上,实现郡县制,设置了郡御史监察地方的各级官员。

中央和地方御史的设立,标志着监察制度的建立,但尚处于初级阶段,具体制度及职能尚未专业化。

  汉时,汉承秦制,御史大夫既行监察职责,又掌握行政大权;

各个层次,各个系统的监察官员,职责具有明确的分工,开我国古代行政监察独立立法的先河,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规定监察官职权范围  

的法规。

  (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完善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监察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由于封建政权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其行政监察制度在混乱中有所衰弱,但却从未间断,御史台作为独立的部门,其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内部分工明确,同时建立谏官组织。

但是政局的不稳定,使得监察职能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却备受牵制,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隋唐继续沿袭南北朝时期的以御史台为主,台谏并立的格局。

即一部分是御史监察系统,一部分是谏官谏言系统,分别负责监督百官和规劝皇帝,相辅相成,构成了隋代完整的监察体系。

为后世确定了封建行政监察制度的基本模型,对此后的行政监察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宋辽金元至明清时期的成熟阶段

  宋朝是我国封建制度由兴盛趋向衰落的转折点,封建中央集权向高度皇权转折,随着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封建统治者更加重视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监察,使监察体制更为系统化,同时宋代的统治者又以各种方式剥夺监察官吏的职权,使封建监察制度趋向保守。

至元代,不断对监察制度进行加强和巩固,如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和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地位兵种、三权分立。

明清时期,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且日益向极端的君主个人主义专制方向发展,监察制度的完备和严密达到了顶点,为明朝的专制统治竖起了一根坚固的支柱。

具体表现在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独立于六部。

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到了清代,科道合一,地方依明制。

同时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合规》。

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推向了顶峰。

  二、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历史特征

  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形成于封建时期,是一种维护阶级统治秩序、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一种工具,深受中国封建文化的影响,既不同与同期西欧各国,又与其它文明古国存在区别,有自己独特的历史特征:

  

(一)皇权拥有最高的监察权,其它监察权力都为皇权服务在历朝历代中,监察机构权利的大小取决于皇帝对行政监察的重视程度,两者呈现正比的趋势,监察权力随着皇权的加强而加强。

皇帝越重视行政监察,监察机构的权力也就越大,如明清时期,皇权达到了顶峰,监察权也达至顶峰。

监察制度设立的母的是维护皇权,和封建统治,其权力直接来自皇帝的授予,即使其品秩并不高,同样也能对权重者进行监察,只对皇帝负责,是皇权的延伸,成为抑制相权的主要工具,如秦始皇创国后首创的“三公九卿”中的三公,就达到

  了分散权力,制约相权的作用。

  

(二)独立的监察机构,实行自上而下垂直监察

  行政监察制度随着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发展,从萌芽产生,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虽然古代的监察权依附于皇权,但监察权力的运用具有相对独立性。

职能渐渐从行政监察权中分离,机构也渐渐走向独立。

秦汉时,御史大夫既行使行政权参与朝议,掌管公卿百家奏事,又行使监察权,监督百官;

东汉时期御史台的设立,使古代专门监察的机构从行政机构中分离出来,行政权与监察权开始分离;

魏晋开始,御史台成为独立的监察机构;

直到唐代,不仅拥有独立的监察机构,而且体制健全;

明朝时,六科给事中作为六部的监察机构,在编制与地位上完全独立,只对皇帝负责;

到了清代,都察院更加独立,在职权上超越了前代。

古代的监察制度,自上而下,垂直监察,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不仅在惩治腐败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也为后世所继承和发展。

  (三)不断规范化、法制化的监察活动和监察方式的动态化我国历朝历代统治者重视用法律对监察活动进行规范,监察活动在其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法制化。

如汉朝时的《刺史六条》、隋朝的《监察六条》、唐朝的《巡察六条》、宋朝时的《监司互监法》、清朝的《钦定台规》等法规的制定,对于监察机构的设置、监察官员选任考评及其职权范围的设定,都有其比较详细的规定,从而有利于监察工作有序有效的进行。

  我国古代的监察方式呈现动态化的特点,经常性监察和临时性监察相结合,除在中央有设置固定的御史台进行经常性得监察外,中央还不定期,临时性派遣监察官员到地方进行巡视,如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部。

  (四)重视监察官员的选任和监察官员之间形成相互监督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官员的选拔,历来受到许多统治者的重视,在选任方式上,监察官员一般是由皇帝直接任免,或御史台推荐,不受吏部等其他部门的制约,且重要岗位的监察官员,大都是皇帝的亲信。

在所选拔的官员之中,在履行监察各级官吏的同时,又在监察官员之间进行相互的监督和制约,使监察权交叉进行,形成多重监督,保证了检察权的公正进行。

如明朝时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可以相互监察,制约。

  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现实借鉴意义

  绵延数千年的中国监察制度,是我们祖先为人类创造的文化财富,体制完备,经验丰富,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虽然监察制度是中央集权下的一个产物,但作为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是封建官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整饬吏治和巩固统治阶级专制统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结合我国当代监察工作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

(一)保持监察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和较高的权威性

  从我国古代的监察机构的演变历程中,不难发现,历届统治者在监察机构的独立上都作了一定的努力,这种独立的监察设置能够有效摆脱官僚机构的干扰。

我国现阶段监察系统主要由行政监察机构和中国共产党监察机构,目前实施的行政监察与党内监察“双轨制”,其中行政监察中,各级行政监察机关直属同级政

  府下属的一个常设机构,独立性较小,因此要增强其独立性,才能保证权力发挥运用到实处。

  

(二)重视对权力进行的监督及分权

  纵观整个封建社会,御史监察机构内部监督相对比较完善,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没有有效的监督,必然会产生腐败。

我国现行的监察制度也应推进相互监督,形成各监督机构之间相互监督的机制,同时,实现政务分开,接受政府、人大、群众监督,从而形成良好的监督网络,可以有效防止腐败,保证监察权合法、有效的行使。

  (三)健全监察法律法规

  我国的封建统治者非常重视利用监察法律法规来规范监察活动,对监察活动的很多方面都进行规定,使古代行政监察工作有序地开展。

我国虽然已相继出台了《中国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监察机关审理政纪案件的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等多部相关法律,但具体的操作性不强,应尽快出台相应的配套方案,确保有法可依、依法治、,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保证监察权力合法、有效的行使。

  参考文献:

  [1]蔡放波,中国行政制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xx

  [2]刘玉超.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借鉴意义.法制与社会.20xx/1下

  [3]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河南社会科学第19卷第3期

  [4]汪江波.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中值得借鉴的中国古代行政思想.法制与社会》20xx

  [5]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民主与法治.20x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