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二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48454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二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二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二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二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二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二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二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二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二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4、激趣导入:

那么,我们来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看一看水滴里会有什么,水滴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

三、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就要先来认识一下显微镜,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教师出示显微镜并相机介绍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显微镜的方法,特别引导学生要注意显微镜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轻拿轻放。

4、教师强调显微镜的使用注意点:

A、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B、使用的时候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盖玻片。

C、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四、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

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些什么?

让我们一起来认真的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小组使用显微镜观察水滴,并做好活动记录。

教师巡视,并相机作一些指导。

3、汇报交流汇报观察结果:

水滴里到底有什么?

他是什么样子的?

他在运动吗?

教师相机用多媒体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

4、教师小结:

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我们又把它们叫做微生物。

(板书:

微生物。

五、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同学们,你们知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他又是怎样发现的呢?

出示科学家列文虎克的资料,引导学生读一读。

2、学生交流列文虎克的资料,教师作相应的补充介绍。

3、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假如现在让你用显微镜去观察,你最想观察什么?

4、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无数的微生物。

5、教师相机出示课本第四页微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各样的微生物。

6、教师小结: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等等,各个地方都有微生物。

水滴中我们看到的那些小东西,还有细菌、霉、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目前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微生物没有被我们发现,希望大家也能像列文虎克那样,不断探究,不断发现。

六、拓展延伸

1、同学们,既然大自然中存在着无数的微生物,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呢?

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2、学生自由发言,在课堂上实际可以操作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一做,比如说用牙签在牙缝里刮一下,然后把牙签放在玻璃片的水滴里划一下,盖上玻璃片,在用显微镜观察,看能不能找到微生物。

3、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身边的微商,并且自己来证明一下。

2、做酸奶

1、引导学生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种分布极广的微生物,他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3、通过探究知道减少致病细菌传播的方法。

通过做酸奶的活动,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的个数以及速度。

牛奶等制作酸奶的食品、豆子、纸杯、实验记录。

认真阅读教材第五页制作酸奶的方法,并且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制作酸奶。

一、课前活动

1、出示课本第五页制作酸奶的方法,学生认真阅读,了解酸奶制作的方法及步骤,并在家长的帮助之下制作酸奶。

2、学生把制作好的酸奶,带一部分到学校。

二、品尝酸奶,交流制作酸奶的方法

1、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去制作酸奶,大家有没有把酸奶制成功呢?

请同学们把自己制作的酸奶拿出来,请同学们品尝品尝自己制作的酸奶。

学生品尝酸奶,说一说酸奶的味道如何,制作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2、同学们,你们真厉害,能够自己动手制作酸奶!

谁来时说一说你是怎样制作酸奶的?

学生交流自己动手制作酸奶的过程、方法以及酸奶制作过程中的注意点。

3、教师强调: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

一是温度,温度要保持在35℃到40℃;

二是卫生,制作酸奶所用的所有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最好不要用塑料器皿。

4、过渡:

为什么在合适的温度以及条件下,牛奶就变成酸奶了呢?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三、认识细菌,探究酸奶的成因。

1、教师提问:

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呢?

请大家来猜测一下,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

教师小结:

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叫乳酸菌的细菌,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

2、认识细菌

出示课本第六页的几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细菌的样子及特点。

全班交流讨论:

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

3、他们有三种基本形态:

一种是杆菌,第二种是球菌,第三种是螺旋菌。

教师相机出示三种形态的细菌,引导学生认识一下细菌的基本形态。

4、细菌也要吃食物,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从动植物的身上吸收养料。

5、出示课本第六页中间的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

教师相机介绍:

这是牙齿表面的细菌,他们靠着食物的残渣生活。

这种细菌生活在人类和动物牙齿的表面,靠食物的残渣生活,既清洁了人和动物牙齿的表面,又养活了细菌自己。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细菌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下面我们就来体验一下细菌繁殖的速度。

四、体验细菌繁殖的速度。

1、实验的材料:

豆子、杯子

引导学生看一看课本第六页下面的文字,了解我们体验细菌繁殖速度的方法。

2、引导学生动手做一做,并预测细菌繁殖第八代以后的数量。

3、教师小结:

细菌一个变成两个,20秒之后,两个变成四个,再过20秒,四个变成八个,以此类推,到第八代的时候就变成了256个,而时间仅仅才过140秒,两分钟多一点。

4、再引导学生预测一下第21带细菌的个数。

当学生计算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相机引导一下:

第21代细菌的个数,应该在上百万个。

5、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6、讨论交流酸奶形成的原因。

学生利用学过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酸奶形成的原因是酸奶中的乳酸杆菌在适宜的温度下,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五、细菌的功和过。

1、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细菌,这些细菌,有的对人类有利,有的对人类有害。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细菌的功和过。

2、出示课本第七页的几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看一看,了解细菌的功和过。

全班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3、细菌对人类有利的地方

(一)产生腐殖质,如熟透的苹果掉在地上,然后开始腐烂,泥土里的细菌就开始分解苹果,在其它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苹果就逐渐变成了腐殖质。

(二)利用细菌生产新的食物,比如说生产果酒、泡菜、酸奶等等。

(三)利用细菌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

4、细菌对人类有害的地方,表现为有的细菌会致病。

我们平时生病,比如感冒发热、肚子疼,这些都是细菌导致的。

5、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用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呢?

全班交流:

打喷嚏的时候捂住鼻子,可以减少细菌的传播。

用热水冲洗筷子,可以杀死筷子上的一部分细菌。

勤用肥皂洗手,可以减少细菌在手上的繁殖速度和数量。

六、课堂总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细菌是一种分布极为广泛的微生物,有的对人类友谊,有的对人类有害,所以对待细菌,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

七、课后延伸

课后请大家借助网络等阅读有关细菌的知识,进一步了解细菌在我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了解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

3、馒头发霉了

1、能利用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2、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知道霉菌也是微生物的一种。

3、知道霉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4、了解物体发霉的原因,知道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

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容易发霉,知道物体发霉的原因。

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探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发霉的物品、放大镜、显微镜、霉的载玻片标本。

观察生活中发霉的物品,看一看发霉的物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初步探究物体发霉的原因。

1、出示一些发霉的物品,引导学生看一看,问:

大家知道这些物体上面的斑点是什么吗?

(知道,这些物体上的斑点是霉,说明这些物体发霉了。

2、教师继续引导:

同学们,你们在哪里见过霉?

是什么物体发霉了?

当时的环境气候情况等是怎么样的?

学生根据课前的观察,说一说自己见到过的发霉的物体,这些发霉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物体上的霉。

板书课题:

4、教师引导:

同学们,关于霉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二、观察霉的形态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发霉的物品,仔细看一看,这些物品上的霉,了解一下这些霉是什么颜色?

什么形状?

2、学生仔细观察物品上的霉,教师相机提示学生注意,为了把霉看得更清楚一些,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如用放大镜、显微镜来观察,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看过之后要在活动记录上画上或者用文字描述出看到的霉的颜色和形状。

学生借助显微镜或者放大镜观察物体上的霉,完成活动记录。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观察完之后,一定要把发霉的物体扔进垃圾袋,并且把手洗干净。

3、学生汇报观察的结果,教师小结:

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楚,必须要借助显微镜。

这样看来,霉也是一种微生物,霉的种类有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棉絮状等等。

4、教师一边小结一边相机出事各种颜色各异,形状不一的霉的图片。

三、探究霉的生长环境

同学们,本来一件非常干净的物品放在那里,时间长了,物品上面就会长出长出霉来,霉是怎么形成的呢?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小结:

霉能够生长,说明它是有生命的。

2、引导学生以馒头为例,来探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教师提问:

你们知道在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呢?

请大家根据生活经验大胆的猜想,再把这些猜想写下来。

全班交流汇报本小组的猜想结果。

3、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引导:

同学们的推想是否准确,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就请各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一下,设计怎样的实验来探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借鉴课本第9页上面的设计方案。

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并把实验的方法全部写下来。

教师巡视,相机作出适当的指导。

全班交流设计方案,对于比较好的方案,教师引导全班同学借鉴。

在我们假设的条件中,选择一个进行研究,在改变这个条件的同时,其他条件不能改变。

4、设计实验方法,填写实验表格。

各小组按照本小组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相机巡视,并作适当的指导。

特别说明:

由于此实验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实验过程,做好实验记录,到下一课的时候再进行交流。

5、各小组简要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发现规律。

食物和其他物品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最容易发霉。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夏天的时候食品容易变质,而冬天食品相对而言容易保存,不容易变质。

四、了解防止食物和其他物品发霉的一些方法

同学们,除了馒头,你们还见过哪些食物和物品会发霉呢?

学生列举生活中观察到的容易发霉的食物和其他物品。

2、启发谈话:

霉给我们人类带来了许多不便,我们可以怎样防止食物和其他物品发霉呢?

请大家根据我们实验探究的结论思考防止食物和其他物品发霉的办法。

A、真空包装B、降低温度,把食品放进冰箱

C、放干燥剂,保持干燥D、把衣物放在太阳底下暴晒,确保衣物的干燥……

五、了解霉的功与过

1、教师谈话:

同学们,霉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

霉菌有的对人类有着很大的帮助,也有的对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困扰。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霉的功与过。

2、出示课本第10页下面的几幅插图及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霉的功与过并交流,

霉菌的功劳

人类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以及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等。

霉菌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

霉菌也会造成食物和其他物品的变质,有的霉菌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动植物的病变。

比如说发霉的甘蔗,发霉的花生等等。

3、了解弗莱明和青霉菌。

出示课本第10页下面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英国的细菌学家弗莱明和青霉菌的故事。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霉也是一种微生物,他对人们的生活既有好处,也有坏处。

不过,只要我们了解了物体发霉的条件,就可以扬长避短,利用霉菌为我们人类服务。

七、课后延伸。

仔细观察我们的生活,看看我们生活当中有哪些地方运用到霉菌。

再查一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霉菌的知识。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1、能够用调试好的显微镜观察洋葱皮表皮和人体表皮细胞,并且进行比较,了解两种表皮细胞的异同之处。

2、知道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并且知道细胞也是有生命的。

3、知道细胞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的细胞,并且进行比较。

理解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显微镜、洋葱表皮观察切片、人体表皮观察切片

仔细阅读第四课《搭建生命体的“积木”》,初步了解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1、同学们,你们玩过积木吗?

你们用积木搭过什么东西呢?

学生自由交流。

2、你们知道我们的身体是由哪些东西组成的吗?

学生再次交流,教师引导:

同学们,如果把我们的身体和其他有生命的物体比作房子,那么搭建这座房子的“积木”又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做出自己的推测。

3、教师引导并小结:

细胞是生命体的微小结构,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

二、认识细胞的形状结构特点

1、出示课本第11页的细胞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初步了解细胞的各种形状。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细胞的形状和结构的特点。

2、教师相机指导,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紫丁香叶细胞、人的红血球细胞、人的骨骼细胞、动物的脂肪细胞、人的心肌细胞的形状。

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大多数细胞都是很小很小的,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得清楚,但是个别细胞却很大,如鸡蛋中的蛋黄,未受精的蛋就是一个细胞。

三、比较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的异同之处。

细胞在显微镜之下,是什么样子的呢?

大家想不想亲眼看一看?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显微镜之下的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

2、教师分发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的切片。

学生分小组活动,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并比较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的不同之处。

3、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这两种表皮的切片,并填写好活动记录。

教师巡视,相机做适当的指导。

4、全班交流实验结果,教师相机出示课本第12页上的人体表皮细胞和洋葱表皮细胞图,引导学生再次看一看,比较一下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的不同之处。

5、教师小结:

同学们,刚才你们通过显微镜观察了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知道了洋葱表皮是由许多个近似于长方形的格子组成的,每个格子实际上是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就是一个细胞。

人体表皮是由许多不规则的细胞构成的,细胞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

两种细胞的形状、大小不完全一样,所以说,不同的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和功能。

四、了解细胞的发展史

同学们,今天我们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细胞,关于细胞,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我们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交流,说一说自己对于细胞的了解。

2、教师小结并引导:

其实关于细胞的发现还有一段故事呢。

出示教材第12页的的资料,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一下胡克发现细胞的过程。

学生读一读这段文字,进一步了解胡克发现细胞的过程。

生命题基本上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生命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造成的。

同学们,有的时候我们身上会出现伤口,这些伤口过了一段时间甚至会化脓,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学生读一读课本第12页下面的一段文字,明白当人体遇到病菌入侵时,白细胞便会与病菌展开激战,在消灭这些入侵者时,白细胞也会出现很大的伤亡,而我们流出来的脓,就是死亡的白细胞和病菌的尸体。

5、教师补充介绍:

当身体某处受伤时,病菌就会入侵,伤口周围会出现红肿现象,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发炎”。

这时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在受伤的部位吞噬病菌,当病菌被消灭以后,炎症也就消失了,因此白细胞对人体是有益的,它能起到防御和保护的作用。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观察了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知道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同时知道了细胞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1、地球的形状

1、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了解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同时了解近代和现代人是怎样利用先进的科技进一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3、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用模拟实验观察帆船进、出港,比较船在球体上和在平面上航行会出现什么不同现象,从而进一步体会地球是球形的。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地球仪、小船模型

阅读课本14到16页的内容,了解有关地球形状的知识。

1、出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

(地球)

2、教师谈话:

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地方,那么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

地球究竟有多大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3、板书课题:

二、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部分。

其实在飞出地球之前,人类就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了。

那么人类是怎样逐步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呢?

2、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

出示两张图片:

一张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一张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

学生看一看这两张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这就是最初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这个时候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的都是“天圆地方”的猜想,他们都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不过,后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种猜测。

3、出示课本第14页下面两幅图以及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

可是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并没有被世人所接受,这是什么原因呢?

是因为当时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地球又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部分,所以人们不相信他们两人的说法。

后来人们又是怎样认识到地球是球形的呢?

4、引导学生读一读15页上面的一段文字,并观察旁边帆船进港的图片。

是的,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帆船,发现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

而出港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据此,人们做出了另一种猜测。

关于这一点,大家想不想来验证一下呢?

三、模拟实验,观察帆船进出港

1、教师出示实验的材料:

地球仪、帆船模型。

2、引导学生读一读15页中间的一段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过程及注意点。

3、教师强调实验的注意点:

此实验两人合作,一人观察,一人开船。

观察的人眼睛要平视。

而开船的同学要掌握好船的速度,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更不要忽快忽慢。

做完实验之后,完成好实验记录,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

从这次实验中,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4、学生分小组开始实验。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做一点指导。

提醒学生填好实验记录,并且认真思考刚刚提出的问题。

5、全班分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教师相机指导。

正如刚才大家实验看到的那样,在地球仪上移动帆船模型,我们会发现帆船进港的时候,总是先看到桅杆,接着才会看到船身,而出港的时候正好相反,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可是在桌面上模拟航行的时候,自始至终都会看到船身和桅杆同时出现。

这个现象进一步说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四、麦哲伦环球航行

1、出示课本第15页的下面两幅图片及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

2、教师小结:

是的,麦哲伦的这一次环球航行进一步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五、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1、过渡: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现在人们已经能够在太空中观察地球了。

2、出示地球的照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告诉学生这是人类在月球上拍摄到的地球形状图片。

3、引导学生读一读课本第16页上面的两段文字,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和太空的历史,进一步了解地球是球形的。

到此为止,人类真正的了解了地球的形状,明白了我们一直生活和居住的地球真正的面目,这得益于人类探索地球的决心和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

六、探索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个球体,那么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究竟有多大呢?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2、出示课本第16页介绍地球大小的一组数据。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根据这些数据,你们能想象出地球究竟有多大吗?

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地球的大小:

我们知道,中国的领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你们能算一算一个地球相当于多少个中国领土面积吗?

学生动笔算一算,算出一个大概的数据即可。

5、教师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中国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及大小,然后把中国领土面积和世界面积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地球究竟有多大。

七、拓展活动。

课后,大家可以再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000米的速度往前走,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2、地球的表面

1、认识地球,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

3、能够引导学生使用沙、石或者橡皮泥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的特点。

4、能够用平面图描绘地表特征,进一步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

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引导学生制作地表模型。

沙、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