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湖北省新高考9N联盟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45830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湖北省新高考9N联盟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湖北省新高考9N联盟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湖北省新高考9N联盟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湖北省新高考9N联盟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湖北省新高考9N联盟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湖北省新高考9N联盟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

《届湖北省新高考9N联盟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湖北省新高考9N联盟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湖北省新高考9N联盟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

北凉、夏

前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

后赵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北燕、西凉

A.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B.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C.鲜卑族综合实力最为强大D.各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5.唐代学者张怀瓘在其《书议》中评价某一字体:

“……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

”该字体是

A.小篆B.隶书C.行书D.草书

6.如表为唐宋时期主要省份的公共工程项目数量统计表。

据表中信息分析,工程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陕西

河南

山西

直隶

江苏

浙江

江西

福建

唐朝

32

11

24

18

44

20

29

北宋时期

12

7

25

43

86

45

南宋时期

4

2

14

73

185

36

63

(注:

此表根据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整理。

A.经济格局变迁的影响B.国家政局的变动

C.基本经济政策的调整D.程朱理学的推动

7.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

从“第一帝国”到“第二帝国”发生了很多变化。

下列关于其变化说法最为准确的是

A.贵族制向官僚制转变B.扩张性向收敛性转变

C.游牧业向农耕业转变D.生产力有革命性变化

8.《元史》卷87载:

“至元初,立总制院而领之以国师。

总制院者,掌浮图氏之教,兼治吐蕃之事。

桑哥(元朝宰相)又以总制院所统西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

”据此可知宣政院设立的原因是

A.僧俗并用,军民通摄B.事务繁重,应有所尊

C.因俗而制,因地制宜D.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9.据记载,商朝出现了我国最早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有组织的邮驿制度,秦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邮驿法——《秦邮律》,唐朝邮驿规模空前、管理严格有序,突出官办性质,元朝将宋朝时创设的急递铺作为办理中央官衙文书传递的常设机构。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邮驿制度的发展

A.是自然经济发展的结果B.受到了孔孟儒学的推动

C.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D.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10.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长期的基本经济政策,但从明朝中期开始民间工商业得到较快发展,比如太湖地区的盛泽镇是当时重要的丝绸纺织品生产基地和产品集散地,历史上以“日出万匹、衣被天下”闻名于世,有“绸都”的美称。

该现象表明当时

A.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府的监管B.市镇经济的发展极为迅速

C.专业性生产得到了突出发展D.本末观念事实上受到冲击

11.清政府规定白银是清朝的法定货币,与铜钱兼用,完粮纳税须用白银支付。

据统计,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一千文左右,而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一两白银可换铜钱上涨到一千六七百文。

这一状况的出现

A.导致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B.根源于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

C.加重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负担D.将改善中国外贸的不利局面

12.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在衣、食、住等方面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吃西餐、穿洋装、住西式建筑成为一种时尚,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而广大农村地区仍处于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习俗坚如磐石的沿袭下来。

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解体的时序B.太平天国运动区域发展的结果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影响D.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13.魏源将以黄宗羲思想为代表的明末清初思潮作为引入西学的桥梁,梁启超高呼《明夷待访录》比《民约论》还要早十年,并多次偷偷翻印以作为宣传民主的材料,孙中山也曾评价“惟有黄梨洲先生,空传忠孝,卓萦能文章,高瞻远识,超越千古”。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极力推崇黄宗羲思想的共同原因是

A.黄宗羲是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先驱

B.从传统中寻找向西方学习的合理性

C.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他们企图推翻落后封建专制制度

14.张之洞认为“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他在都鄂期间非常重视湖北近代教育的发展,先后创办了两湖书院和自强学堂(后改为方言学堂,是今天武汉大学的前身)。

这从侧面反映了晚清

A.张之洞率先兴办了近代的新式学堂

B.科教兴国战略开启了武汉的近代化

C.地方官对社会事业的发展影响较大

D.湖北教育发展水平在当时领先全国

15.下图是中近代史上一个重要历史事件的关键证据,下列各项对该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注:

图中文字内容为:

“庚子三春,日照重阴,君非桀纣,奈有匪人。

最恨合约一误,致皆党鬼殃民。

上行下效兮奸究道生;

中原忍绝兮羽翼洋人;

趋炎附势兮四畜同群;

逢天壇怒兮假手良民;

红灯暗照兮民不迷经;

义和明教兮不约同心。

金鼠漂洋孽,时逢本命年,待到重阳日,剪草自除根。

A.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B.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C.催生了新型革命政权的建立D.表明复辟帝制之举不得人心

16.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和席卷全国的群众自发斗争,汇合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巨大洪流,然而无论是革命派,还是混入革命阵营的立宪派、旧官僚,几乎一律镇压工农群众的革命运动,解除群众武装。

这说明

A.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广大人民群众拥护辛亥革命

C.中国的社会转型任重道远D.资产阶级暴力革命收效甚微

二、材料分析题

17.儒家思想的发展及演变儒学乃中国传统文化之主脉,在历史长河中儒学不断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董仲舒不但首倡儒学独尊,而且把孔子的学说宗教化,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他给汉武帝上《天人三策》就是这一思想体系的具体说明,《春秋繁露》是其代表作。

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他认为天给人类社会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人间的皇帝就是代天意进行赏罚的权威,“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与此同时,他也企图假天之威,对皇帝的过分残暴加以限制。

董仲舒还大力宣扬孔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他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三纲、五常是天的安排,是天的意志。

董仲舒还提出了“性三品”说,他认为人性是有等级的,圣人生来性善,小人生来性恶,中人之性,可善可恶,上等的圣人是天生的统治者,中人经过“教化”可以变善,惟有下等的小人是命中注定低微卑贱,只能永远当牛做马和奴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在宋明理学思潮中,理学家在儒学理论创新方面,也十分典型。

“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

它的创立,既符合社会政治方面的需要,又有其理论思维内在逻辑的必然。

——摘自黄钊《应当高度重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思想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与宋儒学更新的历史背景之异同。

18.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nò

u,锄草),果隋(注:

隋可能指蓏,意即瓜类植物的果实)嬴(一种寄生蜂)蛤,不待贾而足,地孰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zǐyǔ,指懒惰或贫弱的人)偷生,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货殖列传》

材料二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ōng,关门),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

,今陕西户县北)、杜之间,不能比也。

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四《沈昙庆传》

(1)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概括指出《史记》和《宋书》对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描述有何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材料二中所述经济状况出现的原因。

19.晚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废立

材料一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

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

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

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材料二夫科举,非恶制也。

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

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1893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

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

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

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

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

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

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

吾故悍然曰:

复科举便!

——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度的原因。

废除科举制有何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为什么主张“复科举便”?

三、论述题

20.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

材料在中国历史上,不乏“种豆得瓜”的历史现象。

如某些措施的实施或某些历史现象的出现,往往是结果与初衷相背离,要么是“有心栽花花不开”,要么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可谓是“事与愿违”。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相关知识,举一个具体的史例,对材料中的观点予以论证。

(要求:

论证充分,史实客观准确,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周武王分封古代帝王后代为诸侯,表明周天子对古代圣王的重视和尊敬,既有利于体现新政权的合法性,也有利于树立自己厚德重贤的良好形象,B项正确;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这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

西周的都城在镐京(今西安市附近),而材料中所提到的封国均在镐京以东,因此“防范西北犬戎的进犯”不属实,排除C项;

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是在秦朝,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

故选B项。

2.B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晚期郑、晋等国都颁布了成文法,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传统的贵族,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B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排除A项;

“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形成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3.A

材料中所介绍的是秦汉时期中央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及监察,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控,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对官员的考核及监察,未提及官员的选拔方式和流程,排除B项;

“杜绝了官吏的贪腐及渎职行为”夸大了监察制度的作用,排除C项;

察举制度是汉代的选官制度,而材料的主旨是考查对官员的考核和监察制度,排除D项。

故选A项。

4.D

根据表中各民族建立的政权名来看,有以下2种类型:

一是建立过的政权,如赵、夏、秦、汉等,二是以地域来称呼的政权,如燕、凉等,而这两种类型都与华夏文明的认同感有关,D项正确;

少数民族封建化和经济问题材料中均未涉及,排除AB项;

鲜卑族建立的政权虽多,但不足以说明其综合实力强大,排除C项。

故选D项。

5.C

根据“非草非真”“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可知该字体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即行书,C项正确;

秦朝出现小篆,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排除A项;

隶书,字形扁方左右分展,起笔蚕头收笔燕尾,排除B项;

根据“非草非真”可知,并非草书,排除D项。

故选C项。

6.A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唐到宋北方新兴建的公共工程数量逐渐减少,南方的大量增加,这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刚好吻合,A项正确;

国家政局的变动可能会对材料中现象的出现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

中国古代自战国以来经济政策一直都是重农抑商,C项错;

程朱理学与公共工程兴建无关,排除D项。

7.A

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选官权很大程度上在地方官手中,选官标准虽为德、才,但察举的对象大多仍是自己的亲信、亲戚等,没有完全摆脱贵族政治,而隋唐宋科举制形成并不断完善,官吏来源广泛,大量的寒门优秀子弟纳入统治集团,官僚政治逐渐形成,A项正确;

第一、二帝国都具有扩张开放性,排除B项;

两个帝国的经济都以农耕业为主,排除C项;

两个帝国的主要生产方式都是铁犁牛耕,生产力没有发生革命性变化,排除D项。

8.B

根据“桑哥(元朝宰相)又以总制院所统西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可知元朝的总制院管理的事情过于繁重,应该提高其地位,改为宣政院,秩从一品,B项正确;

“僧俗并用,军民通摄”是宣政院的管理特点,排除A项;

“因俗而制,因地制宜”材料中无体现,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总制院事务繁重,应该提高其地位,而非“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排除D项。

9.C

由材料“秦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邮驿法--《秦邮律》,唐朝邮驿规模空前、管理严格,突出官办性质,元朝将宋时创设的急递铺作为办理中央官衙文书传递的常设机构。

”可知古代邮驿制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

邮驿制度的发展与孔孟儒学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邮驿制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体制的影响,排除D项。

10.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长期的基本经济政策,而明朝中叶以后民间工商业迅速发展,这说明实际生活中人们经商逐利的思想较为浓厚,冲击了传统的农本商末观念,D项正确;

明清时期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府的监管不符史实,排除A项;

市镇经济的发展极为迅速和专业性生产得到了突出发展不是材料的主旨,且“极为”和“突出”程度都过重,排除BC项。

11.C

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随着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出现了银贵钱贱的局面,而清政府规定完粮纳税须用白银支付,这直接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C正确;

材料所述现象是白银大量外流的结果,逻辑关系错误,排除A项;

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所述现象无关,排除B项;

白银外流、银贵钱贱不可能改善中国外贸的不利局面,排除D项。

12.C

鸦片战争后,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影响,中国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变化呈现着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侵略越严重的地区变化越大,反之亦然,所以材料中反映的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变化明显这一状况主要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导致的,C项正确;

自然经济解体的时序不同也是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

太平天国运动区域发展的结果与材料反映的现象无关,排除B项;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物质生活与习俗变化的状况,但这种差异古代一直存在,不是近代生活方式转变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13.B

1840年国门被打开后,中国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不再是天朝上国,而和西方间有着巨大的差距,逐渐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然而受到腐朽的清政府的重重阻碍,为减轻向西方学习的阻力,知识分子们纷纷从传统文化中寻求依据和合理性,B项正确;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排除A项;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材料主旨无实质关系,排除C项;

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人物,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排除D项。

14.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张之洞非常重视教育和近代实用人才的培养,在督鄂期间先后创办了两湖书院和自强学堂,对湖北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C项正确;

中国近代第一个新式学堂是1862年开办的京师同文馆,排除A项;

科教兴国科教兴国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排除B项;

湖北教育发展水平在当时领先全国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也不符合的史实,排除D项。

15.A

根据图片中“庚子三春,日照重阴;

君非桀纣,奈有匪人。

最恨合约一误,致皆党鬼殃民”、“义和明教,不约同心”等信息可知该历史事件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的反帝斗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革命统一战线问题,排除B项;

义和团运动以失败告终,并没有催生新型革命政权的建立,排除C项;

当时仍是清王朝统治,没有涉及复辟帝制,排除D项。

16.C

从材料所述可知,武昌起义后各地民众自发的起来斗争,而掌权者采取措施压制广大工农群众的革命活动,这说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刚刚取得局部胜利就同人民群众对立起来,他们不可能把民主革命引向真正的胜利,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任重道远,C项正确;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材料中无体现,排除A项;

广大人民群众拥护辛亥革命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

资产阶级暴力革命收效甚微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7.

(1)思想内涵: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的道德伦理规范;

森严的等级秩序(或“性三品”说);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2)同:

封建统治都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封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儒学都面临严重困境;

统治者都比较重视(汉武帝重用董仲舒,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

不同:

汉代儒学面临道家等学说的压力,宋朝儒学面临佛教、道教的挑战。

根据“他认为天给人类社会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人间的皇帝就是代天意进行赏罚的权威”“与此同时,他也企图假天之威,对皇帝的过分残暴加以限制”得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根据“董仲舒还大力宣扬孔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他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三纲、五常是天的安排,是天的意志”得出“三纲五常”的道德伦理规范;

根据“董仲舒还提出了‘性三品’说,他认为人性是有等级的”得出森严的等级秩序(或“性三品”说);

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首先分别分析汉代董仲舒新儒学和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然后总结异同点,相同点可以从政治方面得出封建统治都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如汉武帝时面临需要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问题,宋代面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的问题);

统治者都比较重视(汉武帝重用董仲舒,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

从经济方面得出封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从儒学自身发展方面得出儒学都面临严重困境(汉代儒学面临道家等学说的压力,宋朝儒学面临佛教、道教的挑战)。

不同点可以从汉代儒学和宋代儒学面临困难的具体内容方面得出汉代儒学面临道家等学说的压力,宋朝儒学面临佛教、道教的挑战。

18.

(1)相同:

地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

《史记》中江南尚未开发,人烟稀少,生产落后,工商业不发达;

《宋书》中江南开发后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和商业发达。

(2)原因:

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北民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相对北方更为优越;

统治者的重视;

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根据材料“楚越之地,地广人稀”“不待贾而足,地孰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zǐyǔ,指懒惰或贫弱的人)偷生,无积聚而多贫”“地广野丰”可知,地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

根据材料“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故呰窳(zǐyǔ,指懒惰或贫弱的人)偷生,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可知,《史记》中江南尚未开发,人烟稀少,生产落后,工商业不发达;

根据材料“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可知,《宋书》中江南开发后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和商业发达。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民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根据材料“地广野丰,民勤本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相对北方更为优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的重视。

19.

(1)原因:

换取列强信任;

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

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

可维护清王朝统治。

意义:

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普及教育,开启民智,增强家国观念;

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灭亡。

科举制被西方国家广泛借鉴,成为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源头;

科举制本身具有公平公正的特点;

科举制能促进读书人积极进取等。

根据材料“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

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可知,换取列强信任;

根据材料“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可知,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

根据材料“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可知,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

根据材料“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可知,可维护清王朝统治。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废除科举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根据材料“开通民智”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废除科举有助于普及教育,开启民智,增强家国观念;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废科举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灭亡。

根据材料“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1893年始改用此种试验”可知,科举制被西方国家广泛借鉴,成为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源头;

根据材料“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

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可知,科举制本身具有公平公正的特点;

20.示例:

清政府依靠汉族地主(淮、湘集团)镇压太平天国、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却造成中央政府权力下移的局面。

1851年洪秀全等在广西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