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材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39519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复习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复习材料.docx

《自然辩证法复习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复习材料.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复习材料.docx

自然辩证法复习材料

第一章

一、科学理论与价值陈述的关系

什么是科学理论?

一种常见看法:

科学理论是对自然事物中所存在的客观规律的表达,是对其本质联系的反映,它体现了客观存在的真正原因。

什么是价值陈述?

价值陈述是由“应该”、“应当”等词联结而成陈述。

什么是事实陈述?

事实陈述是由“是”联结而成的陈述。

科学理论陈述与价值陈述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理论陈述所描述的对象用事实陈述来表达。

某些不因人的意识而发生改变却又与人相关的事物活动和某些对象如一种社会现象等甚至是由人的活动造成,但一旦造成,它们不因人的意识而发生改变。

价值陈述所描述的对象与事实陈述所描述的对象不同,它不是与人主观意识无关的东西,这些对象可因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

事实陈述与价值陈述有根本的不同,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即事实领域与价值领域。

事实陈述的根据不能单从价值陈述中找到,而价值陈述的根据也不能单从事实陈述中找到。

强调这种区分有助于人们客观、公正地对待科学。

总的来说,要更好地理解科学理论,还要作更多的探索,要把它与更多相关的东西作比较。

二、什么是偶然概括?

不具有必然性的概括或全称陈述,不是科学理论的全称陈述

区分的科学理论和偶然概况的流行看法:

A,偶然概括只表达经验现象之间的某种偶然联系,而理论则反映了经验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

B,科学理论涉及无限的对象,偶然概括只涉及特定时空中碰巧遇到的某些对象

C,科学理论能支持反事实条件句或虚拟条件句,而偶然概括则不能。

三、常识的特征:

1、零散地出现,没有系统性。

2、没有深入探究现象出现的原因

3、它的出现往往是随机的、偶然的。

四、获得科学经验的方式?

一般经验与科学经验不同,两种获得科学经验的方式:

观察与实验

四、观察方法的特点和缺点?

1,观察方法分:

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2,直接观察:

对被观察对象不作任何变更,也不借助于任何仪器,直接通过人的感官来获取经验的方式

优点:

最基本、最常见、最简单

缺点:

由它所获到的经验不够精确,甚至存在错误(如物体的大小)。

而且有些事物是无法为感官所感知的(如细小的微生物),因此,它的适用范围相对受限制。

3,间接观察:

不直接通过感官,而是借助于一定仪器来进行的观察

优点:

相对比较精确,适应的范围比较广泛

缺点:

缺乏主动性

五、实验方法的特点?

1,什么是实验方法

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干预和控制,在引起其产生和变化的影响因素中,或者排除某些次要的影响,或是强化某些影响,使其产生和变化的过程根据需要加速或延缓,有时甚至重现或模拟这些过程,以便获得人们所需要的经验。

2,实验方法的特点

①获得经验的方式更主动②获得经验的范围更广泛③获得的经验更精确④获得的经验更可靠。

3,对实验方法的批评

获得的经验被扭曲的、被污染,没有真实反映自然,以此建立起来的知识不可能是真的。

“扭曲”普遍存在。

理论本身是一“人工”物

第二章

一、什么是归纳方法?

1,归纳方法的定义:

是从个别的或特殊的事例中概括出其共同特性或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是从一些单称陈述得出全称陈述的方法。

2,不完全归纳法:

简单枚举法、排除归纳法

简单枚举法:

是仅根据对同类事物的几个事例或同类现象的几次考察,发现它们具有某种共同特性,并且没有发现反例,于是就得出关于这类事例或这类现象具有该种特性的一般性结论。

缺陷:

只考察了某类事物的部分事例,结论却针对这类事物的全体,所以尽管它的前提为真,但其结论却不一定真,而只是或然的真。

改进:

获得足够多的经验;获得在各种条件下的经验现象,任何改进都不能完全克服其缺点

优点:

运用简单方便;合乎直觉习惯。

排除归纳法:

考察被研究事物出现的一些场合,再设想出有关被研究事物的一些假说,然后通过所获得的经验,排除那些不相干的假说,最后得到比较可靠的结论。

不是一种基本的归纳法,它不完全是从经验中概括得出一般性结论的。

与其说象归纳法,不如说更象“假说-演绎法”。

不如简单枚举法基本、单纯。

在排除归纳法中,假说的提出可能基于简单枚举法。

存在着与简单枚举法同样的局限

二、评价理论的标准有那几种?

1,确证标准2,否证标准3,非经验标准

三、什么是确证标准?

1,从证实到确证:

科学是一个经过证实的或至少在逻辑上能证实的东西,一个理论只有为经验完全证实时,或至少在逻辑上能为经验完全证实时,它才是有意义的,才是科学的。

这就是证实标准。

2,确证标准的困难

一个理论在原则上包含无限的经验证据,有限的经验证据不能一牢永逸地确定一个理论是不是真的。

实例:

对光的认识过程

四、什么是否证标准?

证实一个全称陈述需要无限多的事例,否证它时却只要有一个事例就够了。

波普尔:

一个理论之所以具有科学性,最起码的是它要具有可否证性或可证伪性,即它能被证明为假。

五、什么是逻辑标准?

逻辑一致性是评价理论的一个重要标准,只是一个评价理论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例如:

反对约定论。

六、什么是简单性标准?

在没有明显经验反驳的情况下,在选择科学理论时,要选择基本概念、公理尽可能少的理论,要选择在形式上尽可能简单的理论。

第三章

一、科学理论的作用?

解释已知的经验和预见未知的经验,还有其他方面的作用,如指导生产实践、影响人类的精神文化等。

二、演绎解释:

科学解释形式可能有多种,最典型的科学解释形式是演绎解释。

演绎解释常被看作是科学解释的理想形式。

它们表达某种特定的经验条件,断言某些事件已在指定的地点与时间发生,或断定特定对象具有某种特定的性质等。

初始条件是普遍性理论得以应用的条件,结合初始条件,人们可以从普遍性理论中推导出被解释陈述。

在演绎解释形式中,起核心作用的是那些具有普遍性的解释陈述,这些普遍性的解释陈述在科学解释中通常就是科学理论。

三、或然性解释

在上述演绎解释的解释陈述中,如果它们包含一个或多个统计理论,那么由此构成的解释可称为或然性解释。

由于被解释陈述不能从解释陈述中演绎地推出,推导只具有或然性或概率性,即尽管前提是真,其结论并不必然是真的,无法提供真正的解释或然性解释只是达到演绎解释的一种权宜之计,它不是一种独特的解释。

四、科学预见及其特点

1、科学预见的形式

能给出演绎解释的知识具有预见性,其预见形式与演绎解释形式类似,在演绎解释形式中,如果从初始条件和普遍性理论中推导出的陈述是已经发生的现象,它就是一个解释,如果是未知经验,那就是预见。

科学预见更为本质地反映了科学的特性。

2、科学预见特点

从整体上看,科学预见比其它知识形态的预见相比具有两个典型特征:

A,更正确:

这一点不仅为实践所证明,甚至是科学的本质特征。

B,更精确:

其他知识尽管能做出种种预见,但它们所做的预见常常是不够精确,甚至刻意模糊,以便它不易被反驳。

第四章

一、工具论的内容:

技术不过是用来服务于人类的工具,它的产生除了要依赖于一些自然条件外,完全依赖于使用者的目的。

工具论推论:

技术是因某种单一、特定目的而创造出来的,技术与其他各种社会政治因素没有关系或关系不是太大,技术的影响主要在物质领域。

局限性:

技术的产生并不源于单一的、特定的目的,而是许多参与者为着众多目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技术与社会政治因素有较大的关系,受它们的深刻影响

技术它对精神文化也有深刻的影响

二、自主论内容:

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具有一种不依赖于人的特性,技术有自己的特殊法则来决定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与方向。

技术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的各个方面,它已成为一种具有自主性的力量,影响甚至控制人类

自主论的问题:

误解了技术,误解了社会。

技术由人所创造,它的形成、发展与作用尽管已超过了任何个人所能控制的范围,但并没有超出社会所能控制的范围。

技术的力量尽管超出个别人的力量,但没有超出人类的力量,它恰恰是后者的体现。

误解了人,认为人有一个自由的、具有完整精神的生活状态。

那不过是个别有闲精英的想象,导致悲观主义与浪漫主义。

三、社会建构论

主要内容:

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不是个别人的事,而是具有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社会角色共同参与的结果,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受各种社会因素,如政治、经济、伦理观念、习俗、文化传统等的影响。

不仅如此,对技术的评价和使用也受各种社会因素的约束

主要问题:

只看到社会对技术的“建构”作用,却不太注意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过于强调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外部因素,比较忽视其内部因素,如自然条件和知识背景的影响,导致相对主义。

三、科学与技术的区别(有多方面的区别)

1、从研究目的来看:

科学总是力求尽可能系统而全面地解释自然现象,而技术却没有这种要求

技术对知识的要求是尽可能使之“有用”。

科学的“用”常常要通过技术。

与技术相比,科学的“用”常常不具体,不针对某个特定的对象或特定的领域。

有时可以说科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求有实际的用途。

2、从评价标准来看:

对科学知识的评价常常从它是否逻辑一致,是否符合经验,相对于以前的科学,它是否能包含更多的经验内容等做出。

评价技术的标准通常受诸多社会条件的影响,特别受到其经济效果方面的影响。

3、从对待其研究成果来看:

科学研究成果是公有的。

科学无国界。

技术成果常常是私有的。

技术有专利、知识有产权。

4、从研究过程来看:

科学研究的探索性强,其结果相对不确定,选题自由度大,常由个别科学家独立完成,研究带有较明显的个体性。

技术研究的计划性强,选题的约束性也较大,其结果也相对较确定。

它要协调多方面的社会因素,其研究具有明显的协作性。

四、古代技术与近代技术的差异

1、古代与近代的比较:

在古代社会,科学与技术缺乏联系。

分离的原因:

A研究和掌握科学的人与参与技术工作的人往往不是同一类人,他们之间相互不理解、相互漠视

B古代社会没有建立合适的所有制制度,使技术专家缺乏研究的动力,难以吸纳优异人才加入这项事业,缺乏把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的优异人才

C与古代人的认识水平有关。

相较于当时的科学,古代技术有更可靠的经验基础,它比当时的科学包含更多的真理。

在近代,科学与技术有了相互的关联,它们相互接近,并逐渐接受对方,双方都从这种关联中获益。

2、与古代技术相比,近代技术的优点:

A能更好地继承:

由于近代技术以科学为基础,科学的概念、原理成为表达技术的有力工具,技术也第一次得到了客观、精确的表达。

而许多古代的技艺、技巧常常只是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只能通过言传身教来传承与发展。

B更能得到改进:

由于近代技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科学对技术的原理、作用过程能给出详细而深刻的说明,人们也因此对其缺陷能有更深刻的认识,能根据社会的需要对它们进行改进。

在古代,掌握技术的人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对它们的发明者来说也是如。

同时由于各种原因,掌握技术的人也很少,所有这些原因都可能使得技术难以得到改进。

C近代不仅更可能改进旧技术、发明新技术,而且技术产生的速度更快、量更多。

由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更多,因而有更多的人会参与到技术的发明与改进中来,这是技术能快速更新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人们能根据科学所提供的原理有意识地发明创造技术,而且一套理论往往不只形成一种技术,它可能形成一系列的技术。

古代技术的出现常常是孤立的、偶然的,只是个别天才人物灵光闪现的结果,因此在古代,新技术产生的速度相对较慢,而且数量相对也不多。

五、现代科学技术特点:

A国家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国家直接参与科学技术活动国家提供一个适合科学技术发展的制度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依赖制度环境

B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更为紧密

大量的技术更加紧密地以科学为基础。

现代科学也紧密地受到技术发展的引导。

技术的发展给科学提出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课题,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还为科学创造了更多更先进的研究手段。

第五章

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问题?

1、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问题日益严重化,将可能对人类的发展构成巨大的挑战它甚至使人类的发展不能持续,以至后退,因此有人把它们归结为一个总的问题,即可持续发展问题。

3、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只与科学技术有关,不只是一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要协调国家内部各利益团体之间的经济利益,还要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

它不只是一个纯粹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还是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科技问题。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现成答案摆在这里。

二、乐观论

主要看法:

上述问题的出现不是科学技术用得太多,而是用得不够的结果。

人类过去面临的许多困难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获得了解决,将来也必定能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只能够、也必定能够依赖科学技术解决资源问题以及其它各种问题

主要问题:

1,依赖科学技术能解决许多问题,但不一定能能解决所有问题

2,科学技术的发展滞后于所要解决的问题

3,忽视了科学技术采用所依赖的社会条件

4,新的科学技术都可能产生新的问题。

三、悲观论

主要看法:

科学技术是引起上述一切问题的根源,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这些问题,科学脚步就应该停止,人类必须回到昔日的社会,甚至回到原始的社会状态。

主要问题:

1,使人类所付出的代价太大,难以施行。

2,回到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人类也不见得会比现在生活得要好。

3,与乐观论一样,是把人类面临的困境完全看作是由科学技术导致结果,它忽视人及其所在的社会的影响。

四、人类中心主义

人是世界的中心,人的一切活动都从人的利益出发,是为了满足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人的利益作为唯一尺度的结果。

人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要以强力使自然屈从于人自身的需求。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出现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结果。

五、非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在改造自然时,不能只强调以自身为中心,一切都从人的利益出发。

人是自然的一员,同自然的其他成员居于平等的地位,人不能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的主人。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而是相互共存、相互和谐相处的关系。

要注意自然界其它部分的利益。

等等

六、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

1,一些关键概念含混不清,意义不明确,难以作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2,把自然抬得过高,结果很可能导致反科学、反技术,甚至反人类的境地

3,人类中心主义也能考虑环境、生态问题,甚至能比人类中心主义做得更全面、更现实、更合理

七、价值中立论

科研人员在进行科学技术研究之前或在研究过程中,不必考虑它是否会带来好的影响或坏的影响,不必考虑它是否有用或应不应当做等问题。

科研人员做的是纯粹科学技术研究,研究本身独立于任何价值考虑。

如果在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涉及到伦理道德的话,那也只不过是科研人员的职业道德。

八、价值关联论

在进行科学技术研究之前以及在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应当对研究本身作评价,对“研究会引起好结果、还是坏结果?

”“研究应不应当做?

”等问题,科研人员要在研究之前预先做考虑,要对其研究所产生的可能后果负责。

如果判断研究结果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那么科研人员就应当尽快收手不干。

九、科研人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1、从研究过程来看,科研人员要有求实精神,要实事求是。

2、从研究结果来看,科研人员要诚实。

3、从与他人关系来看,科研人员要有协作精神。

十、科研伦理的意义与局限

1,科研伦理的意义

A,使人们对科学技术研究所产生的各种影响有全面和充分的了解,使之可能在这些伦理争论中找寻自己满意的伦理判断,如果这种判断最终成为多数人的稳定意见,可能最终形成一种法律强制。

B,影响那些从事科研活动的人,使他在作伦理判断时有更充分的理据,使之更好地知道自己的责任。

2、科研伦理的局限

A,难以在伦理观念上达成共识,或者形成共识的时间比较长,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B,只是一般性地告诉人们应当如何行为,不产生强制作用。

C,只是影响人类行为的一种,不是唯一的。

 

1、学习科学技术哲学的意义

1)反思科学技术中的一般问题,坚定科学信念。

哲学反思有助于培养我们对生活中的人、事与物的欣赏,对社会的责任感等能使人的生活变得丰富、充实。

同时,哲学会使人对自然、社会与人自身有更好、更全面的理解,从而使人减少思想偏执,形成更成熟合理的生活态度。

2)对实际科学研究也有帮助。

哲学讨论的不确定性很可能是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与对象世界复杂性的真实的反映。

科学技术哲学可能使人们更合理地看待科学技术,却不一定会动摇他们的科学信念,相反,它可能会启发他们吧科学信念简历在更理智的基础上。

3)弘扬科学精神。

科学技术哲学不仅不会败坏科学精神,甚至科学精神还应当包含对科学的反思,即包含科学技术哲学。

2、客观规律论的问题

(1)客观规律、本质联系等概念含糊不清

(2)之所以知道自然事物中存在客观规律等是因科学理论之故

(3)科学理论不必定是真的,因此无法知道它是否是客观规律的反映

(4)存在相反的其它信念。

如相信自然事物是偶然出现的,它们是无规律的;或相信宇宙演化的规律或本质联系也是演化的。

3、什么是科学理论与价值陈述?

如何区分科学理论与价值陈述的意义?

(1)事实陈述是由“是”联结而成的陈述。

价值陈述是由“应该”、“应当”等词联结而成陈述.事实陈述与价值陈述有根本的不同,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

从单纯事实陈述中完全推出价值陈述,或从单纯的价值陈述中完全推出事实陈述是成问题的。

(2)1)科学不是万能的。

道德学、政治学、神学之类的学问不是科学研究的目标

2)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科学的结果,科学对之社会问题的产生不应负主要负责

4、科学与常识的不同?

大多数科学理论都来源于对日常生活实践的关注与总结,尽管与常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与常识又有很大的不同。

1)其一就是常识往往零散地出现,缺乏系统性,没有想到要深究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它的出现往往是随机的、偶然的。

而科学总是有组织、有系统地出现。

科学理论具有系统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尽力为相似的现象找到一个共同的原因,或建立它们之间的普遍联系。

科学理论所描述的现象不仅包括人们直观所见到的相似现象,也包括人们从直观见不到其相似性的现象。

在尽可能越来越普遍地描述这些现象之间联系的过程中,实际要把各种特殊的、简单的联系,即不那么普遍的现象知识连结起来,结成一个体系。

2)科学不同于常识的另一方面是精确性,日常知识提供的往往只是一种大概的、笼统的知识。

科学理论的精确性甚至可以从表达它的语言特性中看出。

成熟的科学理论常常通过一些特殊的语言形式即科学语言表达出来,科学语言意义明确,并且常常是单义的。

5、观察方法的特点

观察方法分:

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1)直接观察:

对被观察对象不作任何变更,也不借助于任何仪器,直接通过人的感官来获取经验的方式,最基本、最常见、最简单;不够精确、适用范围小

(2)间接观察:

不直接通过感官,而是借助于一定仪器来进行的观察优点:

相对比较精确,适应的范围比较广泛。

缺点:

缺乏主动性

6、什么是实验方法?

其特点是什么?

(1)含义:

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干预和控制,在引起其产生和变化的影响因素中,或者排除某些次要的影响,或是强化某些影响,使其产生和变化的过程根据需要加速或延缓,有时甚至重现或模拟这些过程,以便获得人们所需要的经验

(2)1)获得经验的方式更主动。

2)获得经验的范围更广泛。

3)获得的经验更精确。

4)获得的经验更可靠。

(第二章)

7、简单枚举法的含义及其特点

(1)是仅根据对同类事物的几个事例或同类现象的几次考察,发现它们具有某种共同特性,并且没有发现反例,于是就得出关于这类事例或这类现象具有该种特性的一般性结论。

(2)缺陷:

简单枚举法只考察了某类事物的部分事例,结论却针对这类事物的全体,所以尽管它的前提为真,但结论不一定真、不一定可靠。

改进:

获得足够多的经验;获得在各种条件下的经验现象,任何改进都不能完全克服其缺点。

优点:

运用简单方便;合乎直觉习惯。

8、什么是否证标准及其局限(问题)?

(1)证实一个全称陈述需要无限多的事例,否证它时却只要有一个事例就够了

(2)1)无法提出一个计算理论可否证度的普遍适用的方式

2)否证标准不完全符合科学史

3)经验不会单独同一个理论矛盾

9、什么是简单性标准?

在没有明显经验反驳的情况下,在选择科学理论时,要选择基本概念、公理尽可能少的理论,要选择在形式上尽可能简单的理论

这个标准也要求,在构造理论体系时,要尽可能构造简单的理论。

如开普勒认为简单的东西就是美的,而美的东西更接近于真,因此采用简单性标准是合理的。

在马赫看来,人们之所以选择简单的理论,这不仅是人类心理要求的结果,是心理规律的体现,它还是人类的认识要求。

不过美的知识并不一定是真的,不同的人对美有不同的看法,以此标准来评价科学理论,难免被人批评它带有浓厚的主观性。

(第九章)

10、什么是工具论?

(1)内容:

技术不过是用来服务于人类的工具,它的产生除了要依赖于一些自然条件外,完全依赖于使用者的目的。

(2)推论:

1)技术是因某种单一目的而创造出来的

2)技术与社会政治因素没有关系或关系不是太大

3)技术的影响主要在物质领域

(3)工具论的局限:

(1)技术的产生并不源于单一的、特定的目的;

(2)技术与社会政治因素较大的关系,受它们的深刻影响;(3)技术它对精神文化也有深刻的影响。

11、自主论

(1)主要内容:

1)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具有一种不依赖于人的特性,技术有自己的特殊法则来决定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与方向。

2)技术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的各个方面,它已成为一种具有自主性的力量,影响甚至控制人类

(2)主要问题:

1)误解了技术,误解了社会。

技术由人所创造,它的形成、发展与作用尽管已超过了任何个人所能控制的范围,但并没有超出社会所能控制的范围。

技术的力量尽管超出个别人的力量,但没有超出人类的力量,它恰恰是后者的体现。

2)误解了人。

认为人有一个自由的、具有完整精神的生活状态。

那不过是个别有闲精英的想象

3)导致悲观主义与浪漫主义

(3)自主论产生的原因:

技术的形成、发展、作用等难以理解;技术的力量难为任何个人所控制

12、社会建构论

(1)主要内容:

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不是个别人的事,而是具有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社会角色共同参与的结果,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受各种社会因素,如政治、经济、伦理观念、习俗、文化传统等的影响。

不仅如此,对技术的评价和使用也受各种社会因素的约束。

(2)主要问题:

1)只看到社会对技术的“建构”作用,却不太注意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2)过于强调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外部因素,比较忽视其内部因素,如自然条件和知识背景的影响

3)导致相对主义

13、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从研究目的来看:

1)科学总是力求尽可能系统而全面地解释自然现象,而技术却没有这种要求2)技术对知识的要求是尽可能使之“有用”。

3)科学的“用”常常要通过技术。

与技术相比,科学的“用”常常不具体,不针对某个特定的对象或特定的领域。

有时可以说科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求有实际的用途。

(2)从评价标准来看:

1)对科学知识的评价常常从它是否逻辑一致,是否符合经验,相对于以前的科学,它是否能包含更多的经验内容等做出。

2)评价技术的标准通常受诸多社会条件的影响,特别受到其经济效果方面的影响。

(3)从对待其研究成果来看:

1)科学研究成果是公有的。

科学无国界.2)技术成果常常是私有的。

技术有专利、知识有产权

(4)从研究过程来看:

1)科学研究的探索性强,其结果相对不确定,选题自由度大,常由个别科学家独立完成,研究带有较明显的个体性。

2)技术研究的计划性强,选题的约束性也较大,其结果也相对较确定。

它要协调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