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课时复习检测试题10.docx
《届高考地理课时复习检测试题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课时复习检测试题10.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课时复习检测试题10
课时作业10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时间:
30分钟 满分:
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1.(2010·广东)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华北地区沙尘暴的降尘会( )
A.导致气候变暖 B.引发草场退化
C.引起地表水体酸化D.增加土壤肥力
解析:
沙尘暴将地表土层物质带走,使当地土壤肥力下降,因此,降尘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气候变暖的原因是温室效应增强,水体酸化的原因是酸雨造成。
华北地区主要是农耕区,缺少草场,因此不会引起草场退化。
答案:
D
(2010·海南地理)下图中4条曲线分别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湖泊的浮游植物生物量与光照、营养物质含量、气温的年变化。
据此完成2~3题。
2.表示光照、营养物质含量、气温年变化的曲线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解析: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光照、气温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光照、热量条件差,夏季则相对较好,又该区域夏季最高气温出现时间滞后太阳辐射(光照)最强的时间,故②曲线表示光照曲线,③表示气温曲线。
联系选项排列组合关系,可知①应表示营养物质含量曲线。
综上,B正确。
答案:
B
3.若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则该湖泊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大约会持续( )
A.1个月B.3个月C.6个月D.12个月
解析:
图示显示,冬季营养物质充足的情况下,浮游植物生物量较低,这是由于冬季光照、热量条件较差造成的。
随着气温、光照条件的较好,浮游植物生物量快速上升;春末至秋初时段在光照、热量条件更好的状况下,浮游植物生物量却反而较低,可以推测可知这是由于湖泊营养物质供应不足造成的。
综上分析,B正确。
答案:
B
(2010·陕西宝鸡期末)2009年5月份以来,干流全长为1321千米的塔里木河进入历史上少有的枯水年份,干流来水大幅减少,致使长约1100千米的河道断流。
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是造成此次塔里木河断流的最主要原因的是( )
A.该流域的降水异常减少
B.冬季气温偏高,降水偏少,使冰雪融水量异常减少
C.流域内灌溉面积急剧扩大
D.工业用水量过大
解析:
塔里木河的河水主要来源于高山上的冰雪融水,断流的最主要原因应是融水量异常减少,流域内灌溉面积没有急剧扩大。
答案:
B
5.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来看,塔里木河断流不会导致( )
A.塔里木盆地内的绿洲面积缩小
B.威胁胡杨林的生存
C.风蚀、风积范围扩大
D.西北地区气候年温差减小
解析:
塔里木河流断流会缩小绿洲面积,威胁胡杨林生存,风蚀、风积范围扩大,导致年温差增大。
答案:
D
(2010·山东青岛一模)下图是“某山地海拔高度与植物生长量、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太阳辐射量的关系图”,横坐标表示植物生长量、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年太阳辐射量。
读图,回答6~7题。
6.与图中①②③④曲线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年太阳辐射量 B.②—年平均气温
C.③—植物生长量D.④—年降水量
解析:
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降低,曲线②对应年平均气温;随海拔的升高,地形对水汽抬升作用明显,降水会增加,但到一定海拔高度,降水量会逐渐减少,曲线③对应年降水量;曲线④对应年太阳辐射量;曲线①对应植物的生长量。
答案:
B
7.②曲线在2500米左右有明显的弯曲变化,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地面状况 B.大气环流 C.地形坡度 D.牧业发展
解析:
②曲线为年平均气温曲线,在海拔2500米左右弯曲,应与地面状况有关。
答案:
A
(2010·广东广州执信中学)下面图表表示我国某主要地形区中,某山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和该地形区中某城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8~9题。
自然带类型
落叶阔叶林带
山地针阔
叶混
交林
带
山地针叶林带
山地草原带
山地草甸带
各月气温、降水量
垂直分布高度
西坡高度(m)
1100~1500
1500~1800
1800~2400
2400~2700
2700~2870
东坡高度(m)
800~1100
1100~1600
1600~1900
1900~2580
2580~2870
8.该地形区最可能是( )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青藏高原 D.华北平原
解析:
该山地的山麓自然带为落叶阔叶林带,推测该山地位于华北平原或黄土高原。
再依据海拔高度可判定山地所处地形区为黄土高原。
答案:
A
9.山地东西两坡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差异B.水分差异
C.地势高低差异D.纬度差异
解析:
距海远近的不同导致水分差异明显。
答案:
B
(2010·皖北测试)读“某山地南北坡垂直带谱图”,回答10~11题。
10.关于该山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山是断块山
B.该山位于南半球
C.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G分布的海拔高度下限上升
D.该山常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
解析:
该山地的山麓自然带为常绿阔叶林带,且山地海拔在8000~9000米,推测该山地为喜马拉雅山。
喜马拉雅山脉为褶皱山;位于北半球;由于山地海拔高,不易受西风影响;随气候变暖,高山冰雪融化速度加快,雪线不断后退。
答案:
C
11.关于该山南北坡垂直自然带带谱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坡带谱比北坡丰富,因为南坡海拔高
B.G自然带在南坡分布的海拔高度下限低于北坡,说明南坡气温低
C.E自然带在北坡分布的海拔高度下限低于南坡,说明南坡水热条件优于北坡
D.与F相似的水平自然带在我国西北地区分布的海拔会更高
解析:
喜马拉雅山南坡自然带谱较北坡丰富,是因为南坡纬度低,山麓海拔低;由于南坡为迎风坡,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遇山地抬升降水多,雪线海拔较低;南坡纬度较低,且是向阳坡和迎风坡,水热条件好,同一自然带所处的海拔高于北坡;同一自然带,纬度越低,所处的海拔会越高。
答案:
C
(2010·湖北鄂州摸底)读“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A~H表示不同的自然带。
图中R为年辐射差额,即热量收入:
Lr为干燥指数(多年平均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
据此完成12~13题。
12.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B→C→D自然带的更替反映了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
B.A→B→C→D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C.C→F→G→H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D.C→F→G→H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差异
解析: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受热量和水分两个因素的影响,A→B→C→D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的变化;C→F→G→H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答案:
C
13.图中E自然带是( )
A.热带雨林带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荒漠带D.热带草原带
解析:
E自然带热量收入高,但是降水小于蒸发,在四个选项中只有热带草原带符合。
答案:
D
二、综合题(共24分)
14.(12分)(2010·安徽合肥一模)读“某国地理环境要素关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国最可能是( )
A.印度尼西亚B.英国
C.日本D.新西兰
(2)结合上图,试简述该国气候、地形和水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科考队赴该国实地科考,见证了以下景观的变化,试探究其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①同种植物开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逐步推迟。
②山脚森林茂密,山顶白雪皑皑。
③该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范围的北界纬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国的传统民居多为木制结构,试分析其自然地理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各要素关系图可知该国为日本,分析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应主要把握其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以山地为主的地形特征。
答案:
(1)C
(2)该国气候主要为季风气候且海洋性特征明显,降水丰沛,河流水量充足,地形受流水侵蚀和冲积作用明显;由于地形坡度大,水力资源丰富。
(3)①反映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②反映了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拔高度的变化。
③变化了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主要影响因素是暖流的影响。
(4)该国森林资源丰富,取材方便,又多火山、地震,木制结构利于防震。
15.(12分)(2010·无锡2月)下面甲、乙两图分别为沿经线、纬线的地形剖面和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图中自然带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
(2)乙图中A表示的自然带名称是________,C→B→A自然带分异现象的主要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乙图中C地冬季降雪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B山脉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试列举三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非洲和我国两剖面图,依据图示正确判定区域是解题关键。
乙图中B为大兴安岭,A为内蒙古高原,C为日本群岛。
答案:
(1)大致以赤道为界南北对称分布 从赤道向两极(或从低纬向高纬)
(2)温带草原带 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 (3)西北季风越过日本海带来大量水汽,在C地受地形抬升;冬季因气温较低形成大量降雪。
(4)地势第二级阶梯与地势第三级阶梯(或东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线;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或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农耕区与畜牧区的分界线;森林带与草原带的分界线。
(任选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