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导学案实词虚词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230254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导学案实词虚词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文言文导学案实词虚词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文言文导学案实词虚词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文言文导学案实词虚词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文言文导学案实词虚词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导学案实词虚词文档格式.docx

《文言文导学案实词虚词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导学案实词虚词文档格式.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导学案实词虚词文档格式.docx

今指贫穷。

“丈夫”古指男子,“古者丈夫不耕”;

今指女子的配偶。

“牺牲”,古指祭祀所用的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今指为正义而献出生命,“流血牺牲”。

这都是词义发生转移。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如“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先帝不以臣卑鄙”;

今天是贬义词,指品行恶劣,“卑鄙无耻”。

“爪牙”,古代是褒义词,指有勇力的人,“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

今天是贬义词,指坏人的党羽。

这都是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此外,还要注意单音词和复音词的不同,不要把古代的两个词当成现代的一个词,如“妻子”、“指示”、“地方”、“至于”等;

也不要把古代的一个词当成两个词,拆开来理解,如“布衣”、“社稷”、“左右”、“足下”等。

[温馨提示]同一个词,古今意义不同,最容易出现望文生义、曲解文意的错误,阅读时要特别注意。

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的现象。

甲字是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

例如: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字本义是跳蚤,但这儿借用为“早”,于是,“早”就是本字,“蚤”是假借字,词义应按“早”解,读音按“早”的现代读音读。

中学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

古今字的“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有“先”、“后”的意思。

“莫”,在“至莫夜月明”句里,“莫”是古字,“暮”是今字,词义应按“暮”解。

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较现代汉语的词语少,因此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是同学们学习的重点。

《教学大纲》中列出的120个文言实词,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需要同学们根据一定语境来分析判断词义。

那么一词多义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个词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从本义引申出多个意义,形成一词多义。

如“立”,甲骨文作,像人站在地上的样子,本义是“站立”,如“提刀而立”。

把“站立”的动作抽象化,即引申为“站得住”,指立身处世,如“三十而立”。

又引申为“竖立”,如“犹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

又引申为“建立”“设立”,如“立宗庙于薛”,“各当时而立法”。

又引申为“存在”,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又引申为“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如贾谊《过秦论》:

“子婴立。

”由此进一步引申为“使登上某一位置”,如《项羽本纪》:

“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

”由“站立”又虚化为副词,引申为“立刻”“马上”,如《鸿门宴》: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这种情况现代汉语也有,如:

“他有个兄弟在北京读书”,“兄弟”指“弟弟”;

“万一有个好歹怎么得了”,“好歹”指“歹”,多指生命危险;

“他可惹下是非了”,“是非”指“非”,多指口舌麻烦。

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出现更多,课本中就有不少实例。

①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如《墨子·

非攻》: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句中只有“园”的意义。

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是诸侯的封地,“家”是大夫的封地,此处只有“国”的意义。

②两个语素意义相反的偏义复词,如《孔雀东南飞》:

“昼夜勤作息”,只有“作”的意义。

《出师表》: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只有“异”的意思

词类活用文言文的词类活用常见的类型有: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类型

方法

举例

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作动词。

②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名词活用作动词。

③名词前有副词或能动词,名词活用作动词。

④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驻军)(《烛之武退秦师》)

②今鼓乐于此(击鼓奏乐)(《庄暴见孟子》)

③云青青兮欲雨(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扣弦而歌之(唱歌)(《赤壁赋》)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

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①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远离)(《清稗类钞·

冯婉贞》)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鸿门宴》)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薄弱)(《烛之武退秦师》)

名词作状语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鸿门宴》)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当面)(《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①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

这一类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

②形容词用为名词时,一般出现在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

①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视力)(《祭十二郎文》)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游褒禅山记》)

③君安与项伯有旧(交情)(《鸿门宴》)

④贵以近知远,以所见知所不见(近的,远处的)(《吕氏春秋·

察今》)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

②不及物动词未带宾语,但它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其他人或物发出的,这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

③另外,及物动词如果跟它的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动作的实施者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

④再有,如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而此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也可断定它活用成了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⑤名词的使动用法可按“使宾语怎么样”这一关系来判断。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史记·

项羽本纪》)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发怒)(《史记·

陈涉世家》)

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鸿门宴》)

④俯身散马蹄(使……散)(《白马篇》)

⑤足以荣汝身(使……荣耀)(《孔雀东南飞》)

⑥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泊船瓜洲》)

练一练:

(2012江苏高考)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伯父墓表苏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

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天圣元年,始就乡试。

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

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

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

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

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

起为开封士曹。

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

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

及公往,遂直其冤。

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

通判阆州。

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

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

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

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

公曰:

“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

”宗素事权贵,诉于府。

府为符县,公杖之。

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复一中贵人至曰:

“必于法外与之。

”公谓尹李绚曰:

“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

”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

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

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

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

“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擢提点利州路刑狱。

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

“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

”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

“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

出游于途,行中规矩。

入居室,无惰容。

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

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多:

称赞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益:

有利

C.公复以循吏许之许:

期望D.杖矫命者,逐之矫:

假传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

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

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

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3分)

⑵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⑶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4分)

技巧点拨: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有哪些方法?

1.积累是基础:

文言实词的积累,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关键。

只有脑中储备了足量的文言词语,记住了它们的常见义项,才能在解题时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具体措施有二:

其一,记住典型例句。

高考文言实词,基本能在中学教材中找到实例。

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熟读典型例句,记住常见义项,不断充实自己的词汇仓库。

其二,做好归类整理工作。

可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常见偏义等内容分类整理,把握其基本特征及类型,提高分辨能力。

2.紧扣具体语境是关键:

多义词尽管义项丰富,但一旦进入具体语境,它的意义则变为单一。

因此,判别其义项,要在明了其基本义项的基础上,依据其上下文作出选择,也就是说要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解题原则。

(1)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陈胜、吴广乃谋曰: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绝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

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

(2)联想迁移法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

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

如2008年高考四川卷中“而郑氏数千指独完”一句,熟悉课文《六国论》的同学马上就会想到“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字,意为“保全”,选项解释为“灭亡”显然是错误的。

再例如: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我们可以联系《孔雀东南飞》中“府吏见叮咛”来推断。

“见”是第一人称“我”之意。

“不以外夷见忽”的意思是,不因为我是外夷轻视我。

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将联想的触角指向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

如“韩轨遂投城遁走”,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

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

(3)语法推断法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都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进行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可知,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同样一个“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中,它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藏匿”;

在“微行入古寺”中,它作状语,修饰“行”,释为“暗暗地、隐蔽地”;

在“微风鼓浪”中,它作定语,修饰“风”,释为“微小、微弱”等等。

(4)互文对举法: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

有时同一句中相对应之处的字词也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有时用互文对举法可帮助你快速判断。

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中“固”的词义,我们从该句的对仗特点来看,“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

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

再如判断“去郑而之许”中“去”与现代汉语的异同,“郑”和“许”同为地名,都作宾语,“之”为动词“到”,“去”与“之”相对,应为“离开”,刚好与现代汉语相反。

(5)通假代入法: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如:

吾说晏子之义。

此处如不从通假角度考虑就难以理解,这里的“说”通“悦”,以此代入,符合上下文语境。

(6)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近几年试卷中时有涉及,高考已考过“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如:

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 用事:

凭感情做事。

题目解为“凭感情做事”,也是不明文化常识之故,古文中“用事”专指“掌权”,中学教材中学过的《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新用事”即是一例。

当然,以上几种方法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可综合运用,对同一道题目而言,也可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多掌握几种方法技巧,在解答文言实词题时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若能就此平时有意识地结合课本进行操作,做到熟能生巧,在未来的高考竞技场上就不会茫无头绪,手足无措了。

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简堂集序

归庄①

先太仆府君②,故居安亭,为昆山、嘉定之界,而去嘉定为近。

当时执经问学者,嘉定尤多。

嘉定有唐叔达、娄子柔两先生衍其派。

子柔之高弟子曰马巽甫先生,《简堂集》者,其所著也。

先生交余父兄间,余尝一再奉教,犹不数数见其文。

去年,至嘉定,先生殁久矣。

先生之子应之出是集,属予序;

得受而读之,知先生之文所自来也。

盖从流溯源,得之府君为多。

吾朝文章,自浦江、乌伤③开一代风气,上与唐宋诸大家匹。

读两公文,原知文之不可苟为也。

而后之学者,趋尚不同,顾以盛名奔走天下。

至嘉靖中世,几无复知有两公者矣。

府君独起而振之。

万历之季,所号为文章家者,与嘉靖诸公虽异趋,要皆入幽蹊仄径,披榛翦茀④,终不能致于康庄。

然人情喜新,咸望而归之。

独先生守其师之学不变,岂非所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耶?

先生之文,大约详整博雅而有精思,至其变化出没,非拘墟者⑤所能测。

抑余又有感焉。

古之求人之文者,惟其文;

苟其文足以传后,虽布衣可也。

而能文者,亦视其人之可传与否,而不轻为。

世俗之求人之文者,不惟其人惟其贵。

寻常无闻之人,往往购名公卿之文,镌金石、登屏幛以为荣。

而名公卿不必能文,或能而不暇,则倩人以应。

一以执笔之有人也,而轻应之;

一以署名之非己也,而谩为之;

于是天下之文日益多。

余观《简堂集》代名公卿作者十居六七,余既笑世俗之人之鄙,又叹先生之不遇世也。

虽退之、子瞻、子固⑥集中代人之作至今传,然终不多见。

且夫先生之才与其学,苟文皆为己作,不烦瞻前顾后,必能自吐其胸中之奇,当有不止于此者。

余尝叹太仆府君,以如此之文而老得一第,又处下位,不获修国家谱牒,记元老大臣事迹,不得尽其才以为恨。

况先生遂以书生老也!

后之观先生之文者,欣赏之余,当亦不胜其太息矣。

余浅学,不当序先生之文,因应之请之不置,又以先生之文得吾家之传也,故不辞而为序。

(选自《清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归庄:

明清换代间人。

本文作于明末。

②太仆府君:

作者的曾祖归有光,嘉靖进士,曾为南京太仆寺丞;

“府君”,旧时对已故先辈的敬称。

③浦江、乌伤:

指宋濂(浦江人)、王祎(乌伤人)。

④披榛翦茀:

榛,丛生的灌木;

茀,杂草。

⑤拘墟者:

拘学浅陋者。

⑥退之、子瞻、子固:

分别是韩愈、苏轼、曾巩的字。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叔达、娄子柔两先生衍其派衍:

传布。

B.而后之学者,趋尚不同趋:

趋向、爱好。

C.一以署名之非已也,而谩为之谩:

谩骂、辱骂。

D.因应之请之不置置:

放弃。

5.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达归庄为《简堂集》作序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开一代风气,上与唐宋诸大家匹②盖从流溯源,得之府君为多

③先生之文,大约详整博雅而有精思④先生之子应之出是集,属予序

⑤以先生之文得吾家之传也⑥余既笑世俗之人之鄙,又叹先生之不遇世也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巽甫先生与作者家族渊源很深:

其文得作者先曾祖的家传,其人与作者的父、兄都有交游。

B.马巽甫先生很有才学,“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却不遇于当世,一直到老仍是一介书生。

C.作者认为,马巽甫先生的文章多是代人执笔,所以瞻前顾后,以致“入幽蹊仄径,终不能致于康庄”。

D.作者认为,求人写文章的,应该只看文章的好坏而不应看重他的地位;

代人写文章也要看对方的为人,而不可轻易随便代写。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先生殁久矣。

先生之子应之出是集,属予序。

⑵读两公文,原知文之不可苟为也。

⑶而名公卿不必能文,或能而不暇,则倩人以应。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一、考点解读:

2012年江苏《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明确列出“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15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考纲中关于这一考点的要求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

一是“常见文言虚词”,即以考纲中列举的15个文言虚词为重点,它们都是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

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要在理解上下文语境的前提下准确把握,而不能对它们进行孤立地套用;

三是对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辨别和理解,而不是识记。

高考中经常涉及的文言虚词词类包括介词、副词、连词、助词等,但在具体设题时并不单独考查一种类型,往往将几种虚词综合在一起进行考查。

考查的形式以选择题为主,要求比较判断不同句子中的相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而不要求指明其意义和用法。

随堂练习一、

1.下列句中“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2.下列句子中“乎”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曰:

壮士,能复饮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下列句中“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

作计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4.下列各句中“其”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

5.下列句中“若”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