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概述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230160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6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龙舟概述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龙舟概述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龙舟概述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龙舟概述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龙舟概述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龙舟概述文档格式.docx

《龙舟概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龙舟概述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龙舟概述文档格式.docx

而在祭祀中,人们为祈求图腾神的欢心和赐福,便发生了争作第一到达祭神的竞争,这也就是龙舟竞渡竞速比赛的起源。

可见,竞渡是一种与祭神结合的娱乐性的民间水上活动。

“龙舟”一词在《穆天子传·

五》上首次出现,但“竞渡”一词却比它更早。

《穆天子传》为晋代从战国时魏王墓中发现的先秦古书。

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是日,竞渡,竞采杂药。

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日,人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竞渡是其遗俗”。

据此,湖南境内竞渡活动可追朔到战国后期。

屈原沉沙于洞庭湖畔的汩罗江,人民为了招屈原便有龙舟竞渡事。

晚唐诗人刘禹锡在武陵生活期间,曾写下了《竞渡曲》,并有注云:

“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斯招屈之义。

”又注云:

“有也回,无也回,莫待江边冷风吹。

”这便是招屈的竞渡歌。

又据《武陵竞渡略》载:

“竞渡事,本招屈,实始沅湘之间……”这些史料充分说明湖南的竞渡与屈原怀沙沉于汩罗有关。

到今凡是与屈原的传说有关的地方,如汩罗江流域,溆浦县江口镇,泸溪县、桃江县、酉水流域以及邵阳等地,其龙舟竞渡也开展得极为活跃。

龙舟竞渡除有招屈原的意义外,江华、江永县一带旧时有纪念汉代苍梧太守陈林的传说;

湘西的泸溪县泸溪一带,则有祭龙求雨,祈求丰收的内容。

北宋朱辅的《溪蛮丛笑》里写道:

“蛮乡最重端午,不论生熟界出观竞渡三月而归。

既望复出谓之大十五。

船分五色,阜船之神龙恶,去一必有风雨。

”岳阳一带还有以竞渡禳灾送瘟之说。

北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载“濒江诸庙皆有船,四月中择日下水,击昼鼓,集人歌,以棹之至端午罢,其实竞渡也。

而以为禳灾,以酒肉以犒棹鼓者,多为草船泛之,谓之送瘟。

邯郸淳《曹娥碑》云:

“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

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这是说江浙一带的端午竞渡与春秋时伍子胥受黜自杀、尸投江流事有关。

苏州的龙舟活动便是为纪念春秋时被吴王杀害后投入水中的伍子胥而兴起的,在春日端午及农历六月都有举行。

或说,龙舟竞渡活动,始于越王勾践。

据西汉《越绝书》等史籍记载,春秋时,越王勾践为报仇复国,根据越地“水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的水乡泽国特点,十分注重舟船的建造。

新造之舟狭长,桨位众多,快速如飞。

每年端午日,越王勾践便坐龙船,亲自指挥竞渡,实乃操练水军。

“戈船三百”,声势赫。

经过十年卧薪尝胆的艰辛,越王勾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实现报仇雪耻、重建越王社稷的宏愿,为了纪念这位君王,越国人民便在城都会稽(今绍兴)修建了越王台和越王殿(至今绍兴城内卧龙山下仍保存着遗址)。

同时,每逢端阳日,还在密布如织的湖塘水道中举行盛大的龙舟竞渡活动,以志纪念。

随着古越文化与长江中游文化的交流及融合,浙江龙舟竞渡的这种发展演变过程又增添了更多的纪念寓意,并有因地而异的纪念内容。

或为纪念屈原,或为纪念伍子胥,或为纪念“有捍海灭倭功”的张坤,有的地方还有所谓“赛龙舟,祭曹娥”之说。

然而竞渡习俗却始终世代相传,历久不衰,并赋予热爱家乡,维护正义,体恤苍民,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

在福州,龙舟竞渡除含有凭吊屈原外,也有“逐疫”、“吊闽王王审知之说”。

浙江余杭县蒋村乡的龙舟竞渡的传说之一,是说从前这里年年遭旱灾,颗粒无收,后来大家在这里挖了一个深塘,请求龙王爷派龙子龙孙到这儿长住,老龙王见这里潭深水清,果然派小龙王住到这里来了。

从此,这一带年年风调雨顺,有种有收。

老百姓为感激小龙王的恩泽,各处的龙舟在端午这天都要到这里朝拜一次,沿袭下来,就成了每年一次的龙舟竞渡。

贵州黄平县百牛寨传说:

古时候,金骨老龙降错了雨水,被包文正判处斩刑,并定于午时三刻监斩。

金骨老龙向皇帝求救,皇帝答应了。

于是叫包文正下棋,以拖过斩龙时间。

但午时三刻,包文正故意将棋子落,借捡棋子,就对龙说:

“你不死也死了,我也不是存心不保你。

今后我叫人们每年端午划三天龙船纪念你。

”就这样,每年端午,人们便进行龙船比赛。

二、龙舟竞渡的时间

龙舟竞渡举行的时间,全国各地有所不同,2、3、4、5、6、7、8、9八个月当中,都有举行,有的地方甚至在一年中,有几种不同的竞渡日期。

(见表1.1)

表1.1竞渡日期统计表

县总数

端午节期间竞渡县(市)

端午节以外日期竞渡县(市)

端午节期间竞渡,其它日期也竞渡县(市)

备注

数量

湖南

湖北

广东

福建

浙江

江苏安徽江西四川云南广西台湾琉球

合计

25

38

41

16

26

8

19

15

4

4

8

3

223

37

11

7

214

100

96

70

87

75

1

5

1

9

2

不包括竞渡日期不清的两个县(市)

不包括竞渡日期不清的1个县

不包括竞渡日期不清的一个地方

统计表中的223个县(市)中有214个县(市)端午节期间举行龙舟竞渡,约占96%。

其中包括端午节期间有龙舟竞渡,其它日期也有龙舟竞渡的8个县(市)。

如果将这8个县(市)从214个县(市)中减去,就剩下206个县(市)是端午节期间竞渡,其它日期不竞渡的县(市)约占统计总数223个县(市)的92%。

因此,我们可以说全国大约有92~96%的县(市)是在端午期间举行龙舟竞渡。

从调查材料看,端午节期间的龙舟竞渡活动一般要连续进行几天,其中往往端午节是高潮,如江西省高安县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端午)竞渡5天,其中大多数龙舟只参加三四天活动,有的兴趣大一点,参加五天活动后,自己还划着玩一二天,一共划六七天。

又如广东顺德县城(大良)附近龙舟竞渡的时间是五月初一划北门乡,初二划东门乡,初三划龙眼村,初四划大门乡,初五划大良河,初八有的龙舟还要去游龙潭,拜龙母庙。

再如广州的黄埔区、郊区、番禺、增城,1984年竞渡活动的日期为:

五月初一至初五每天都划,共有28个活动点。

初六2个点,初七2个点,初九1个点,初十1个点,十二日1个点,十四日1个点。

除初八、十一、十三日3天外,从五月初一到十四日,每天都有活动点,也就是每天都有龙舟竞渡。

这么多活动点,这么长的日期,并不是每条龙舟都要去参加活动,一般每条龙舟就在附近的一个点或一些村庄划三四天(有关的活动点或村各去一次),个别的龙舟也可能多划几天,多去一些地方,完全凭自己的兴趣。

龙舟竞渡的日期与中国历法的变化有一定关系。

我国最古的历法是《古六历》(包括《颛顼历》),它创于公元前约4世纪,以后经历了多次变化。

其中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改行《太初历》,为我国历法史上第一次大改革。

实施至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

以后,公元510年改用《大明历》,施行29年。

公元1199年用《统天历》,公元1281年用《授时历》,它是我国历法史上第四次大改革,实施364年(包括《大统历》)。

历法的变化,必然对龙舟竞渡的日期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西双版纳傣族使用傣历,傣历的新年就是泼水节,泼水节一般连续三四天,大约相当于公历四月中旬,不同的年份前后要错几天。

如果再折算为公历的话,每年的日期也会前后错几天。

同理,在春秋以前就已经有了的龙舟竞渡,由于几千年来中国历法的变化,竞渡日期在由一种历法变为另一种历法时,也会受到影响。

大多数地方竞渡日期一般是遵照传统习惯,但有些地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吴江县志》载:

“清明旧志云前两日为寒食……旧志又云,元末是日有竞渡之戏……此明嘉靖间已久废,今惟端午竞渡于长桥庞山湖等处,或以六月二十四日,或以中秋日,其事略与元时清明日同。

可见吴江县在元代末期清明,寒食有竞渡,以后废除,只剩下端午、六月二十四日,中秋日竞渡了。

又如《山阴县志》载:

“夏至……乡人竞渡于通津……案:

夏至竞渡今已不行。

”(卷十一·

风俗)可见山阴县夏至曾有过竞渡,以后就没有了。

再如贵州清水江畔的苗族地区传说划龙船胜秉是农历五月初五。

平寨定为五月初六。

但这时正值农忙季节,妨碍生产,于是竞渡日期改为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

广东增城县新塘乡传统习惯是农历五月十二日竞渡,但1983年为了等香港代表团回乡观光,改为五月二十二日。

武陵县“旧制、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月一日新船下水,五月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讫,便拖船上岸。

今则兴废,早晚不可一律。

有五月十七、八打船,二十七、八送标者。

”以上说明在某些地区,由于某种原因,竞渡日期也会发生变化。

三、龙舟竞渡的地区

大体而言,中国的龙舟竞渡分布于南方各省。

文崇一先生从几千种地方志里翻出了几百条材料,按中国现行行政省区列为几个表,将其中地名一栏列举如下,并就有关省份补充获知的新竞渡地点,根据这些材料绘制成龙舟竞渡分布图。

长沙府(今长沙市)、永明县(今江永县)、祁阳县、桂阳州(今桂阳县)、巴陵县(今岳阳县)、攸县、武陵县(今常德)、乾州(今吉首县)、清泉县(今并入衡阳县)、衡山县、浏阳县、黔阳县、平江县、石门县、耒阳县、安乡县、芷江县、武冈州(今武冈县)、长沙县(今长沙市)、湘潭县、城步县、桃源县、新宁县、醴陵县、永顺县。

增补:

凤凰县、泸溪县、花垣县、保靖县、株洲市。

宜昌府(今宜昌)、荆州府(今江陵)、黄州府(今黄冈)、崇阳县(今武昌)、钟祥县、蕲州(今蕲春县)、夷陵县(今宜昌)、荆门直隶州(今荆门县)、沔阳州(今沔阳县)、公安县、江陵县、孝感县、竹山县、来凤县、京山县、枝江县、红夏县(今武昌)、光化县(今老河口市)、安陆县、东湖县(今宜昌)、恩施县、宜城县、宜都县、松滋县、咸宁县、武昌县(今鄂城县)、麻城县、黄陂县、黄梅县、黄冈县、枣阳县、郧西县、广济县、应城县、蒲圻县、云梦县、当阳县、监利县、谷城县、随州(今随县)。

秭归县。

广州府(今广州)、高州府(今高州)、惠州府(今惠州)、韶州府(今曲江县)、琼州府(今琼山县)、潮州府(今潮州)、罗定州(今罗定县)、和平县、花县、曲江县、茂名县、三水县、东莞县(今属台山县)、南海县、香山县(今中山市)、清远县、高要县、开平县、阳江县、番禺县、顺德县、潮阳县、新宁县(今台山县)、宝安县、新会县、遂溪县、澄海县、海阳县(今潮州)、临高县、归善县(今惠阳县)、乐昌县、西宁县(今郁南县)、德庆州(今德庆县)、南楚州(今南楚县)、会同县(今琼海县)、忠义乡(今属南海县)、安定县。

英德县、增城县、高明县、鹤山县、海丰县、珠海市。

福州府(今福州市)、兴化府(今蒲田县)、泉州府(今泉州市)、漳州府(今漳州市)、延平府(今南平县)、福宁府(今霞浦县)、龙岩州(今龙岩县)、仙游县、水福县(今永泰县)、马巷厅(今属厦门市)、长乐县、同安县、云霄厅(今云霄县)、瓯宁县(今建瓯县)、蒲田县、闽侯县(今福州市)。

杭州府(今杭州市)、湖州府(今湖州)、宁波府(今宁波市)、金华府(今金华)、温州府(今温州)、处州府(今属丽水县)、会稽(今绍兴)、瑞安县、义乌县、慈溪县、余杭县、余姚县、兰溪县、平阳县、山阴县(今绍兴)、临海县。

勤县、乐清县。

江苏(包括上海市)

苏州府(今苏州市)、松江府(今上海市)、杨州府(今江都)、常州府(今武进县)、通州(今南通县)镇江、上海县(今上海市)、川沙厅(今川沙县)、大合县、太仓州(今太仓县)、甘泉县(今江都)、江阴县、江都县、吴江县、吴县、金坛县、武进县、阳湖县(今武进县)、常熟县、泰州、崇明县、金匮县(今并入无锡)、无锡县、昆山县、新阳县(今昆山县)、宝山县(今属上海市)。

安徽

太平府(今太平)、歙县、太湖县、和州(今和县)、芜湖县、铜陵县、五河县、怀宁县。

当涂县、安庆、宣城、滁县。

江西

九江府(今九江市)、袁州府(今宜春县)、广信府(今上饶县)、上犹县、上饶县、安义县、安仁县(今余江县)、宜黄县、奉新县、定南厅(今定南县)、高安县、铅山县、万安县、新余县、瑞金县、鄱阳县(今波阳县)、乐平县、余干县、庐陵县(今吉安县)。

四川

叙州府(今宜宾)、夔州府(今奉节)、绵州(今绵阳)、忠州(今忠县)、三台县、大宁县(今巫溪县)、巴县、合川县、华阳县(今属成都市)、资州(今资中县)、涪州(今涪陵县)、万县、万源县、乐山县、广元县。

犍为县、泸州。

云南

太和(今大理市)、昆明县(今昆明市)。

西双版纳、玉溪、红河、德宏。

广西

桂平县、容县、全州、桂林、钦州、廉州府(今合浦县)。

横县、巴马瑶族自治县。

台湾

台湾县、淡水县、台南、高雄、彰化、澎湖、诸罗(今嘉义等地)、淡水厅(今约自基隆到彰化)。

贵州

均为增补:

松桃、侗仁、施秉、台江、天柱、黄平、镇远、岑巩。

香港、澳门

以上虽然不是中国龙舟竞渡分布的全面统计,但通过它,能看到中国龙舟竞渡分布的主要情况。

在这些省区中,以湖南、湖北、江西和广东四省的龙舟竞渡之风最盛。

龙舟竞渡,江南水乡开展比较活跃。

在天津,近、现代虽未见有这项活动,但在清代却很盛行。

清代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一节中云:

“五月端午有龙舟戏。

近代作者戴愚庵《沽水旧闻》中载:

“天津初元竞渡之戏,乾隆下江南时驻跸海光寺,会端阳节届,无以为欢,同城文武忧之,旋由操海船业者诸家仿造三江闹龙舟办法,作竞渡之戏,选梨园中善武技者,得十人,衣彩衣,在舟上作种种武技。

舟作龙形,上悬秋千、皮条之属,献武技者,作诸般身手,使观者惊魂动魄。

寺固濒水,即于寺前水中作戏。

乾隆御览大喜,赏马蹄金10锭,黄带子十根,赐“奉旨竞渡”。

由是竞渡之戏大盛,不用梨园子弟,均由富家子弟充任之,常年演习,每至端阳节,出而作戏,高标“奉旨竞渡”字样,气焰之高,不可一世。

演者不论若干人,均扎黄带子,以木刻成马蹄金状,系于黄带上,谓御赐之物。

唯演者善泅者少,不善泅者多,故每年竞渡,必有遭灭顶之灾者,因是官府出示禁止。

演者以“奉旨竞渡”相抵抗,则禁者自禁,演者自演。

光绪十六年(1890年)夏,竞渡之风甚盛,民间以龙舟作戏者,则河为之塞。

清人麟庆1843年端午节前夕,乘舟经天津三岔口,亲眼目睹津门竞渡之场景,并请人绘制了一幅《津门竞渡图》。

他在《鸿雪因缘图记》第三集中记述:

“天津府……城北有三岔口……迤北有望海楼九楹,崇闳壮丽,正对三岔口。

……道光癸卯(1843年)五月初四日,余过楼下,见龙舟旗帜翱翔,游舫笙歌往来,虽稍逊吴楚之风华,百亦饶存竞渡之遗意。

因思三闾大夫以谗被放,五日投汨罗江,至今群争吊挽,保忠爱之感人耶?

四、龙舟

龙舟竞渡的船,有专用船和普通船两类。

专用船是指只用于龙舟竞渡时的用船;

普通船是指平时的生产或生活用船。

例如广州地区,平时龙舟是埋在河流水下淤泥中,一般在四月二十日左右就须派人从水下取出,洗净、晒干、涂桐油、加漆以备用。

其它许多地方龙舟平时放在龙舟棚,保管室或神庙(解放前)内。

清水江边的苗族专门在河边建有盖瓦的龙舟棚。

一般在龙舟竞渡前抬出来装上龙头、锣、鼓及有关装饰就可以试划和竞渡了。

普通龙舟,即将生产或生活船稍加整理即可下水竞渡。

如湖南省凤凰县的龙舟,是将两只平时生产的小船并排绑在一起即为龙舟。

(一)龙舟的建造与普通船只建造差不多。

广州地区多选用昆甸木,取其结实耐腐,其它地方多用杉木,取其轻便。

也有用樟木和其它木料的。

选择建造龙舟的木料,有些地方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湖南汨罗县造船的木料,特别是龙骨木,要去偷,不能买。

认为贼的手脚麻利,跑得快,偷来的木料制成的龙舟也跑得快。

贵州清水江畔的苗族,在选中造龙舟的大树时,要用一升米,一点酒,肉,烧香放鞭炮祭树,请师父(巫师)念经。

祝贺树木成龙,并用麻和红布将树捆上,然后才开始砍树。

可见,在他们的心目中,本来是平常的树木,一旦选中用它造龙舟,就认为它成“龙”了,具有了“神”性,实际上这是人为地赋予树木的神性。

龙舟一般要求轻利、易划,故都比较窄长,为了在行船时船身不致晃动,不少地方的龙舟都有龙骨(一根长的木方)。

个别地方还要用麻扎竹篾绕船,目的是使船身稳固。

《武陵竞渡略》载:

“船一以枋木为之,取共性轻易划,得燥木为龙骨龙妙一般司命全在龙骨生梗,桡软使船不进,皆龙骨病也。

其次在蔷篾,以麻扎竹相续为之绕船。

道尾急束数十番,然后互相穿度勾绞如织,此一船之筋,以前后促紧如弓梢,船行身不动为良,否即享单水易败也。

(二)普通龙舟

所谓“普通龙舟”,是指在龙舟竞渡中最常见的,与下列各种龙舟有所区别的龙舟,它虽有一定的装饰,但不象造型龙舟那样繁复,也不象造型龙舟那样主要是用于观赏、游览。

各种龙舟,包括普通龙舟,基本上都是由三部分构成。

A、船体;

B、龙头、龙尾;

C、各种装饰及锣鼓等。

1.船体

普通龙舟的船体呈梭形,两头窄,中间宽。

因普遍是两人一排划桨,所以各地龙舟的宽窄差别不大,一般在1-1.2米之间,个别的宽1.4米。

最大的差别是船的长度,长的可达30多米(10丈),坐上百人,短的约10米,坐十多人。

一般来说,船越长,人越多,船的长短与船员的多少成正比。

“船过十一丈,可坐,十桡九丈者六十余桡,七丈者四十余桡。

”全国大部分地方(广东东江水系及江西、浙江、福建、安徽、云南、贵州、四川)的龙舟,尾部都有固定的舵。

舵一般较大,大多呈刀形,用以掌握方向,能转弯,能掉头,船行时只能头向前。

而广州西江水系的鸡公龙头舟,船头船尾均由人拿着活动的橹掌握方向(橹较大,比桨大一、二倍),船行时不能掉头,需要掉头时,全船的人转身向后,使龙舟尾向前,同时船头掌橹的将橹提出水面而船尾掌橹的人将橹插入水中,掌握方向。

各地的桨也不尽相同,其差别主要在桨的长短和桨叶的宽窄。

这些只是龙船体的大致情况,现选择一些有关材料列举如下,以便进一步了解。

广州东江水系的大狗龙舟,一般长七、八丈(23-26米),每只船共有27格座位,规定坐54名桡手,一般不能增加,减少,加上船头指挥,船尾的艄公和打锣鼓的人等,全船共约60人左右。

福建福州市区浦下的龙舟一般用杉木做成长约18米,梢长7到8米,每只龙舟规定32名桡手,另外加上锣手艄公共约35人。

江西省高安县筠阳镇的龙舟长14-16米,宽1.2米左右,每只龙舟22-26名桡手。

湖南汨罗县的龙舟长16-22米,宽约1.2米,最多的龙舟桡手48名,最少的24名,一般32名,桨长1.1米。

四川五通桥现在的龙舟一般长10米,每只船17-18人,其中规定桡手14名。

贵州施秉县无阳河畔现在的龙舟长约14米,宽约1.3米,桨长约1.2米,船上的桡手根据船的大小不同有16、18、20人之别。

广西南宁的龙舟“甚狭,长可七八丈……每舟有五六十人。

黔阳县的龙舟“长数丈,二十六舱,排坐七十余人。

广州黄埔区、效区一带,河面较宽,水道较直。

其鸡公头龙舟长约33米(十丈)宽1.2米左右。

船上约100人,其中桡手80人左右。

而顺德河湾较多,河道较窄,同样是鸡公头龙舟,却要短一些,一般长16~20米(5~6丈),宽1.1米,个别的长23米(7丈),每只船40~50人,个别的可达80~90人。

从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出龙舟的人数,主要是桡手的人数。

有些地方桡手的数量可多可少,有的地方却有严格规定,不能多,也不能少。

2.龙头、龙尾

为了容易比较分析,我们把各种龙舟(包括业余龙舟)的龙头龙尾在此一并介绍。

一般说来,龙头大多用整木雕成,不管是专职龙舟还是业余龙舟,竞渡前才装(绑)在船上,它是龙舟与其它船相区别的主要标志。

但是它的大小形制各地却不尽相同。

《东莞县志》载:

“龙头角精彩,耳目俱活……龙髯去水二尺,高六尺,额与项可坐六、七人。

”可见龙头之大。

《合川县志》载:

“道光初,有方义兆自武汉归,峡门阻水,晚间有物触舟,命桡夫以竿导之去,少间,触如故。

破晓视之,则黄荆树蔸也,而龙形肖马,遂载归于巫峡……越琢而成,其物中空如喉管,然又得鹿角一双饰其首,凡自合之夔,可龙舟之有龙首,天似此者。

”这个用鹿角“饰其首”的龙头是很精致奇怪的,至“万龙舟之有龙首,无似此者。

从以上地方志材料中,只能模糊想到龙头形制,下面可以通过比较看看一些地方龙头的异同。

广州地区东江水系的大头狗龙舟的龙头龙须很短,龙头硕大。

广州地区西江水系的鸡公头龙舟的龙头,长1米左右,小而上翘。

大多为红色,称为“红龙”,也有的涂为黑色、灰色,称为“黑龙”、“灰龙”。

湖南汨罗县高市镇(今屈原农场六分场)的龙头,短颈、上唇部夸张地向上升起。

江西高安县筠阳镇的龙头,上唇及鼻子像大象鼻子一样弯卷,远远伸出。

并且在龙头之下,龙舟的正前方钉有一刻有兽纹的半圆形木板,兽纹似饕餮,又像狮子,当地称为“吞口”。

另外,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龙头变形就更大了。

贵州清水江畔苗族制作的龙头,用7至9尺的水柳木雕刻而成,重达一二百斤,上涂金、银、红、绿、白各色,龙头昂首向天,头上有一对弯变的龙角,酷似水牛角,龙颈上还有十多个木齿,以备亲戚挂礼物之用。

贵州施秉县无阳河畔小河村制作的龙舟,长2米多,鼻孔横穿,很像牛鼻。

而西双版纳的龙头最大的特点是在龙嘴前方伸出长长的二根或三根大象牙似的长牙。

从这些图上看,虽然同是龙头,但差别甚大,各地区在制作时,根据传统习惯而加以任意发挥。

这还仅仅是极少的几个地方的龙头,如果将各地不同形状的龙头都收齐的话,不知道是何等繁多。

除木雕龙头外,解放前四川省五通桥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