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届古代中国经济高考题和模拟试题精选解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229721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6届古代中国经济高考题和模拟试题精选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16届古代中国经济高考题和模拟试题精选解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16届古代中国经济高考题和模拟试题精选解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16届古代中国经济高考题和模拟试题精选解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16届古代中国经济高考题和模拟试题精选解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6届古代中国经济高考题和模拟试题精选解析Word下载.docx

《16届古代中国经济高考题和模拟试题精选解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届古代中国经济高考题和模拟试题精选解析Word下载.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6届古代中国经济高考题和模拟试题精选解析Word下载.docx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

6.(2015·

天津文综·

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7.(2015·

江苏单科·

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

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8.(2015·

广东文综·

14)史载:

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资本主义的萌芽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9.(2015·

上海单科·

6)“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描述的是

A.西周诸侯封地的情况B.秦朝实行郡县制后的情况

C.汉武帝时代的盛况D.东汉豪强势力膨胀的情况

10.(2015·

海南单科·

3)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

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

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11.(2015·

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12.(2015·

福建文综·

14)《景德镇陶录》记:

“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江西通志》载:

“景德镇……水土宜陶。

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材料反映了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13.(2015·

浙江文综·

16)“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14.(2015·

15.(2015·

北京文综·

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16.(2015·

安徽文综·

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

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

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

这说明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17.(2015·

重庆文综·

3)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

“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

“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

18.(2015·

6)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19.(2015·

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20.(2015·

21.(2015·

8)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

“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

”雍正帝意在

A.强调重农意识B.关心百姓疾苦C.申饬官员无能D.关注地方稳定

22.(2015·

11)以下哪项表述是对明代“朝贡贸易”的准确理解

A.朝贡贸易展示了天朝威仪B.朝贡国可自由来华贸易

C.各朝贡国贡期一致D.政府在朝贡贸易中获利甚多

23.(2012·

新课标全国卷文综·

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

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4.(2010·

27)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时间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宝钞23、银1、布1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银52、稻谷1

表2反映了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25.(2009·

24)图4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

组合而成,上部为“禾”。

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

据此,“有

年”的意思应是

A.人寿年丰B.祈盼丰收C.庄稼收获D.祭祀谷神

26.(2009·

26)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

27.(2014·

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8.(2014·

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29.(2013·

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

“盖北货过南者,悉皆

金帛轻细之物;

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

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30.(2012·

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

“(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

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31.(2011·

25)图4是依据《隋书·

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32.(2009·

27)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

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33.(2015·

四川文综·

13)(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

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

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

“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12分)

【答案】

(2)影响:

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分)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

(3分)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

(3分)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

(3分)

34.(2015·

40)(24分)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

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

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

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

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

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

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

(1)阅读图12和上述材料,从中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

(6分)

【答案】特点:

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交通线,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

受政治形势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沟通西方的线路有不同选择。

总体上看,自汉朝之后,丝绸之路未曾完全中断,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东段居于主导地位。

35.(2015·

山东文综·

38)(16分)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与生活材料二生活与观念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10分)

(1)说明:

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

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

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36.(2015·

39)“丝绸之路”(14分)

“丝绸之路”,从广义上讲并非只是丝绸贸易的通道,而是指中西方之间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通道。

假设你是一名历史学家,在研究“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如下问题,该如何解决?

【答案】解决一

水平1:

具有时序感,懂得运用两重证据法(4分)

·

史料A、B、D,因为三则史料在时间上与第二种观点一致,且文献和考古成果可以相互印证。

解决二

能根据具体问题,判断不同类型史料的真实性、权威性(4分)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史料,作为直接实物史料的沉船是最有效的证据。

因为古沉船的踪迹能说明从出发到终点的沿途路线,形成一定的证据链,船上的考古发现又能和沙捞越等地出土的中国瓷器、瓷片互相印证。

解决三

能阅读地图,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证据链问题(3分)

为了填补缺失的证据链,应该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继续寻找古沉船。

为了填补缺失的证据链,应该在马六甲海峡、非洲东海岸等沿海地区继续寻找古沉船。

结论

能根据情景,进行多维度的解释(3分)

丝绸之路的长期延续需要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的合力支撑。

中外商人通过商品贸易获取财富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不同社会的政治、宗教、生活方式、物种等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延续。

水平2:

能根据情景,从一个维度进行解释(2分)

其他答案。

(0分)

37.(2010·

40)(3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

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8分)

(1)官营手工业衰落;

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

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38.(2013·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

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

“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

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

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

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

以民间交流为主;

海洋意识不足。

39.(2014·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

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

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

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

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

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

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

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

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1)特点:

传统科技的集大成;

多总结,少创造。

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

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

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

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

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

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

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原因:

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

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

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2016届中国古代经济模拟试题精选

1.粗略统计结果表明:

《汉书》《宋史》之列传所收录的人文型人才,分别为27人、300余人,而《汉书》列传收录经济类人才仅有13人。

汉代以后,这类人物基本上不能登正史“大雅之堂”,只是散见于各种野史之中。

科技型人才只是偶见于《方术传》等带有神秘色彩的专传和《天文志》之中,而正式入选列传的科技人物则是寥若晨星。

有些人传的科学家,并不是因其科技方面的成就,而主要是因其官宦背景,如张衡、沈括等。

与上述现象无关的是

A.儒家正统地位 

 

B.经世致用思想 

C.官本位趋向 

D.重农抑商政策

2.在《汉书·

食货志》里,班固:

“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同时该书上篇概括了先秦各家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

如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孔丘的“先富后教”,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商鞅的“急耕战之赏”。

可见

A.班固对“食”与“货”这两个概念,做了明确的分析解释

B.“食”是指农业生产,“货”是指农家副业的生产

C.表明了作者继承战国以来的重农抑商的思想

D.该书上篇为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全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资治通鉴》中称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而另有文献记载,这一年高昌王鞠文泰入朝谓“见秦陇之北,城邑萧条,非复有隋之比”。

贞观十一年,马周上疏谓“今之户口,不及隋之十一。

”依据材料,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唐初社会生产仍然不及隋朝全盛时期B.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描述了贞观初年的状况

C.唐初户口数远不及隋朝与隋末战乱有关D.《资治通鉴》是史书,其记载全部真实可信

4.黄仁字提出:

“过去关于明史的叙述,几乎无不有‘税重民穷’的说法。

如果意在说明当日的官僚贪污百出,无力的百姓被摊派的服役过重,富者越富,贫者越贫,这可以言之成理……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

”作者认为明朝百姓贫苦的根本在于

A.过重的田赋榨干了农业经济 

B.官僚贪污严重C.贫富差距过大 

D.政策的腐败和低能

5.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代初具规模。

从商代的“登人”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再到宋代的“保甲制”,它通过体系完备的社区组织、行政网络克服了人口分散居住的特点,建立起了自下而上的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

我国历代政府之所以重视户籍管理,最主要的目的是

A.严防农民串联造反 

B.便于国家征集劳役和兵役C.便于压迫剥削农民 

D.为国家生存筹措人力物力

6.康熙年间的衙门旧习,在朝廷税收定额之外,另行“加耗”一成,用于维修县衙等公共设施。

雍正元年,一位省级官员奏准实施“火耗归公”:

“知县征收钱粮,可加征百分之十的附加税,并将加征所得,大部分留在地方政府,作为行政经费。

”各级地方官员依职务高低,从中收取份额。

“加耗”合法化的政策

A.使清朝腐败问题进一步加剧 

B.旨在解决基层官员薪俸问题

C.有助于减少地方官扰民现象 

D.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

7.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指出:

中国道路,固然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地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却也从此“停滞于静止的状态了”,看似“未曾退步”,却也难以前进,毕竟这种“静止”状态自马可·

波罗访华已经延续了500年之久。

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当时的中国

A.与西欧相比中国经济落伍 

B.国家经济政策保守落后

C.难以抵挡工业文明的冲击 

D.固守传统农耕经济模式

8.余秋雨说:

“在我看起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

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

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

”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

A.四大发明不具有原创性 

B.发明重要性与是否实用关联度高

C.应该共有六项重要发明 

D.重要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

9.在苏北农村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筛麦子,磨面面,外婆来了吃啥饭?

吃燃面,打鸡蛋。

杀公鸡,叫鸣哩。

杀母鸡,下蛋哩。

杀鸭子,鸭子叫的嘎嘎的!

”这首民谣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