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228735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5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崇尚节俭(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利益)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④“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古代中国的思想。

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侧;

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1)背景:

①现实需要:

汉武帝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政治:

王国问题。

民族关系:

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

经济:

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②用人政策:

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学之士数百人,担任官职。

③个人发挥:

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与阴阳家的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①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③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缓和阶级矛盾

④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维护统治秩序

(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3)特点

1.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2、迎合统治者的需要

3、糅合了各学派的思想

(4)意义

积极1、董仲舒使封建权利神秘化神圣化特别是天人感应

2、大一统思想对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三纲五常是盛会政治的伦理思想,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4、天人合一和谴责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君主行为产生约束和限制

消极1、为封建专制统治中央集权奠定思想基础,使封建君主的权利神圣化,君主拥

2、至高无上的权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抑制了思想的争鸣。

对思想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纲五常成为控制人民思想和精神的枷锁,扭曲了人性

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

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根本原因:

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2、倡导儒学的措施

方式

重用儒生表彰六经设立太学察举选官

太学:

含义:

中央创建太学,培养政治管理人才

地方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

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带动了民间积极学习的风尚,对于文化的传播和继承起了重要的影响

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太学生议政运功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特点

舆论导向和利益驱动

3、影响:

①消极影响:

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②积极作用:

提升了儒学的地位,对中国文化发展影响深远,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③深远影响:

汉王朝由此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三、宋明理学

1、理学的创立:

背景1、佛教道教传播的冲击下儒家思想,唐宋时期出现“三教合一”,

2、北宋儒学的复兴运动

内容

1、哲学观

理气说:

含义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在于太极

关系理先于气二者不可分

特点体现唯心主义

2、个人修养1、目标“仁”获得个人精神目标和社会责任感

2、达到仁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3、社会政治理论1、存天理(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秩序和道德规范)灭人欲

2、正君心

特点

1、形成完整体系2、吸收道佛教的思想3、儒学世俗化

宋明理学的影响

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极影响。

②积极——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

朱熹的地位

1、全面总结了北宋的理学成就,使理学的集大成者

2、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思想作为官方正统思想

影响

1、把儒学推到了另一个新的阶段,新的水平,是以经世致用,稳定社会,协调关系,完善人的德行为目的。

2、强调人的个人修养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影响

3、朱熹的《四书集注》融汇了历代学者对儒学的研究深入每个人的血液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背景

①政治:

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封建统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②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③思想:

宋明理学日益束缚人们的思想,文化专制加强,科举制度僵化,科技停滞。

④外部:

西方文化传入。

2、主要进步思想家、代表作品、思想主张、评价

“离经叛道”的李贽

从元代以来的通商口岸与外部的联系甚广

祖、父两辈都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自幼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少

做过官了解官场的黑暗

(2)代表作:

《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3)思想主张:

①挑战正统思想:

针对“存天理,灭人欲”,他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②否认儒家思想的绝对权威:

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③“童心说”:

以此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④诗文的风格主张真心

(4)评价:

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封建正统,他的思想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要求,是明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

黄宗羲

参加抗清斗争,晚年隐居著书《明夷待访录》

思想主张

1批判君主专制;

提出君臣平等;

共治天下

主张限制君权;

设宰相分权、废除一家之法建设天下之法、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2提倡工商皆本

评价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顾炎武江苏。

参加抗清斗争《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思想主张①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③主张经世致用,最注重实学

评价脚塌实地的学风对晚清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之湘。

参加抗清斗争,晚年隐居著书《船山遗书》

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

批判君主专制“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

②哲学思想:

唯物主义事物在运动中不断发展变化

③社会历史观:

历史的发展有规律可循,在不断进步,要趋时更新

评价他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点

①政治上:

批判君主专制;

②经济上:

提倡工商皆本;

③思想上:

强调“经世致用”,批判继承传统儒学。

3、思想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反专制

2、经世致用

3、工商皆本

4、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4、评价

1对儒学进行了评判继承和发展

2、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制,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3、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冲击了正统儒学,但没有动摇其地位

▲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①经济:

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②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③政治:

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书法中国画

(3)文学成就

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京剧的产生

一、古代中国的科技

1、主要科技成就

造纸术①西汉:

发明植物纤维纸;

②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

评价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促进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发展。

指南针①战国:

发明“司南”(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为久远)

②北宋:

指南针发明,并用于航海。

评价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火药①唐朝中期:

已有火药配方的记录;

②唐末: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两宋进一步发展。

评价改变人类作战方式;

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印刷术

①雕版印刷术:

唐代的《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②活字印刷术:

北宋平民毕升发明。

评价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①重视人文,轻视自然。

②讲究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③重视总结实践经验,忽视理论概括。

3、明清时期科技衰落的原因

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制度,科技人员地位低下。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③文化:

推行极端皇权和文化专制政策,传统儒家思想和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头脑。

④外交:

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⑤科技思想:

科技体系结构不合理,科技长期处于经验层次,重视实用技术,轻视理论提升。

⑥统治阶级从根本上对科技不予重视,重政轻技、重道轻器。

二、古代中国的艺术

1、书法艺术

(1)汉字形体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演变趋势:

由繁到简)

(秦通行)(秦末)(汉)(汉末)(晋)

(2)书法的主要字体及特点

字体

创立或成熟时间

小篆

秦代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隶书

始于秦末,成熟于汉魏

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草书

起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楷书

形成于汉末

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行书

盛行于晋代

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3)著名的书法家

朝代

书法家

擅长

秦代

李斯

篆书

东晋

王羲之

尤擅草书,行书;

代表作有《兰亭序》、《丧乱贴》等,号称“书圣”

唐代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

怀素、张旭

北宋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元代

赵孟頫

创立赵体

明代

文征明、董其昌

2、绘画艺术

(1)中国画三大画科:

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2)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出现于山水诗兴起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画的精粹。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追求的是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3)文人画的艺术特点(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①追求抒情写意风格;

②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③注重诗意

3、京剧的出现和繁荣

(1)形成:

①徽剧与汉剧相互融合,并吸取昆曲等其他剧种的艺术优点而成

②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

③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京剧正式形成

(2)特点:

①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②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③唱、念、做、打有机结合;

④多采用虚拟性、抽象性的动作

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1、诗经

(1)时间:

西周初年——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

①《风》:

是《诗经》的精粹,民间歌谣,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

②《雅》:

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主要是反够贵族阶级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③《颂》:

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功德的歌颂。

(3)艺术特点:

①句式:

以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

②语言:

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才感染力极强;

③创作风格:

现实主义

(4)地位:

①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②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广,它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③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2、楚辞

(1)概念:

公元前4世纪产生于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屈原创造

①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句末常带“兮”字;

②句式较为灵活,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3)代表作

屈原《离骚》

3、汉赋

两汉时期盛行的文学体裁,是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

气势恢弘、词藻华美,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

4、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物质基础。

②文化政策:

开明、开放、兼容的文化政策。

③科举制度的实行,“以诗取仕”的推动。

④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

(2)主要代表人物

①“诗仙”李白:

浪漫主义。

其诗风狂放炽烈,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

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

②“诗圣”杜甫:

现实主义。

其诗风凝重沉郁,忧国忧民,语言深沉。

其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经历了离乱和漂泊。

5、宋词

(1)产生:

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唐朝在民间已产生,宋朝辉煌。

宋词是宋代文学的标志,作词就是按照特定的乐调曲谱填制歌词。

(2)宋词兴盛的原因

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阶级关系:

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了市井生活的需要。

宋朝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词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

④两宋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

(3)重要代表人物

①婉约派:

柳永,李清照。

(风格委婉,感情真挚。

②豪放派:

苏东坡,辛弃疾。

(清新俊逸,刚健豪放。

6、元曲

广义的元曲,包括散曲和元杂剧

①散曲:

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并兴盛于元明时代的一种诗歌体裁。

它包括篇幅短小的小令和多只曲子连缀而成的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②元杂剧:

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它是用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的,因此又称北曲或北杂剧。

(2)兴盛原因:

元代城市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

(3)代表人物及作品:

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

7、明清小说

(1)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大批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市民阶层队伍壮大,通俗文学在这种环境中获得蓬勃发展

②政治:

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一些文人对现实社会日益不满,写出批判现实的力作。

(2)代表作

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最早的长篇章回历史演义小说

施耐庵《水浒传》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

明朝吴承恩《西游记》神魔小说

清朝曹雪芹《红楼梦》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新思潮的萌发——睁眼看世界(19世纪四五十年代)

1、背景:

⑴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⑵读书人、统治者闭目塞听,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

⑶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⑷欧美完成工业革命,积极准备对外扩张

⑷林则徐、魏源在与西方人打交道中改变了对西方看法。

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

2、概况

⑴林则徐: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①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西方书报;

②主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为当时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四洲志》: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华事夷言》:

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⑵魏源:

《海国图志》

①性质:

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史地著作。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使国家富强。

③意义:

“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3、新思潮的核心内容、目的和影响

内容:

向西方学习技术,寻求强国御敌之道

目的:

维护清王朝统治,抵抗外国侵略

影响1、思想新思潮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探求强国之道

2、指导实践:

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

二、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

⑴政治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深重。

洋务运动失败的反思

⑵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甲午战后迎来第一个高潮

⑶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⑶思想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维新变法思潮的核心内容

1目标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政治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

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思想西方民主思想

2武器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3方式改革

3代表人物

康有为维新变法第一人①1898年《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变法理论.

特点: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学思想结合起来

原因儒学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借助孔子和儒学的权威可减少改革的阻力

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力量弱

康有为自身经历和家庭教育有关

梁启超维新思想主要宣传者《变法通议》宣传民权学说,指出变法使必然的

变法的目标建立君主立宪制

途径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

根本变官制

谭嗣同维新派中的激进派对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大胆批判。

严复中国启蒙思想第一人

①翻译《天演论》,将达尔文的进化论传入中国,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就会被别的民族灭绝。

②意义:

他的进化论观点增强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

4维新思潮的影响

1、思想启蒙作用

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

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

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走向共和

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壮大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

1898年维新变法的失败

2民主革命思潮内容

1目标经济: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政治:

A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B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富强

思想:

西方民主思想

2方式革命

3、代表人物

1、孙中山1894年兴中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2、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邹容《革命军》

4活动

1905年同盟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改良派的《新民丛报》与革命派的《民报》

①要不要推翻清政府。

②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

③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实质围绕三民主义开展论战。

(即改良道路与革命道路,君主立宪政体与民主共和政体之争)

影响①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准备。

②共和国的主张得到进步人士的拥护,扩大了革命影响,壮大了革命的阵营。

比较维新派与革命派救国方案的异同:

相同:

主要目的相同:

①走资本主义道路;

②改变封建专制制度;

③挽救民族危机。

不同:

两者的方式和政体目标不同:

①维新派主张实行维护清王朝统治前提下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革命派主张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四、新文化运动

(1)政治:

辛亥革命失败,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2)经济: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根本原因)。

(3)思想: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4)文化:

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

(5)阶级:

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2、兴起:

(1)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阶级属性:

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3)运动中心:

北京大学。

(原因:

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②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

(4)主阵地:

《新青年》

(5)学术方针:

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6)指导思想:

民主和科学。

(前期)

3、内容

 

基本内容

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前期

三提倡三反对

提倡科学与民主,

反对愚昧与专制。

①对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批判。

②陈独秀认为,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请进中国,才能改变中国的现状。

科学与民主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

③李大钊指出,批判尊孔复古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