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地区热点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227173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地区热点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九章地区热点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九章地区热点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九章地区热点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九章地区热点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章地区热点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九章地区热点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地区热点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章地区热点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中东地医是世界能源的供给中心,也是西方国家的主要能源供应基地。

中东地区石油的开采量直接影响到世界原油市场的价格,也正是因为有着丰富的石油蕴藏量.中东地区更成为世界关注的敏感焦点。

4.中东地区的宗教问题

中东地区是世界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这也使得它在世界政治、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直到今天,宗教的影响力依然广泛而深远,备受世界各国瞩目,作为伊斯兰教圣地的耶路撒冷,每年朝圣的教徒达数万人之多。

二、巴以冲突的由来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

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

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被英分为东西两部分:

即以约旦河为界,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

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有关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号决议。

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

这项决议因偏袒以色列而遭到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但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

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

此后,以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实施犹太移民政策,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力求通过改变其占领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大以色列国。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成立,其目标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领土上消灭犹太复国主义”。

从此,巴开始了反以武装斗争。

但多年的流血冲突使双方认识到,战争无法达到消灭对方的目的。

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

1991年10月中东和会在马德里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

在阿以和谈中,巴以和谈是构成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

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

根据宣言,1994年5月,巴勒斯坦首先在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的杰里科实行自治。

1995年以军先后撤出约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后,除加沙地带外,巴在约旦河西岸90%以上的领土内实现了自治,但目前约旦河西岸仍有100多个犹太人定居点,约20万人。

2005年8月,以实施单边行动计划,从加沙地带撤离,彻底结束对加沙地带的占领。

由于巴以冲突不断以及双方在耶路撒冷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歧严重,巴以最终地位谈判自2000年7月戴维营峰会中断后搁浅至今。

三、巴以争端的主要问题

根据1993年巴以签署的奥斯陆协议,巴以争端中的棘手问题将在巴以最终地位谈判中解决。

这些棘手问题主要包括:

耶路撒冷地位、巴以边界划分、巴难民回归、犹太人定居点和水资源分配等。

由于在上述问题上分歧巨大,巴以至今未能签署永久性和平协议。

1.耶路撒冷地位问题

耶路撒冷位于巴勒斯坦地区中部,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

(1)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不可转移的圣地,但并不是说目前耶路撒冷市辖范围之内的所有地区都是宗教圣地。

耶路撒冷是神圣的,但耶路撒冷的边界不是神圣的,是可以变动的,甚至是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动的。

(2)解决耶路撒冷问题的惟一出路在于重新划定耶路撒冷市辖范围,调整双方领地。

在这项工作中,以色列在原则上应该将目前“东耶路撒冷”的阿拉伯区和耶路撒冷以东的阿拉伯村庄一并交给巴勒斯坦自治当局管理,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阿拉伯耶路撒冷”,并使其成为未来巴勒斯坦国的首都。

这样的安排并不损害以色列的实际利益,在技术上也是可行的,尽管有一定难度。

(3)真正意义上的“阿拉伯耶路撒冷”的存在并不构成对以色列一贯坚持的“统一和不可分割的首都”的实际权益的挑战。

相反,“阿拉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并存,一个城市两个首都的并存,恰恰体现了耶路撒冷的独特和神圣。

(4)耶路撒冷的中心是老城,耶路撒冷的特殊地位主要体现在老城,老城的地位不能等同于耶路撒冷的其他区域。

将老城置于任何一方的主权之下都不可能得到对方的认同。

耶路撒冷是一座特殊的、具有国际意义的城市,三大宗教势力都曾成为这里的主人,都留下了无法转移和无法替代的宗教圣迹,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是这座城市的居民主体。

任何一方都不能无视其他宗教和民族在耶路撒冷应有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地位,都应承认耶路撒冷的多重属性,并本着理智的和务实的态度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改变耶路撒冷现状并满足巴勒斯坦人在耶路撒冷建立首都的愿望是实现阿犹两个民族和巴以两个国家永久和平的惟一出路。

人们有理由相信:

巴以和平进程遇到的障碍迟早会被克服,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的阿犹耶路撒冷之争终将会得到解决。

2.边界划分问题

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81号决议,决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其中,“犹太国”占约1.49万平方公里,“阿拉伯国”占约1.15万平方公里。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

但“阿拉伯国”因阿拉伯人拒绝分治决议没有诞生。

在随后爆发的第一次和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占领了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等在内全部“阿拉伯国”领土。

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第242号和第338号决议,要求以撤出所占领土。

长期以来,巴方坚持并决心将在1967年战争爆发前的边界内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但以政府则坚持未来以巴边界不能回到1967年战争前的状态。

奥尔默特称以准备在边界问题上做出“重大”让步

3.犹太人定居点

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以移民定居而形成的国家。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以开始在被占领土上修建犹太人定居点。

几十年间,以先后建立了200多个定居点。

在巴以和谈中,巴方一直要求以必须拆除所有定居点。

2005年8月,以实施单边行动计划,撤出位于加沙地带的全部21个定居点和4个位于约旦河西岸北部的定居点。

目前,以在约旦河西岸还有100多个定居点,人口约20多万。

以副总理称必要时将强行拆除非法定居点。

以色列计划与巴勒斯坦实行以“土地换定居点”。

以色列总理表示不再增建犹太人定居点。

4.难民回归问题

巴难民问题是历次中东战争特别是第一次和第三次中东战争的产物。

战争先后导致100多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

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5年,登记在册的巴难民已超过440万,除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外,这些难民主要分布在约旦、黎巴嫩、叙利亚。

根据联合国1948年通过第194号决议,巴难民具有回归权。

但难民能否回归、回归多少将涉及巴勒斯坦、以色列等中东相关国家的民族构成、人口比重和社会安全等重大利益。

因此,在巴以和谈中,以方坚持巴难民就地安置,反对回归。

5.水资源分配

巴勒斯坦地区60%以上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包括地表水、河流和地下水等可再生水资源总量估计为20亿立方米。

在数量上,以色列占有和消耗全部水资源的80%,巴勒斯坦只能享用剩余的20%。

另外,巴以关于水资源分配还涉及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前途等问题。

因此,以色列反对彻底同巴进行水资源再分配,主张共同管理水资源,以色列保证以水资源安全不受威胁。

巴勒斯坦则坚持收回所有加沙和约旦河西岸水利设施的所有权,拒绝接受与以色列共同管理水资源。

四、巴以争端引发的思索

巴以争端长期未获解决,给国际社会带来很大不稳定因素。

我们深信,这一问题总有解决的一天。

在这一过程中,关注以下几个问题是必要的。

(一)巴以双方都在为土地和生存而斗争。

宗教因素并非巴以冲突的根源。

伊斯兰教在公元610年创立时,犹太人正流散世界各地,没有反对这一新教的诞生。

伊斯兰教是本地区三大神教中最后的一个宗教,开始时朝拜的方向还是耶路撒冷,以后才改为朝麦加方向。

伊斯兰教的主要信仰准则是:

信真主,古兰经承认耶和华、上帝、安拉是同一个神明;

信经典,包括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

信使者,包括亚当、亚伯拉罕、摩西、耶稣等人,穆罕默德是封印使者。

由此来看,宗教信仰问题并不是巴以冲突的主要因素。

而双方争土地的斗争从一开始即存在。

1903年8月在锡安主义者代表大会上,曾讨论在乌干达建立犹太人家园的方案,遭到与会者多数的反对,他们坚持返回巴勒斯坦,因为这是耶和华应允赐给犹太民族永远居住的地方,被称为“应许之地”。

《旧约》中对此有记述,反映了当时犹太民族对土地的渴望。

回顾四次中东战争,土地的争夺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内容。

当前巴方仍在为收复被占领土,恢复合法的民族权利而斗争。

(二)解决巴以冲突的钥匙在巴以双方手中。

仅就冲突而论,只要双方都有和平诚意,政策对头、处理具体问题得当,和平是能够实现的。

一个成功的例子就是埃以问题的解决。

反观现在之巴以,两国内部都有两派,每前进一步都会受到另一派的掣肘,拉宾为此付出了生命。

阿拉法特在同以方达成协议后,也遭到反对派的反对,一起爆炸事件就足以毁掉一个协议的执行。

所以,和平的意愿只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要求才能实现。

(三)外界的调解是需要的,但应公正。

外界的因素能起到推动的作用,当然也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

美国被认为在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中起主导作用,但布什政府上台后对中东的政策进行了不小的调整。

先是把巴以问题在美对外政策上后置,后又明确地要求换掉阿拉法特,布什上台两年会见沙龙多次,从未会见阿拉法特一次,这些都说明美的政策越来越偏袒以色列。

美国的这种态度不能称得上公正,其结果不但不能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而且还在阿拉伯及伊斯兰世界中撒下仇恨的种子。

(四)和为贵,早日实现和平,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当前,世界各国领导人无不把提升本国的经济实力作为首要任务,中国更把本世纪初的20年看作是自己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

惟独在中东这块土地上还在打打杀杀,哪里还有精力去搞发展?

巴方自然顾不上建设,以色列的经济也已下滑至有史以来的最低点。

多年来,人们都已看得很清楚,打压的手段制服不了任何一方。

明智的选择是实事求是地从当今时代主题出发,在考虑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考虑对方的利益所在,该妥协时就妥协。

合理的妥协需要一种勇气,其结果则是实现两利。

第二节朝鲜核危机

一、朝鲜核危机问题的由来

朝核问题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

当时,美国根据卫星资料怀疑朝鲜开发核武器,扬言要对朝鲜的核设施实行检查。

朝鲜则宣布无意也无力开发核武器,同时指责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威胁它的安全。

第一次朝鲜半岛核危机由此爆发。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资料,朝鲜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核技术研究。

60年代中期,在苏联的帮助下,朝鲜创建了宁边原子能研究基地,培训了大批核技术人才。

当时,朝鲜从苏联引进了第一座800千瓦核反应堆,使朝鲜核技术研究初具规模。

此后,宁边成为朝鲜核工业重地。

宁边核设施位于朝鲜首都平壤以北约130公里处,是朝鲜主要的核研究中心。

宁边5兆瓦核反应堆属于石墨反应堆,于1980年动工,1987年建成。

这种核反应堆的废燃料棒可被用来提取制造核武器的原料——钚。

美国从1958年开始,在朝鲜半岛南部及其临近地区部署了大约2600件核武器。

部署在韩国的核武器主要是短程核导弹、核炮弹等,其针对朝鲜的目的很明确。

美国还为韩国提供了核保护伞。

尽管前苏联和中国都曾经对朝鲜的安全做出过承诺,但是,这种承诺似乎都不包括提供核保护伞;

而且,在朝鲜战争结束后,苏联和中国都没有在朝鲜长期驻军,因此,在核领域的安全问题上,朝鲜与中国或者苏联的关系并不密切。

  

这种态势导致以下后果。

第一,朝鲜在安全上更倾向于发展战略武器能力,而不是依赖与苏联或中国的军事同盟关系。

其次,由于当时苏联和中国在安全上给朝鲜的承诺不包括核领域,因此,两国对朝鲜核武器发展政策的影响力也极其有限。

1974年,朝鲜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1985年12月,朝鲜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按照该条约规定,成员国必须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对其核设施的检查,但朝鲜却一直拒绝接受其检查。

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关注朝鲜的核项目,1988年下半年,美国正式对国际宣称朝鲜在宁边的核反应堆已经能生产可制造两至三枚原子弹的钚,此举立刻引起朝鲜的强烈反应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1991年9月27日,前任美国总统布什宣布,撤除美国部署在世界各地的主要战术核武器。

这是当时东西方全球战略互动的一部分,它在事实上大体满足了朝鲜要求美国撤出驻韩国核武器的呼吁,客观上推动了朝鲜核问题的积极转变。

1991年底,朝鲜半岛北南双方签署了互不侵犯协定;

韩国政府宣布韩国不存在任何核武器,表明美国已经完全撤除其部署的核武器。

朝韩双方签署了《朝鲜半岛无核化宣言》。

1992年1月底,朝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签署了接受安全保障协议。

从1992年5月到1993年2月,朝鲜接受了国际原子能机构6次不定期核检查,但双方对检查的对象和结果意见不一致。

1993年2月,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作出对朝鲜核设施进行强制性的“特别检查”决议,同时,美韩恢复举行曾于1992年暂停的“协作精神”联合军事演习。

同年3月12日,朝鲜以国家安全为由,宣布退出其于1985年底加入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半岛局势再次出现紧张局势。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同朝鲜举行了两轮副外长级会谈,在援助朝鲜改造核设施等问题上作出一些许诺,朝鲜则宣布暂不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1994年2月下旬,朝鲜同国际原子能机构和美国达成妥协:

朝同意其7个核设施接受检查、美韩同意停止1994年度的联合军事演习、美同意与朝举行第三次高级会谈。

1994年10月21日,朝鲜谈判代表团团长姜锡柱和美国首席谈判代表加卢奇在经过3个多星期的紧张谈判后,在日内瓦签署了《美朝核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朝鲜同意冻结现有的核计划,即同意不再对一座5兆瓦的核反应堆重新添加核燃料,停止两座石墨减速反应堆的建设,封闭其核燃料后处理厂,并最终拆除这些核设施;

朝鲜当年早些时候更换5兆瓦核反应堆燃料棒时取出的8000根核燃料棒暂时留存在朝鲜,朝方负责对其进行安全贮存。

此外,朝鲜还同意将来接受对其所有核设施的检查。

按协议规定,美国将负责在2003年底前,为朝鲜建造一座2000兆瓦或两座1000兆瓦的轻水反应堆。

反应堆建成前,美国将同其他国家向朝鲜提供重油,作为能源补偿。

近年来,朝美间在履行《美朝框架协议》问题上争沦日渐激烈,朝鲜指责美国没有按协议规定在2003年前提供轻水反应堆,美国则一再要求对朝鲜的核设施进行“核查”。

美国总统特使、助理国务卿凯利2002年10月初访问平壤期间,朝鲜指责美方违反了《美朝框架协议》,使这一协议成为一纸空文。

同年12月朝鲜政府宣布,由于美国当月起停止向朝鲜提供重油,朝鲜决定解除对核计划的冻结,重新启动用于电力生产的核设施。

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英国、美国、前苏联等59个国家1968年1月7日分别在伦敦、华盛顿和莫斯科签署的一项国际条约。

该条约的宗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

该条约1970年3月正式生效。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共有11条规定,主要内容是:

有核国家不得向任何无核国家直接或间接转让核武器或核爆炸装置,不帮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

无核国保证不研制、不接受和不谋求获取核武器;

停止核军备竞赛,推动核裁军;

把和平核设施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保障之下,并在和平使用核能方面提供技术合作。

根据规定,该条约有效期为25年,其间每5年举行一次会议,审议条约的执行情况。

1995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在联合国总部召开的审议和延长该条约大会上,决定无限期延长这个条约。

截止2000年4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共有187个。

显然,朝鲜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即意味着朝鲜将要研制、生产甚至扩散核武器。

这不但是朝鲜的近邻——美国的政治军事同盟国韩国和日本的安全隐忧,对美国的领土夏威夷群岛也是一种威慑。

美国当然不会允许其所谓“邪恶轴心国”拥有此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三、朝鲜核试验及其影响

2006年10月9日,“专有核俱乐部”被迫迎来了它第九个也是最不受欢迎的成员——朝鲜。

当日朝鲜中央通讯社报道,朝鲜在当天上午“安全、成功地”进行了核试验。

此次核试验地点位于朝鲜咸镜北道花台郡舞水端里一座山的地下水平坑道内,距朝鲜发射“大浦洞Ⅱ”号导弹的发射场不远,此次核试验大约相当于为550吨至800吨当量的TNT炸药。

朝鲜核试验打破了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平衡,破坏了这一地区的安全,严重影响着这一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更重要的是,东北亚的地缘结构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

这个地区的重要性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所不能比拟的:

其中有世界上领土最大的国家俄罗斯,且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器库,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有拥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中俄还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除东亚之外,世界上几乎就再没有这样力量如此集中的地区。

东亚的任何变化,都会牵动世界上的重要潜在力量彼此间的暗中角逐。

2006年10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关于朝鲜核试验问题的第1718号决议,决定针对朝鲜的核武器、导弹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关领域采取制裁措施。

因为朝鲜无视2006年10月6日联合国安理会发表的主席声明,违背了自己所作的国际承诺,无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悍然实施核试验。

安理会采取行动是不可避免的。

制裁决议发表后,朝鲜立即表示反对立场,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从根本上说,朝鲜发射导弹和搞核试验也是美国对朝鲜推行敌对政策的结果。

因为美国把朝鲜划定为“邪恶轴心国”、“流氓国家”、“失败国家”、“非民主国家”。

美国国内的新保守派不断呼吁要“改变、改造甚至推翻金正日政权”。

朝鲜认为其国家安全受到来自美国的极大威胁。

正如朝鲜在宣布将进行核试验时所说:

“美国的战争威胁和制裁活动使朝鲜不得不进行拥有核武器所必需的核试验”。

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有,冷战结束后,国际安全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有核国家已经站在一起阻止无核国家发展核武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

朝鲜担心,无核国家很难从有核国家、大国或国家集团寻求真正的安全保护。

朝鲜认为,别国的安全“保护伞”靠不住,只有发展核武器和提高自己的国防力量,安全才有保障。

尽管如此,在国际核裁军和防止核武器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大趋势下,国际社会不希望朝鲜发展核计划,且六方会谈已就半岛无核化达成了共识,联合国安理会发表的主席声明也表示反对,加之南北朝鲜早在1991年就达成了建立朝鲜半岛无核区的协议。

朝鲜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当然遭到世界舆论的反对。

从实际效果来看,朝鲜此举可谓得不偿失,不仅无助于朝鲜的自身安全和国家利益,也对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造成了威胁,不符合本地区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潮流。

本来朝鲜是可以通过六方会谈改善其国际形象,缓解它与美国的敌对状态,获得它所需要的法律上的安全保障、能源补偿、经济援助,以及实现与美、日建交关系等目的。

然而,核试验后的朝鲜再想达到上述目标将会很困难。

除此之外,它还将面临来自联合国安理会的有限制裁,面临一些国家单方面的各种制裁。

这些制裁对于本不富裕的朝鲜来说,可以说是雪上加霜。

目前中国和国际社会一道,都强烈要求朝方信守无核化承诺,停止一切可能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的行动,重新回到六方会谈的轨道上来。

但朝鲜的态度仍然强硬,朝鲜表示,朝鲜是否停止进行核试验并回到谈判桌前,要看美国是否改变对朝鲜的敌视态度,是否解除经济制裁。

四、中国政府对待朝鲜核试验的态度和立场

(一)中国政府坚决主张朝鲜半岛无核化

中国外交部2006年10月9日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实施核试验发表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声明:

2006年10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无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悍然实施核试验,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

实现半岛无核化,反对核扩散,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一贯立场。

中方强烈要求朝方信守无核化承诺,停止一切可能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的行动,重新回到六方会谈的轨道上来。

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符合有关各方的共同利益。

中国政府呼吁有关各方冷静应对,坚持通过协商和对话和平解决问题。

中方将为此继续作出不懈的努力。

(二)中国政府主张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

朝鲜是我们的近邻,中朝友谊是用鲜血铸成的。

现在,中国正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特别需要地缘安全环境。

中国政府不希望发生第二次朝鲜战争。

中国政府历来主张,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统一,应由南北朝鲜人民来决定,别国不应介入。

只要朝鲜半岛有关各方能从大局出发,争取通过对话达成妥协,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就有希望。

南北朝鲜的形成是二次大战后的冷战产物,现在美国不应再用“冷战思维”对待南北朝鲜的统一,接触、对话和谈判才是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好方法。

为了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中国将积极利用外交手段,努力进行斡旋工作。

(三)中国政府希望有关各方,通过对话解决朝鲜核问题

无论是以双边方式还是多边方式解决朝鲜核问题,都必须依赖对话,而对话依赖于对形势的明确而全面的判断,全面了解朝鲜政策的动机更有必要。

朝鲜核试验问题发生后,美国总统一再与中国沟通,希望中国发挥影响力。

美国舆论和中国舆论都有希望中国能够担负起大国责任的呼声。

这个期待是可以理解的。

加之中国在朝鲜半岛直接的经济和安全利益,因此中国应当积极地发挥作用。

从经济上说,假如朝鲜问题激化导致美国对朝鲜制裁,受损的不是美国,因为美朝没有贸易往来,而是中国,制裁将使中国经济利益受损,因为,中国是朝鲜最重要的贸易国,朝鲜90%的石油进口和10%的粮食进口来自中国。

假如美国对朝鲜发动战争,将给中国在战略、经济、环境和人道主义方面带来严重后果,因此,中国有理由积极斡旋以避免危机进一步升级。

中国政府主张通过对话,和平解决朝鲜核问题。

中国政府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