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VWord下载.docx
《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V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V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于是,约翰•克利斯朵夫便在布满蛛网的书架上熬白了头发,老黑格尔的坟头更是荒草成堆。
最后,为赶时髦,人读我读,人云我云,怕是落伍,惟不考虑自我的失落。
市面上流行的书是永远读不完的,跟踪追击,步步为营,力是费了,“好”未必讨得到,无非是把自己打扮得更入时一点,体会一下瞬间的浪漫罢了,待云烟散尽,眼前依旧空蒙。
总之,跟着排行榜走,未必比泡图书馆高明。
书有千种,人有千种,读书的感觉,亦有千种,只有读到符合自家心性、气质与欲望的书,才能倍感精神之至美;
盲从于他人抑或媒体的牵引,常常会白费光阴。
冷书热读,倒是别显几分生趣。
一本书倘出版三五年后还有人读,此书便可刮目相看了,因而,在顾准潮退后研读顾准,在“王小波热”冷却后品味“王二”,未必不是一件美事。
时间差若打得巧了,一定会有大收获。
④让功利走开,纯然为了取悦心灵而读书,那才真叫享受。
书不是挥鞭的强盗,不是高高在上的君主。
瑟瑟的清风里,书是妩媚的情侣,温顺的马驹,是杯中的明月,更是幽畅的歌吟。
书能让我们觉着活得很好,这就足够了。
1.第②段引述《论读书》一文的内容在文中的作用是:
(2分)
2.第③段“装大瓣蒜”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
(1分)
3.分析第④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下面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将读书视为好玩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无聊才读书,这话是正确的。
B.在读书的问题上,作者提倡取悦心灵,反对功利。
C.“老黑格尔的坟头更是荒草成堆”形象描述了经典被冷落的现象。
D.“在‘王小波热’冷却后品味‘王二’”针对的是“赶时髦”的读书心态。
5.当下“功利性读书”,作者认为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可有人以为“图省事”与“功利性”无关。
对此,你的看法如何?
并说明理由。
。
(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6-11题。
(15分)
宋朝的雨
陈富强
(1)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2)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
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
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3)我建议你去苏堤。
(4)雨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
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
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
你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5)呈现在你眼前的是l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
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
一堤的翠绿烟似地漫泅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6)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
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7)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l071年。
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
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
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8)机会终于在时隔18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
l089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
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的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①,忧虑之情油然而生。
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调疏”的感叹。
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
于次年4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开篇就说:
“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
”且预言:
“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
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
其中讲到:
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
城中运河赖西湖挹住,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吏借此欺民,为民大患;
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
(9)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
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
而挖葑泥筑堤是他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
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
“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
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
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除而行者便矣。
(10)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
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
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
(11)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独步缓行。
此时你已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
(12)有史以来与西湖相关的,你知道能与苏东坡与苏堤媲美的,是唐朝的白居易和白堤。
白堤在先、苏堤在后,他们都是一代文豪,他们都懂得珍惜文化的大自然。
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13)你在堤上流连。
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
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14)你撑开一把丝绸做的雨伞,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
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注释】①湖泽中葑菱积聚处,年久腐化变为泥土,水涸成田,是谓“葑田”。
6.作者说苏轼“屡遭贬谪,一路坎坷”。
的确,在其两次出仕杭州之间,就曾遭遇文字狱——“______________”,被贬黄州(1分)
7.说“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面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作者说“我建议你去苏堤”是因为在苏堤能欣赏幽静的美景,也能了解苏轼造福于民的伟绩。
B.作者引用《饮湖上初晴后雨》,将苏轼作品和“苏堤春晓”作比较,突出了苏堤的非凡价值。
C.如果苏轼没有屡遭贬谪而是仕途顺利,那么他很有可能就写不出那些流芳百世的伟大作品。
D.苏轼和白居易都懂得珍惜文化的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9.作者在文中主要歌颂了苏轼的功绩和人格,却以“宋朝的雨”为题,请谈谈“雨”在文中意义和作用。
(3分)
10.上文在表达上使用了第二人称“你”。
你认为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11.苏堤的南端有一座苏东坡纪念馆,人们在参观中不仅能读到苏轼的经典诗词,还能了解到他在当太守时的功绩。
假如你就是一名参观者,你会在纪念馆的留言薄上写下怎样的感言?
(字数50字左右)(3分)
(三)默写下列名篇名句(任选5空)(5分)
12.
(1)譬如平地,_________________,进,吾往也。
(《诸子喻山水》)
(2)故观于海者难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前赤壁赋》)
(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寒山一带伤心碧。
(李白《菩萨蛮》)
(6)帘外雨潺潺,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煜《浪淘沙令》)
(7)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3-15题。
(7分)
人月圆
李持正
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
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
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
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
13.作品所写节令应为_________,依据是词中的“华灯”、“月圆”、“花期”。
14.作品生动描写了夜晚的热闹气氛,请从两个角度加以说明。
⑴色彩例子:
⑵例子:
15.词评家认为以“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结尾十分别致,意趣高远,试作简要赏析。
(60字左右)(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
(12分)
前赤壁赋(节选)
苏轼
①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②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举匏樽以相属()
(2)盈虚者如彼()
17.下列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B.
A.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①驾一叶之扁舟
②君子之志于道也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D.
①苏子愀然
C.
①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②君尔妾亦然②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18.下列各句与“而今安在哉”文言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B.何取于水也?
C.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D.以为莫已若。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
①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0.上文第①段作者借“客”之口抒发了的无限感慨。
第②段作者对“客”之问作出回答,以水和月为喻,由自然到人谈了的大道理。
(六)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
(11分)
杜蒉扬觯
《礼记》
知悼子①卒。
未葬,平公饮酒,师旷、李调②侍,鼓钟。
杜蒉③自外来,闻钟声,曰:
“安在?
”曰:
“在寝。
”杜蒉入寝,历阶而升。
酌曰:
“旷,饮斯!
”又酌曰:
“调,饮斯!
”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
降,趋而出。
平公呼而进之,曰:
“蒉,曩者尔心或开予。
是以不与尔言。
尔饮旷,何也?
“子、卯不乐。
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
旷也,太师④也。
不以诏,是以饮之也。
”“尔饮调何也?
“调也,君之亵臣⑤也。
为一饮一食亡君之疾,是以饮之也。
”“尔饮何也?
“蒉也,宰夫也。
非刀匕是共,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
”平公曰:
“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
”杜蒉洗而扬觯。
公谓侍者曰:
“如我死,则必无废斯爵⑥也!
”至于今,即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
【注释】①知悼子:
春秋时晋国大夫,知罃,悼是他的谥号。
②师旷:
晋国乐师。
李调:
晋臣。
③杜蒉:
晋平公的厨师。
④太师:
对乐师的称呼。
⑤亵臣:
宠幸的近臣。
⑥爵:
饮酒器。
2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钟()
(2)即毕献,斯扬觯()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2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在子卯日去世的知悼子还未安葬,晋平公及其臣属就饮酒做乐,引起了杜蒉的不满。
B.杜蒉用进门罚酒三杯,却又不发一言、快步离开的独特方式,引起晋平公的惊诧。
C.在和晋平公的问答中,杜蒉只说臣属和自己的不是,使平公自悟,进谏含蓄、巧妙。
D.晋平公以“无废斯爵”的告诫,提醒后世子孙牢记杜蒉的谏言,从而促成了“杜举”传统。
24.从全文看,晋平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5.《礼记》是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记录、编纂而成的。
请依据具体内容,推断本文被收入《礼记》的原因。
二、写作(40分)
26.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狂风咆哮着企图把大地上的一切都席卷而去。
一棵大树挺起胸膛,顽强地与狂风搏斗着。
狂风想按下它高贵的头,压弯它不屈的腰。
但是,它不屈不挠。
大树下面有一片小草。
狂风根本不把它们放在眼里,像擀面条一样把它们揉来揉去,几乎要把它们撕成碎片。
小草在狂风中抖动颤栗,屈腰伏身,把脸紧紧地贴在大地上。
狂风终于累了,走了。
人们发现,大树折断了腰,小草却慢慢扬起了脸。
学生问苏格拉底:
“老师,你认为大树和小草谁值得赞美?
”苏格拉底说:
“我赞美大树,也赞美小草。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一)(10分)
1.(2分)引出下文新形势下功利性读书的种种表现,表达作者反对功利性读书的观点。
2.(1分)装学问深厚
3.(2分)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生动形象地写出读书能愉悦人的性情。
4.(2分)A
5.(3分)同意后者的看法。
(1分)“图省事”是出于读书人的偷懒行为;
(1分)不愿花时间、费精力,确实与“功利”无关。
不同意后者的看法,言之成理也可。
(二)(15分)
6.(1分)乌台诗案
7.(3分)挖葑泥解决了西湖的淤塞的问题;
而用葑泥筑长堤则又解决了西湖上往来不便的问题;
长堤上的六桥九亭、杂植的芙蓉和杨柳,为西湖增添了一道美景。
(写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
8.(2分)B
9.(3分)
(1)雨是全文的线索,蒙蒙细雨,衬出西湖独特的韵致,同时也渲染了一种迷离空濛的意境,为“邂逅苏轼”的想象提供背景。
(2)苏轼用心血和智慧构筑了苏堤,造福于民,这种人格和胸襟犹如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后人。
10.(3分)用第二人称“你”以对话的口吻行文,拉近了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苏轼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真的在苏堤邂逅苏轼;
使叙述和抒情更加亲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1.(3分)感言内容:
对苏轼的评价:
或联系现实、联系自我,表达最深的感触。
形式:
语言简洁明了。
(内容2分,形式l分)
(三)(5分)
12.
(1)虽覆一篑
(2)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3)凌万顷之茫然
(4)其孰能讥之乎
(5)平林漠漠烟如织
(6)春意阑珊
(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四)(7分)
13.(1分)元宵
14.(3分)⑴华灯竞处⑵声音如箫鼓、笑语
15.(3分)例如:
三句一收一纵,一阖一开,似乎元宵欢乐到了尽头,却又写千家万户流溢欢声笑语,表现了人们此夕欢乐之无限,同时又把一己之欢乐融入了人间之欢乐,愈显词境阔大,意趣高远。
(五)(12分)
16.(2分)
(1)通“嘱”,劝客饮酒
(2)满
17.(2分)D相当于代词“那”(A①表被动;
②在。
B①调节音节,无实义;
②取消主谓句独立性。
C①……的样子;
②这样)
18.(2分)C
19.(2分)①如果不是我应当拥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占取。
(2分)②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共同享有的。
20.(2分)人生无常(须臾、短暂)“变”与“不变”
(六)(11分)
21.(2分)
(1)敲击
(2)结束、完毕
22.(2分)(李调)为了一点喝的和一点吃食忘记了君主的忌讳,所以罚他喝酒啊。
23.(2分)A
24.(2分)晋平公是一个虽耽于享受,却也知错能改的人。
25.(3分)本文记述了晋国君臣围绕礼制的一场交锋:
晋国大臣知悼子死而未葬,晋平公等人违反礼制饮酒作乐;
而杜蒉以其独特的进谏方法,使平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维护了礼制。
所以本文被收入《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