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及安全防范措施 PPT课件.ppt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72197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PPTX 页数:15 大小:23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及安全防范措施 PPT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及安全防范措施 PPT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及安全防范措施 PPT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及安全防范措施 PPT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及安全防范措施 PPT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及安全防范措施 PPT课件.pptx

《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及安全防范措施 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及安全防范措施 PPT课件.ppt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及安全防范措施 PPT课件.pptx

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及安全防范措施,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制度,一、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确保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科室安全管理有专人负责,定期组织检查,发现事故隐患按程序及时报告,采取措施,及时改进。

四、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及时巡视病房,认真观察病情变化,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并做好护理记录。

对于有异常心理状况的患者及家属要加强监护及交接班,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确保病人安全。

六、加强护理,必要时加床档、约束带,以防跌倒、坠床等发生。

七、严格执行医院药品管理制度,确保用药安全。

1、毒、麻、限、剧药品做到安全使用,专人管理,专柜保管并加锁。

保持固定基数,每班交接并登记。

2、药物、物品标签清楚,分别放置。

八、抢救器材做到四定:

定物品种类、定位放置、定量保存、定人管理。

三及时:

及时检查、及时维修、及时补充。

抢救器械保持性能良好,做好应急准备,定期清点交接。

无菌物品标识清晰,保存符合要求,确保在有效期内。

九、病房通道要通畅、清洁,禁止堆放各种物品、仪器设备等,保证病人通行安全加强科室水电管理,不漏水、漏电、漏气,发现有损坏及时报告设备科维修。

工作场所及病房内严禁患者使用非医院配置的各种电炉、电磁炉、电饭锅等电器,确保安全用电。

十、做好安全防盗及消防工作,加强陪护和探视人员的管理,发现有可疑人员立即报告保卫科。

消防器材保持备用的状态。

十一、制定并落实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和危重患者抢救护理预案。

十二、对于所发生的护理过失,科室应及时组织讨论整改,并上报护理部。

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一、输液安全管理1、确保输液用具安全:

输注药物前必须认真检查输液用具有效期、包装的完整性。

如发现不符要求则不可使用。

2、药物的安全使用:

静脉输液治疗流程中药物的领取、摆药、配置、查对、更换液体等步骤均存在安全隐患,必须确保每一个步骤安全,才能保证输液的安全。

3、查对制度

(1)医嘱查对:

药物在使用前必须由2人以上核对,确认医嘱无误后才能执行。

执行医嘱前需打印好输液执行单,由专人负责摆、配液。

(2)软包装溶液检查方法:

一撕二挤三倒转四照看一撕:

撕开外包装,核对溶液名,保质期。

二挤:

双手用力挤压软包装,检查有无渗液,如发现有渗液,说明软包装已有裂缝,溶液已污染,不能使用;三倒转:

将溶液上下倒转后再检查有无漂浮物或絮状物;四照看:

对光照看溶液的质量:

认真观察溶液有无沉淀、絮状物、霉点等;如检查溶液发现有异常,需及时上报。

(3)准确张贴输液瓶签:

张贴瓶签前必须认真核对溶液的名称、浓度、剂量与瓶签是否相符,核对无误后方能张贴。

(4)配药:

配药者在配药前必须再认真查对一次,确认药名、浓度、剂量无误后严格按无菌操作加药,药液尽量做到现配现用。

(5)更换液体(接瓶/换瓶):

更换液体时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检查接瓶的液体有无混浊、沉淀等。

2查对前后二组液体有无配伍禁忌,如无才能接瓶,更换后应仔细观察二者的反应,是否有沉淀、混浊的现象出现,如有应马上更换输液管;3对两种已知有配伍禁忌的液体不能前后输入,中间应有其他的液体间隔,如无其他补液,应用生理盐水间隔。

4药液输入后,应检查茂菲氏滴管液平面及输液管道是否通畅,并检查穿刺部位有无渗出,根据药物及病情调整滴速,并作相应宣教。

4、用药观察

(1)有无药物过敏反应

(2)药物输液滴速(3)输液外渗5、输液反应处理则按输液反应处理流程进行,并上报护理不良事件。

二、坠床跌倒管理1、病房挂防跌倒标识;2、留陪人,并宣教有关注意事项;3、病床的高度要适中、固定;4、必要时加护床栏,以防坠床:

;5、病室光线充足,地面保持干燥。

6、一旦发生坠床跌倒,立即执行坠床跌倒应急预案。

7、坠床/跌倒事件上报:

发生坠床/跌倒后须向护理部上报,填写事件经过、原因分析、整改措施。

三、患儿安全管理1、住院患儿的安全管理儿童住院期间,必须有父母亲或监护人陪同入院时向父母及其他监护人介绍本科医务人员。

2、对人员的身份鉴别:

医务人员值班期间应始终佩带医院的工作身份牌,并做好自我介绍。

值班人员巡视病房时,注意闲逛人员、可疑人员。

对任何出现可疑行为的人应询问、注意并上报。

4、发生患儿丢失的处理对策:

最早发现小儿失踪的员工应立即通知护士长和保卫科,并按要求提供相关信息:

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封闭病房的全部出口和楼道,仔细搜寻。

一旦确认丢失婴儿/儿童超过1小时,按规定报告公安局。

如果需要,通知化验室保留血样。

安慰其他患者。

四、用氧安全使用管理1、氧气是一种助燃物质,不要与明火、火星和易燃物质接触。

2、在氧气接口处张贴“禁止烟火”,警示牌。

3、安全用氧,切实做好“四防”。

即防震、防火、防热、防油4、严格遵守用氧操作规程,使用氧气时应先调节流量而后应用,停用时先拔出导管,再关闭氧气开关;如中途改变流量时,先将氧气和鼻导管分离,调节好流量后再接上。

5、观察用氧效果:

观察患者缺氧症状有无改善,如发绀减轻,心率较前减慢,呼吸困难缓解,精神状态好转等是氧疗有效的反映。

6、定时更换湿化瓶,湿化液每日更换。

五、职业暴露防护管理1、医务人员常发生的意外损伤是锐器伤,尤其是针刺损伤,常见原因有:

操作不得法;缺乏职业经验;心理压力过重等。

2、预防:

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应坚持标准预防原则。

(1)标准预防核心内容:

1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3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4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等2)标准预防具体措施:

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护理操作时必需戴双层手套。

3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利器盒,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5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3、发生意外损伤后处理程序:

(1)保持镇静

(2)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污染的粘膜。

(3)刺激局部出血:

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4)受伤部位的消毒: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5)发生意外损伤后,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及时查清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

(6)高风险时药物预防:

例如:

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损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ug、5ug、5ug(按0、1月、6月间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