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作业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19259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古代汉语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古代汉语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古代汉语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古代汉语作业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作业参考答案.docx

《古代汉语作业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作业参考答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汉语作业参考答案.docx

古代汉语作业参考答案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一、将旧注音法变换为现代汉语拼音:

生上shàng农去nòng社阴shē难上nǎn

去演切qiǎn去愿切quàn普班切pān锄针切chēn

胡郎切háng都滕切déng相居切xū力盐切lin

二、查检下列汉字在《康熙字典》中所属部首:

王(玉)兆(儿)丹(、)中(|)

及(又)臾(臼)刍(艸)歸(止)

問(口)嚴(口)亞

(二)鼐(鼎)

黌(黄)穎(禾)罪(网)表(衣)

注:

上有三个难字:

、音zhǔ,∣音gǔn,黌音hóng。

三、查《辞源》了解下列词语出处:

1.灭此朝食2.双豆塞聪3.匪夷所思4.响遏行云

5.变徵6.虢公台7.旧雨8.祥桑

四、标点:

《周礼》:

“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詘,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义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敘》)

(二)汉字的构造

一、指出下列汉字结构各属六书中的哪一类:

鹿(象形)亦(指事)尘(会意)牟(象形)

赖(形声)笃(形声)伐(会意)戊(象形)

爨(会意)初(会意)都(形声)波(形声)

二、查《说文解字》,指出下列形声字的声符:

夜(亦)贼(则)布(父)腾(朕)

恭(共)徒(土)荊(刑)忝(天)

钦(金)贸(卯)衡(行)辩(辡)

在(才)春(屯)更(丙)成(丁)

三、指出下列各组异体字产生的原因:

泪:

会意字;淚:

形声字。

嫖:

形声字;:

会意字。

“門”代表家庭,中间的“敗”意为嫖妓必然败坏门风。

蝶:

会意字,以枼为声符;

蜨:

会意字,以疌为声符。

灾:

会意字,房屋着火;

災:

形声字,上面部分读本身也表灾害义。

见《说文》239页。

字又作“烖”。

跷:

形声字,尧声。

蹻:

形声字,乔声。

迹:

形声字,义符为“辵”;

跡:

形声字,义符为“足”。

暖:

形声字,义符为“日”;

煖:

形声字,义符为“火”。

砖:

形声字,义符为“石”,

塼:

形声字,义符为“土”。

四、指出下列帶点词的今字:

1、一胫之大几如要。

(要——腰)

2、既陈而后击之。

(陈——阵)

3、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匈矣。

(匈——胸)

4、亡不越竟。

(竟——境)

5、上笑曰:

“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禽——擒)

五、指出下列各组繁体字在古书中的异同:

谷:

山谷;//穀:

五穀。

面:

臉面;//麺:

粮食磨的粉。

郁:

地名,郁县;//欝:

草木茂盛。

飢:

腹中乏食;//饑:

遭到灾荒,粮食歉收。

后:

君王;//後:

走在後面,落后。

适:

读kuò,多用作人名;//適:

前往。

余:

我也;//餘:

剩餘。

干:

盾牌;动词为“干犯”即顶撞冒犯;//乾:

“湿”的反面。

以上各组字在古汉语中几乎全都是毫不相通的。

简化以后则后者混同于前者了。

六、给下列文段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凡治国令其民争行义也,乱国令其民争为不义也。

强国令其民争乐用也,弱国令其民争竞不用也。

夫争行义乐用与争为不义、竞不同,此其祸福也。

天不能覆,地不能载。

译文:

凡是治理得好的国家都是让百姓争着做合於义的事,凡是混乱的国家都是让百姓争着干不合於义的事。

强大的国家让它的百姓争着为国家所用,弱小的国家则会让百姓争着不为国家所用。

争着做合於义的事、乐於为国家所用与争着干不合於义的事、争着不被国家所用,这就是一个给国家带来福一个为国家带来祸的原因。

这两种结果是必然出现的,天再大也掩盖不了,地再大也无处可隐藏。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写出与下列现代汉语相对应的文言词:

跑——走;走——行;快步走——趋;步行——徒;眼泪——涕;

鼻涕——泗信件——书言语真实——信

二、简要说明下列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池——古多指护城河;

访——古代指帶着问题去请教。

给——古为形容词,指衣食丰足。

为动词则是使人衣食丰足。

贼——杀害;害人者。

恨——遗憾,不满足。

城——城墙。

消息——上古为动词,指事物的减少和增加。

爪牙——上古指国家身边得力的将军,含褒义。

今则指助纣为虐的人帮凶。

含贬义。

三、词义演变情况举例:

瓦——古代泛指陶器制品。

现仅指房上之瓦,词义缩小。

菜——古代仅指蔬菜。

现在可指鸡鸭鱼肉等,凡是吃的均可称菜。

词义扩大。

皮——古代专指兽皮。

现在也可指人的皮。

(人皮古代稱“肤”)。

词义扩大。

宫——古代一般人的住房也可称宫,也指卧室、内室。

汉以后专指统治者的住所。

义缩小。

谤——古代指背后谈论别人的过失。

中性词。

汉以后就已经产生出无中生有地捏造过

失害人的意思,即现在所谓“诽谤”。

由中性词变成了贬义词。

行李——古代指外交人员。

现在指外出时帶的随身物品。

四、判断是双音词还是两个单音词。

并识别双音词中的偏义复词、连绵词。

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妻子”应指“妻和子”两个单音词)

2、董狐,古之良史也。

书法不隐。

(书法:

指“记事的原则”。

两个词)

3、墨子者,显学也,身体则可,其言多不辩。

(身体是“亲身实践”的意思。

两个词)

4、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作息:

偏义复词,偏指“息”,因同诗中说道“鸡鸣上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之句;伶俜:

孤单之貌,连绵词。

5、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面目:

态度。

双音词;望洋:

连绵词,仰视的样子)

五、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的异同:

贫:

穷——“贫”强调缺衣少食;“穷”强调政治上不得志,理想抱负未能实现,这时的“穷”未必就“贫”。

所以它们原本不是同义词。

但古代很多人是由于“穷”(不得志,未能当上高官)而“贫”。

因此“贫”“穷”逐渐成了同义词。

疾:

病——“疾”指一般小病,“病”多指严重的病,病到快死的程度。

饥:

饿——“饥”指一般的想进食,“饿”指几天没吃东西,受到死亡威胁的程度。

征:

伐——在以有理去攻打无理,公开去讨伐这点上它们用法相同。

但“征”另还有“长途旅行”之义(如“昭王南征而不复”),“伐”没有;“伐”有“表白”、“自夸”义(《论语》:

“孟之反不伐”),“征”却无此义。

侵:

袭——《左传》:

“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可见“侵”是没有钟鼓不宣而战地去攻打别人,连一点借口都没有,所以引申而帶贬义,侵略。

“袭”是强调军事行动的迅速快捷。

为秘密神速而不帶粮草辎重轻装前进。

所以引申出“偷袭”义。

六、标点文言文:

孟子曰:

“仁则荣,不仁则辱。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如恶之,莫如贵德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

及是时,明其政刑。

虽大国,必畏之矣。

(四)词类活用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所含有的词类活用现象:

1、雍水暴益,荊人弗知。

(益:

增加。

暴益,指河水猛涨。

不属于活用。

2、其家必日益。

(益:

增加。

日益:

日渐富裕。

词义引申。

不属于活用。

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益:

收获,好处。

引申义。

4、“不食三日矣。

”食之。

舍其半。

(食之:

给他吃。

动词的使动用法。

5、父不父,子不子。

(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

第二个“父”和“子”用如动词。

6、孟子将朝王。

(朝见齐王。

动词的一般用法。

7、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朝秦楚:

使秦国、楚国来朝拜。

动词的使动用法。

二、说明帶点词的用法:

1、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在须贾面前放上莝豆等喂马的草料,让两个脸上刻着字的囚犯把须贾夹在中间逼着他像马那样吃掉那些莝豆。

马:

名词作状语。

像马那样。

2、吾不知越歌,子试为我楚说之。

(我不懂得越地民歌,请你试着为我用楚语解说越歌的内容。

楚:

名词作状语。

表工具。

3、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前其足:

使脚在前面。

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但请注意,这是明代用例。

这时的“前”已经成了方位名词。

如果是在先秦,则“前”原本是动词。

“走上前”的意思。

例如:

“于是相如前进缶。

”——向前献上瓦盆。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东:

向东进发。

名词用如动词。

5、农夫漁父过而陋之。

(种庄稼的、打鱼的人,经过这里时都轻视这小丘,认为它并不美。

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6、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这是把我们当作男女奴隶,这是把我们当作刘豫一样的受金人控制下的汉奸政权。

臣妾、刘豫:

名词的意动用法。

7、天将多阳虎之罪以斃之,君姑待之,若何?

(《左传定公6年》沈玉成《左传译文》译:

“上天将要让阳虎的罪过增多而使他灭亡,君王姑且等着,怎么样?

”多: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8、其意盖死我于囊而独窃其利也。

(他的用意大概是想使我死在口袋里而独自得到我。

死我:

使我死。

动词的使用用法。

三、指出词类活用的异同:

1、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皇上认为他老了。

老: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风老莺刍,雨肥梅子。

(风使小莺变老,雨使梅子变肥大。

老、肥:

使动用法。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把我的老人当作老人,而推及到把别人的老人也当作老人。

第一个“老”字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文帝义郭后无子,诏使子养帝。

(下诏让郭后像对待儿子那样扶养着来的魏明帝。

子:

名词作状语。

表对人态度。

5、生男则杀其母,使宠姬子之。

[生下来的是男孩,就把他的母亲杀了,而让自己宠爱的妃子把这男孩当作自己的孩子。

子之:

使他成为(自己的)孩子。

名词的使动用法。

]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并非能游水。

水:

名词用如动词,游水,游泳。

7、絕荥泽而水大梁。

(挖开荥泽湖来让湖水淹没大梁城。

水:

名词用如动词,水淹。

四、标点翻译两则文言文:

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

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

府库已实而百姓贫。

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

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译文:

所以注重礼仪的称王于天下,主持正义的成为强国,取於民又用於民的天下太平,为自己聚敛财富的就要亡国。

所以实行王道的使百姓富裕,实行霸道的使士富裕,仅仅能使政权保存下来的国家使大夫富裕,要亡国的国家使国君的私囊填饱,使国家仓库装得满满的。

国家的仓库装满了而百姓穷困了,这就叫作地位在上的人财富多得冒出来了而地位低下的人却一无所有。

这样的国家在国内不能防御外来敌人,在国外无法与外敌作战。

那么,国家的灭亡是可以很快就看到的。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

逆旅人有妾二人。

其一人美,其一人恶。

恶者贵而美者贱。

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

“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

其恶者自恶,吾不其恶也。

”阳子曰:

“弟子记之:

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译文:

阳子到宋国去,住在旅店里。

旅店主人有两个妾室。

一个长得漂亮,一个长得丑陋。

长得丑陋的地位高贵而长得漂亮的地位低贱。

阳子就询问其中的原因。

旅店主人回答说:

“那长漂亮的是自己认为长得漂亮,我不认为她漂亮;长得丑陋的是她自己认为长得丑陋,我不觉得她长得丑陋。

”阳子听了对他的学生们说:

“学生们你们要记住:

品行良好而又去掉自认为表现很好的想法和做法,这样的人去到哪里不受人喜欢呢。

(五)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填空:

1、词的本义是词的本来意义,它指的是上古文献史料所能证明的本义,而不等于是词的原始意义;词的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得来的意义。

近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引申(发展)得来的意义,远引申义是指从引申义再引申而得来的意义,假借义和本义之间一般是不相干的它们仅仅是因为假借字和本字具有音同或音近的关系。

2、辨别词的的本义,主要凭借分析记录该词的字形,还必须要有古籍中的用例作为依据。

二、分析例句,说明用的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及

1愿未及填沟壑而托之。

——及填沟壑:

到死。

(引申义)

2故不能推车而及。

——及:

(被)赶上、(被)抓住。

(本义)

3将及华泉。

——快到华泉。

(引申义)

4徐君何能及君也——比得上(引申义)

5言不及义——涉及(引申义)

2、间

1又何间焉——又为什么参与其中呢。

——夹在中间,参与其中。

(引申义)

2又间令吴广……——暗中命令(引申义)

3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从门缝偷看她的丈夫(本义)

4从间道绝其辎重——从小路去断绝对方的粮草给养。

(引申义)

5韩信使人間視——暗中侦察。

(引申义)

6徘徊于斗牛之间。

——在斗星和牛星中间徘徊。

(引申义)

7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

——一定要找到敌人派来窥探我国家情况的间谍。

(引申义)

3、道

1道不拾遗。

——道路(本义)

2墨家之道——学说(引申义)

3为外人道——谈说(引申义)

4循道而不贰——遵循自然运行规律而不违背它(引申义)

4、书

1大史书曰……——书写、记录(本义)

2古者苍颉之作书也——古代苍颉造字的时候(引申义)

3封书谢孟尝君——写了一封信向孟尝君谢罪(引申义)

5、行

1置彼周行——放在那大路边。

(本义)

2天行有常——自然的运行有客观规律(引申义)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行为、行动(引申义)

4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

——汉朝建立后,皇帝的命令能在直接领导的郡县实行(实施),不能在分封的那些诸侯王的国中实行(实施)。

三、用图标方式整理出“朝”、“任”的词义系统。

(略)

四、标点翻译下面的文言文——出自清广东番禺学者陈澧的《东塾读书记·小学》:

《尔雅》:

“初、哉、首、基”,邢疏云:

“初者,《说文》云:

‘从衣,从刀,裁衣之始也。

’哉者,古文作‘才’。

《说文》云:

‘才,草木之初也。

’以声近借为哉始之哉。

皆造字之本意也。

及乎《诗》、《书》、《雅》、《记》所载之言,则不必尽取此理,但事之初始,俱得言焉。

”澧谓:

近人之说多与邢氏同,以《说文》为本义,《尔雅》为引申义。

其实不尽然也。

造“初”字者,无形可画,无声可谐,故从衣从刀会意耳。

“首”象人头,则“人头”是本义,“基”从土,则“地基”是本义,其用为“始”之义,皆引申。

“初”字与此不同也。

(六)判断句叙述句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判断句,并简释其类型:

1、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者……也”式判断句。

者表提顿,也助判断语气。

2、粟者,民之所种。

——有“者”无“也”式。

用“所”字结构充当谓语。

者表提顿。

3、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

“是何也?

”——指示代词“是”作主语。

(疑问句)

4、当是时,臣唯知韩信,非知陛下也。

——“非知陛下”是否定句。

“非”是否定副词。

5、子游为武城宰。

——为:

动词。

这里译成“担任,做”。

这是个叙述句。

或曰以叙述句的形式表达判断句的内容。

6、周公,弟也;管叔,兄也。

——有“也”无“者”式判断句。

用“也”帮助判断。

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用副词“则”(译作“就是”)表强调式判断句。

8、孰是吾君也?

能无死乎?

——谁比得上这个我们的国君(英明仁慈)啊?

能不为他而死吗?

(疑问句)“孰”在古汉语中“经常表示选择”(见P274)也就是在两个或几个事物之中选择出需要的一个来。

“是”是指示代词,不是系词。

9、无伤也,是乃仁術也。

——没关系,这就是通向仁的道路。

(用指示代词作主语,副词“乃”表示强调的判断句。

《说文》:

“術,邑中道也。

10、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连先生也。

——我辛垣衍是个梁国的大臣,奉命出使有自己的职责在身,我不愿意见到鲁连先生。

“衍,人臣也”是个判断句。

“也”起帮助判断作用。

后一句为否定性叙述句。

句末的“也”起加强否定语气作用。

二、翻译下列句子,指出其中的被动句,说明其所属类型:

1、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盗窃带钩这样小东西的人被杀死,而盗窃整个国家的人成了诸侯。

(意念上的被动句)

2、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

——希望超过别人而被人取用,那么,(从你的来信中可看出你)本来就已经超过别人而且可以被别人取用了。

(“取于人”即被人取用。

用“于”字引出主动者来的被动句)

3、王章由是见疑,遂为王风所陷。

——王章因此被怀疑,最终被王风陷害了。

(用“见”和“为……所”表被动)

4、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我看到这筋骨交错的地方难以解剖,小心地因此而提高了警惕,视线为它而停止,行动为它而迟缓。

(叙述句,不是被动句)

5、今足下自以与汉王为深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

——现在你自以为和汉王刘邦交情很深,为他竭尽全力地打仗,最终必将被他俘虏了。

(用“为……所”表被动)

6、弥子瑕见宠于卫君。

——弥子瑕被卫国国君宠信。

(用“见……于”表被动)

7、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

——我有一支笔在你那里好多年了,可以还给我了吧。

(“见”字是有指代意义的副词,指代说话对方。

这是个叙述句,不是被动句。

如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也”——希望君实你或许能原谅我。

8、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吴广平时就爱护士兵,战士中很多人愿意被他使用。

(用“为”表被动)

9、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诚实却被怀疑,忠心却遭诽谤,能没有怨气吗?

(用“见”和“被”对举表被动)

三、用画线法分析下列句子中加——部分的成分,如果是宾语前置句,请指出属于哪一种类型。

[符号说明:

主语用双线══,谓语用单线——,宾语用浪线﹀﹀,兼语用≌≌,代词用Θ表示,介词用^号表示。

提宾助词用△号表示,语气词用¤表示。

]

1、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

2、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为谁作推贤进士的事,让谁听我的话?

=^—﹀﹀——﹀

3、夫子焉不学,亦何常师之有?

——孔老先生在哪里不学习,又哪有什么固定的老师?

==Θ—﹀﹀﹀△—

4、项王曰:

“壮士!

——赐之卮酒!

—﹀﹀﹀

5、鬼神非人实亲,唯德是依。

——鬼神并非亲近某个人,他们只是依附於有德的人。

══[]﹀△—[]﹀△—

6、富而不骄者,吾唯子之见;骄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

译文:

很富有但不骄傲的人,我只见到了你(这一个);很骄傲却又不会被灭亡,是没有这样的事的。

7、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即使让一个小孩到市场去买东西,也没有谁欺骗他。

—≌≌≌≌—﹀═﹀¤—

四、翻译下列句子,并说明其中数量词的用法。

比较古今不同之处:

1、既驰三辈毕,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三场马赛完后,田忌一次输而两次赢,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

“一”后不需要量词“次”,两次用“再”表示。

2、逐之,三周华不注。

——于是追赶齐军,双方三次围绕着华不注山跑。

数词“三”直接修饰动词“逐”,不需量词“次”。

3、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一尺长的木棒,每天截取它的一半,一万代人也分它不完。

4、赵尝五战於秦,二敗而三胜。

——赵国曾经与秦国五次作战,两次敗了而三次打胜了。

数词“二、三”直接修饰动词“敗、胜”,不需量词“次”。

5、遣使者赍黄金千斤,车百乗,往聘孟尝君。

——派遣使者带着黄金千斤,跟随着上百辆车,前去聘请孟尝君回国继续担任齐国的相。

数量词“千斤、百乗”可以放在名词“黄金、车”的后面。

现在一般说成“千斤黄金、一百辆车”。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我十五岁时立志学习,到三十岁就有所成就了。

整数“十”和零数“五”之间加上了一个“有”字。

7、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鲁仲连多次辞让,最终也不肯接受封赏。

为了强调数量,将数词“三”放在句末,并在前面加“者”字,于是前面的“者”字结构就成了全句主语,数词“三”成了谓语。

8、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国内大的城市的城墙边长不能超过首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市则不能超过首都的五分之一,小城市则不能超过首都的九分之一。

这种分数表示法与现代差别较大。

“参国之一”是“国都的三分之一”的意思,后两句承前省略了“国”字。

五、标点翻译短文,并用——画出其中的被动句。

蚊虻之力不如牛马,牛马困于蚊虻,乃有势也。

鹿之角足以触犬,猕猴之手足以搏鼠,然而鹿制于犬,猕猴服于鼠。

角、爪不利也。

故十年之牛,为牧竖所驱;长仞之象,为越童所钩,无便故也。

故夫得其便也,则以小能胜大;无其便也,则以强服于鼠也。

译文:

蚊虻的力气不如牛马,牛马却被蚊虻困扰,乃是因为蚊虻有好的形势。

鹿角足以顶撞狗,猕猴的长臂足以与老鼠搏斗,然而鹿却被狗制服,猕猴也被老鼠制服。

是因为它们的角和爪使用起来不便利。

所以十岁的牛,被小牧童所驱赶;长着长长象牙的大象,被越地的小孩子所指挥,是因为牛和象不够灵便的缘故啊。

所以,得到便利,就能凭借着小的身躯而战胜大的对手;不能发挥其长处,则强大的东西也要屈服于小老鼠。

管仲敬诺曰:

“公欲谁相?

”公曰:

“鲍叔牙,可乎?

”管仲对曰:

“不可。

夷吾善鲍叔牙。

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

视不己若者,不比於人。

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

译文:

管仲尊敬地问:

“国君你打算让谁担任相?

”齐桓公说:

“我准备让鲍叔牙当相,可以吗?

”管仲回答说:

“不行。

我和鲍叔牙很要好(非常了解他)。

他的为人,正派、廉洁、耿直。

看到不如自己的人,不把他当人待。

一听说别人的过错,就一辈子也忘不了。

(七)也矣疑问词否定词代词者所

思考题

一、“也”、“矣”的功能有何异同?

答:

“也”一般表静态的描写,“矣”表动态的叙述。

(王力《汉语语法史》)

例如:

1、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

“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非吾徒也”的“也”帮助判断,“攻之可也”的“也”构成简单的肯定语气。

2、公闻其期,曰:

“可矣!

”命子封率车二敗乗以伐京。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可矣”表示郑庄公处心积虑地等待着对方造反迹象暴露这一天,终于让他等到了,现在可以下手了。

“矣”字生动地表现出这种从前不行,现在行了的动态语气。

二、“焉”是什么性质的词?

答:

“焉”在句末时意义大致等于一个介词与一个名词(代词)组成的介宾结构。

如“虢叔死焉”等于说“虢叔死在那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于说“在三人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等于说“我的丈夫又死於虎”。

不过,由于它经常处于句末位置,因此其指示性不是很重,有时甚至可以不翻译出来。

这时它就相当于一个语气词了。

另外,“焉”又是一个疑问代词,如“姜氏欲之,焉辟害?

”(怎么躲开祸害);“焉用亡郑以陪邻?

”(哪用得着使郑国灭亡来扩大邻国?

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可分为哪几类?

“其”和“之”用法上有什么区别?

“是”字在先秦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人称代词分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三类,指示代词分近指、远指。

“其”在先秦主要作定语,“之”主要作宾语。

总之它们都不能作主语。

“是”字在先秦主要体现为指示代词词性,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

例如:

“是非君子之言也。

”(主语)“今其人在是”(宾语)“仲尼闻是语也”(定语)。

七、无定代词有哪些?

“莫”在汉代以后有什么发展?

答:

无定代词有肯定性无定代词“或”,可分别指代人和物。

例如“或告之曰”(有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有的东西);当“或”放在名词后面时表示是其中的一部分。

如“唐人或相与谋”(唐国人中有的人互相商量谋划)。

否定性无定代词为“莫”分别指代没有什么人、没有什么东西、没有什么事情。

例如: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你去规劝国君,他听不进去,就没有什么人能继续你去进谏了)“天下之水,莫大於海”(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