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多媒体声乐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实证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17679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种多媒体声乐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实证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三种多媒体声乐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实证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三种多媒体声乐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实证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三种多媒体声乐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实证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三种多媒体声乐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实证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种多媒体声乐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实证分析.docx

《三种多媒体声乐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实证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种多媒体声乐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实证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种多媒体声乐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实证分析.docx

三种多媒体声乐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实证分析

三种多媒体声乐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实证分析

摘要:

采用实验方法,就多媒体辅助教师教学模式、有教学内容的完全多媒体教学模式、不含教学内容的完全多媒体教学模式对业余声乐爱好者的声乐教学效果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

多媒体辅助教学;声乐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声乐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将大大改善传统声乐教学的效果。

多媒体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有3种基本模式:

多媒体辅助教师教学模式(以下简称教学模式Ⅰ)、有教学内容的完全多媒体教学模式(以下简称教学模式Ⅱ)、不含教学内容的完全多媒体教学模式(以下简称教学模式Ⅲ)。

为了探索不同多媒体教学模式在声乐教学中所产生的效果,采用实验方法,就3种模式对业余声乐爱好者在音准、节奏、高音、低音、换气、气息运用、咬字、对作品的理解、歌曲情感表达、歌唱时的表情动作等方面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

  1实验对象与方法

  本次实验的对象为从未接受过专业声乐训练的业余声乐爱好者,共38人。

  首先,对所选定的38名实验对象的声乐演唱水平进行评分,以判定其未经训练的初始声乐水平。

由5位评委从音准、节奏、高音、低音、换气、气息运用、咬字、对作品的理解、歌曲情感表达、歌唱时的表情动作10个方面对实验对象的演唱逐个进行打分,每项分为A-E5个等级,其中A为最好,E为最差,之后取平均成绩为该实验对象在该项中取得的最终成绩。

  其次,将所有实验对象分为3组(分别为一组,二组,三组),其中一组9人,二组14人,三组15人,三组的平均演唱水平相当。

每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一组采用教学模式Ⅰ,二组采用教学模式Ⅱ,三组采用教学模式Ⅲ。

具体来说,一组安排专业教师为实验对象授课,同时辅以无教学内容的多媒体教学资料让学员进行学习,教师授课9学时,实验对象自学6学时,共计15学时;二组统一发给实验对象有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资料《朱老师教唱歌》与《周小燕教唱歌》,让他们自学15学时;三组不统一发放教学资料,由实验对象自行搜集无教学内容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并自学15学时。

3组教学全部完成后进行验收。

验收时,实验对象演唱其学习的歌曲,评委为其打分,打分标准和方式与实验对象初始声乐水平评分标准和方式相同。

  2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结束后,统计实验前后实验对象在音准、节奏、高音、低音、换气、气息运用、咬字、对作品的理解、歌曲感情的表达、歌唱时的表情动作等方面的提升程度。

“未提升”表示实验前后得分为同一个等级,“提升一个档次”表示实验后比实验前得分提高了一个等级,“提升两个档次”表示实验后比实验前得分提高了两个等级。

根据各教学模式在某方面提升档次的人数所占比率来评判和分析不同模式在该方面效果的提升程度。

  

(1)不同教学模式对音准的影响效果分析。

实验前后3种教学模式对音准的提升程度如表1所示。

  表1实验前后3种教学模式对音准的提升程度

  教学

  模式人数提升档次

  未提升

  人数(人)比率(%)

  提升一个档次

  人数(人)比率(%)

  提升两个档次

  人数(人)比率(%)

  模式Ⅰ9333.3666.7--

  模式Ⅱ14750.0750.0--

  模式Ⅲ15853.3746.7--

  从统计结果来看,模式Ⅰ对音准的提升比率最高,达到了66.7%;模式Ⅱ和模式Ⅲ档次提高的比率相近,分别为50.0%和46.7%。

这说明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模式,音准都有可能提高;由于有教师的现场指导,音准提高的比率较大;有无教学内容的完全多媒体教学对音准的提高没有明显的影响。

虽然大部分学员在对所学歌曲熟练之后能够提高音准,但提升范围有限。

有了教师的针对性指导,向学员强调音准的概念之后,学员学习效果会有明显提升。

而3种模式都没有提升两个档次的学员,是因为对于视唱练耳能力很弱的学员来说,大幅度地提高音准颇为困难。

学员的听音能力会影响演唱的音准,歌唱的能力(例如气息的运用)也对演唱时的音准影响很大,这需要长时间的训练,而本次试验中安排的15个课时则很难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2)不同教学模式对节奏的影响效果分析。

实验前后3种教学模式对节奏的提升程度如表2所示。

  表2实验前后3种教学模式对节奏的提升程度

  教学

  模式人数提升档次

  未提升

  人数(人)比率(%)

  提升一个档次

  人数(人)比率(%)

  提升两个档次

  人数(人)比率(%)

  模式Ⅰ9444.4555.6--

  模式Ⅱ14964.2535.8--

  模式Ⅲ151066.7533.3--

  模式Ⅰ对节奏提高的比率高于模式Ⅱ和模式Ⅲ,这说明声乐教学的针对性和互动性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十分明显。

对于节奏的学习,需要教师对学员强调节奏的概念,讲解一些基础的节奏型,学生才能准确地掌握。

因此,模式I中提升一个档次的比率最大。

模式II和模式III由于缺乏针对性指导,节奏方面提高的比率都只有1/3。

而3种模式都没有提升两个档次的学员,是因为对于视唱练耳能力很弱的学员来说,通过短时间的学习并不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3)不同教学模式对高音的影响效果分析。

实验前后3种教学模式对高音的提升程度如表3所示。

  表3实验前后3种教学模式对高音的提升程度

  教学

  模式人数提升档次

  未提升

  人数(人)比率(%)

  提升一个档次

  人数(人)比率(%)

  提升两个档次

  人数(人)比率(%)

  模式Ⅰ9444.4555.6--

  模式Ⅱ14857.1642.9--

  模式Ⅲ15960.0640.0--

  高音演唱是声乐教学的一个难点。

从表中可以明显看出,模式Ⅰ由于有教师对高音的演唱进行指导,因此有超过一半的学员提升了一个档次。

模式Ⅱ的学习资料中虽然有讲解高音的唱法,但由于缺乏针对性指导,学员高音演唱提升档次的比率小于模式Ⅰ。

模式Ⅲ由于没有教师的针对性指导比率略低于模式Ⅰ和模式Ⅱ,学员单靠自学掌握高音的演唱技巧比较困难。

演唱高音需要一系列的声乐技巧搭配合作,咬字、换气、气息运用都是影响高音演唱的因素。

因此在高音演唱的学习上,学员首先需要了解哪些因素能影响高音的演唱,然后针对这些因素进行分类训练和综合训练。

本次试验中,3组提升一个档次的比率相差不大,这是因为学员都选择流行歌曲进行学习。

流行歌曲本身难度较小,音域跨度小,比较容易学习。

但3种模式都没有提升两个档次的学员,说明即使是较为容易学习的流行歌曲,在短期内也难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4)不同教学模式对低音的影响效果分析。

实验前后3种教学模式对低音的提升程度如表4所示。

  表4实验前后3种教学模式对低音的提升程度

  教学

  模式人数提升档次

  未提升

  人数(人)比率(%)

  提升一个档次

  人数(人)比率(%)

  提升两个档次

  人数(人)比率(%)

  模式Ⅰ9333.3556.6111.1

  模式Ⅱ14535.8857.117.1

  模式Ⅲ151280.0320.0--

  模式Ⅰ和模式Ⅱ都使一半以上的学员的低音演唱水平提升了1到2个档次。

但是模式Ⅲ档次提升的比率明显低于前两组,这说明对于低音的学习,不管是教师现场指导还是多媒体教学资料中的讲解,教师的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不同教学模式对换气的影响效果分析。

实验前后3种教学模式对换气的提升程度如表5所示。

  表5实验前后3种教学模式对换气的提升程度

  教学

  模式人数提升档次

  未提升

  人数(人)比率(%)

  提升一个档次

  人数(人)比率(%)

  提升两个档次

  人数(人)比率(%)

  模式Ⅰ9333.3666.7--

  模式Ⅱ14642.9857.1--

  模式Ⅲ15746.7853.3--

  对于换气,3种模式的结果没有特别大的区别,均有一半及以上的人数提升一个档次,但均没有提升两个档次,说明对于换气来说,不管哪种模式的学习都有可能提升,但提升空间不大。

这是因为换气本身不需要很多技巧,没有受过训练的学员换气能力不会很差,且其因训练而提高的幅度本身也有限。

  (6)不同教学模式对气息运用的影响效果分析。

实验前后3种教学模式对气息运用的提升程度如表6所示。

  表6实验前后3种教学模式对气息运用的提升程度

  教学

  模式人数提升档次

  未提升

  人数(人)比率(%)

  提升一个档次

  人数(人)比率(%)

  提升两个档次

  人数(人)比率(%)

  模式Ⅰ9333.3666.7--

  模式Ⅱ14750.0750.0--

  模式Ⅲ15853.3746.7--

  在气息运用的提高方面,模式Ⅰ>模式Ⅱ>模式Ⅲ。

气息训练是声乐训练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3种模式均没有提升两个档次的学员,说明短时间内的训练难以使学员的演唱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

模式Ⅰ在教师的针对性指导下,气息运用的提升档次比率最高。

模式Ⅱ在教学资料的指导下,会增强学员锻炼气息运用能力的意识,但效果没有模式Ⅰ明显。

模式Ⅲ在完全自学的情况下,学员较难提升自己的气息运用能力,或没有歌唱时需要运用气息的意识。

  (7)不同教学模式对咬字的影响效果分析。

实验前后3种教学模式对咬字的提升程度如表7所示。

  表7实验前后3种教学模式对咬字的提升程度

  教学

  模式人数提升档次

  未提升

  人数(人)比率(%)

  提升一个档次

  人数(人)比率(%)

  提升两个档次

  人数(人)比率(%)

  模式Ⅰ9111.1555.6333.3

  模式Ⅱ14857.1428.6214.3

  模式Ⅲ151066.7320.0213.3

  数据显示,对咬字的提升程度上,模式Ⅰ成效最为显著,分数提升档次的总人数百分比达到了88.9%,说明模式Ⅰ在教师的针对性指导下,实验对象在咬字方面的学习上有着很大的进步。

模式Ⅱ和模式Ⅲ的学员在咬字方面的进步区别不大,说明在缺乏教师针对性的指导,学员较难提升自己的咬字水平,或容易忽视咬字的方法。

根据对实验对象的考核,他们咬字方面有两个问题:

一是普通话不标准,二是咬字不清晰,这两个问题学员很难自己发现。

从模式III中就可以看出,自己意识到咬字的问题并加以改善的学员很少,只占1/3。

教师对咬字方面的针对性指导非常有效,在模式I中,只有一个人的咬字没有改善。

模式II中的人数较为平均,说明教师对于咬字的提示和讲解对学员是有帮助的,但学员只能靠自己的听力来纠正咬字,因此还是有一大部分人没有改善。

(8)不同教学模式对理解作品的影响效果分析。

实验前后3种教学模式对理解作品的提升程度如表8所示。

  表8实验前后3种教学模式对理解作品的提升程度

  教学

  模式人数提升档次

  未提升

  人数(人)比率(%)

  提升一个档次

  人数(人)比率(%)

  提升两个档次

  人数(人)比率(%)

  模式Ⅰ9333.3333.3333.3

  模式Ⅱ14321.51071.417.1

  模式Ⅲ15960.0320.0320.0

  在对作品的理解方面,模式Ⅰ中的学员有较大的提升,提升一个档次和提升两个档次的学员各占1/3,模式Ⅱ中的学员提升一个档次的较多,模式Ⅲ中的学员大部分没有提升。

在理解作品的教学上,师生互动性不大,教师不需要对学员进行针对性指导。

因此,模式I和模式II在对作品理解的教学上都是有效的。

而模式III完全缺乏讲解,学员单靠自己领悟是很难办到的,或学员没有去理解作品内涵的意识。

  (9)不同教学模式对歌曲感情表达的影响效果分析。

实验前后3种教学模式对歌曲感情表达的提升程度如表9所示。

  3种模式对歌曲感情表达的提升程度为:

模式Ⅰ提升一个档次的比率最多,占到了55.6%,提升两个档次的学员也达到22.2%;模式Ⅱ提升一个档次的比率最高,达到了71.4%,而提升两个档次的比率最小。

这两种模式中,歌曲感情表达得以提升的学员比率都在75%以上,说明有教师的讲解,对歌曲表达能力的提高是相当有帮助的。

模式Ⅲ提升一个档次和两个档次的学员共不到60%,明显低于前两种模式。

情感表达也是声乐演唱中的一个重点,要求学员在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准确表达出作品的内涵。

学员要充分表达歌曲的感情,不但要完全理解作品,也需要一系列演唱技巧的支持,这与教师的针对性指导是分不开的。

  表9实验前后3种教学模式对歌曲感情表达的提升程度

  教学

  模式人数提升档次

  未提升

  人数(人)比率(%)

  提升一个档次

  人数(人)比率(%)

  提升两个档次

  人数(人)比率(%)

  模式Ⅰ9222.2555.6222.2

  模式Ⅱ14321.41071.417.1

  模式Ⅲ15746.7640.0213.3

  (10)不同教学模式对演唱表情动作的影响效果分析。

实验前后3种教学模式对演唱表情动作的提升程度如表10所示。

  表10实验前后3种教学模式对演唱表情动作的提升程度

  教学

  模式人数提升档次

  未提升

  人数(人)比率(%)

  提升一个档次

  人数(人)比率(%)

  提升两个档次

  人数(人)比率(%)

  模式Ⅰ9--777.8222.2

  模式Ⅱ14321.41178.6--

  模式Ⅲ15740.7853.3--

  在歌唱时的表情动作方面,模式Ⅰ的效果明显优于模式Ⅱ,模式Ⅱ的效果又明显优于模式Ⅲ。

模式Ⅰ与模式Ⅱ相比,说明教师现场指导与讲解非常重要,模式Ⅱ和模式Ⅲ相比说明在学习歌唱的表情动作时,完全多媒体中有无教学内容也很重要,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很大影响。

演唱的表情和动作是声乐舞台表演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有着一定的套路,尤其是肢体动作方面。

在有教师进行指导的情况下,学生能够能迅速地了解和掌握这些规定性的表演动作。

在模式III中,教学资料又分为两种:

视频资料和音频资料。

由于学员能在视频资料中看到演唱者的表情和动作并进行模仿,因此学习效果优于音频资料。

  3结论

  从整体的数据对比来看,模式I最优,模式II其次,模式III最次。

这说明多媒体辅助教师教学模式中,教师的现场指导是有明显优势的。

  3种模式中,教学效果差别最大的是咬字和演唱表情动作两个方面,这两项中模式I明显优于其它两种模式;教学效果差别最小的是换气方面,3种模式下的教学效果无明显差别;在音准、节奏方面,模式I较其它两种模式有明显的优势;在高音、低音、作品理解、气息运用和歌曲感情表达方面,模式III的教学效果明显差于前两种模式。

  参考文献:

  [1]黄晓萍.数字化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电影评介,2008(15).

  [2]孙铁曼.运用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声乐教学[J].音乐生活,2008(8).

  [3]马银.基于学员个体差异的多媒体声乐教学模式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

下旬,2009(11).

  [4]娄冬,杨秋玲.专业声乐教学中多媒体使用情况与效果调查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