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建筑模式语言》后感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21217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建筑模式语言》后感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读《建筑模式语言》后感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读《建筑模式语言》后感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读《建筑模式语言》后感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读《建筑模式语言》后感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建筑模式语言》后感文档格式.docx

《读《建筑模式语言》后感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建筑模式语言》后感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建筑模式语言》后感文档格式.docx

  2、在城乡交会的地区,各乡村公里至少相距一英里,以便原野和农田保持至少一平方英里的完整性。

公路沿线建筑家园,离公路有一宅基地的间距,宅基地至少半英亩面积,在住宅后有一平方英里的旷野和农田。

  3、听起来好象很奢侈,按照如此规划,一平方英里会出现400户人家,1600人口,其实和普通市郊人口密度相差无几。

  模式六:

乡间小镇

  1、大城市犹如一块磁铁,乡间小镇保持繁荣的出路是保养乡味。

  2、政府激励对农业区进行农业性冒险投资;

划分绿化带与城市区隔保护小城镇;

小城镇提供不同于城市的社会分工服务,比如旅游、度周末、野营,还有那些不喜欢城市的老年人隐居。

当然也包括一些过劳的年轻人。

  3、把每个小城镇当作政治社区对待,让其自给自足,不要成为外地工作人员的集体宿舍。

  模式七:

乡村

  1、为了利用土地,土地应当属于一个大家庭的全体成员:

其中许多人已经死去,少数人还活着,无数人尚未降临人世。

  2、我们把土地当作享乐的工具和经济利润源泉,土地就是迪斯尼乐园。

公众将失去自由徒步的欣赏田园风光、充满乐趣的野餐和探幽。

  3、应该把所有非城市的土地——乡村,都定义为公园。

  模式八:

亚文化的镶嵌

  1、价值观念不可名状的混合将趋向于产生毫无特征可言的人。

价值观念不可名状的社区将毫无文化意义。

  2、可以有多元城市,但一个社区多元化是糟糕的。

亚文化区是生态学领域的事,空间上是分散的,各具特色的亚文化区才能保持其特色。

作为个人才能获得个性上的认同与尊重。

尽可能把城市划分为数量众多的、小型的、彼此截然不同的亚文化镶嵌区。

  3、亚文化区是小规模的,小到足以使每个人都能到与之相邻的生活方式丰富多采的亚文化区去。

最大的亚文化区直径为四分之一英里,7000人的社区。

  模式九:

分散的工作点

  1、住宅和工作之间的人为分离造成人们精神生活中无法忍受的创伤。

这种分离会强化如下看法:

工作是苦力,家庭生活才是“充满生气的”。

  2、避免工作点的过分集中,和家庭生活脱节。

小型的、分散的工作点更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与供应状况,创造性程度大大超过集中而又尾大不掉的大工业企业。

记住,城市就是集中的全部实惠,不是其他。

  3、让工作有家庭感。

大家可以午餐时碰头,孩子们能来串门,看看爸爸怎么工作。

  模式十:

城市的魅力

  1、城市如果只有那些居住在最大中心富有的幸运儿才能饱览它的丰姿,那这个城市是一个徐娘。

  2、在大城市区内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地方设置具有城市魅力的商业区,五万人的城市要有一个足够大的市场,十万人的城市应该组织一个交响乐队。

任何一个商业区都不能发展到为三十万人以上的人口服务的规模。

  3、城市的魅力就在于自己所处的商业区拥有城市所有商业文化中其中一种模式的鲜明特征。

这样,所有的的城市商业区都值得光顾一番。

  模式十一:

地方交通区

  1、一旦做出明确区分短途旅行和长途旅行之间的区别,汽车带来的交通与社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汽车本身不会产生问题,用汽车做短途的交通工具才是问题所在。

  2、当人们使用汽车时,每个人占据的空间是步行时所占空间的100倍。

汽车仅仅由于它的几何形状而引起社会瓦解是完全可能的。

  3、把城区划分为地方交通区,每一区直径为1至2英里,区内交通步行或自行车,并设置障碍让汽车行使不便。

如果10英里之内的距离仍然存在大量使用私家汽车的话,这样的规划和城市管理就会带来巨大的社会问题。

  模式十二:

7000人的社区

  1、把“国家划分成区”是杰斐逊总统的竞选口号,这是防止犯大错误的有效的管理手段,不是人不够聪明能干,而是是人都会犯错误。

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让错误减小。

  2、在任何一个超过5000到10000人的社区里,个人的呼声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

雅典全盛时期的拇指原则:

地方机构的最高成员,与任何一个市民之间不应间隔两个以上的朋友,假定每个人在他的地方社区认识12个人,根据这一见解,一个政治社区的的最佳规模是5000人。

  3、把地方政府放在很显眼的位置,而不是令人生畏的,感情疏远的、脱离现实生活的、隐藏的大楼内。

从生态学的角度讲,让他们暴露危险一些,会让他们更自觉。

  模式十三:

亚文化区边界

  1、各亚文化区必须被一片尽可能大的无人居住的土地分隔开来。

  2、在自然界,同一物种的一部分成员和另外一部分成员彼此间被空间边界,诸如峻岭峡谷、大江巨川所隔断,会演变得具有明显区别的品质特性。

两个民族相距太近会造成纠纷并让弱势的一方失去自己的文化特色。

  3、天然边界可能是这样一些地方:

乡村、通往水域、僻静区、珍贵的地方、池塘;

人为边界可能包括环路、工业社区、工业带、青少年协会、有屏蔽的停车场。

  模式十四:

易识别的邻里

  1、今日发展正在毁灭邻里,人们需要属于他们自己的、容易识别的空间单元。

  2、一个邻里的合理人口500人是比较现实的数据,空间直径范围不大于一个街区(300英尺)。

不仅如此,道路每小时交通量超过200次,探亲访友就寥寥无几了,每小时超过550辆,街上邂逅聊天就凤毛麟角。

  3、易识别的邻里社区对街道的态度:

街道生活并不侵扰我的家,从街上带进来的只是一片欢乐。

我感到我的家扩展到整个街区。

  模式十五:

邻里边界

  1、亚文化区边界的论述也适用于有独特风格的邻里,它就是亚文化区的缩影。

  2、从心理状态获知,邻里边界最重要的特征是限制进入邻里的道路,哪怕是感官上的,比如,社区形成更多的丁字路就比网格路更容易形成邻里边界。

更比如,进入一条街道有标志性的门道。

  3、为了避免太过的封闭,街角有杂货店或是一些小聚会的坐椅,这是最亲切的邻里边界。

  模式十六:

公共交通网

  1、瑞士和法国完全集中在巴黎的铁路系统不同之处是,即使在最遥远的山谷和最小的地方,铁路仍然为之服务。

这样做赚不了钱,而是出于人民的意志。

法国各地区的繁荣衰落都取决于同巴黎的联系,而瑞士工业遍布整个国土,这个国家社会结构稳如盘石。

  2、处理公共交通的传统方法是假设线路是第一位的,而把线路连接起来的换乘站作为第二位。

我们的建议应该刚好相反。

  3、让地方社区来控制换乘站,以便社区只同为这些换乘站服务的那些运输公司签定合同,这样避免各种交通工具由于竞争而产生不合作的现象,公共交通系统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

  模式十七:

环路

  1、不能分割社区。

  2、每一地方交通区至少一侧不和高速公路邻接,而能直通乡村。

  3、高速公路应低于地面,否则1-2英里范围内噪音都清晰可闻。

  模式十八:

学习网

  1、城市应向它的青年传授生活方式,无正规学校教育的社会能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具有创造性、积极进去的人。

  2、实现学习过程的非集中化,通过城市的许多地方和市民的广泛接触,来丰富学习内容:

车间、家庭教师、热心帮助青年的行家、教小孩子的大孩子、讨论会、兴趣小组、师徒。

考察这些状况,描述他们,设想把他们排成“城市的课程表”。

  3、这种学习也应视情况付费,为社区纳税以便扩大和丰富学习网。

  模式十九:

商业网

  1、每一个商店既可开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新区,也可开在希望能吸引对方顾客的剧烈竞争区,人们往往倾向于第二种。

  2、事实是第一种选择更安稳,商店要均匀的分散开去,少强调竞争而多强调服务,当然要保持足够的竞争,让经营不善的商店停业。

但重点是强调合作而不是竞争。

  3、社区商业和中心商业有差异,最好的是,社区商业合作多一些,稳定一点,中心商业头破血流,顾客才能享受更好的服务。

  模式二十:

小公共汽车

  1、公共交通必须有能力在大都会把旅客从一点运往任何一点。

  2、出租车费用昂贵,社会存在大量的没有轿车和收入更低的人群,包括残疾人,小公共汽车保证把他们送到家的拐角处而不是社区大门。

  3、建立小公共汽车系统,载客最多6人,由无线电控制,通过拨号打电话雇车,每条线上隔600英尺建立站点,并在站上安装电话并可直接与司机交流。

在线上的小公共汽车为了接送客人可以适当的绕一下,拐一下。

  模式二十一:

不高于四层楼

  1、高耸入云的建筑会使人发狂。

精神病和犯罪率提升一倍。

  2、居住的房子,“不高于四层”能恰如其分的表达出建筑的高度和人的身心健康之间的相互联系。

  3、当母亲在厨房的窗户看不见自己在街上的孩子时,心里就焦急担心,数据统计,仅仅因为建筑的形态,儿童与外界的接触交流,100分是满分的话,低层86分,高层只有29分。

  模式二十二:

停车场不超过用地的9%

  1、人们下意识的认识到外界环境是他们社会交际的媒介。

从社会和生态方面讲,那些富有人情味的,尚未被停放的汽车所毁坏的环境,用于停车场的面积小于9%。

  2、每块土地都必须自己照料好自己,绝不允许自己解决这块土地的问题而以牺牲另一块土地为代价,独立停车区遍布整个社区,独立自主、一丝不苟的运用这一原则。

  3、地下停车场无法满足所述条件,它会破坏植被而改变地面空间的性质。

再重申一下,用地不超过9%,并且每一停车区不大于10英亩。

也即300辆车。

这当然会引起商务中心的巨大变化,所以公共交通网和分散的工作点社会意义深远。

  模式二十三:

平行路

  1、现已证明,在今天城市街道上汽车的失速问题主要是交叉道路所引起,即左转弯和十子交叉路口。

瑞士泊尔尼是没有遭到严重堵塞的几个欧洲城市之一,原因就是古老中心是由五条平行路构成,几乎没有交叉街道。

  2、主干路是交替单向平行路,相互隔开几百英尺的距离,它会造成很多绕道,但全面分析之后最感惊讶的是,相似的状况,旅程长度只会增加5%,但平均车速会提高三倍。

  3、为了使城市保持这种性质,必须阻止人们利用汽车做短途旅行。

  模式二十四:

珍贵的地方

  1、人们不能维持他们精神上的根及与往昔的联系,如果他们居住于其中的物质世界不能维系这种根。

简而言之,历史陈迹是区域的精华。

  2、在任何一个大的或小的地理区域,都要向一大批人征求意见:

什么能体现或代表他们与这块土地息息相关的命运。

  3、一旦这些有意义的地方被选中,就要对它进行修缮保护,强化其公共意义,最有效的办法是人们要步行经过一段路程才能到达,避免源远流长的根遭到亵渎。

  模式二十五:

通往水域

  1、人们具有一种天性,向往万顷碧波,但人们纷至沓来,会使水质遭到破坏。

  2、滨水区的土地必须保留作为公共用地,凡破坏滨水区的公路只能靠后设置,靠近滨水区的公路只能与之成为直角。

  3、滨水地带的宽度影响滨水区的生活方式,在高密的开发区域可能只是一条简易的石砌散步道,低密的开发区可能由海滩往上延伸几百码的一片公共用地那么宽。

  模式二十六:

生命的周期

  1、为了使人的生活过得美满充实,在其人生的不同时期,每一个时期都要划分得一清二楚,各具特色,决不雷同。

对此,社区责无旁贷。

  2、《认同感和生命周期》一书中,描述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八对关系:

婴儿的信任对不信任,幼儿的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儿童的主动精神对内疚,少年的勤奋对自卑感,青年的认同感对认同感的扩散,初出茅庐的成年人的亲密感对孤独感,成熟的成年人的开创力对迟钝性,老年的完整性对绝望。

  3、与此相关,平衡的社区包括对环境的历史记录,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世俗礼仪,婴儿要有栏杆的小床和诞生地纪念,幼儿拥有自己的地方和特殊的生日,儿童有邻里的游戏的场所和最初的朋友,少年有冒险的地方并付应付之款,青年有兴趣协会和毕业典礼,未成熟成年有夫妻的领域并建造家园,成年人有自己的书房和一些公共权益的集会,老人则有家庭相伴并准备好葬礼和墓地。

  模式二十七:

男人和女人

  1、幼儿园的活妇女干,职业学校的事男子做,超级市场由妇女经管,五金商店由男人营业。

在男女分离极端严重的社会中,人们忽略了以下事实:

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一个领域纯粹是男人干的事或纯粹是女人干的事。

  2、只有男人和女人两者能够共同影响城镇生活的每一部分,我们才会了解什么样的空间模式将最好的与这种社会秩序共处。

  3、确信,从厨房到钢厂的任何规模的任何工程项目而言,均要切记男人和女的平衡。

  模式二十八:

偏心核

  1、城镇即没有十分密集的活动区,也没有异常的安静区,地方密度的随机性搞乱了社区的个性,制造了混乱。

  2、居民总是下意识的朝着市中心的购物中心去采购而不是向着市郊走。

这一顾客汇集现象,得出以下结论:

社区的中心,也即最热闹的地方,应设置在社区朝向较大城市中心的那个点上,即中心应当设置于朝向城市的社区边界上。

如果我们遵循它,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城市中一条优美的鳞状的梯度变化的曲线,城市获得如此高度连贯的结构,活动区和安静区就一清二楚了,而且人人都可以进去。

  3、在每一社区的边界内,标出最接近于最近的城市中心的那一个点,这一个点将成为密度峰,并成为“偏心”核心的核心,容许高密度区从边界向社区的中央凸入,从而扩大朝着中心的偏心核。

  模式二十九:

密度圈

  1、方便和宁静,两种愿望的平衡决定住宅密度的梯度曲线。

  2、一旦社区核心十分清楚的选定了位置,则要环绕核心规定逐步递减地方住宅密度圈。

因为实验证明人们的居住选择偏向,从方便到宁静的生活平衡选择,人数也是逐步递减的,有准确的数据规律可循。

  3、由于这样的选择,完全有可能在每一密度圈内可利用的住宅总数符合希望住在这些距离内的人数,这样,在离中心的不同距离内,土地价格就没有必要不同,无论贫富,都能找到他所需要的动静平衡。

  模式三十:

活动中心

  1、为社区创建集中常去的地方,仅仅是独立分散的社区无补于城市的生活。

  2、修改社区内小路的布局,让人们要很方便的走到活动中心,同时这些中心要足够小,45乘60英尺就够了,它能使正常的公共生活井然有序的集中起来。

而活动中心的功能是互相支持的,一天的同一时间里,吸引相同的人。

不能把小花园、嬉戏设施和物业保安集中,人们走进这两种地方心情是不一样的。

  3、在整个社区创立许多活动中心,相互散开的距离约为300码。

  模式三十一:

散步场所

  1、每个亚文化区都需要一个居民进行公共活动的中心:

即你可以去那里观看他人和你被他人所观看的一个地方。

  2、经过推测,在10分钟或更少的时间内,就能达到散步场所,人们将会经常使用他——甚至每周一两次,而超过20分钟才能达到的距离居民就不怎么去了。

  3、若每150平方英尺内不到一人的铺装地面的地方,看起来将死气沉沉、毫无吸引力。

1500英尺长的散步场所适合典型集中区的人口密度,如果它的宽度不超过20英尺,应能充满生机。

  模式三十二:

商业街

  1、购物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交通的畅通程度,它必须位于主要交通干线附近,但同时,顾客还希望获得安静、舒适、安全的购物心情。

  2、地方的商业街应以短的步行街的形式发展起来,它们和主路成直角相交,商店不在这些有汽车通行的街道上。

而停车场辟在商店区的后面。

  3、在商业街与公路十字相交的地方,要使交叉道路开阔,并向行人提供优先权。

  模式三十三:

夜生活

  1、每个社区都应有某种公开的夜生活。

人们乐于夜晚出门。

城镇的夜晚别有情趣。

  2、灯火通明,是吸引人夜生活的必要元素,人们才能感受到夜晚的安全,因此,独立的咖啡座、冷饮店、酒吧间、书店、小超市、加油站,本身都不能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它们必须集中起来。

根据观察,形成夜生活活动场所的数量最小数字是6。

  3、但是,另一方面,把各种晚间服务机构联合成大规模的夜市活动中心,也会使人在感情上产生疏远。

应该鼓励把夜生活活动中心均匀分布在整个城镇。

  模式三十四:

换乘站

  1、特别需要公共交通的人的工作地点和住宅应位在换乘站周围。

  2、使换乘站的内部和外部的行人网络成为一个连续的整体,比如,停车场设在和换乘站一边,用桥梁和地下通道让换乘时的步行连续。

  3、要使不同交通方式间的换乘距离缩小到300英尺,绝对最大值不超过600英尺。

  模式三十五:

户型混合

  1、在生命的周期中,没有一个时期是自我满足的。

  2、鼓励在每一个邻里内,每一住宅组团内发展户型混合,以便单人住宅、夫妻住宅、拖男带女的家庭和集体住户相邻共处。

人们通过这种媒介才会感觉到他们的生命之路。

  3、这种混合的尺度究竟是多大呢?

就区域整体而言,应确定每一种户型需求的百分比,用百分比去指导邻里逐步发展的户型混合。

同时,如果这种混合存在于一个小得足以具有某种内部的、政治和人情交往的群体中时——这可能是由12个家庭组成的一个住宅组团或一个500人的邻里,这种混合才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模式三十六:

公共性的程度

  1、人们是各不相同的,其最基本的区别之一是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在邻里内为自己的住宅选址。

  2、喜爱社区型和喜爱私密型的性格迥异,他们对安全的态度一致,对安全的方式不尽相同。

外向型认为熟悉就是安全,内向型觉得不为人所知就很塌实。

当然还有处于中间状态的人士。

  3、在每一邻里内建造大致等量的三种住宅,僻静的地方道路弯弯曲曲,热闹的地方,从早到晚都有行人通过。

  模式三十七:

住宅组团

  1、居民在各自的住宅内不会感到舒适,除非住宅能形成一个住宅组团,并有一块各户共有的公共用地在其间。

  2、在某一公共用地四周或道路两侧安排建造住宅,形成粗略但易识别的由8到12栋住宅构成的住宅组团。

住宅组团的布局以每个人都能步行通过它而无侵入私人土地之感为准绳。

  3、人相互确认对方存在的价值,是不可或缺的最低限度的人性。

  模式三十八:

联排式住宅

  1、典型的联排式住宅内部是昏暗的而且好象从同一个模子里造出来,缺乏生活的情趣并受到交通的干扰。

  2、解决上面的问题,联排式住宅要坐落在人行道两侧,而这些人行道与地方公路以及停车场连接成直角相交,让住宅只面向小路。

  3、同时,获得每一住宅的正面宽而进深浅,力争让住宅30%是固定周边,70%是自由变动的周边而不是与之正好相反的以往不好的模式。

  模式三十九:

丘状住宅

  1、人们的生态需求,在居住中呈现三种特征,一,同地面和邻居联系,二,拥有私人花园,三,每一单元各具特色。

  2、为了在每一标准英亩内建造33幢以上的住宅,或为了建造三到四层楼高的住宅,建造丘状住宅是能够满足人们生态需求的。

  3、使它们形成层层退的阶梯形露台,每户都有私密的室外空间,呈缓坡面南,中央有一条室外楼梯,也面南,延伸至地面的公共空间。

  模式四十:

老人天地

  1、老人需要老人,但老人也需要年轻人,而年轻人也需要和老年人保持接触。

一旦老人被隔离进老龄社区,他们和过去的关系就会一笔勾销。

  2、老人需要事情做,老人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对小东西备加爱护,而孩子们又转过来成为他们虚弱的眼耳手足。

老人由于过分的体贴入微的关照会变得意志薄弱,他们被好心的孩子送进全面护理的疗养院,反而不能自足。

  3、社区应保证正常的年龄分布,每600人中应该有30-50名65岁以上的老人,老人就不会觉得生活寡闷,老人中5%的需要全时照料,也就是每50个老人中有2-3人需要全面护理,一般一位护士能伺候6-8名老人,这样,邻里集体聘请护士负责全面护理是可行。

最重要的,是让老人住在他们熟悉的邻里内。

  模式四十一:

工作社区

  1、确保工作就是生活而不光是在挣钱,最好的方式是工作点周围的地区应当是一个社区。

  2、各种行业老死不相往来,导致相互漠不关心,我们认为,各种职业都赋有内在的价值和尊严,不分高低贵贱,人们对社会负责的那种局面才会出现。

工作社区有助于不同职业的人交流。

  3、鼓励形成工作社区,让整个社区都有若干小的工作点,或是庭院、广场,或是一间小的咖啡馆,或是午餐的地方。

但全工作社区的工作点不应超过10至20个。

  模式四十二:

工业带

  1、被夸大了作用的划区法把工业和城市生活完全分离开了,并促使居民住宅的邻里变得非常不符合现实生活。

工厂影响居民的宁静和安全,居民也把工厂当作疾病,可是又要依存其提供生活的保障。

  2、为工人提供福利,环绕在公园四周的花园更多是为了炫耀,相比起几个小小的内部庭院对工人们的用处,工业公园对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贡献为零。

  3、数据显示,9.9%的工厂才需要20—25英亩的土地,所以工厂有能力足够小,这样,就有可能在密聚的街区腾出一个必不可少的1-25英亩的场地。

工业带宽度200至500英尺,分散到长长的街区去,让它来形成社区之间的边界。

邻里边界区就不会是一个被人遗忘而危险的地区,小孩子也容易去玩。

  模式四十三:

像市场一样开放的大学

  1、集中的、与世隔绝的大学扼杀各种学习机会。

  2、大学如同传统的市场,成百上千个小摊点,来者不拒,能者为师,有人去授课,这门课就算开设了。

  3、作为一种社会观念来看,这意味着大学向各种年龄的人开放,他们可以去上课,上到一半可以去小便,小便之后不回去。

从物质环境来说,市场式大学有一中心十子路口,大学的办公室就位于此处,教室就从该十子路口向外扩散,沿步行街分散在两侧的小楼房内,与全城镇融为一体。

  模式四十四:

地方市政厅

  1、居民缺乏政治力量,无法行使地方管辖权,因为物理环境上就没有提供这样的空间形式。

  2、地方市政厅不是有形的政府形象,他的目的是居民能够参与,代表自己,发表仅仅属于社区的意见。

  3、每一个7000人或更少的社区内,应建立一个装有扩音系统的论坛、长凳和张贴通知的墙壁。

并把它设置在最繁华的交叉路口。

  模式四十五:

项链状的社区行业

  1、如果地方市政厅周围没有居民们为他们自身创办的各种小的社区活动中心和兴趣行业,那么它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