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0862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ord文档格式.docx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ord文档格式.docx

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

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

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挠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

(7分)

(1)问,从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颁布变法诏书等方面进行概括。

(2)问,从光绪帝作为变法的支持者和直接领导者来说明其作用。

(1)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

颁布变法诏书;

重用维新派人士;

抵制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

(2)变法的最高领导者,推动变法实施;

争取慈禧太后支持并有所抗争;

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

3.(2012福建文综,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五年(1727)台湾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湾事宜称:

“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

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

”……据统计,台湾归统时约有人口20万左右,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200万之众。

——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 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

……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

——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

(1)材料一中的“台湾归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指出材料二所述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

(2)据上述材料,评述康熙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

(1)背景:

镇压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统一已成历史趋势;

殖民势力的入侵,威胁清王朝的统治。

意图:

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2)作用:

经济上,大量移民进入台湾,缓解了福建沿海人口和生活压力,促进了台湾经济开发;

文化上,输送福建教育人才,促进了台湾文化教育发展。

4.(2011天津文综,16分)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右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

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材料2:

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

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

“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

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3:

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

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4:

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

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

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

(1)指出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根据图片写出材料中空缺的文字。

(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

有何意义?

(3)依据材料2,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4)依据材料3、4,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

本题考查秦始皇和康熙帝两个人物,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1)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字体是小篆,空格中应填皇帝二字。

(2)问秦始皇采取了统一度量衡的做法,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第(3)问,事件指平定三藩之乱,这使康熙养成了谨慎的执政风格,三藩之乱的平定维护了国家统一;

第(4)问,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两位帝王专权与勤政的执政风格。

(1)小篆;

皇帝。

(2)统一度量衡。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平定三藩之乱。

形成谨慎的执政风格。

维护了国家统一。

(4)专权;

勤政。

5.(2012江苏,10分)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礼社会”和“理想国”;

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

……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

……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

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3分)

(1)共同性:

社会的和谐;

个体的美德。

礼的作用:

明晰等级。

仁的作用:

缓和矛盾。

品德:

智慧;

勇敢;

自制(节制)。

(2)原因:

社会关系冲突;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显现。

第二讲近现代的革命领袖

1.(2014江苏单科,10分)1923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

“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族主义 观中国历史之所示,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能力,其与他民族相遇,或和平而相安……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

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

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材料二 民权主义 ……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

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

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

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

——以上材料见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1)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分别因袭、规抚和创获了哪些思想主张?

请将答案填写在下列表格中相应的位置。

因袭

规抚(汲取)

创获

民族主义

①__▲__

②__▲__

民权主义

③__▲__

④__▲__

⑤__▲__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的成长和活动轨迹,说明上述思想路径形成的原因。

(2分)

(1)问,联系所学知识与材料内容进行对应性回答即可。

(2)问,根据材料“余游欧美……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等,从传统教育和西学影响两个方面归结。

(1)主张:

①民族独立;

和平共处。

②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③考试、监察(纠察)二权。

④三权分立原则。

⑤五权宪法;

实行直接民权制度。

幼读私塾,接受传统教育;

游历欧美日等,受西方思想影响。

2.(2014福建文综,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考察。

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当时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

“……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

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摘编自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

(《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05》)

材料三 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邓小平所说的“点火”的含义。

(2)据材料二,指出1978—1992年间中国经济开放度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如何理解材料三对邓小平的评价。

(10分)

(1)问,首先需结合时间信息理解“点火”的寓意,然后从解放人们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基的角度分析。

(2)问,第一小问据示意图回答;

第二小问从制度层面回答;

第三小问实际上是考查邓小平的地位和贡献。

(1)鼓励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思想准备。

(2)趋势:

上升。

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工作重点转移);

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设立经济开发(开放)区。

理解:

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2013北京文综,4分)俄国在19世纪曾与西欧国家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争。

在这两次战争中,“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在1812年时一样勇敢地作战”,但战争的结局大为不同,并对俄国和欧洲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①1812年战争的胜利挫败了拿破仑称霸欧洲的野心 ②1812年战争巩固了十二月党人对现存制度的信念 ③1855年战争前赫尔岑等人提出了解放农奴的主张 ④1855年战争的失败迫使沙皇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本题考查拿破仑对外战争、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响,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历史事实的能力。

1812年拿破仑发动对俄战争,以失败告终,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拿破仑称霸欧洲的野心,①正确;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发生在1825年,因此②与题干无关;

1855年俄国国内已出现了赫尔岑等激进派,他们提出了解放农奴的主张,③正确;

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的惨败迫使沙皇推动农奴制改革,④正确。

故B项正确。

B 

4.(2013江苏单科,10分)  克伦威尔和拿破仑是欧洲近代革命的杰出人物。

材料一 克伦威尔在他建立新模范军的时候,不论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一律论功行赏,但后来当平等派提出普选权的要求时,克伦威尔却竭力加以反对。

他在一次向议会发言时说,穷人就是坏人,并且说,如果共和国注定要受苦受难的话,那么在富人之下受苦,比在穷人之下受苦更好一些。

——王觉非《欧洲史论》

材料二 拿破仑认为,法国发生革命不是因为法国渴望自由,而是因为要求平等。

他所了解的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而不是公民生活的同样的社会经济条件。

因此他就决定用自己的法典确保公民权利的平等。

……他消灭了政治自由,把他所了解的“平等”巩固下来,编成了法典。

——(苏联)塔尔列《拿破仑传》

材料三 克伦威尔对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征讨均以胜利而结束。

以后,爱尔兰的土地被英国占领军没收,大部都落入英国高级军官之手。

克伦威尔等人都成了爱尔兰的大土地所有者。

——刘祚昌《世界史(近代史编)》

(1)据材料一,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变化。

分别指出前后平等观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拿破仑对政治“平等”的理解。

材料二认为“平等”被拿破仑法典巩固下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法典“巩固”平等带来的深远政治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主要政治倾向,并分析立法途径与革命战争对资产阶级文明扩展的价值。

本题考查克伦威尔与拿破仑,旨在考查考生对比分析问题、说明历史现象、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1)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建立新模范军的时候,不论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竭力加以反对”作答;

第二小问需根据相应的时代背景作答。

(2)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用自己的法典确保公民权利的平等”作答;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作答。

第(3)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在富人之下受苦,比在穷人之下受苦更好一些”和材料三中的“大部都落入……高级军官之手”等信息作答;

(1)变化:

先提倡平等,后来反对普选权(或主张贫富有别)。

前因,建立新模范军(推翻封建王权),以“平等”激励革命;

后因,反对平等派,需要以“不平等”维护其独裁和富人利益。

(2)理解:

平等是法律上的同样的公民权;

平等是革命的目标(或用法典确保公民平等权)。

影响:

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3)政治倾向:

满足社会上层(如富人、高级军官)的利益。

价值:

冲击封建统治,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客观上传播革命思想。

5.(2011福建文综,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拿破仑是《拿破仑法典》的热忱宣传者;

这部法典是一只船,它把法国革命的行政的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远达伊利里亚(亚得里亚海东岸地区)和波兰……拿破仑并没有预见到:

扫除旧制度的垃圾只会促使潜伏着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拿破仑法典》在有些国家里被接受为母法,并通过其子法现今正在那里发生效力。

——汉译世界名著《拿破仑法典》

(1)材料1中“法国革命的行政的和社会的原则”主要指的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的原因。

(2)如何理解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综述之。

该题考查法国大革命的法则和拿破仑的贡献。

(1)问“法国革命的行政的和社会的原则”实际就是它的指导思想,注意依据限定的角度从启蒙思想中加以提练,原因要从拿破仑战争的性质和作用入手分析;

(2)问要从拿破仑法典的来源、作用、影响等方面综合归纳。

(1)依法行政;

倡导人民主权和自由平等。

拿破仑后期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质,激发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民族意识。

(2)《拿破仑法典》继承发扬了罗马法;

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废除了封建特权,为发展资本主义奠定法律基础;

成为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制定民法的蓝本。

6.(2013天津文综,4分)凯末尔说:

“我们希望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我们的头脑愿意接受现时代思想,但我们仍得保持自身不变。

”为此他推行的改革有(  )

①废除政教合一 ②用拉丁字母拼写土耳其语 ③走苏俄发展道路 ④大力发展农业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本题考查凯末尔改革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历史事实的能力。

从题干信息可知凯末尔改革是在保持土耳其历史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废除了阻碍现代化的旧习俗。

③④与史实不符,排除。

A 

7.(2010福建文综,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事实上,工业文明是疾病,因为它处处有弊端。

土布经济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经济。

后者不注意人的因素,前者充分关心人。

你不可能把非暴力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但可以建立在自足的乡村基础上……我设想的农村经济,完全没有剥削,剥削是暴力的本质。

建立在非暴力基础上的社会,只能由以村庄为单位的群体组成,在这样的村庄里,尊严而和平地生存的条件是自愿合作。

——摘自甘地《圣雄箴言录》

1928年,(印度国大党领导人之一)尼赫鲁在给甘地的信中写道:

“我认为你对西方文明作了极其不公正的评价,将它不足之处过于夸大了。

——摘自马克垚《西方文明史》

材料3:

虽然生为一名印度人,并坚守着一些印度传统,但甘地的遗产却仍然可以为全世界的人所享用。

……最近,对甘地的重新发现已经与大规模的和平主义运动,以及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自然、环境等问题联系了起来。

——摘自[意]詹尼·

索弗里《甘地与印度》

(1)据材料1,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甘地的经济思想。

本题考查甘地的经济思想。

(1)问甘地的经济思想可以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即反对西方工业文明,主张乡村经济;

(2)问对甘地经济思想的评价可以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角度分析,进步性主要从其经济思想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一部分的角度回答,这样问题就转换为如何评价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了,答起来就容易了,甘地思想的局限性主要从其盲目反对西方工业文明,不利于社会发展的角度回答。

(1)提倡土布经济;

反对剥削,抵制西方工业文明;

保持印度的乡村经济;

鼓励人们互相帮助与合作。

(2)进步性:

甘地的经济思想是其非暴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利于抵抗英国的经济侵略;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对后来的世界和平主义运动、环境保护运动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局限性:

对西方工业文明的认识具有片面性;

建设印度社会的构想没有顺应时代的潮流。

8.(2009福建文综,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有幸在总统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之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

这既是我心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

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或缺的保障。

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军队一样,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

——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

“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

——《中国革命纪录》

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著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1、2,分别概括华盛顿和孙中山辞职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他们的辞职以及孙中山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作何评价?

本题考查孙中山和华盛顿两位历史人物,尤其是他们那种“激流勇退”,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高尚品格。

(1)问直接从两则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这些信息整合、分析、归纳后回答;

(2)问,对华盛顿辞职的看法大家观点比较一致,而对孙中山辞职问题,史学界评价有较大分歧,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而孙中山辞职后继续坚持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1)华盛顿:

推行行政首长定期更替;

回归私人生活。

孙中山:

对袁世凯抱有幻想;

认为辛亥革命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重心要转向解决民生问题。

(2)对他们辞职的评价:

华盛顿:

不贪恋权位,在防止独裁、促进国家民主建设方面起了表率作用。

观点一:

以大局为重,不贪恋权位,光明磊落。

观点二:

对袁世凯的政治面目认识不清,给民主共和造成损失,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观点三:

因内外形势所迫,他只能选择辞职,不必苛求。

对孙中山重新投身政治活动的评价:

捍卫民主共和,推动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

9.(2013福建文综,16分)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找到了一条推动中国革命走向复兴和胜利的道路。

结合下图,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

□□□》(1928年秋)

材料二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毛泽东《清平乐·

蒋桂战争》(1929年秋)

材料三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毛泽东《如梦令·

元旦》(1930年1月)

(1)据材料一,将“西江月”后□□□处省去的内容填写完整并指出该词创作的历史背景。

(2)上述毛泽东诗词展现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场景。

从材料二、三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并以此论证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问,第一小问结合图片和材料一回答;

第二小问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等角度回答。

(2)问,首先从材料二、三中找出相关词句,然后再论证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原因。

(1)井冈山。

秋收起义后,创建革命根据地,击退敌军进剿。

(2)军阀重开战(蒋桂战争)——军阀混战,为红军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分田分地真忙——土地革命,唤起民众;

路隘林深苔滑(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直指武夷山下等)——偏远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地区,红军有回旋余地。

10.(2011江苏单科,10分)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

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

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

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

……

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

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