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实词训练专题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
《高考文言文实词训练专题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实词训练专题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游记》一个人类和三个动物的故事
《红楼梦》一个男人和一群女人的故事
《水浒传》一群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
《三国演义》三个男人和乱世战争的故事
既是戏说,自然是博我们轻松一笑,不过,既然我们能够会心一笑,自然是明白笑点所在,以上玩笑话概括得虽然俗了点,不过倒也把该说的事情说清楚了,至于详细内容,(此处省略N字)哈哈~~~
话又说回来,高考题目的归纳要点与概括题,虽然不是戏说,但其精髓和本质都是一样的,用最简短的话说得最全面,最清楚,要不咱们来看看?
答题步骤)(10分钟)
真题回顾:
应该正确对待文献综述
熊易寒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大重视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地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
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
一、书评以外的论文□有比较翔实的文献综述;
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
三、对相关著作的征引□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
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
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
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
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
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
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
他的问题意识是什么?
他试图与谁对话?
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
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
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
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
别人贡献了什么?
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
我是否在重复劳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为什么综述性文章要由大家执笔?
这类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
首先,必须熟悉该领域的重要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要做到一点,非有积年之功不可。
其次,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必须具备高超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从宏观上把握总的研究状况,否则就不是你在驾驭文献,而是文献驾驭你。
我们(特别是初学者)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常常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茫然不知所措,有时甚至感觉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免犯糊涂,此乃“段位”不够所致。
最后,这类综述性文章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前瞻性,除了要总结现有研究,还需要高屋建瓴,指出现状的不足及其根源所在,为这一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性意见。
如此看来,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由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学术权威撰写也就理所当然了。
为什么要尽可能间接引用?
间接引用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引文的核心观点,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
一来重新表述需要我们先将对方的观点吃透,然后围绕自己的核心问题和行文思路,重新加以组织,这样可以使论述更加紧凑有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找出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他们的分歧是什么,共识是什么,将众多的观点进行整合、归类。
二是间接引用突破了原文的限制,可以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有效节省篇幅。
规范的文献综述,要求学者有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学术刊物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因为有了文献综述,论文的篇幅势必扩大,有限的版面会更加紧张。
认真对待文献综述,对于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不能仅仅把文献综述看作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或者是有关方面的一个规定,更应该看到,这是知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在重复别人,它是在说出自己。
这不仅是一个合法性问题,也是一个有效性问题。
可以说,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
1.概括第①段大意。
(25字以内)(2分)
首先,第一句就把本段的关键词和所涉及的范围界定好了,关键词是文献综述,所涉及的范围是国内学术界。
接下来是作者对关键词现状的描述,从首句可以看出,文献综述在学术界的重视程度令人堪忧,既是不重视,自然就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此外,仍然要关注分值,分值两分,按点答分。
详细分析句群间的关系,就能比较轻松地概括出段落大意,因此这种题目并不难做。
【参考答案】
1.(2分)文献综述在国内学术界不太受重视,问题较多。
(答对1点给1分)
考点梳理
梳理一:
“归纳内容要点”包括三层含义:
1.对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
2.对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
3.对含蓄的内容加以解说。
梳理二:
“中心意思”包含两层含义:
1.文章论述了什么内容(指论述的中心或中心论点);
2.作者的基本观点,对文章的价值判断。
梳理三:
内容要点的具体呈现方式主要有:
1.论点及分论点;
2.论点的若干论据;
3.现象背后的本质;
4.产生现象的原因;
5.发展导致的结果;
6.分析得出的结论。
中心意思一般在概括文章或段落后才能得出,少数以观点句的形式直接呈出。
梳理四:
高考对“归纳内容要点”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直接考查对全文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
2.结合层次分析,考查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
3.考查对段意、定义的某一具体材料的归纳概括。
梳理五:
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2.揭示文章的目的、价值、意义、影响等。
解题宝典
“宝典”一: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如下技巧:
(1)抓各段中心句。
注意抓住各个文段的中心句,而这些句子一般在首句和尾句的位置上。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之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要点;
归纳时要把握整体,从全文出发。
(2)抓过渡句。
过渡句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3)研究标题、头尾。
标题常能反映作者立意的角度,与文章中心相关联;
文章开头或开门见山、或旁征博引,文章结尾或卒章显志、或总结全文、或画龙点睛,均与文章中心密切相关。
(4)综合段落大意。
从文章中分解出要点,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意思,这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最有效的方法。
(5)注意关键词语。
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意义相近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如同被反复敲击的琴键,其乐音往往是乐曲的主旋律,是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外在表现。
“宝典二”:
概括题考查的,是看你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所以“概括”实际上是对材料进行精要的提炼,其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提取法。
即提取文中的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将其摘取出来,作为概括性文字。
这种方法既适于那些要求用原文语句答题的题目,又适于要求对内容、主旨进行概括的题目。
2.组合法。
即组合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的词语来进行概括。
这种方法适于内容基本清晰,重点语句比较突出而全文的中心句、关键语句等不太突出的文章或文段。
组合的视点要放在文章总说段的主干之上、文章或者文段各个层次的起始句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之上。
3.自写法。
即基本上用自己的语言或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这在很多情况下是进行概括的最重要的方法。
适用于那些提炼文章中心、概括文章风格、概括作者观点、给文章加上标题等方面的概括性题目。
答题时应进行要点综合式的概括,进行分步分层的概括,进行突出重点、突出主体的概括。
以上是答题的基本方法,还有一种特别的方法是提炼法,提炼法主要用于发现规律,或是构段的规律,或是写句的规律等等,其思维方式是求其共同点,答题时要运用自写法。
(此部分完成之后,建议教师让学生结合学案,自己总结一下答题步骤,或者提炼出自己认为的关键词。
学无定法,只要学生自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办法。
)
(
牛刀小试)(22分钟)
【例一】
随着资源性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资源型产业,不断祭起“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壁垒”等法宝,将资源性产品的国际贸易战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例如,最近美国为了保护本国的钢铁工业,制定了2001年钢铁保障措施方案,不惜与全球钢铁工业开战。
近年来,全球每年均发生近千件“反倾销”案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针对资源性产品的。
2001年,欧盟、美国针对中国有色金属产品的“反倾销”案件就有钼铁、铝箔、镁粉镁粒、氧化锌等4起,涉案金额达5亿美元。
1.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这段文字举例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发达国家加剧资源性产品国际贸易战(从全段的中心句中提取关键词句,注意不能丢了“发达国家”)
2.主要列举美国的例子(从事件的共同性方面去概括)
(二)2001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首次超过60%。
其中北京、上海、新疆、江苏等地的高考录取率都超过75%。
但2002年高分考生集中报考北大、清华等名牌重点院校的现象十分突出,致使一些名牌重点院校的平均分数比往年提高了20-80分,北大、清华则超过了120分。
与此相反,许多一般院校特别是一些地方所属院校和专科、高职及民办院校生源明显不足,主动放弃这些院校的考生今年大幅度增加。
分别概括各层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
1.2001年全国高考录取率很高(主要用自己的话概括)
2.高分考生报考名牌重点院校现象突出(提取文中关键语句)
3.很多一般院校生源明显不足(提取文中关键语句)
(三)假如在一次具有关键意义的决战中,你竟无可挽回地失败了,你坠入痛苦的深渊,你挣扎,你简直不想再活下去。
在这失望乃至绝望的时刻,你可得沉住气,你可得经受住命运的考验,你可得抹去你的眼泪,继续你的战斗。
假如命运把你抛向遥远的荒漠,你生活困苦,潦倒不堪,甚至流离失所,在穷乡僻壤四处漂泊,你可别自惭形秽。
只要你自强不息,谁也阻挡不了你的前进。
你高贵的心灵自是漫漫长夜中的明灯,你的清贫自是你廉直的见证,你的良心自有永恒的笑容。
假如你的锦瑟年华被可怕的旋风葬送了,你青春岁月的大好光阴被空前的浩劫耽误了,你可得遵循“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古训,“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抓紧时机,加倍努力,迎头赶上。
假如你由于被误解而孤立无援,由于受冤屈而四面楚歌,由于受压制而身处逆境,由于被嫉妒而流言四起,由于被诬陷而声名狼藉,你可得相信:
时间是最公正的法官,历史宣判你无罪;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乌云决计遮不住太阳,妖雾决计掩不住真理的光辉。
……坚韧是通向成功的渡船,是一切任重而道远的有志之士必不可少的品质。
谁想达到光辉的顶点,摘取高峰的明珠,夺得人生征途的最后胜利,谁就得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地拼搏到底。
1.文中的四个“假如”所领起的所有内容,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四个“假如”段的结构基本相同,它们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句话说明你对此文语言特点的发现:
1.人生忧患(或人生不幸,或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
答这样的题应提炼材料的共性)
2.第一层进行假设,第二层进行勉励(与之相近的答案也可,答这样的题要先分析,再提炼,求其共同点)
3.多用排比手法(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
【例四】
手工是一种遗产冯骥才
①在工业文明到来之前,人类用双手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
无论盖房造物,还是做饭制衣,都由双手来完成。
但这还不够,双手还要去实现人类对更精美事物的追求,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
于是,从生活的智慧、技术的发明直到审美理想便都由双手来体现。
由于审美进入十指,许多艺术相应而生。
②在遥远的古代,交通不便,人们在相互隔绝的状态中生活。
在相对独立的地域,每一种手工制品都是那里的特产。
手成了心灵最灵便的工具。
故而,愈是文明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双手就是愈聪明;
同时,不同民族的双手又具有各自奇特的本领和气质。
③手工中智慧与技术的含量是长久以来一代代积累而成的。
在漫长的的传衍过程中,不断冒出来一位又一位工匠。
他们心灵手巧,聪明过人,或是在技艺上做了这样或那样的绝妙的改进和创新,或是在审美情趣上做了一些提升,得到人们的认同。
这些新的技艺或审美情趣便自然而然地融进传统的手工中去。
精湛的民间手工全是千锤百炼的。
但是,在没有专利的时代,手工中至关重要的绝技是世袭或以师徒方式单传的。
如果艺人没有后嗣,技艺的传承便会中断。
面对广元三星堆那些“纵目神灵”青铜面具上的方孔,我们已无法知道四千年前的古蜀人用什么利器切割开这厚厚的青铜;
也无法知道他们用何种技术把坚硬的玉石切割成纸板一样的薄片,并打磨得如此细腻与光滑。
大量的手工技艺生生灭灭,随其自然,这也是很多古代制品今人无法复制的缘故。
④工业技术是通过档案资料保存下来的,手工智能都是口传心授,最多只是保存在几句短短的口诀里。
工业技术是物质性的,手工中有许多是感性和悟性的。
从文明的传承看,这种手工的文明是记忆性的,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⑤我们之所以称它为遗产,是因为当代人类正在进行一次文明的转型。
农耕文明属于手工的时代,工业文明属于机器的时代。
由于机器的能力与效率远比手工高出千倍万倍,这一转型急剧而猛烈,所向披靡,故而抛弃手工在所不惜。
然而,人们在生活中只会关心物品的本身,不会关心造物的手段——到底是机械还是手工。
等我们意识到手工属于正在消失的文明时,很多手工已经濒危或者干脆无影无踪了。
⑥如今,市场开始青睐手工制作的陶艺、锻打的铁艺和种种编织的手艺,为之标上高价。
市场的规律是“物以稀为贵”和“按工计价”。
人们认可这种高价,是因为手工制品淳朴、生动,带着人的气息。
人用双手触弄和制造这些物品时,总是渗透着心中的想法、审美情趣以及对生命的感悟,而且不会重复。
这是机器制品不具有的。
在冷峻的千篇一律的工业文明的时代,手工给人一种具有怀旧意味的人文的温馨,就像那些仿古餐厅中摇曳的烛光。
⑦然而,手工遗产的意义远非如此。
⑧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手工是不同地域的工匠聪明才智的见证,也是民族与地域精神传承的载体和个性的象征。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说,每一种手工的背后还有一片深广的生活景象与丰富的历史信息。
这些信息中,只有少量的体现在手工制品中,更多的保存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
因此,抢救与记录濒危和珍稀的民间手工,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工作,也是人类文明转型期间的全新课题。
我们以前没有做过,但现在非做不可。
因为,老房子在轰隆隆地与我们告别,缤纷的手工正在不知不觉地成批死亡。
⑨人类放弃手工,使用机器,是伟大的进步。
但我们用时还要记忆手工。
因为——
⑩放弃手工是为了文明的发展;
记忆手工是为了文明本身。
4.综观全文,概括手工遗产的意义。
(1)
(2)
(3)
【测量目标】概括段落大意。
4.
(1)带给人怀旧的人文温馨;
(2)见证工匠的聪明才智;
(3)是民族和地域精神传承的载体和个性的象征;
(4)包含深广的生活景象和丰富的历史信息。
【例五】
笔墨的超越
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
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汉代蔡邕说:
“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
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
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
③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
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
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
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
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
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
宗白华认为:
“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取代了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
”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
④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由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
因此,笔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
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
相传锺繇说过:
“笔迹者,界也;
流美者,人也。
”笔迹界破空间。
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
⑥在这一传统中,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
朱光潜说:
“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
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
”这些感受,与其说是一个普通的欣赏者通过想象、移情获得的,毋宁说是中国人把文化中最核心的观念向笔墨艺术活动持续贯注的结果。
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对调笔用墨,有一系列的规范、《弟子规》说:
“墨磨偏,心不端。
”执笔要求“腕平掌竖”,因为“心正则笔正”,反之“笔正”可见“心正”。
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中锋”和“藏锋”,因为“中则正”、“君子藏器”。
何以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因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
明代书论家项穆说:
“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
”笔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灵才是目的。
看起来似乎是技术性的活动,所寄寓的却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炼的目标。
⑧于是“技进乎道”,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
黄庭坚认为,苏轼能拔萃于宋代书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道德文章之超卓,“他人终莫能及尔”。
而人格的修炼,最终又服从于社会的总体目标,所以项穆又说:
“正人心,所以娴圣道也。
”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念,在此被落实到了笔墨的操守中。
这种笔墨活动,已经不再以艺术家的培养为鹄的,而以符合文化精神的社会人的塑造为旨归。
⑨有趣的是,与这种道德目标明确的修炼方式并存的,还有一种游戏的取向,所以“游戏笔墨”成为一个成语--口它常常指作文的态度。
宋代米芾说:
“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
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
”在这种游戏中,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技术的工巧与否并非关键。
庄禅的哲学,由此流动于笔墨之中,与道德人格的修炼一样,浸润着中国文人的情怀。
1、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2分)
【测量目标】概括段落大意
5、从全文看,笔墨的“超越”可以归纳为哪些要点?
(4分)
【测量目标】概括段落大意和文章主旨
1、笔墨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
5、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
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
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析居的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