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19817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2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C.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D.川西地区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

5.清代学者包世臣在《郡县农政》一书中说:

“凡治稻皆宜精,虽地宽之处,广种薄收者多耗本……可举代田之法,每田一区,分三分,每岁更代,收成过漫种不治者。

”“代田之法”最早出现于(  )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西汉时期

D.明清时期

6.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下列材料,据此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最准确的是(  )

A.中国古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中国古代南方经济逐步发展

D.中国古代北方经济发展缓慢

7.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翻车的演变,这个过程体现了(  )

A.经济形态的变革

B.耕作方式的变化

C.工具材质的革新

D.灌溉动力的改变

8.《后汉书》载:

“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

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

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9.康熙年间,钱塘人俞森在《荒政丛书》中记载:

“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当时(  )

A.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

B.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

C.农村商品经济相当发达

D.纺织业是农村家庭支柱产业

10.“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

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

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材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A.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B.经济体制的稳定性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11.《国语·

晋语》中说: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这一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

A.民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B.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C.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D.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12.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

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

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

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13.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但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青铜农具极少。

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

A.青铜器具太笨重,不适合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

B.作坊集中在王都,产品供王室和贵族使用

C.青铜器不如铁器锋利,不便于推广使用

D.青铜铸造规模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发展要求

14.《吕氏春秋·

召类》中写道:

“吾恃为鞔(指鞋)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

”这里“吾”的身份是(  )

A.官营手工业者

B.民营手工业者

C.家庭手工业者

D.雇佣手工业者

15.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工场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

……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

”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

B.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

C.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D.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6.下面两幅图片的前后变化说明中国古代(  )

A.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B.家庭手工业已消失

C.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D.机器工业开始出现

17.据广州市文化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广州已着手将南海神庙等体现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具有独一无二地位的历史遗迹整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从明清时代的视角看申报的有力证词是(  )

A.丝绸远销欧亚,为中国赢得“丝国”美誉

B.中国瓷器开始大量远销欧非

C.对外贸易额远远超过同期泉州对外贸易额

D.瓷器对外销量很大,在中国制瓷工艺影响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18.明朝正德年间,青花瓷以波斯文作为图案主题;

从宣德年间开始,梵文也作为装饰性图案附加在瓷器画面上;

嘉靖、万历以后,瓷器上出现了用花朵绕梵文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棒子”图案。

清代前期,瓷器装饰画面还采用了《圣经》故事画。

这反映了明清瓷器(  )

A.烧制技术达世界一流水平

B.民间生产技艺经久不衰

C.在各阶层中使用非常普遍

D.受到外域装饰艺术影响

19.关于蜀锦的一组史料。

《丹阳记》曰:

“江东(吴国)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

故三国时,魏则资于蜀,而吴亦资西道。

”《益州记》:

“锦城在益州南筰桥东流江南岸,蜀时故锦宫也,其处号锦里。

”《诸葛亮集》:

“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丝织品收入是蜀国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B.蜀国织锦业属官营手工业的范畴

C.蜀地丝织技艺在三国中居领先地位

D.蜀锦质优价廉,其时已销海内外

20.《史记·

货殖列传》云: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水陆交通要地),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这表明西汉初期(  )

A.政策的松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D.农副产品成为国内贸易的主要商品

21.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至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广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沿海地区。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手工业发展B.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C.大一统局面形成D.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22.宋代出现了“交子”。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据此可知“交子”(  )

A.具有一定“防伪”功能B.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C.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D.源于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

23.下侧宋石刻反映了苏州古城的城市布局。

西北角的“平权坊”和“西市坊”一带,只有坊名,没有坊门、坊墙。

《吴郡志》记载,此处的跨街楼是最热闹的酒楼,通宵达旦。

图文信息说明当时的苏州城(  )

A.市坊界限已被打破

B.草市遍布城内各处

C.商帮大多聚集于此

D.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24.宁波辖区内有三七市镇、二六市村(乡)等城镇,从城镇的形成来看,下列有关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A.由草市逐渐发展而来B.由工商业市镇逐渐发展而来

C.由夜市逐渐发展而来D.因特色农业经济逐渐发展而来

25.“因‘丝绸之利日扩’……‘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反映了汉代“市”的出现与规范

B.反映了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空限制

C.反映了唐代“草市”的兴盛发展

D.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

26.明朝郑和下西洋以“开读、封敕、赉赐、庆典、市易”为使命,而在葡萄牙,航海不管对官方还是民间,都是一项确实有利可图的事业。

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制度的差异

B.贸易观念的差异

C.经济政策的差异

D.综合国力的差异

27.“厘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

”泉州遍种刺桐树,外来商人、水手便以“刺桐”名之,这个名字当时在海上丝绸之路所历各处广泛流传。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  )

①是我国元代对外贸易繁荣的一个缩影 ②海上丝绸之路曾经过泉州 

③当时泉州在国际商贸中占有重要地位 ④政府为加强对对外贸易的管理曾经在泉州设置“十三行”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28.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西域与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

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

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  )

A.交通十分发达

B.商业贸易繁荣

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4分)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8分)

材料唐代田园诗人孟郊在《织妇词》中说: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1)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经济形态?

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种经济形态有何突出特点?

(3)如何看待这种经济形态的利与弊?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材料一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吴民生齿最繁,家杼轴而户纂组。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

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材料二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丝织为生。

东北半城皆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织文曰缎,方空曰纱。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粥后散归。

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府志》卷三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提炼明朝中后期苏州地区丝织业的发展情况。

(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史学界普遍认为:

明朝中后期苏州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试从两则材料中各摘引最有说服力的一句加以论证。

31.明清时期,中国商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现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平遥票号日升昌名扬九州,享誉全球……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使全国性的货币流通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促进了清代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王夷典《日升昌票号》

材料二 明清时期城市商业组织上有新的变化。

唐宋的飞钱、便换,至此形成票号、钱庄。

行、团等行业组织发展成会馆、公所。

这种行会性组织对本组织之外新设店铺有严格的限制——需有人作保,交纳很多的银两作公费,并宴请同业,否则不准设店营业,对内控制也较强,规定了行规,违反行规者开会议罚,对外争议由本行“董事”出面交涉。

所有这些特点都标志着城市商业已发展到一个更高更新的水平。

——摘编自吴慧《中国古代商业》

(1)根据材料一,请您用一句话概括“日升昌票号”的历史地位。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创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商业“新的变化”。

答案

1.B2.B3.B4.C5.C

6.C7.D8.B9.B10.A

11.D12.C13.B14.B15.D

16.C17.D18.D19.D20.A

21.C22.A23.A24.A25.D

26.B27.B28.C

29.

(1)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

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

自给自足。

(3)利:

①较稳定,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②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

弊:

①比较脆弱,具有封闭性、脆弱性,难以应付天灾、战乱及苛捐杂税。

②自给自足,较少进行商品交流,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30.

(1)丝织业最发达;

是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

从业人数多;

有一定分工;

技术水平高;

出现雇佣关系;

形成了劳动力市场。

(2)材料一: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材料二:

“匠有赏主,计日受值”。

这里的机户(主)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匠)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和机工之间形成了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31. 

(1)地位:

中国最早的私人金融机构。

背景:

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晋商等大商帮形成跨地区经营商业系统;

现银交易的不便。

(2)变化:

形成票号、钱庄;

行业性组织发展成行会性组织;

行会有规范的管理、运作程序;

行会的垄断色彩浓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